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评估分析

    作者:曾江波

    目的:探讨并分析DWI(磁共振弥散成像)对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抽取我院于2011年2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2例,并根据缺血性脑卒中的发展情况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44例为住院当中没有发展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B组8例为住院当中发展成为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在发病3天之内和通过治疗2周之后行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检查,并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和入院时检查的责任病灶阳性率相比,A组显著较低,而与2周之前相比,B组患者2周之后所检测出的病灶阳性率明显较高.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缺血程度可以通过DWI进行有效评价,其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贾晓峰;钟平;张国平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成像扫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16例超急性脑梗死,31例急性脑梗死,13例亚急性脑梗死,所有患者通过磁共振弥散成像均显示为高信号。在超急性脑梗死期,磁共振弥散成像可将常规的T2WI像无法诊断的早期脑梗死灶显示出来。本组16例超急性梗死灶通过磁共振弥散成像全部显示出来,检出率100.0%,明显高于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检查主要对脑室旁区的微小病变、大脑半球表面、灰白质交界、基底池周围、脱髓鞘或者脑白质变性的显示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能及早地将病灶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同时,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明显优于常规MR,在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过程中应尽可能地结合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检查及T2WI以提高新旧梗死灶的鉴别率。

  • 磁共振DWI与PWI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傈;柳太云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在后循环缺血(PCI)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与PWI在PCI诊断中应用价值的研究,寻找诊断后循环缺血的规范方法,提高对PCI的认识.方法:8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与30例对照组患者均行DWI与PWI检查,观察DWI信号变化,测量病灶面积;根据PWI各参数变化,了解全脑血流灌注情况,测量并比较同一病灶、同一时间DWI与PWI面积大小.结果:(1)梗死组PWI阳性39例(97.5%),TIA组PWI检查阳性7例(17.5%),PWI在梗死组与TIA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1.026P<0.001).(2)梗死组病灶部位MTT面积>DWI面积34例(85%),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093 P=0.036);病灶部位TTP面积>DWI面积30例(75%)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2.079 P=0.038).(3)DWI联合应用PWI对后循环梗死诊断的灵敏度为100%(40例),其中脑干梗死患者15例,DWI阳性13例,PWI阳性15例.结论:(1)DWI对后循环梗死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在脑干等部位少数病例未能发现梗死灶,对后循环TIA未显示异常.(2)PWI能显示PCI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能发现后循环梗死DWI阴性的血流灌注异常,病灶面积比相应部位在DWI面积大,对部分后循环TIA能显示脑部血流灌注异常.(3)DWI与PWI联合应用对PCI特别是后循环TIA的早期诊治有一定帮助,有助于了解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

  •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腹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聂忠敏;张冬梅;杨锁平;方美芬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腹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收的腹部肿瘤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扫描,对患者病变组织实质性成分较多的区域进行表观弥散系数测定,对腹部恶性肿瘤患者治疗2~3个疗程后进行磁共振弥散成像复查.结果:本次研究共检出恶性肿瘤患者41例,患者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为0.000769mm/s2,良性腹部肿瘤患者19例,患者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为0.00188mm/s2,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25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访发现,患者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表观弥散系数明显上升,与治疗之前的表观弥散系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腹部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采取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检查结果,能够对患者腹部肿瘤的性质进行准确判断,并且能够有效检测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亮杰;刘志飞

    目的:对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观察分析,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4月30日至2017年8月1日期间,接受治疗的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治疗资料以及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其中参与研究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而超急性期患者则接受CT灌注成像.结果:急性期患者接受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检查结果均为高信号,而超急性期患者接受CT灌注成像检查后的结果,则为灌注异常,且在CT灌注成像检查中,病灶侧与健侧比较情况、以及病灶中心与周边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采取CT灌注成像法进行检查、或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法进行检查,均可较为准确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为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工作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具有极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 波谱成像联合弥散成像诊断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1例

    作者:王东军;侯智通;王晓玲

    目的 探讨联合波普成像和弥散成像诊断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1 例早产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核磁共振检查资料.结果 波普成像代谢产物早产儿较健康儿有明显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内弥散成像诊断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特征性.结论 联合应用波普成像和弥散成像有助于早期诊断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作者:廖晓凌;王伊龙;王拥军;薛静;高培毅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择发病后6 h内完成核磁弥散成像(DWI)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DWI异常表现分为6型,核磁检查前及发病24 h后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月后随访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 不同梗死部位分型组间,基线NIHSS评分、梗死体积、病变侧颈内或大脑中动脉的闭塞情况及临床结局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早期不同梗死部位分型同临床症状、血管状况及临床结局都存在密切关系,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癌术后隐匿性病灶查找的临床价值

    作者:毕晓丽;蔡俊

    肝癌术后隐匿性病灶的查找是影响肝癌患者生存期的主要因素,早期诊断、早治疗很有必要,通常因病灶太小而不易被常规影像学检查或手术观察发现.由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能使病灶由于水分子弥散受限而表现为高信号,是从形态学上认识肝癌的有效手段,我院采用DWI的研究方法,旨在提高肝癌术后隐匿性病灶的早期诊断水平.

  •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鉴别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强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胰腺癌及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个胰腺病变进行DWI检查,分析胰腺癌与慢性肿块型胰腺炎ADC值的差异.结果: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在分子扩散方面存在差异,ADC值是鉴别胰腺病变性质的有效参数.结论:DWI对胰腺癌及慢性肿块型胰腺炎鉴别具有价值,是对常规磁共振的有益补充.

  • DWI与1H-MRS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

    作者:张强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甲状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DWI及1H-MRS表现,其中包括甲状腺恶性肿瘤33例、良性肿瘤29例.结果:DWI显示以ADC为1.992×10-3mm2/s为恶性诊断,敏感性为87.5%(28/32),特异性为83.3%(25/30),准确性为85.5%(53/62).1H-MRS显示甲状腺恶性肿瘤组Cho值高于良性肿瘤,而Cr和Lip值低于良性肿瘤,可见Lac峰.结论:DWI与1H-MRS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 MRI分子与功能成像诊断胰腺癌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王小会;程英升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显著,早期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死亡率高.近年来,分子及功能成像发展迅速,其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在活体状态下从分子、基因水平对胰腺癌进行更早期、更特异性的诊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设备具有空间分辨率高、组织对比度好等优点,因此在分子及功能成像方面应用较为广泛.本文就MR分子及功能成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直肠癌MRI功能和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

    作者:邢晓宏;程英升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以磁共振为代表的功能和分子成像能对CRC进行更早期、更特异性的诊断,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本文就磁共振功能和分子功能成像在直肠肿瘤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 ABCD2评分及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进展

    作者:毕齐;王力锋;宋哲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定义的演变TIA概念起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1958年Fisher[1]认为TIA可以持续数小时,一般为5-10 min;

  •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研究

    作者:郭鹏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确诊之后治疗的50例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磁共振检查,实验组患者使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扫苗进行检查.并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病发期、缓解期和治疗期不同的脑缺血病灶和阳性检出率.结果 经过研究分析,实验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病灶检出数量也明显高于常规组,病灶的直径也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检出确诊率,将其应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检查中具有明显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星形细胞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肿瘤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军;夏军;周义成;夏黎明;朱文珍;邹明丽;冯定义;王承缘

    目的运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评估近似弥散系数(ADC)在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和病理分级中的作用.方法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MR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星形细胞瘤患者,其中低级别(Ⅰ、Ⅱ级)26例,高级别(Ⅲ、Ⅳ级)8例.在MRI上计算瘤体的ADC值,运用Adobe Photoshop 7.0.1软件分析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用SPSS 10.0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ADC为(7.34±2.95)×10-4 mm2/s,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ADC为(13.76±3.31)×10-4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P<0.001);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为(19.81±9.73)%,明显大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4.74±2.96)%(t=4.32,P=0.003);星形细胞瘤的ADC值与细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r=-0.535,P=0.001).结论星形细胞瘤的ADC值与肿瘤细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MR弥散加权成像具有对星形细胞瘤的良、恶性程度进行预测的潜能.

  • 成人急性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作者:汪敬业;张辉;卓胜霞;汪凯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成人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分析急性梗死病灶的分布特征。
      结果入组27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7.1±11.9)岁(49~84岁),平均血红蛋白浓度(67.5±18.5)g/L(33~107 g/L)。该组患者具有如下特点:13例(48.1%)患者卒中危险因素≤1,13例(48.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16例(59.3%)患者表现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brain infarction,AMBI),12例(75%)的AMBI累及1个以上循环。13例(48.1%)在2周内有卒中复发并加重。
      结论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卒中危险因素少,但急性期内复发率高,出现意识障碍及AMBI患者比例较高,累及1个以上循环的AMBI多见。

  • Wernicke脑病四例的磁共振成像特征

    作者:邓晓清;郑金瓯

    Wernicke脑病(Wernicke encephalopathy,WE)有特征性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可对WE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提供帮助.我们2005年4-12月收治4例患者,报道如下.

  •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敏;刘恒方;郭辉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危及生命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是采取溶栓治疗,其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使用时间,早期使用疗效明显占优,因而临床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近年来逐渐广泛应用的功能性磁共振技术的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中以其特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到关注[1].现收集经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30例的影像资料,报道如下:

  • 表观扩散系数阈值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卢伟铭;付志辉;黄瑾瑜;郭亮

    目的 观察兔大脑中动脉阻塞后常规MRI及DWI表现,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阈值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3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只,实验组30只.实验组采用yamamoto法(经眼眶开颅阻断大脑中动脉)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对照组仅曝露大脑中动脉,而不结扎.观察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缺血区在各时段ADC值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对照组: T2WI及DWI均无高信号出现.实验组成功制作MCAO模型30只,DWI上,MCAO后 0.5 h基底节区出现高信号;MCAO后缺血区ADC值的变化为早期的逐渐下降,缺血6 hADC值下降到低, 9 h后ADC值开始出现上升.结论 磁共振扩散成像对急性脑缺血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表观扩散系数阈值对于判别脑梗死具有一定的价值.

  • MRI诊断肝门胆管癌的优选方法:DWI,MRCP和冠状多期增强

    作者:陈志仁;梁妍;毛海英;方昊;佟影;田立波;孙平;赵国营;衣闯

    目的 探讨MRI DWI,MRCP和冠状多期动态增强相结合对肝门胆管癌的定性,定位,病变长度和范围,血管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和可切除性评估的价值.方法 22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初诊为肝门胆管癌,采用1.5T MR行肝门常规轴位T1WI,T2WI,DWI,3D MRCP,冠状多期动态增强,延迟期加做一次轴位扫描,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22例肝门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肝门水平DWI见异常高信号, 3DMRCP在肝门水平显示胆管截断18例,狭窄4例,22例冠状动态多期增强全部直接显示了病变胆管与"胆管树"的关系,病变胆管局部管腔显示不同程度的环形狭窄,各期均匀强化,以延迟期强化明显,并可直接测量病变侵犯长度.肝门淋巴结肿大6例,部分包绕门静脉5例.结论 MRI DWI,MRCP和冠状动态多期增强能够比较直观的,真实地反映肝门胆管癌的影像学特点和大体病理特征,为进一步提高肝门胆管癌的诊断符合率和可切除性评估提供了更多的诊断根据和信息.

101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