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食品加工与检测中微生物酶技术应用
本文基于对食品加工与检测中微生物酶技术的应用研究,分析肉类加工、谷物加工和果蔬加工中微生物酶技术的应用,详细阐述目前微生物酶技术的应用范围。同时对食品检测中酶生物传感器法、酶联免疫分析法等微生物酶技术进行分析。
-
抗黄曲霉毒素B1蛋黄抗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
将黄曲霉毒B1-牛血清白蛋白(AFB1O-BSA)连接物免疫注射4只(A、B、C、D)产蛋鸡.研究了抗AFB1蛋黄抗体的产生进程,除鸡B外,其它3只鸡从第一次注射抗原后的第90天开始有较明显的抗体产生,第135天达到高峰,从第165天开始下降.在抗体产生高峰期,蛋黄抗体A、C、D的间接ELISA效价分别为1:8000、1:6000、1:6000.以蛋黄抗体A为材料,研究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该抗体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是抗体与AFB1的结构类似物(AFB2、AFG2、AFG1、AFM1)除AFM1外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达到50%的竞争抑制率时,AFB1、AFB2、AFG1、AFG2的灵敏度分别为6、25、125和2495ng/ml.
-
ALISEI全自动酶标仪故障分析与维护
酶标仪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生物、医学仪器,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根据酶标记原理,根据呈色物的有、无和呈色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这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免疫学技术.可用于单克隆抗体筛分、凝血分、抗生素灵敏度检验,以及其他需要进行比色的分析工作中.
-
中青年急性脑梗死与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我院73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入院后24小时内与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检测.结果:脑梗死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Hcy升高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血症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发病因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
中青年急性脑梗死与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我院73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入院后24小时内与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检测.结果:脑梗死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Hcy升高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血症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发病因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
酶联免疫分析对乙肝两对半的探讨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在乙肝两对半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例门诊患者及健康体检人群的血清,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和乳胶层析法对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对比,探讨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种方法的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比较,HBsAg、HBeAg、HBeAb 三项结果差异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HbsAb、HBeAb的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及时对标本做出处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对环境等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提高ELISA的检出率.结论:EIISA法是检测乙肝两对半的灵敏方法,规范检测操作、加强质控,可有效排除影响因素干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
C反应蛋白酶联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采用高纯度的C反应蛋白(CRP)免疫兔,获取高效价的CRP抗体.提取抗血清中IgG,包被酶标板.用生物素标记CRP抗原,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亲和素,建立CRP的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用ELISA测定正常人80名,心梗患者43例和重症监护室(ICU)病人39例的血清CRP水平,发现心梗患者(27.21±38.67μg/mL)明显高于正常人(0.57±2.99μg/mL)(P《0.05);ICU病人(117.48±97.05μg/mL)明显高于正常人及心梗患者(P《0.001和P《0.01).用CLIA检测正常人68名,结果为0.77±3.29μg/mL.随机收集病人血清样品73份,分别用免疫比浊法、ELISA和CLIA检测,经统计三种方法高度相关.结果提示:ELISA和CLIA是一种简便、灵敏和特异的CRP测定方法,可用于人血清中CRP的测定.
-
全自动酶联免疫法与RIA对FT3、FT4、TSH检测的比较分析
血清中FT3、FT4和TSH浓度是了解甲状腺机能的重要指标,对各种甲状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疗效判定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上采用RIA及IRMA检测FT3、FT4、TSH已十分普及,随着标记免疫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酶联免疫分析、各类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在内的非同位素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不断推广并用于临床,其高度的自动化程度、高度的灵敏性及重复性等优势受到临床好评.本文应用ES-300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了118份血清FT3、FT4和TSH浓度,同时与RIA及IRMA加以比较,报道如下.
-
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分析法的对比研究
运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与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RAb)含量,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探讨CLIA法检测TRAb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对象和方法1 对象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随机患者血清样本共87例,男23例,平均年龄51±13岁;女64例,平均年龄43±15岁.
-
血清游离脂肪酸、血栓调节蛋白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游离脂肪酸和血栓调节蛋白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为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和对照组(正常妊娠孕妇),各50例.两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的游离脂肪酸和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比较两组的血清游离脂肪酸与血栓调节蛋白水平,对血清游离脂肪酸与血栓调节蛋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血清游离脂肪酸与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同孕周的血清游离脂肪酸与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清游离脂肪酸与血栓调节蛋白水平随着孕周的增加也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调节蛋白与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呈正相关(r=0.6604,P<0.05).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与游离脂肪酸浓度偏高及血栓调节蛋白水平有关,血栓调节蛋白水平与游离脂肪酸浓度呈正相关.
-
Phadia250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性能验证
Phadia250 全自动体外检测系统是由瑞典Phadia公司研制,基于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原理,以提供过敏、气喘及自体免疫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监控为目的,集反应、检测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ImmunoCAP特异性IgE定量是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过敏原特异性IgE的体外实验方法,是用羊抗人IgE抗体包被的ImmunoCAP,捕获血清中存在的人体受食物和空气中变应原攻击后所产生的特异性IgE抗体,再以荧光标记的发展液与之结合,荧光强度的大小与待检特异性IgE的含量呈正相关.以WHO 标定的IgE标准品含量的对数做横坐标,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半对数曲线,由该曲线可以确定不同的荧光强度所对应的特异性IgE含量.PhadiaImmunoCAP检测过敏原的方法被认为是国际过敏原检测的公认标准,其他任何一种方法都要与其进行比较.我科于2011年购买了一台该型号的仪器, 我们对该仪器的准确性、稳定性、重复性、线性等相关性能的进行了评价, 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门诊及住院患者963例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检测结果分析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以血液和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加之公众对其认知水平较低,因此病毒的传播不易控制,患者也容易因不能及时诊断而错过治疗的佳时机.我国丙型肝炎感染高发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CV抗体流行率约为3.2%,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在国家传染病报告中丙型肝炎的报告率逐渐增多,感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正日益显现,且有相当比例患者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因此,较早检出HCV感染,及时有效地阻断HCV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96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抗-HCV测定,并对弱阳性及部分强阳性与阴性样本进行核酸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比较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的差异性
目的比较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和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的差异性。方法收集85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和4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ECLIA 和ELISA 两种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并比较结果差异性结果经检测HBsAg、HBsAb、HBcA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eAg、HBe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CLIA和ELISA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具有较好的符合性。其中,ECLIA高于ELISA且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Alisei全自动酶免试剂盘驱动故障的检修
Alisei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是由意大利SEAC公司生产的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的检验仪器.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原理,广泛用于单克隆抗体筛分、凝血分析、抗生素灵敏及分析等,具有功能强、操作简便、检测速及快、中文操作系统等优点[1],能够实现ELISA酶免分析的自动化、标准化、网络化.由于使用时间长,出现过一些故障,我们认为典型的驱动错误较有代表性,现将其分析排除方法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
紫铆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目的 人工合成紫铆素(butin)的完全抗原并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氯乙酸钠(SMCA)与紫铆素中的羟基反应形成羧甲基醚衍生物(紫铆素-SMCA),再通过羧基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形成完全抗原,以TLC法鉴别是否偶联产生新的大分子化合物,并以紫外扫描分析完全抗原的偶联比率,将得到的免疫原紫铆素-BSA按免疫程序免疫Balb/c小鼠.结果 TLC显示已经形成新的大分子化合物;紫外扫描法测定紫铆素-BSA的偶联比为6∶1,紫铆素-OVA的偶联比为5∶1.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测定,产生的抗血清的稀释度可以达到1∶4 000.结论 经过TLC法、紫外扫描法和免疫方法鉴定,成功合成了紫铆素人工抗原.
-
MEIA在检测HBV标志物特殊表达模式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MEIA在检测HBV标志物特殊表达模式中的意义;MEIA与ELISA检测法在上述特殊表达模式中的符合率.方法:ELISA法检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选择100份有特殊表达模式的血清标本以MEIA复检之,观察两者的异同.结果: MEIA对HBsAg、抗-HBe、抗-HBc的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法,P分别<0.05,<0.005,<0.005;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组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高75%(27/36);HBsAg和HBeAg阳性抗-HBc阴性组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为62%(16/26);HBV标志物与临床表现不符组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为11%(1/9);ELISA检测单项阳性组两种方法检测符合率低.结论:ELISA与MEIA两种检测方法存在差异,MEIA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和重复性好的特点,在某些情况下建议使用MEIA检测法.
-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C肽的临床评价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测定血浆C肽的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分别测定糖尿病病人的血浆C肽含量,并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同时测定胰岛素含量,并对测定结果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ECLIA测定C肽的平均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档数分别为2.13%,4.27%,平均回收率是98.9%,灵敏度为0.01 ng/mL;ELISA法的平均批内与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0.8%,16.5%,平均回收率是91.9%,灵敏度为0.06 ng/mL;ECLIA及EUSA法所测C肽含量与ECL IA法所测胰岛素含量均呈正相关(r=0.96,r=0.89,P均<0.05).结论:ECLIA法测C肽的各技术参数优于ELISA法,且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C肽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分析法 -
SICAM-1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SICAM-1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SICAM-1与病情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60例乙肝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SICAM-1水平,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浓度.[结果]转氨酶升高的乙肝患者血清中SICAM-1的水平(201.26±98.69)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5.32±10.67)ng/mL(P<0.01)并且高于转氨酶正常乙型肝炎组(36.32±10.67)ng/mL(P<0.01),转氨酶正常乙型肝炎组(36.32±10.67)ng/mL与正常对照组SICAM-1的水平(35.32±10.67)ng/m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转氨酶升高的乙肝患者血清中SICAM-1的水平显著升高,表明SICAM-1参与肝炎发病过程,并与发病程度相关,可作为衡量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
卵巢癌标志物CA125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血清CA125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一株CA125单抗用于固相包被,另一株与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制备CA125的酶标记物,以四甲基联苯胺(TMB)为底物,采用一步法,建立了CA125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结果:灵敏度为2.00 U/ml.批内CV值低于5.32% (n=22),批间CV值低于7.39% (n=26).测得回收率均值为100.9%,60例正常人血清的均值为9.20 U/ml,应用本法与IRMA方法同时测定33例病人血样,两者相关方程为Y=0.825X-10.39,相关系数r=0.960 0.结论: 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和准确的特点,未见"HOOK"效应的影响,适于临床检测和科研应用.
-
间接免疫荧光法与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是以是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总称,分布于人体的各种体液中,如血清、组织液、尿液、胸水等[1],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鉴别、疗效的评价、预后等环节有十余年,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病理性的免疫应答,表现为自身组织器官等功能障碍[2]。对于 ANA 的检测,有条带酶联免疫分析法、免疫扩散、免疫印迹法、悬浮微阵列及抗原芯片多种方法[3,4],临床常用的主要有两种方法,即间接免疫荧光法(IIF)与印迹法(LIA)。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 ANA,而印迹法(LIA)检测 ANA 谱。在临床应用这两种方法检测抗核抗体时,二者的结果有时并不完全一致[5]。因此,为研究间接免疫荧光法与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的诊断效果,探讨两种方法检测抗核抗体的一致性及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疗提供借鉴,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