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改良钢丝环扎张力带法治疗髌骨骨折85例
目的 探讨改良钢丝环扎张力带法治疗髌骨骨折治疗效果.方法 对85例髌骨骨折采用改良钢丝环扎张力带法进行治疗.结果 使用陆裕朴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结果评定:优:74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95.2%.结论 改良钢丝环扎张力带法治疗髌骨骨折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治疗费用低,并发症少,值得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
SCC-AgCA125CEA在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我们通过检测135例宫颈鳞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探讨联合检测对监测宫颈癌病情程度、治疗效果及复发的临床价值.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4年1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135例,均经宫颈活检组织病理诊断证实.年龄28~77岁,平均46岁.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的临床分期标准.其中原位癌(CIS) 54例,Ⅰ期45例,Ⅱ期23例,Ⅲ期13例.所有病例均不伴有皮肤疾患或其他肿瘤.1.2测定方法:治疗前1周取患者静脉血血清,试剂盒由美国Abbott Diagnostic公司提供,实验操作方法由专人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程序进行,使用雅培Ⅰ 2000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SCC-Ag.结果评定参考值:<1.5 ng/mL为阴性,≥1.5 ng/mL为阳性.采用此标准,95%健康人血清SCC-Ag抗原水平低于1.5 ng/mL.
-
SCC-AgCA125CEA在宫颈鳞癌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我们通过检测135例宫颈鳞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Ag)、糖类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探讨联合检测对监测宫颈癌病情程度、治疗效果及复发的临床价值.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4年1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135例,均经宫颈活检组织病理诊断证实.年龄28~77岁,平均46岁.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的临床分期标准.其中原位癌(CIS) 54例,Ⅰ期45例,Ⅱ期23例,Ⅲ期13例.所有病例均不伴有皮肤疾患或其他肿瘤.1.2测定方法:治疗前1周取患者静脉血血清,试剂盒由美国Abbott Diagnostic公司提供,实验操作方法由专人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程序进行,使用雅培Ⅰ 2000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SCC-Ag.结果评定参考值:<1.5 ng/mL为阴性,≥1.5 ng/mL为阳性.采用此标准,95%健康人血清SCC-Ag抗原水平低于1.5 ng/mL.
-
紧跟国际质控新趋势探索质量管理新方法
2013年11月29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主任吕元教授受邀在“Bio-Rad 实验室质量管理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室间质评计划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的报告。报告对室间质评计划(EQA)的关键环节,即从计划的设计、样本的制备、计划的运作(样本的运输)、数据分析与结果评定、结果报告,直到与参与者的沟通(计划的教育性与持续改进)整个环节作了详细的阐述。吕元教授特别提到,飞行检查是“真实性”室间质评佳的体现方式,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正积极采用这种方式进一步补充完善EQA计划,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内外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后,吕元教授强调以正确度为基础的室间质评计划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生物监测结果评价
生物监测是目前评价医院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金标准,但实际工作中如遇生物指示剂质量问题、生物指示剂培养过程操作不规范等,均有可能出现生物监测假阳性结果,影响监测结果评定.笔者通过对2起生物监测阳性结果的追踪、调查,分析原因,追溯到假阳性结果的真正原因.
-
清胆散结丸治疗胆囊息肉58例
1 一般资料本组58例中,男性51例,女性7例;发病年龄在36~62岁之间.其中伴有不同程度胆囊炎者47例,无典型症状者11例.息肉数量均在5枚以下且多为粟米样,或如绿豆或如黄豆大小.所有病例的诊断和疗效均依照B超或彩超的检查结果评定.
-
探究食品检验中菌落总数的不确定度评定
目的:探究食品检验中菌落总数的不确定度评定,为进行科学的菌落总数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检验的准确性.方法:为展开实验,采用食物收集的方式,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的各类食品作为抽检对象,样本数量为64例,按照不同的稀释度对样本进行分组,其中1:100样本32份为对照组,1:10样本32份为观察组,采用GB4789.2-2010对菌群总数进行计算,并依据JJF1059-2012计算出不确定性度和样本中菌群总量的置信空间,确定实验的结果.结果:不同菌落总数进行对比中发现菌种总数量置信空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细菌检出率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两组之间的检出率均较高,P>0.05.结论:进行菌群总量的检查中选择不确定度作为检验方法,可以准确检验出食品中的菌群数量,对于菌群的不确定性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检验结果,全面提升食品安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