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杨颜;何滟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股动脉穿刺(Seldinger)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本院行PICC置管的295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置管方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151例)与对照组(144例),观察组PICC置管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对照组PICC置管采用传统方法,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1)PICC置管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浆D-二聚体(D-D)、血栓烷B2(TXB2)、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前、PICC置管后12 h、PICC置管后24 h,观察组与对照组的PLT,血浆D-D、TXB2、ET均逐步升高,血浆6-keto-PGF1α均逐步下降,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置管后12 h、PICC置管后24 h,观察组PLT,血浆D-D、TXB2、E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keto-PGF1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患者PICC置管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更低.

  • PICC联合便携式化疗泵在肿瘤患者5-氟尿嘧啶化疗中的应用

    作者:肖容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联合便携式化疗泵,在肿瘤患者5-氟尿嘧啶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7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7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PICC联合便携式化疗泵持续输注,对照组采用浅静脉留置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和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和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肿瘤患者5-氟尿嘧啶化疗中应用PICC联合便携式化疗泵持续输注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5-氟尿嘧啶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 家庭自我护理理念在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化疗间歇期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红;刘喜萍;丁载巧

    目的:探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 )置管的肺癌患者化疗间歇期引入家庭自我护理理念的临床效果,为开展新型护理理念提供实践指导。方法选取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36例肺癌患者为对照组,在化疗间歇期采用首诊医院护理方法及措施。选取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34例肺癌患者为研究组,在化疗间歇期引入家庭自我护理理念。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健康宣教及技能培训,持续跟踪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 PICC置管诱发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致电医院请教问题及护理人员致电询问患者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PICC置管留置时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在化疗间歇期可引入家庭自我护理理念。

  • PICC与VPA在肿瘤化疗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

    作者:吕彦;卫宝玲;黄美玲;郭丝锦

    目的 系统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发表的研究资料.根据纳入标准筛选相关研究,采用Revman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6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计病例11 296例.其中30篇文献调查了VPA与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情况,合并效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6,95%CI:0.75~1.23,P>0.05).16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采用VAP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大于或等于1年的比例要高于采用PICC的患者(OR=27.17,95%CI:18.08~40.83,P<0.05).采用VAP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采用PICC的患者(OR=0.19,95%CI:0.16~0.22,P<0.01).11篇文献调查了VPA与PICC的生活质量,VAP组患者生活质明显高于PICC组(OR=8.53,95%CI:5.88~12.38,P<0.05).结论 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中VPA留置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PICC导管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效果比较

    作者:骆春林

    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AP)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效果。方法287例恶性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意愿分为两组,PICC组(n=140例)经PICC化疗治疗, VAP组(n=147例)经VAP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导管留置率、意外拔管率、留置时间、生活质量及导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VAP组患者置管后第6、12个月导管置管率及留置时间、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PICC组(P<0.05),而意外拔管率明显低于PICC组(P<0.05);VAP组患者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ICC组(P<0.05)。结论 VAP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留置时间长、对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等优点,可作为化疗理想的深静脉通道。

  •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比较

    作者:王国祥

    目的 了解锁骨下静脉置管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特点,为其在重症监护病房(1CU)内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将需静脉置管患者分为A组(锁骨下静脉置管)和B组(PICC),比较两组的并发症、置管成功率、留管时间及液体流速.结果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似,锁骨下静脉置管可出现动脉损伤和气胸,置管成功率及留管时间相近,但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休克和/或全身水肿患者置管成功率高于PICC且大平均流速快.结论 锁骨下静脉置管能确保迅速扩容,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有重要意义;PICC可避免气胸和动脉损伤,能保证常规治疗液体的每日入量.

  • 肿瘤患者PICC与VPA临床应用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阮叶;顾迪;高雪娟;谢君雯;董人平;徐斌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利弊,拟确立两种方法各自的适用人群。方法由两位独立评价者按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M edline等资源中已发表及未发表文献,研究人群为中国人。根据纳入标准筛选相关研究,评价研究质量后用Stata 12.0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为并发症、首次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总病例数1228例。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使用VPA长期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ICC患者[OR=0.25,95% CI(0.17~0.36),P<0.01],VPA患者组管路堵塞移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PICC组[OR=2.03,95%CI(1.04~3.97),P=0.037],静脉炎及局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PICC组[OR=0.49,95% CI(0.25~0.96),P=0.037];VPA组患者首次置管成功率低于 PICC组[OR=0.68,95% CI(0.41~1.13),P=0.138];VPA组留置时间超过一年的患者显著多于PICC组[OR=39.11,95% CI(14.32~106.84),P<0.01]。结论采用VPA长期静脉输液较PICC具有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长的留置时间,但V PA一次置管成功率较低,综合考虑,更适合一年以上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应用。

  • PICC 维护与患者穿刺部位针眼发红及留置时间的关系

    作者:路必琼;陈海燕;陈佩;潘欣燕;高秀华

    目的:探讨PICC穿刺患者带管期间针眼发红与留置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15日~2010年1月29日在我院进行PICC穿刺导管维护的2551例次患者针眼发红情况。根据患者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分为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第4个月、第5个月、第6个月、第7个月及以上,共计7个时间段,其PICC导管维护例次分别为:961、479、389、293、175、109、145例次。结果 PICC导管留置第1个月到第7个月及以上,针眼发红发生率分别为4.06%、3.13%、4.37%、7.85%、9.14%、5.5%、2.07%,针眼红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第5个月、第4个月、第6个月、第3个月、第1个月、第2个月、第7个月及以上。PICC导管留置期间针眼红高发时间段分布在(107.7±7.7)d、(139.3±10.4)d、和(170.0±1.4)d。结论熟知PICC穿刺导管留置期间每个时期针眼发红的发生原因,针眼发红高发时间段强化病人宣教,督促遵医行为,加强换药及处理各类并发症,可防止局部感染血行扩散。

  • PDCA循环结合微信平台在PICC导管门诊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晓辉;朱琼丽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结合微信平台在PICC导管门诊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80例在PICC导管门诊行PICC置管的患者,在开通微信平台前选取6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开通微信平台后,按入组的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微信组以及PDCA加微信组,每组各60例,分别采用微信平台式健康教育和微信平台结合PDCA循环式的健康教育.在干预前和干预后一周评估三组患者的PICC相关知识水平,在干预后一个月评估三组患者的导管维护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结果 干预后三组的PICC相关知识水平、导管维护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相关知识水平方面,PDCA加微信组高于微信组(P <0.001)和常规组(P<0.001),微信组高于常规组(P<0.001);导管维护依从性方面,PDCA加微信组(P<0.001)和微信组(P<0.01)均高于常规组;自我护理能力方面,PDCA加微信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PDCA循环结合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方式,可提高PICC导管门诊患者的PICC相关知识水平、导管维护依从性和自我护理能力,其应用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方式.

  • 直式静脉留置针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幼儿 PICC 置管中的应用

    作者:郑晓燕;门倩倩;郑超

    目的:探讨直式静脉留置针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幼儿 PICC 置管中的应用。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8月我科收治的43例2岁以内危重婴幼儿运用24G 直式静脉留置针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 PICC置管。结果43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一次穿刺成功35例,2次穿刺成功8例,X 线定位后3例导管进入颈内静脉,调整后进入上腔静脉。2例导管反折进入胸壁静脉,调整后进入锁骨下静脉。结论直式静脉留置针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提高危重婴幼儿 PICC 置管的成功率。

  • “S”型固定方法在经肘置入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

    作者:康丽君;郭敏

    目的:探讨在经肘置入PICC导管的两种固定方法在导管维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8例经肘上PICC置管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中心静脉换药包,按照标准的PICC导管维护流程进行维护。观察组按照穿刺点在肘上的位置以及顺着导管的走向,使导管呈“S”型固定;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固定,呈“C”型蝶形交叉固定于肘上。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的情况、患者的舒适度、导管脱出、破损及断裂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点情况、舒适度、导管脱出、导管破损及断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上留置的PICC导管维护中,“S”型的固定方法减少了对穿刺点的刺激,大大降低了导管脱出、破损及断裂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感。

  • 一例白血病患儿PICC全程堵管再通的护理

    作者:刘斌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导管血栓性堵管再通的有效方法,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法针对白血病患儿 PICC导管血栓性堵管采用创新的个体化再通方案,即改良的机械再通法结合尿激酶等量置换法,结合患儿自身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及导管再通过程中的安全控制。结果3h后导管再通,患儿无出血、感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顺利接受后续化疗。结论改良的机械再通法结合尿激酶等量置换法溶栓应用于血栓性堵管,较单一的机械再通法或尿激酶等量置换法不仅缩短了导管再通的时间,而且有效降低了导管再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血栓脱落、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脱出等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 一例多部位静脉置管受限患者建立双腔PICC通道急救后安全留置的护理

    作者:冯玉玲;许大云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及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的置管[1]。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是一种新型的、多腔道可选的、耐高压型PICC ,大输注速度可达5 ml/s ,在完成静脉治疗的同时,可满足监测中心静脉压或高压注射造影剂、多通道叠加给药的治疗需求[2],解决了普通PICC在重症患者急救中单腔、输液速度慢、不耐高压等局限,以及CVC置管并发症多、留置时间短的综合问题。尤其对于疾病原因存在多部位置管受限的复杂重症患者,避免了 CVC盲穿可能导致的置管失败和急救用药时机延误,真正实现“一针式输液”。我院老年科于2013年1月经治1例全身多部位静脉置管受限的重症急救患者,在超声直视引导配合微血管鞘(MST )技术下经左股静脉顺利置入Bard 5Fr 双腔耐高压PICC ,为患者建立了快速有效的急救静脉通道,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且由于导管日常维护和指导到位,留置425 d治疗结束后拔管,未发生任何导管相关性并发症,现将置管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双能量减影技术在PICC术置管定位中的价值

    作者:熊鼐

    目的:探讨双能量减影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胸片定位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采用数字化X线摄影胸片定位的400位患者中,置管末端位置在胸片上显示不清晰的36位患者使用双能量减影技术拍摄胸片,分别获得三幅图像:标准DR图像、软组织图像、骨组织图像.结果:36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进行双能量减影技术拍摄胸片,在骨组织图像中置管位置均可清晰显示.结论:双能量减影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胸片定位中能更好地显示置管末端位置.

  • PICC术后胸部X线平片上CAJ投影点位置的选择及临床应用

    作者:徐志宾;施瑜;徐远;郑波;李洁;高万勤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口(CAJ)在胸部X线平片上的佳投影点位置,为临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定位提供指导.方法 行胸部16排CT平扫的体检者213例,以CT定位相模拟胸部仰卧前后位X线平片,通过CT图像测量右侧第6、7后肋间隙、右侧第6后肋、右侧第7后肋、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至CAJ的距离,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影像解剖结构与CAJ的位置关系.结果 右侧第6、7后肋间隙,右侧第6后肋,右侧第7后肋,肺门角,右肺门中点,左肺门中点至CM的距离分别为(19.446±14.498 1)mm、(28.232±16.721 7)mm、(13.741±11.147 3)mm、(8.165±6.477 7)mm、(11.640±7.765 5)mm、(18.523±9.121 7)mm,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x2=287.764,P=0.000).两两对比右侧第6、7后肋间隙与左肺门中点,右肺门中点与右侧第7后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门角位置接近CAJ且波动性小,是胸部仰卧前后位X线平片上CAJ的佳投影位置.

  • PICC标准化护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效果评价

    作者:李黎

    目的:建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标准化护理模式,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PICC置管操作者资格认定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PICC安全管理模式,并进行质量管理.结果:申请置管的300例患者中,298例符合置管适应证,置管成功290例,成功率96.7%,发生4例置管并发症.结论:PICC标准化护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能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有效地保证了PICC置管患者置管过程中及使用期间的安全.

  • 两种不同专业化分工护士PICC置管结果比较

    作者:黄建业;柴会荣;刘娟;孟蕙君

    目的:分析比较两种不同专业化分工护士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01~2016-12因肿瘤化疗且行PICC的患者2 832例.依据置管者工作范围分为专职护士组(n=1 236)和专业护士组(n=1 596),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头端位置准确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果:专职护士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头端位置准确率、患者满意度高于专业护士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专业护士组(均P<0.01).结论:专职护士实施PICC优于专业护士.

  • 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作者:芮海鹰;杨媛

    目的:讨论研究对化疗病人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需长期进行输液及反复静脉穿刺不耐受需置PICC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进行综合完善护理干预,B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患者化疗期间使用PICC置管所引发的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相应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及并发症发生人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显示A组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其护理满意度指标显著优于B组常规护理患者(P<0.05);置管后并发症发生人数比较显示A组经护理干预后发生各类置管后并发症人数显著少于B组(P<0.05).结论:对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及操作指导、提高护理意识及自身责任感、增加对患者进行化疗知识的宣传教育,能够有效降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有效减轻病人痛苦,从而优化护理.

  • 静脉治疗护理在持续质量改进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周永超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护理在持续质量改进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90例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干预,质量持续改进组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置管操作熟练度、置管维护质量;护理前后患者焦虑情绪SAS评分;静脉炎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质量持续改进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质量持续改进组组置管操作熟练度、置管维护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情绪SAS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质量持续改进组组焦虑情绪S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质量持续改进组静脉炎等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质量持续改进组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减少并发症,提升满意度.

  • 双能量减影在甲乳科PICC术置管定位中的优势

    作者:王志军;朱熹;李燕

    目的:探讨X-ray双能量减影技术在临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优势.材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标准DR图像与使用双能量减影技术所摄图像在PICC置管中的差异,200例PICC置管患者摄片时分别获得三幅图像:标准DR图像、软组织图像、骨组织图像.结果:200位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行双能量减影技术所摄图像中,部分标准DR图像中导管末端位置显示不佳的患者在骨组织图像中置管位置均可清晰显示.结论:X-ray双能量减影技术在临床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定位中比传统DR摄片更具有优势.

179 条记录 8/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