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老年胃癌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杜娟;杨磊;席妍;齐娜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老年胃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12月于吉林省肿瘤医院诊治的老年(≥65岁)胃部疾病患者150例,其中胃癌患者50例为胃癌组、胃溃疡患者50例为胃溃疡组、浅表性胃炎患者50例为浅表性胃炎组.对血清胃蛋白酶原Ⅰ (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对血清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99(CA199)及癌胚抗原(CEA)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比较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Ⅰ/PGⅡ)、CA199及CA724、CEA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三组患者血清PG Ⅰ、PGⅡ、CEA、CA199、CA724水平及PG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PG Ⅰ水平、PGR低于浅表性胃炎组(P< 0.05),但两组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CA199及CA742水平均高于浅表性胃炎组(P<0.05);胃溃疡组PG Ⅰ、PGⅡ,PGR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P<0.05);胃癌组PG Ⅰ、PGⅡ水平、PGR低于胃溃疡组(P<0.05),CEA、CA199及CA742水平均高于胃溃疡组(P<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68%,34/50)高于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老年胃癌检出率,且联合检测优于单独检测.

  • 胃功能三项检验对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姚国和;林海;孙小明;李强;李海正;陈妙巧

    目的 探讨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与PGⅡ的比值(PGR)]检验对慢性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①明确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的患者各30例,分别作为A、B、C组,检测三组PGⅠ、PGⅡ值,并计算PG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PGⅠ、PGⅡ、PGR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临界范围.②同期100例诊断不明的慢性胃病变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取标本行病理检查.同时检测所有患者PGⅠ、PGⅡ、PGR,根据"①"实验计算出的PGⅠ、PGⅡ、PGR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临界范围作为诊断标准,判定100例慢性胃病变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的发病率,以终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计算PGⅠ、PGⅡ、PGR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中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经ROC曲线计算,PGⅠ、PGⅡ、PGR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临界范围为(72.5~101.2,15.3~26.8,4.1~5.5),在胃溃疡中的诊断临界范围为(102.5~168.7,18.7~29.8,4.8~6.9),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临界范围为(45.3~60.2,20.6~31.5,1.1~3.0).100例慢性胃病变患者经胃镜取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52例,胃溃疡33例,早期胃癌10例,无病变5例.以"①"研究临界范围为标准,PGⅠ、PGⅡ、PGR检查在100例慢性胃病变患者中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47例,胃溃疡30例,早期胃癌7例.PGⅠ、PGⅡ、PGR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早期胃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0.38%、90.91%、70.00%.结论 胃功能三项检验可作为临床筛查慢性胃病变胃镜检查前的第一线筛查方式,操作简单,易普查,诊断准确率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胃癌早期诊断中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的应用价值

    作者:史玲玲;张英波;董林

    目的:探讨胃癌早期诊断中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89例胃病患者为实验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结果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I(PGI)水平和PGI/PGII比值(PGR)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阳性检出率为88.23%,萎缩性胃炎阳性检出率为73.91%,健康对照组阳性检出率为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I、PGII及PGR检测可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重要筛查指标。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患者胃蛋白酶原的影响分析

    作者:刘俊威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蛋白酶原的影响.方法 该院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0例设为胃癌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Hp感染,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水平.结果 胃癌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低于对照组,血清胃蛋白酶原Ⅱ高于对照组;胃癌患者中Hp阳性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Ⅱ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明显低于阴性者;早期胃癌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明显高于进展胃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能影响胃癌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胃蛋白酶原水平与胃癌的进展情况可能有关.

  •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胃溃疡及胃癌

    作者:马颖杰;王惠吉;鲍晓厉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I、血清胃蛋白酶原Ⅱ,探讨胃溃疡及胃癌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及血清胃蛋白酶原I/血清胃蛋白酶原Ⅱ比值的变化规律.方法 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血清PGⅠ及PGⅡ并计算PGI/PGⅡ的比值即PGR.结果 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PGI及PGⅡ升高.在溃疡组的分层研究中,血清PGI及PGR升高在活动组更为明显,而在愈合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胃癌患者血清PGI降低、PGR降低.在胃癌组的分层研究中:早期胃癌患者PGI及PGR明显降低;进展期胃癌患者PGI及PGR亦降低,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测定血清PGI、PGⅡ水平及PGR值对胃溃疡及胃癌患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胃蛋白酶原及三叶因子1在胃溃疡患者血清中的评价

    作者:校彦勇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及三叶因子1在胃溃疡患者血清中的意义。方法取我院确诊胃溃疡患者53例,编入胃溃疡组,另取48例健康人作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GⅡ)含量和血清三叶因子1吸光度值的变化。结果胃溃疡患者血清中PGⅠ、PGⅡ含量及三叶因子1吸光度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1)。结论血清中胃蛋白酶原和三叶因子1对于胃溃疡的确诊具有参考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 血清胃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2、CEA、CA50、CA19-9、CA242联合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意义

    作者:杨瑞生;马芬;刘敏;韩大正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Ⅰand Ⅱ(PGⅠ、PGⅡ)、胰蛋白酶原-2(TAT-2)、CEA、CA50、CA19-9及CA242联合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98例正常对照者、86例胃溃疡患者及65例胃癌患者血清中的PG、TAT-2、CEA、CA50、CA19-9及CA242的含量.根据检测出的阳性例数,计算出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前2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及全部6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结果 胃癌组各单项检测、2项联合检测及6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与胃溃疡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组2项联合检测及6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73.9%、89.2%,与单项检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和正常对照组单项检测、2项联合检测及6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明显优于单项检测,能显著提高胃癌检出率,至少也要选择PG、TAT-2两项联合检测.

  • 胃癌筛查时血清胃蛋白酶原4种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作者:杨瑞生;韩大正;马芬;刘敏

    目的 比较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4种检测方法在胃癌筛查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酶联免疫法(ELISA)4种检测方法,检测98例胃癌患者及137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的含量并计算两者比值(PGR).根据不同检测方法的临界值,严格判读阳性例数及阴性例数.结果 RIA、TRFIA、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ELISA的敏感性分别为74.49%、71.43%、68.37%、63.27%,特异性分别为73.00%、75.18%、78.10%、83.21%.4种检测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4种检测方法,不同医院可视自身情况进行选择.RIA法试剂具有放射性且有效期短,可不作为首选.有条件的大医院可选用TRFIA法、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基层医院可选用ELISA法.

  • 胃蛋白酶原对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陈欣涛;王叶红;林琼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与幽门螺杆菌(HP)相关胃炎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以上消化道症状就诊儿童进行PG检测,与胃镜结果对比,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PG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HP阳性组PGⅠ、PGⅡ水平明显升高,PGⅠ/PGⅡ降低。PGⅡ≥9.01μg/L的检出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7%和75%。结论PG水平与胃炎患儿HP感染状态密切相关。PGⅡ≥9.01μg/L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非侵入性指标。

  • 胃癌一级亲属的研究进展及筛查策略

    作者:孟欣颖;周长宏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胃癌一级亲属(FDR)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在胃癌的FDR中,癌前病变更为常见。在一些遗传因素相关的胃癌中,如家族性胃癌或遗传性肿瘤综合征,胃癌的FDR还可能携带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以作为遗传学标志。鉴于胃癌FDR具有遗传易感性,因此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筛查可能具有良好的费效比。前筛查方法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HP)筛查、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胃镜检查以及家系调查和基因突变的检测。本文就目前胃癌FDR的研究进展和常用筛查方法作一综述。

  • 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抗体与胃黏膜病变的关系

    作者:马颖杰;刘凤奎;王惠吉

    2005年5月至2006年10月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者276例,按病理诊断分组,设正常人对照12例.用免疫放射法定量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 Ⅰ)、PGⅡ,定性分析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计算PGⅠ/PGⅡ(PGR).结果 正常人对照PG Ⅰ为(146±40)μg/L,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G Ⅰ为(149±62)μg/L,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组PGI、PGR降低,消化性溃疡组PGⅠ、PGⅡ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G水平的变化有关.PG水平异常患者应进一步行胃镜检查.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胃癌
  • 辽宁庄河胃癌高危人群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动态检测及其意义

    作者:孙丽萍;宫月华;王兰;宫伟;袁媛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含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对辽宁庄河胃癌高发区444例胃癌筛查受检者,在初检和随访时,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血清PGⅠ、PGⅡ含量检测,并计算PGⅠ/Ⅱ比值;利用胃镜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进行胃疾病诊断;利用胃黏膜HE染色和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两种方法联合判定Hp感染情况.结果 (1)以≤40岁、41~50岁、51~60岁和≥61岁进行年龄分组,各年龄组中仅51~60岁组,随访6个月PGⅡ变化率(0.84)显著低于12个月(1.22,P=0.019)和30个月组(1.24,P=0.004),PG Ⅰ/Ⅱ比值变化率(1.09)显著高于后两组(0.75、P=0.027,0.69、P=0.001).(2)浅表性胃炎(SG)减轻组随访6个月PG Ⅰ变化率(0.69)显著低于12个月(0.97,P=0.002);萎缩性胃炎(AG)减轻组随访6个月PG Ⅰ/Ⅱ变化率(1.13)显著高于30个月(0.75,P=0.042).(3)SG→NOR(正常)组PG Ⅰ变化率(0.94)显著高于SG→AG组(0.79,P=0.022);AG→NOR组PGⅠ、PGⅡ变化率(0.43、0.60)均显著低于AG→SG组(0.87、P=0.000,1.11、P=0.010).(4)Hp阴性→阳性组PGⅠ变化率(0.94)显著高于阴性→阴性组(0.81,P=0.026);阳性→阴性组PG Ⅰ、PGⅡ变化率(0.74,0.86)显著低于阳性→阳性组(0.93、1.15,均P=0.000),PGⅠ/Ⅱ比值变化率(0.90)显著高于后者(0.70,P=0.022).结论 血清PG变化率与随访时间、受检者胃疾病性质及Hp感染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血清PG含量动态检测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监测.

  • 胃蛋白酶原C基因多态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慧杰;高华;董明;王兰;袁媛

    为了探讨遗传因素与胃癌的关系,我们选择胃蛋白酶原C(pepsinogen C,PGC)基因作为研究的标志基因。有研究发现,在PGC基因的7~8内含子内存在100 bp的插入-缺失RFLP片段,并在7~8内含子内存在4种分子量不同的多态片段[1]。在以前的研究中[2],我们也发现PGC基因多态与胃癌发生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PGC基因的多态,并进一步分析PGC基因多态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

  • 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检测用于评估胃癌风险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捷波;沈水杰

    目的 评估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用于评估胃癌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科2015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疑似胃癌患者500例,通过胃镜及组织活检确定是否患有胃癌,并采用乳胶比浊免疫法测量血清PGⅠ和PGⅡ水平.根据血清PGⅠ/Ⅱ比率,将受试者分成四组:Ⅰ组,PGⅠ/Ⅱ>4;Ⅱ组,3

  • 手术前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对胃癌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贺超奇;顾宝罗;徐东新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胃蛋白酶原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以及对术后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组的151例胃癌患者在手术前1周做胃蛋白酶原水平的检测,随后随访,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以及生存时间等.结果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显示,151例患者中,90例(59.6%)患者胃蛋白酶原阳性,61例(40.4%)患者胃蛋白酶原阴性.胃蛋白酶原阴性和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高临床分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分析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原检测阴性的患者5年总生存率(60.7%)及5年无复发生存率(56.7%)均明显低于阳性者(分别为80.5%、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蛋白酶原阴性是胃癌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有可能做为预测胃癌预后的指标.

  • 胃蛋白酶原在健康检查胃部疾病筛查中的价值

    作者:华嘉临;张艺;黄飚

    目的 检测胃蛋白酶原Ⅰ (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对胃部疾病检出的价值.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健康检查中筛查胃部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GⅠ、PGⅡ时间分辨荧光试剂盒,对718例胃部疾病患者及2 532例健康检查人群血清测定PGⅠ、PGⅡ含量和PG Ⅰ/PGⅡ比值.结果 胃蛋白酶原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胃溃疡的阳性率分别为56.1%、73.8%、40.7%、41.7%.在体检人群中约13%的人血清PG Ⅰ或PGⅡ异常.结论 血清胃蛋白酶原是胃病疾病的良好指标,在体检应用方面有较好的价值.

  • 血清胃蛋白酶原对消化道溃疡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万佳蔚;胡仁静

    目的 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G)含量变化与消化道溃疡的关系.方法 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对无锡地区697例健康人和93例胃溃疡患者进行血清中PG Ⅰ和PGⅡ含量的测定,并计算PG Ⅰ/PG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中PG Ⅰ及PGⅡ分别为324.0及24.1 μg/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综合分析,PG Ⅰ、PGⅡ分别取临界值178.55和14.45 μg/L联合筛查时特异性较高,可达88.8%.结论 血清中PG Ⅰ、PGⅡ含量变化对消化性溃疡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检测核素与胃蛋白酶原法诊断肠胆反流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立魁;吴硕东;金俊哲

    目的 以核素判断肠胆反流为基础,分析胃蛋白酶原法诊断肠胆反流的可行性.方法 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患者29例,排除胃癌及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6.8岁,平均术后时间67d(58~99d).口服99Tcm-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2h后,取"T"管胆汁,测定放射性活度来判断有无十二指肠胆道反流,将患者分为反流组和无反流组.以ELISA法测定两组受试患者胆管胆汁中的胃蛋白酶原Ⅰ、Ⅱ(pepsinogenⅠ、Ⅱ,PGⅠ、PGⅡ)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通过口服9Tcm-DTPA判断,29例患者中有11例存在肠胆反流,阳性率为37.93%.反流组与无反流组PGⅠ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组PGⅡ的质量浓度为(32.34±26.78)μg/L,明显低于无反流组[(112.50±127.09)μg/L](P<0.05).检测PGⅡ观察肠胆反流的阳性率为27.59%.结论 检测胆汁中PGⅡ法可以作为诊断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新方法,其可靠性稍低于口服99Tcm-DTPA后检测胆汁中放射性活度的方法.

  • 长链非编码RNA联合胃蛋白酶原在胃癌患者检测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彭沛;周龙;胡春兰;张艳艳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chain non-coding RNA,lncRNA)联合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胃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胃癌患者86例,作为胃癌组.另选取同期检查胃部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86例为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9-9、PGⅠ、PGⅡ及lncRNA BC200水平的差异.单因素检验分析两组基线资料差异,筛选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一步检测对胃癌影响作用的因素;同时,相关性分析法对上述因素与传统变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其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及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胃癌组受试者CEA[2.84(1.63~8.45)μg/L、CA19-99.05(5.89~29.47)U/ml及lncRNA BC2001.872(1.125~2.611)]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受试者CEA[1.26(0.87~2.66)μg/L、CA19-9(6.42(4.32~9.86)U/mL、lncRNA BC2001.006(0.594~1.282)]表达水平上调(U值分别为3684、4782、2764,P<0.001、P<0.001、P=0.007).而胃癌组中PGⅠ[68.3(51.20~89.40)μg/L、PGⅡ18.85(10.06~29.37)μg/L]则较对照组中PGⅠ(115.10(81.70~166.00)]μg/L、PGⅡ(23.38(13.72~34.09)μg/L]显著下降(U分别为9155、5427,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19-9(OR=1.860,95%CI 0.889~1.462,P=0.039)、PGⅠ(OR=1.300,95%CI 1.224~1.623,P=0.023)、PGⅡ(OR=1.208,95%CI 1.002~1.501,P=0.044)及lncRNA BC200(OR=1.276,95%CI 1.008~1.107,P=0.020)对胃癌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PGⅠ 的影响程度高.Spearman秩相关提示lncRNA BC200与CA19-9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0.891,P=0.007);PGⅠ(rs=-0.482,P=0.026)、PGⅡ(rs=-0.531,P=0.014)与CA19-9呈负相关.ROC曲线提示,lncRNA BC200联合PGⅠ、lncRNA BC200联合PGⅡ及CA199检测胃癌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44,0.783,0.721.三者相比,lncRNA BC200联合PGⅠ的AUC高,敏感度为63.5%,特异度为100%.结论 lncRNA BC200联合PGⅠ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出患者胃癌的存在,为早期胃癌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 血清PG水平和贲门食管粘膜病变关系的对比分析

    作者:张祥宏;黄飚;李月红;严霞;米建民;邢凌霄;申海涛;玉俊灵;张志刚;王士杰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检测在农村居民贲门及食管癌筛查中的可能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ime 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法检测血清PG,结合内镜活检、病理形态学观察,对比分析慢性胃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和贲门(94例)、食管(39例)粘膜病变的关系.结果:贲门粘膜炎症、癌前病变和贲门腺癌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其比值的中位数值无明显差异,但贲门粘膜癌前病变和贲门腺癌患者血清PGⅠ<60μg/L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贲门粘膜炎症患者(23.56%和17.65%比2.33%,P<0.05).不同贲门粘膜病变中PGⅠ/PGⅡ<6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血清PGⅠ<60μg/L患者中贲门粘膜癌前病变和贲门腺癌所占比例达90%以上.食管炎症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PGⅠ/PGⅡ比值的中位数均明显高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尤以PG Ⅰ的差异更为明显(187.50μg/L比116.00μg/L).本组血清各种PG异常者中均有75%以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结论:采用TRFIA确定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贲门粘膜病变.血清PGⅠ<60μg/L可作为贲门粘膜癌前病变和贲门腺癌的重要筛查指标.血清PGⅠ的检测在食管粘膜炎症和食管鳞状细胞癌鉴别诊断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488 条记录 5/25 页 « 12345678...24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