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论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尹大源

    教师职业压力引起了教师的问题行为,教师的问题行为会对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造成异常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青少年情绪调节、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作者:姜怡;张力文;郑德伟;丁芳

    本文主要研究探讨青少年情绪调节、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以探究情绪调节作为一种高级情感,在不同的家庭功能下,个体对该情绪的调节以及产生的问题行为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并找到影响问题行为的因素,帮助人们对问题行为有恰当的认识并可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

  •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

    作者:邵海英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问题行为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PPCT)对227名粤西地区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母亲的“情感温暧、理解”和“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是影响子女“被压迫感”(β=-0.057,0.058;P <0.01)、“欲求不满强烈”(β=-0.044,0.052;P <0.05)和“没有学习热情”(β=-0.080,0.058;P2 <0.01)的第一、第二因素;母亲的“情感温暧、理解”是影响子女“缺乏成就欲求”的主要因素(β=-0.067,P<0.001);母亲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是影响子女“反抗倾向”(β=0.147,-0.040;P<0.05)的第一、第二因素;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是影响子女“孤独感倾向”的主要因素(β =-0.094,P<0.01).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的行为问题有关.父母缺少情感温暖、理解是影响子女问题行为的首要因素.母亲的负向教养方式对子女问题行为的形成有着更消极的影响.

  • 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与行为的关系

    作者:袁茵;欧阳旭伟;李仲强;唐鹏;邱剑;鲁娓;杨改芳;袁梦

    目的:探讨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长处与困难问卷( SDQ)对129名流浪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生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4.985,-4.720,-2.291,-3.798,-4.826,-3.623;P<0.05);男生敌对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573,P<0.01);二次以上流浪的儿童焦虑、偏执、强迫显著高于初次流浪的儿童(t=2.55,1.98,2.272;P<0.05);留守过的流浪儿童偏执、精神病性分数显著高于未留守过的流浪儿童(t=2.398,2.234;P<0.05)。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问题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亲社会行为相关性较弱(P<0.05)。结论负性经历对流浪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负性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与问题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 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

    作者:赵娜;凌宇;陈乔丹;滕雄程

    目的:探讨希望感在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问卷与希望感量表对1238名11~17岁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547人,女生691人.结果:①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内化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682,3.228,-3.310;P<0.01);②相关分析显示,社会支持与外化问题行为(r=-0.202,P<0.01)和内化问题行为(r=0.125,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希望感(r=0.510,P<0.01)、亲社会行为(r=0.370,P<0.0l)呈显著正相关,希望感与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 =-0.138,P<0.01),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366,P<0.0l);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中介效应的检验表明,希望感在社会支持与外化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之间均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1%、32.3%.结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问题行为、希望感三者关系密切,且希望感在社会支持和外化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 大学生问题行为及其与大五人格和自我控制的关系

    作者:司徒巧敏

    目的:考察广州市大学生问题行为的现状及其与大五人格和自我控制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551名广州市大学生的大五人格、自我控制以及问题行为进行测量.结果:①广州市大学生的内化和外化问题水平较低;②除开放性外,其余4个大五人格维度以及自我控制均与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相关关系(r=-0.02~0.81,P<0.01);③大五人格与自我控制共同解释39.1%内化问题和31.0%外化问题的方差变异,两者既共同又独立解释内化和外化问题的方差;开放性(B=0.09,P<0.01)、外向性(B=-0.10,P<0.01)、宜人性(B=-0.07,P<0.05)、神经质(B=0.25,P<0.01)与自我控制(B=-0.05,P<0.05)显著预测内化问题行为;开放性(B=0.05,P<0.05)、严谨性(g=-0.08,P<0.01)、宜人性(B=-0.18,P<0.01)、神经质(B-0.13,P<0.01)和自我控制(B--0.06,P<0.01)显著预测外化问题行为.结论:广州市大学生的问题行为总体程度较轻,大五人格特质和自我控制是大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保护性因子.

  • 青春期发动时相对男生抑郁、焦虑及问题行为的影响

    作者:粟丹;凌辉;孙中平

    目的:探索不同青春发动时相对男生的抑郁、焦虑及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湖南地区431名11~17岁的男生,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男生的青春期开始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较少部分的男生属于青春期开始时间提前(13.92%)和延迟(22.74%),大部分属于适时(63.33%);②抑郁得分在青春期开始时间提前、适时与延迟的3种类型上(F=1.61,P>0.05)无显著性差异;③焦虑总得分(F=8.02,P<0.001)及其状态(F=5.95,P<0.01)和特质(F=9.27,P<0.001)两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提前组的焦虑得分显著高于适时组和延迟组,适时组和延迟组的得分差异不显著;④学习适应不良(F=5.31,P<0.01)、攻击行为(F=3.58,P<0.05)、违纪行为(F=9.29,P<0.001)等在青春期开始时间上差异显著,提前组的学习适应不良和攻击行为显著高于适时组和延迟组,适时组和延迟组的得分差异不显著.提前组的违纪行为显著高于适时组和延迟组,适时组显著高于延迟组.结论:青春期发动时相能够影响男生的焦虑、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而对抑郁、退缩、神经质和考试焦虑的影响不明显.

  • 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作者:魏昶;许倩;卢会醒;孔祥娜;汪瑜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化问题行为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对498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男生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3.09,P<0.01);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和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r=-0.155,P<0.001),和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相关(r=0.148,P<0.001);积极应对方式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55,P<0.001),消极应对方式对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62,P<0.001)。结论积极应对方式是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抑制性因素。

  • 中职生的问题行为及其与心理弹性 、应对方式的关系

    作者:王璐

    目的 :探讨中职生问题行为 、心理弹性 、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珠海市4所中职院校的一 、二年级学生进行问题行为 、心理弹性 、应对方式的研究.结果 :心理弹性和积极应对与问题行为的各个维度都呈现负相关(r心理弹性-学习适应不良=-0.44,P<0.01;r心理弹性-攻击行为=-0.44,P<0.01;r心理弹性-违纪行为=-0.38,P<0.01;r心理弹性-退缩行为=-0.40,P<0.01;r心理弹性-神经质=-0.42,P<0.01;r心理弹性-考试焦虑=-0.24,P<0.01;r积极应对-学习适应不良=-0.65,P<0.01;r积极应对-攻击行为=-0.58,P<0.01;r积极应对-违纪行为=-0.54,P<0.01;r积极应对-退缩行为=-0.58,P<0.01;r积极应对-神经质=-0.61,P<0.01;r积极应对-考试焦虑=-0.52,P<0.01);消极应对与问题行为的各个维度呈现正相关(r学习适应不良=0.17,P<0.01;r攻击行为=0.19,P<0.01;r违纪行为=0.16,P<0.01;r退缩行为=0.23,P<0.01;r神经质=0.30,P<0.01;r考试焦虑=0.17,P<0.01);心理弹性对问题行为中的3个维度即学习适应不良 、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学习适应不良=-0.44,P<0.001;β攻击行为=-0.44,P<0.001;β违纪行为=-0.38,P<0.001);积极应对在心理弹性与问题行为之间产生了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中职生的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对问题行为有影响.

  • 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作者:耿晓敏;陈琳;刘晓芹;郑德伟

    目的:探讨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在家庭功能、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上的差异,以及留守初中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上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对安徽省278名(留守72名,非留守2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非留守初中生在主观支持上显著好于留守初中生(t=-2.076,P<0.05);②留守女生在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维度显著好于留守男生(t=2.788,P<0.05);七年级留守初中生在问题解决上显著好于非留守初中生(t=-3.110,P<0.01);③控制性别、不同类型后发现,留守初中生的角色维度通过社会支持预测问题行为.结论:家庭中角色功能通过影响留守初中生的社会支持,进而影响他们的问题行为.

  • 小学生问题行为问卷教师版的编制及信效度研究

    作者:廖艳华

    目的 编制小学生问题行为问卷教师版并检测问卷的信效度,为心理辅导对策研究提供测查工具.方法 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技术,通过小学教师对768名小学生进行问题行为的评定,对自行编制的小学生问题行为问卷教师版的内在结构进行了探讨.结果 经因素分析、碎石分析检验,小学生问题行为由3个因素构成,即违纪问题行为、学业问题行为和情绪问题行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973,问卷与成绩和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之间存在强负相关(r=-0.655,-0.710,P均<0.01).结论 小学生问题行为问卷教师版的信、效度均较理想,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 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作者:邱剑;安芹

    目的 考察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社会支持以及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对271名北京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社会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619,P<0.001)、品行问题(β=0.196,P<0.01)及多动(β=0.488,P<0.001)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同伴交往问题(β=0.128,P>0.05)之间不发挥中介作用;人际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573,P<0.001)、品行问题(β=0.247,P<0.01)、多动(β=0.400,P<0.001)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同伴交往问题(β=0.212,P<0.01)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环境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情绪症状(β=0,273,P<0.001)、多动(β=0.266,P<0.001)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在社会支持与品行问题(β=0.045,P>0.05)、同伴交往问题(β=0.068,P>0.05)中间不发挥中介作用.结论 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环境疏离感在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之间发挥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

  • 青少年人际信任与问题行为的相关研究

    作者:嵇苗苗;李煦

    目的 探讨青少年人际信任与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马氏量表(Mach Scale)和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对山东某网瘾戒除学校42名学生和普通中学的52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①青少年的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学生类型的差异F(1,90)=1.376,0.652;P>0.05;②青少年问题行为在性别、学生类型上存在显著差异F(1,90) =8.13,10.932;P<0.01,但在性别与学生类型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90)=0.432,P>0.05;③青少年的人际信任与问题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r=-0.344,P<0.01).结论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受人际信任的影响,人际信任越低,问题行为出现的越多.

  • 初中生班级人际关系干预与问题行为的改变

    作者:周波

    目的 探讨初中生班级干预活动对人际关系的改善作用,以及伴随干预产生的对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 在实验班内进行人际关系的干预.使用社会距离量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和问题行为观察记录表在干预前、后和3个月后进行测量.结果 在干预后和随访测量中实验班学生人际关系都有较大改变(t1=4.78,t2=14.43,P<0.05),在家庭环境中各问题行为因子有显著改变(Z=-3.3,-2.25,-2.23,-3.25,-3.54,P<0.05);学校环境中问题行为发生频次呈下降趋势.结论 在班级内进行人际关系干预可有效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干预对与情绪控制、人际交往和遵守社会规范有关的问题行为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 儿童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及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

    作者:赵丹娣

    目的 探讨儿童问题行为的表现、程度及其差异性;它与家庭背景环境及家长不同教育观念的关系.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及自编个人信息调查问卷对1~5年级6~11岁儿童800人进行评定.结果 城郊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存在差异,单双亲家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存在差异,单双亲家庭儿童的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差异,行为问题组与对照组小学生的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结论 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和氛围以及转变教育观念可以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

  • 高中生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的关系

    作者:刘旭;刘志军;范兴华;姚景

    目的 探讨高中生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问题行为和同伴关系问卷对800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 1家庭功能与问题行为呈显著性负相关;2家庭功能与学习、体育等同伴接纳性呈显著性正相关;3总的功能、情感反应对高中生问题行为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4总的功能、行为控制对高中生同伴接纳性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结论 高中生家庭功能对其问题行为及同伴接纳性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 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徐速

    本文利用调查问卷,初步研究小学生的行为状况及与自我控制水平、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结论小学生在行为上需要给予预防性指导的占30%左右,这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并考虑有效的教育方法;小学生自我控制水平越低,就有越多的问题行为表现,可以通过训练自我控制以减少问题行为;小学生适应性水平低下和问题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学习指导和早期发现干预工作应同步进行.

  • 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的初步检验

    作者:周晖;张豹;谭锐;黄鸣鹤

    目的 编制一个适舍我国中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的测量工具.方法 在开放问卷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初步的中学生社会适应问卷.300名高中学生填写了自编中学生社会适应问卷和青少年自评问题行为问卷(YSR).结果 ①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6个因素;②问卷6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从0.770到0.898;③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和他们自我报告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适应良好状况与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各种问题行为都呈显著的负相关;而适应不良状况与青少年自评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④高中生社会适应状况存在一定性别盖异,如男生比女生的违规行为严重,但是却比女生更少自卑烦恼,更多乐观的自我评价.结论 ①中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包括六个因素;②自编中学生社套适应状况问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有较好的构想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 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作者:王孟成;蚁金瑶;蔡琳;胡牡丽;王瑜萍;朱熊兆;姚树桥

    目的:编制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AHRBI)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前期实证研究结果,确定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6个维度.在长沙、苏州、成都和银川四地以班级为单位,共调查普通中学初一至高三的学生5755名(其中男生2997名);另外方便抽取长沙附近3所特训学校学生323名[平均年龄(15±2)岁,男生256名].采用Zuckerman-Kuhlman人格量表(ZKPQ)中的冲动感觉寻求(ISS)和攻击敌意(AH)两个分量表以及Barratt冲动量表(BIS)作为效标.从普通中学学生样本中,分别抽取329人和347人间隔4周和8周后进行重测.结果:通过项目分析确定38个条目,每个分量表5~10个.除健康妥协行为的Cronbach α系数为0.40外,其他5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均在0.75以上.全量表及各分量表间隔4周和8周的重测系数分别在0.55 ~0.80和0.53~0.76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二阶单因子模型的各拟合指标分别为S-Bx2=3933.23,df=623,NNFI =0.88,CFI =0.89,RMSEA (90% CI) =0.029 (0.029,0.031).效标关联效度分析显示攻击暴力、破坏纪律和吸烟饮酒得分与效标间的相关系数在0.06~0.43之间,而无保护性行为、自杀自残和健康妥协与效标间的相关系数在-0.06 ~0.27之间.特训学校学生在所有6个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于普通中学学生(Cohen's d值在0.67至2.88之间).结论: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包含38个条目测查6个方面的危险行为,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

  • 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

    作者:刘毅玮;封文波;韩宏莉

    目的:探讨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为早期干预和家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PPCT),对河北省沧州市城乡677名12~16岁的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男生的问题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χ2=6.352,P<0.05);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受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显著影响(P<0.05),而与是否独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母亲职业等没有显著相关(P>0.05);问题行为检出者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等因子及母亲教养方式中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等因子上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学生(P<0.05).结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倾向受性别、父亲职业、父母是否离异、父母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的影响.

94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