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表面修饰的灯盏花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和大鼠体内药动学

    作者:李卉芳;刘明星;刘清飞;罗国安;王川;王义明;陈奇

    目的:制备灯盏花素聚乳酸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了表面修饰,同时考察了游离药物和纳米药物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后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灯盏花素聚乳酸纳米粒,并用泊洛沙姆188对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血浆样品中灯盏花素的含量,药时数据采用DASver 1.0药代计算程序处理.结果:载药纳米粒平均粒径为177.2和319.6 nm,多分散指数分别为(0.11±0.01)和(0.12±0.02),平均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86.9±0.9)%,(8.0±0.2)%和(93.1±0.6)%,(8.5±0.1)%,游离灯盏花素iv后呈二室模型,t1/2β为(0.81±0.14)min,纳米组则呈一室模型,2种粒径的纳米粒的t1/2β分别为(8.90±0.16)min(177.2 nm)和(13.90±0.07)min(319.6 nm).游离灯盏花素和2种粒径的灯盏花聚乳酸纳米粒的AUC0~t分别为(158.82±69.96),(1 476.25±51.22)和(704.95±25.39)mg·min·L-1.经t检验,游离药物与纳米药物之间的t1/2β和AUC0~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灯盏花素制成纳米粒后明显增加了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半衰期,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且不同粒径的纳米粒对药动学有一定的影响.

  • 局部麻醉药生物可降解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新腾;潘卫三;张汝华

    综述了局部麻醉药生物可降解缓释聚乳酸(PLA)微球的制备、工艺、体外释放、体内评价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微球制剂的载药、释药机制,为处方设计和水溶性小分子药物微球制剂的开发提供指导.

  • 聚乳酸微球生物降解机制和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

    作者:赵锋;高永良

    介绍了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聚乳酸(PLA)的性质,综述了PLA和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其生物降解为均匀降解,材料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对降解行为有很大影响.注射微球的组织反应分为3个阶段,做组织相容性考察时应注意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的细胞毒性、抗原性和愈合作用对组织反应的影响.

  • 影响聚酯微球中药物释放的因素

    作者:杨阳;高永良

    聚酯材料因其原料易得、容易加工、生物相容性好、具有可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已经成为当今药物载体材料中的一大研究热点.现综合国内外的有关报道对可生物降解聚酯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制备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针对目前限制聚酯材料微球制剂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从聚合物、药物、制备工艺、附加剂、辐射灭菌5个方面对影响聚乳酸(PLA)和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中药物释放的因素进行了重点介绍,为研究聚酯微球中药物的释放提供思路.

  • 盐酸多西环素注入用缓释凝胶的体外释放度研究

    作者:张蜀;谭载友;陈济民;李帼姬;陈绍斌

    目的:考察盐酸多西环素注入用缓释凝胶的体外释放特性及机制;方法:考察聚乳酸(PLA)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型号、聚合物浓度、含药量、释放介质和释放装置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制定出盐酸多西环素注入用缓释凝胶的体外释放试验方案并进行体外释放度测定;结果:凝胶中药物在水中的释放分为2个阶段:第1个阶段为"突释",第2个阶段符合Higuichi方程.结论:所定方法可用于盐酸多西环素注入用缓释凝胶的体外释放试验.

  • 雷公藤甲素聚乳酸纳米粒对大鼠睾丸组织的影响

    作者:刘明星;董静;杨亚江;杨祥良;徐辉碧

    目的观察采用聚乳酸纳米粒能否减轻雷公藤甲素的大鼠睾丸毒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别ig O.2及0.6 mg·kg-1雷公藤甲素(非纳米粒组)及其聚乳酸纳米粒混悬液(纳米粒组),连续给药15d,以ig生理盐水的大鼠为对照组,测定睾丸的脏器系数及其组织匀浆液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果糖含量,光镜观察睾丸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在O.6 mg·kg-1剂量下,非纳米粒组睾丸ACP活性和果糖的含量均明显低于纳米粒组(P<O.05).光镜观察显示,雷公藤甲素O.6 mg·kg-1可引起大鼠睾丸的损伤,非纳米粒组引起的病变程度明显重于纳米粒组,主要表现为睾丸萎缩,各级生精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少或消失,出现了多核巨细胞.结论以聚乳酸作为药物载体的纳米体系,可明显减轻雷公藤甲素对睾丸的毒性.

  • 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的制备、性状和体外释药性能的研究

    作者:杨帆;梁仁;潘育方;赵耀明;旺朝阳;徐安龙

    目的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并对其性状进行考察.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筛选其佳制备工艺,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 差示扫描热分析确证含药微球的形成, 并对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的形态圆整, 且药物确已被包裹在微球中, 微球的平均粒径为280.80±0.15 μm, 粒径在250-390 μm之间的占总数的90%以上. 包封率为68.5%±0.58, 载药量为34.1%±0.51,环丙沙星微球的体外释药情况为53.2小时的累积释药量为84.0%,T1/2为31.9 h, Higuchi方程为Q=-0.004 3+0.003 9 t1/2,r=0.994 1.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较满意的制备环丙沙星聚乳酸微球的工艺, 且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 高乌甲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作者:马君义;陈香玲;亢俊瑞;康雪蕾;王中煜;张继;刘嘉欣

    目的 制备载高乌甲素(LA)的聚乳酸(PLA)纳米粒,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以生物可降解聚乳酸为载体材料,以聚乙烯醇(PVA)为乳化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高乌甲素的聚乳酸纳米粒(高乌甲素-聚乳酸NPs),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其制备工艺;运用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形貌;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 优化工艺制备的高乌甲素聚乳酸纳米粒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429±9.19)nm,高乌甲素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6.34±2.15)%,(45.85±1.34)%.体外释药研究表明,纳米粒能够连续释药15 d.结论 成功制备了高乌甲素的聚乳酸纳米粒,其包封率、载药量高,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

  • 改良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曲尼司特聚乳酸微球及体外表征

    作者:姚帮新;邹烨;阙俐;吴伟

    目的改良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曲尼司特聚乳酸微球,并对其体外特性进行表征.方法O/W型溶剂挥发/萃取法制备曲尼司特聚乳酸微球,4%聚乙烯醇溶液为乳化剂,通过改变内相或外相溶剂,加快萃取速度,促进微球快速形成.对微球的粒径、表面形态、载药量、包封率、释放特性进行考察.结果内相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极性溶剂可提高曲尼司特的包封率,微球粒径相应减小.外相中加入一定量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并不能明显提高包封率,但微球粒径减小.优选条件制备的微球表面光滑圆整,药物具有一定的突释效应,7 d时释放约68%.结论经改良的溶剂挥发/萃取法可较好地用来制备曲尼司特聚乳酸微球,并能提高药物的包封率.

  • 复乳化法制备聚乳酸微球的动态过程及其物理参数研究

    作者:张建军;高缘;平其能

    目的研究微球形成的动态过程及其相关物理参数的变化特征.方法采用复乳化法制备PLGA微球,应用Mastersizer2000对粒径、粒径分布、比表面积等进行测定,考察复乳浑浊度的变化及溶剂的蒸发速度.结果在乳化的初2 min内,乳滴的粒径随搅拌时间延长呈现线性急剧下降,比表面积迅速增加,粒径大小很快趋于均匀化,随后各物理参数保持稳定.溶剂的蒸发速度与聚乳酸(PLGA)的加入无关.结论乳滴的破碎是复乳化初期粒径急剧减小,比表面积迅速增加和粒子大小很快达均一的主要原因,溶剂的蒸发使分散相黏度增加,增大的Young-Laplace力阻止了乳滴的进一步破裂,从而使物理参数在此后维持较稳定状态.

  • 喷雾干燥工艺对包载卡莫司汀聚乳酸缓释微球性质及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

    作者:王虹;孔爱萍;林立生;林洁;原续波;康春生

    目的 以喷雾干燥法制备卡莫司汀(earmustine,BCNU).聚乳酸缓释微球,研究工艺条件对微球形态及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将BCNU、聚乳酸溶解于丙酮、氯仿或乙酸乙酯溶液中,控制不同溶液浓度、进口温度.以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形貌,以1H-NMR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对BCNU稳定性的影响,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载药率,并研究BCNU的缓释特..结果 以丙酮为溶剂难以得到球形颗粒,不规则形态使其药物释速率较快,突释明显.以氯仿或乙酸乙酯为溶荆则可得到较好的球形颗粒,BCNU释放突释放较小,释放较平缓.在操作条件下BCNU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包载率可达14%~42%.结论 喷雾干燥法可以得到高BCNU包载率的聚乳酸缓释微球,以乙酸乙酯为溶剂时效果佳.

  • 冬凌草甲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性质研究

    作者:邢洁;张典瑞;张学顺;高磊

    目的 优化冬凌草甲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 以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冬凌草甲素聚乳酸纳米粒,采用均匀设计法优化处方工艺,对优化工艺所得产品通过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与Zeta电位分析仪、pH计、黏度计、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衍射法分析理化性质,并用超速离心法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分析结果证明,纳米粒确已形成,并测得所制备纳米粒的包封率为(91.88±1.83)%,载药量为(2.32±0.05)%,粒径为(125.3±11.2)nm,粒径跨距为(0.82±0.03),Zeta电位为(-15.88±0.41)mV,pH值为(5.57±0.04),黏度为(1.231±0.002)×10-3 Ns·m-2.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Q=8.944t1/2+11.246.结论 实验建立的制备工艺可行,所得纳米粒的包封率高,理化性质稳定,体外释药具有缓释制剂特征.

  • 局部重复应用控释 BCNU 聚乳酸微球治疗 U251 胶质瘤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虹;康春生;原续波;浦佩玉;林立生;林洁

    目的 研究局部重复应用聚乳酸[poly(D,L-lactic acid),PLA]控释卡莫司汀[1,3-bis(2-chlorethy1)-1-nitrosourea,BCNU] 微球(BCNU-PLA)对 U251 人脑胶质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沉淀方法制备包载 BCNU 的 PLA 纳米微球.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载药微球形态,分别应用 Bratton-Marshall 比色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载药率与药物释放曲线.应用MTT 方法检测 PBS、BCNU、PLA 微球和 BCNU-PLA 等不同处理方法对 U251 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应用 U251 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研究对象,连续3次进行 PBS、BCNU,PLA 微球和 BCNU-PLA 的治疗,观察实验动物的生存期与皮下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载药纳米微球呈球形,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BCNU-PLA平均粒径为23.5μm.BCNU-PLA 平均载药率为11.5%;以相对分子质量30×103的 PLA 制备 BCNU-PLA 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分析显示:BCNU 在释放开始的10 d表现出较大的突释,释放量达到载药量的40%;随后进入控释期,至4周左右释放了所载药物的50%.与 BCNU 原药治疗组比较,BCNU-PLA 控释微球治疗在体外持续抑制 U251 胶质瘤细胞的生长;在体内明显抑制裸鼠皮下荷 U251 胶质瘤的生长,并显著改善荷瘤鼠的全身状况.结论 BCNU-PLA 载药微球可有效抑制皮下荷U251胶质瘤的生长,是局部化疗治疗胶质瘤的一种新策略.

  • 大黄酸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尚小广;李颖;徐陆忠;魏颖慧;包强;李范珠

    目的 制备大黄酸聚乳酸纳米粒,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以期提高大黄酸口服生物利用度.方法 以聚乳酸为载体材料,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大黄酸聚乳酸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激光粒度仪考察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及载药量;透析袋法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以大黄酸混悬液为对照组,进行大鼠口服大黄酸聚乳酸纳米粒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纳米粒外观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粒径为( 134.37±3.61) nm,Zeta电位为(-18.41±0.07) mV,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60.37±1.52)%和(1.32±0.09)%;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大鼠口服大黄酸混悬液和纳米粒后,ρmac分别为(5.788±0.15)和(11.607±0.56) mg·L-1,tmax分别为(0.193±0.O1)和(1.102±0.13)h,AUC0→t分别为(8.077±2.98)和(34.583±3.93)mg·h·L-1,t1/2β分别为(3.319±0.23)和(21.721±6.13)h.结论 聚乳酸纳米粒可显著改善大黄酸的药动学行为,有效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 影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微球中蛋白、多肽类药物释放的因素

    作者:尹东锋;钟延强

    目的介绍蛋白质,多肽类药物聚乳酸(PLA),聚羟基乙酸嵌段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影响药物释放的因素.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从4个方面综述了影响生物大分子药物释放的因素,及如何控制突释和保持连续释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一些解决的办法.结果与结论聚合物的性质、药物的稳定性、制备工艺和附加剂的存在都会显著的影响微球的释放特性.

  • 聚乳酸类缓释、控释注射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蜀;谭载友;陈济民

    目的阐述聚乳酸类缓释、控释注射剂的研究进展.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结果综述出聚乳酸类聚合物作为载体的微球、纳米囊、纳米粒、凝胶等的制备方法、释药特性等.结论聚乳酸类聚合物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性质,可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缓释、控释制剂.

  • 干扰素α-2b长效注射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药

    作者:吴诚;尹东锋;鲁莹;钟延强

    干扰素α-2b(IFN-α-2b)属蛋白质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但其生物半衰期短,需频繁注射给药,给病人用药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本研究采用聚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PL-GA)将IFN-α-2b包被成微球,通过微球内部的孔道以及高分子材料的融蚀降解来调控IFN-α-2b在体外的释放,从而制得了干扰素α-2b长效微球注射剂.

  • 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蛋白质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何应;柳林;魏树礼;王东升

    目的研究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破伤风类毒素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及微球中附加剂的稳定作用.方法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双向免疫扩散法.结果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中破伤风类毒素活性有轻微下降;附加剂增加微球包封率,改善药物释放,稳定蛋白质活性,尤其是具有多羟基结构的附加剂.结论破伤风类毒素聚乳酸微球中的蛋白质在制备过程和体内酸性环境中基本稳定,聚乳酸微球可望发展成为疫苗控释系统.

  •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聚乳酸基外科植入物中的残留锡

    作者:邓翔;梁洁;袁暾;韩倩倩;王春仁

    目的:有机锡类化合物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为确保聚乳酸基外科植入物在人体中的使用安全,建立了测定聚乳酸基外科植入物中残留锡的分析方法。方法以波长286.3 nm的谱线为分析线,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聚乳酸基外科植入物中的锡残留量。结果通过研究酸介质、消电离剂对锡测定的影响,以及进行共存离子干扰实验发现:在50%乙酸介质中,方法的灵敏度佳,常见共存离子不干扰锡的测定;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锡的检测线性范围为5~250μg·mL-1,检出限(3σ)为1.2μg·mL-1,对2.0μg·mL-1锡标准溶液连续测定11次,其 RSD为0.21%。结论方法简便、快速、准确,检测线性范围广,可用于高含量锡的测定;方法用于聚乳酸基口腔用可吸收基质膜和聚乳酸防粘连膜样品中锡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n=9)在0.52%~0.84%之间,回收率在100.0%~104.7%之间。

  • 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降解

    作者:何应;魏树礼

    目的:研究聚乳酸微球降解的规律及机制.方法:用5种方法研究聚乳酸微球降解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表面形态;测定失重;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测定pH;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乳酸含量.结果:聚乳酸的降解过程有两个阶段,初期主要发生聚合物分子链断裂,后期主要发生聚合物片段溶蚀.其降解速度随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减慢.结论:聚乳酸是可生物降解材料,降解有规律,是优良的药物控释材料.

562 条记录 5/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