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相障碍患者与酒精依赖患者的人格特征分析

    作者:余金鸣;牛亚辉;胡新伟;张彦坤;陈贻华;张建龙

    目的:分析双相障碍与酒精依赖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单纯酒精依赖患者30例(酒依赖组),非酒精依赖双相障碍患者32例(双相障碍组)和两病共存者22例(共病组),对比分析3组的人格特征。结果酒依赖组的诈分、谎分显著高于双相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相障碍组的男性女性化、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精神衰弱、轻躁狂评分均显著高于酒依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病组的诈分、谎分、男性女性化、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精神衰弱、轻躁狂评分均显著高于酒依赖组和双相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障碍与酒精依赖患者均具有异常人格特征,两病共存者人格障碍加重。

  • 齐拉西酮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躁狂发作

    作者:陈正昕;任志斌;邱德胜;潘集阳;范学胜;孙剑;陈炯;邢葆平;王鹤秋

    目的 观察齐拉西酮与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符合DMS-V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诊断标准的10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应用齐拉西酮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齐拉西酮组),对照组奥氮平联合碳酸锂或丙戊酸钠(奥氮平组),治疗观察8周.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定疗效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以副反应量表(TESS)及实验室有关辅助检查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2组在治疗前后YMRS均有显著降低(F=22.5,P<0.01;F=16.1,P<0.01),BPRS也有类似结果(F=12.8,P<0.01;F=6.9,P<0.01).齐拉西酮组YMRS在治疗第1周末的评分比奥氮平组高,减分比奥氮平组少,均有显著性差异.齐拉西酮组BPRS在治疗第1周末、2周末评分比奥氮平组高,减分比奥氮平组少,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结束时两组间痊愈率、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痊愈率:42%、40%,x2=0.02,P>0.05;有效率:80%、84%,x2=0.54,P>0.05).但是2组间药物副作用有差异,奥氮平组体重增加和血脂异常明显高于齐拉西酮.结论 齐拉西酮、奥氮平合并碳酸锂或丙戊酸钠治疗躁狂发作的疗效均比较理想,但是奥氮平副作用偏多.

  • 双相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刘顺发

    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和病程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因此早期识别双相障碍十分重要.该文针对双相障碍的遗传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对双相障碍具有意义的诊治方法.

  • 双相障碍伴焦虑症状患者的脑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林啸;方贻儒;陈俊

    双相障碍(B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具有极高的躯体和精神疾病共病率.针对BD的临床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仍较困难.在BD的共病类型中,焦虑常见,包括各种焦虑障碍和焦虑症状.目前对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较少且无一致结论.脑影像研究作为探索精神障碍病理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尤以磁共振成像(MRI)的无创性和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等优点为著.目前,主要通过MRI对伴有焦虑状态BD患者的脑影像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改变进行相关研究.

  • 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的疗效观察

    作者:朴美香

    目的 探讨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双相障碍躁狂症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2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对照组单用富马酸喹硫平治疗,观察组采用富马酸喹硫平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8周,使用躁狂量表(BRMS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RANSS量表)评分评价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BRMS量表评分、RANSS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用富马酸喹硫平治疗相比,采用富马酸喹硫平与丙戊酸钠联用治疗双相障碍躁狂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 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MoCA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琳

    目的:探讨与分析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相关原因。方法将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精神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选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定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认知水平,分析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原因。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认知功能评价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的抑郁评分、狂躁评分与其认知功能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作者:刘向阳;史建新;李云

    目的 观察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8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研究组口服齐拉西酮和碳酸锂,对照组口服碳酸锂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末采用Beck-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定临床疗效,以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在第2周末评分研究组比对照组有显著下降,在第6周末两组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安全性高.

  • 阿立哌唑和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效果比较

    作者:李健

    目的 对比阿立哌唑和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85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给予阿立哌唑片,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1、2、4、8周采用躁狂状态评定量表(BRMS)、临床总体印象疾病严重度量表-双相障碍版(CGI-S-BP)评估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增加,两组BRMS、CGI-S-BP评分逐渐降低,观察组在治疗1周、2周后BRMS、CGI-S-BP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8周后,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体重增加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其余不良反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阿立哌唑与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均能取得较好疗效,但前者起效迅速且更安全.

  • 脑部扫描可诊断双相障碍

    作者:

    有数据表明,美国大约570万成年人具有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在美国的患病率为4%,高于2%的世界平均水平。该疾病不易确诊,其症状诸如情绪改变、活动力减退等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匹兹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期发表文章指出,用于测量脑部血流的新型大脑成像方法--“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能帮助早期诊断出双相障碍,并将其与抑郁症进行区别,该方法认为神经成像技术在甄别与不同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上具有一定的效果。

  • 临床特征与认知缺陷在双相障碍识别中的作用

    作者:于海婷;周福春;薄奇静;王传跃

    目的 探讨临床特征与认知缺陷在双相障碍识别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Ⅳ,DSMIVⅣ)诊断标准的105例双相障碍患者和109例抑郁障碍患者,使用Young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确定有无躁狂,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反映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反映焦虑症状严重程度,患者使用患者健康问卷自评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进行抑郁症状自我评估,使用简易韦氏成人智力测验第4版(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Ⅳ,WAISⅣ)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和个别施测,使用中文版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Stroop色词测验评估与记忆和执行功能相关的认知功能.结果 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发病年龄更早[(23.56±9.32)岁vs(29.65±11.16)岁,P<0.01]、病程更长[(88.99±81.46)个月vs(67.78±70.79)个月,P<0.05]、发作次数更多[(4.48±9.70)次vs(2.43±2.42)次,P<0.05]、住院次数更多[(1.41±1.54)次vs(0.43±0.78)次,P<0.01]、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更多[37例(35.2%)vs 12例(11.0%),P<0.01],而伴有焦虑症状[44例(41.9%)vs 67例(61.5%),P<0.01]和躯体症状[9例(8.6%)vs 21例(19.3%),P<0.05]更少.在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起病年龄早、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不伴有焦虑症状、Stroop色词测验中双字时间长可能是双相障碍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早发的抑郁障碍患者,尤其是具有上述特点的患者,在疾病早期进行充分识别,以预防误诊的发生.

  • 68例双相障碍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特点分析

    作者:李广新

    目的 探究双相障碍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初次来我院就诊的双相障碍患者68例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再选取同一期间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者68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两组对比,实验组患者的血细胞比容(43.48±5.09)% 高于对照组健康者(42.56±4.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血浆黏度(2.52±0.31)mPa?s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者(1.35±0.18)mPa?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5.63±0.71)mPa?s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者(4.11±0.68)mPa?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全血中切黏度(5.39±0.73)mPa?s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者(4.09±0.52)mPa?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全血低切黏度(11.74±1.84)mPa?s显著高于对照组健康者(7.68±0.97)mPa?s,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助于双相障碍的研究与临床治疗.

  • 双相障碍患者与正常人血浆孤啡肽水平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丽娜;刘兰芬;张敬悬;赵贵芳

    目的 探讨血浆孤啡肽(OFQ)水平与双相障碍的关系,为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诊断等寻找新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筛选47例双相障碍患者(抑郁组21例、躁狂组26例)和31名正常人,应用放射免疫(mA)法分别测定其血浆OFQ浓度,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浆OFQ水平,病例组OFQ含量与各量表总分的相关性.结果 (1)抑郁组OFQ水平高于对照组(t=5.28,P<0.01);躁狂组OFQ水平低于对照组(t=-2.47,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抑郁组OFQ含量与HAMD、MADR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607,P<0.01;r=0.541,P<0.05);躁狂组OFQ含量与BRM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750,P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孤啡肽
  • 双相情感障碍的现代概念

    作者:王祖新

    双相情感障碍,简称双相障碍(BPD),是针对单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而言.DSM-Ⅳ和ICD-10将二者并列为两种主要心境障碍.单、双相概念首先由Leonhard(1957)从遗传学角度提出,并于1980年纳入DSM-Ⅲ分类体系.

  • 齐拉西酮对精神障碍伴强迫症状的疗效观察

    作者:丁书申;闻荣海

    精神障碍伴强迫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差,大部分患者在精神症状消失后仍残留有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应用传统治疗强迫症的药物疗效欠佳.笔者在此报道2例使用齐拉西酮成功控制精神障碍伴强迫症状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进一步讨论其作用机理,供临床医师参考.

  • 儿童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防御机制与性格特征的关系

    作者:傅岳文

    目的 通过防御机制和MMPI测试的研究发现儿童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两组疾病的异同.方法 时37例儿童双相障碍患者和31例单相抑郁患者进行防御机制(DSQ)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MMPI),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MMPI两组在量表HY(t=2.033,P<0.05)、flr(t=2.371,P<0.05)、SC(t=2.545,P<0.05)、Ma(t=2.648,P<0.05),PD(t=3.101,P<0.01),双相障碍组高.DSQ与MMPI相关分析,双相障碍组MMPI中的Pa、Pt、Sc、Ma、Si分与不成熟因子显著正相因子负相关,而单相抑郁组仅有Pa、Sc、Ma与不成熟因子极显著负相关.结论 双相障碍组发病年龄更早,与单相抑郁比有人格特征的区别,表现的更不成熟、更不稳定,这与他们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机制可能有关.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研究进展

    作者:张勇辉

    急性躁狂发作可见于单次躁狂发作、双相障碍(BPD)躁狂发作、混合性发作和双相快速循环发作.既往对急性躁狂发作伴有过度兴奋、暴力行为和精神病性症状患者通常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物(FGA)治疗.FGA疗效确切,但其不足是躁狂控制后易发生抑郁,因此,耐受性和依从性较差,且不宜用于维持治疗.

  • 帕利哌酮缓释片单药与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作者:张佐涛;李悟斌;申永敢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单药或联合丙戊酸盐治疗双相躁狂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随机给予帕利哌酮单药或联合丙戊酸盐盐治疗,于基线、治疗第1、2、3、4周末,分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一双相障碍版(CGI-BP)、Young躁狂量表( YMR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基线和终点时进行生化、血常规、尿常规以及心电图检查以评价安全性。结果:两组的 YMRS 和 PANSS 的得分随着治疗时间而逐渐下降,每组各时间点之间存在统计学显著性(P<0.01),但是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有效率、痊愈率和病情改善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帕利哌酮单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急性发作的疗效同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相当,但安全性高。

  • 抑郁症和双相障碍认知损害比较和治疗策略

    作者:王永良;王学义

    认知损害是心境障碍的典型特点.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MDD)和双相障碍(BD).认知损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能力,因此,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患者需要优化认知功能.而一般人群随着双相障碍进程,认知损害会逐渐进展,相比抑郁症来说认知损害更加严重.本文对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综述.从4方面进行阐述:①MDD和BD患者认知功能的比较;②认知障碍影像学鉴别;③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④改善认知功能的治疗策略.

  • 双相障碍心理疗法

    作者:高伟;童辉杰

    与大部分心理障碍不同,双相障碍更多地与遗传、生物因素有关,因此,药物成为治疗双相障碍的首选.许多双相障碍发作后的病人,在恢复心境正常时也可能存在社交、婚姻、职业和认知功能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以单纯药物治疗为主的生物学治疗,即使治疗方法正确,病人依从性良好,也往往不足以控制症状,依然有较高的复发率.

  • 药物对双相障碍复发的影响

    作者:杜义敏;程月红;王学义;张培;李莹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是以情感或心境异常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与异常心境相适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分为双相Ⅰ型、双相Ⅱ型、混合型、快速循环型等.它具有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早期低识别率的特点.BPD的复发率可高达90%,对家庭及社会影响很大.影响BPD复发的风险因素繁多,本研究对药物与其复发关系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药物对复发的影响,以便为减少复发、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供依据.

    关键词: 药物 双相障碍 复发
480 条记录 5/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