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相障碍的细胞信号网络机制

    作者:杨梅;郭田生

    双相障碍是严重危害个体、家庭、和社会的一类疾病,常呈慢性复发性病程,个体社会功能受损、心理残疾和整体健康状况下降,预后较差.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双相障碍的生物学机制还知之甚少.而进一步了解双向障碍的生物学机制,将为寻找更为有效、快速、和安全的治疗药物提供切入点.已有大量研究显示,细胞信号网络参与着双向障碍的生物学机制.因此,本文综述了双向障碍的细胞信号网络机制,以期为寻找新的治疗药物提供思考方向.

  • 双相障碍神经认知研究进展

    作者:朱玥;马燕桃;于欣

    随着近十年研究进展,认知损害已被逐渐识别作为双相障碍治疗及康复效果的关键靶点,研究者对于神经认知作为双相障碍假定内表型的兴趣也越发浓厚.现就双相障碍神经认知损害特点、可能潜在的“内表认知型”、认知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TPH2基因与情感障碍关系的元分析研究

    作者:何小燕;姚树桥;刘衔华

    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的多态性与情感障碍的关系.本文选取了TPH2基因的4个研究较多的多态性的位点.通过文献检索搜集了15篇有关TPH2与情感障碍的关联研究.元分析研究发现位于TPH2基因的启动区域的多态性位点rs11178997的A等位基因是双向障碍的危险因子.同样靠近5'端的启动子区域rs570625的G等位基因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 双相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作者:苏亮;施慎逊

    本文从结构影像学(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和功能影像学(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和功能磁共振技术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双相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探讨了双相障碍发病相关的脑功能区及其改变.

  • 混合性抑郁症的识别与处理

    作者:侯钢

    本文就混合性抑郁症(抑郁性混合状态)的概念、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识别、以及处理原则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能成为新型心境稳定剂吗?

    作者:童建明

    本文综述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的现状和机理.

  • 双相障碍的认知功能损害

    作者:林鄞;曹莉萍;徐贵云

    随着神经心理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认知功能损害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双相障碍的认知功能损害作一综述.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认知功能
  • 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索远;陈林;吉振鹏;陈大方;杨甫德;司天梅

    目的 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与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 来自全国13个中心患者共1478例,收集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等信息,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 5.0中文版确定诊断,其中116例被诊断为双相Ⅰ型.此116例患者采用MINI中自杀模块界定自杀风险,比较有、无自杀风险两组之间特征有无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有自杀风险组发作频繁、更多伴不典型特征、自杀观念及精神病性症状、周期性或季节性、起病有诱因、更多次发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病性症状(OR=6.127)、伴有自杀观念(OR=3.940)及频繁发作(OR=3.283)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Ⅰ型患者自杀风险高相关(均P<0.05).结论 精神病性症状、自杀观念及频繁发作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Ⅰ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 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袁书田;田涛;杨艳红;付锐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以及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我院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100例作为患者组,选取100例正常对照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倒背、总分)、TMT-A、TMT-B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受试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患者组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TMT-A、TMT-B、WSCT测验成绩均显著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将患者组分为患者1组(有精神病性症状)和患者2组(无精神病性症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LSD检验,结果显示患者1组上述指标均差与对照组(P<0.05),患者2组数字广度(顺背)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显著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患者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倒背、总分)、TMT-A、TMT-B与患者的HAMD和YMRS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患者发病年龄、稳定时间和认知功能评分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比较显著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的一些损害,双相障碍Ⅰ型稳定期患者的HAMD、YMRS评分与其认知功能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 帕利哌酮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作者:白汉平;谭立文;阳前军;张俊成;张珠;刘晨亮

    目的 研究帕利哌酮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碳酸锂、丙戊酸钠单药治疗组和帕利哌酮+碳酸锂、帕利哌酮+丙戊酸钠联合治疗组,治疗共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双相障碍版(CGI-BP)、Young躁狂量表(YMRS)和副反应量表(TESS)等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四组YMRS和CGI-B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联合治疗组下降水平要强于单药治疗组(p<0.05),其中帕利哌酮联合丙戊酸钠组在1、2周末下降速度和水平要强于帕利哌酮联合碳酸锂组(p<0.05);四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碳酸锂或丙戊酸钠能快速有效控制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耐受性好.

  • 严重精神疾病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缺陷分析

    作者:

    已有研究证明,患有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女性往往有着较高的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缺陷风险。针对这种情况,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精神科Judd F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吸烟及非法药物使用与孕产妇不良结局和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发表在《Schizophrenia Research》杂志上。

  • 青少年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治体会

    作者:张金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5例确诊为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患者采用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躁狂量表(BRMS)和副反应量表(TESS)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25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后第1、2、4、6、8周的HAMD评分和BRM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HAMD评分和BRMS评分逐渐降低P<0 01,P<0.05).治疗后第1、2、4、6、8周的TE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ESS评分不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增加.结论:采用喹硫平加锂剂治疗青少年双相障碍疗效显著,虽有轻微副作用,但不随使用时间加重,患者能耐受.

  • 血清铜锌离子变化对双相障碍发作的影响

    作者:赖顺凯;钟舒明;赵辉;李智男;贾艳滨

    目的:探讨血清铜锌离子变化对双相障碍发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接受诊治的64例双相障碍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3例,女51例;平均年龄(28±10)岁。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所处的心境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双相障碍抑郁期组32例、双相障碍缓解期组32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研究对象的铜离子、锌离子和铜蓝蛋白浓度。3组研究对象临床和实验室数据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双相障碍抑郁期组研究对象的铜离子浓度、铜蓝蛋白浓度和铜/锌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LSD-t铜离子=–2.32, LSD-t铜蓝蛋白=–0.11,LSD-t铜/锌比值=–0.74,P值均<0.05),而锌离子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LSD-t=3.28,P<0.05)。双相障碍缓解期组研究对象的铜离子浓度、铜蓝蛋白浓度和铜/锌比值高于双相障碍抑郁期组(LSD-t铜离子=–3.94,LSD-t铜蓝蛋白=–0.05,LSD-t铜/锌比值=–0.79,P值均<0.05),而锌离子浓度低于双相障碍抑郁期组(LSD-t=2.51,P<0.05)。双相障碍缓解期组研究对象的铜蓝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LSD-t=–0.06,P<0.05),而铜离子浓度、锌离子浓度和铜/锌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障碍抑郁期和缓解期组患者均存在微量元素铜、锌浓度的异常。铜、锌离子浓度的改变可能成为双相障碍微量元素监测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其变化机制仍在探索中。

  • 双相障碍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冲动行为的影响研究

    作者:杨萍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双相障碍患者使用心理护理干预后对其冲动行为的影响效果.方法:收集双相障碍患者共106例,通过区组随机化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将两组MOAS(外显冲动行为量表)评分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MOAS评分更低,P<0.05.结论:在双相障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使其冲动行为得到显著抑制和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 护理干预对双相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价值评估

    作者:陈霞

    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双相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在2013年3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双相障碍患者中选出78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3个月时的WMS记忆量表各个维度评分、WAIS-RC智力量表各个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干预3个月时的SF-36各个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SCL-90量表各个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结论 护理干预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对双相障碍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提高认知功能、记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的反复发作.

  • 情感宣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研究

    作者:覃金荣;罗隽;陆沈艳;杨带兰;蒋春雷;王月燕;周龙川;吴月婵;廖海岑

    目的 探讨情感宣泄干预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4月~12月入住我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开展情感宣泄干预,于入组时、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N0SIE进行评定,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意外发生率及服药依从性.结果 治疗6周后干预组在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激惹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情感宣泄干预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不良认知,重建健康心理行为模式,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患者冲动行为,有效降低了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

  •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MicroRNA差异研究

    作者:林红;黄杨梅;阮俊;潘峰;佟圣丽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MicroRNA的差异.方法: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分别检测4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治疗前后MicroRNA的表达情况,并与4例健康志愿者相对比,找出表达有差异的MicroRNA候选基因.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表达有差异的基因有:miR-1273g-3p、miR-4253、miR-4306、miR-494-3p、miR-574-5p、miR-619-5p、miR-718;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相比表达有差异的基因有:miR-1273f、miR-574-5p、miR-6786-5p、miR-718;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相比表达有差异的基因有:miR-1273g-3p、miR-144-3p、miR-320b、miR-4257结论:mir-574-5p,mir-718可作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治疗有效的一个标记.

  • 双相障碍认知功能的研究现状

    作者:赵会敏;蔺华利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领域组成,包括记忆、运算、时间、空间定向、结构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执行能力等方面.双相障碍患者认知表现、认知损害的模式和严重程度有其独特的特点,对临床鉴别、治疗、制定康复计划都具有极重要的临床价值,先就对双相障碍(BPD)认知功能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目前双相障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功能 研究
  • 临床路径应用于双相障碍患者护理中的效果研究

    作者:李文昱;姜建芬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应用于双相障碍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双相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临床路径应用于双相障碍患者的护理可显著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更符合患者的就医需求,可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

  •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分析

    作者:李银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尿酸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双相障碍躁狂患者88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选取88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于患病组则进行了为期8周的观察,主要采用Young氏躁狂量表来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状况,并检测对照组和患病组两组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双相障碍躁狂患者治疗前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治疗,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下降,但是仍然高于对照组,其结果 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结论:经过长期的研究和观察,我们可以推断出双相障碍躁狂症患者在躁狂期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很有可能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造成的,经过临床上的治疗和控制,可以降低其血清尿酸水平.

480 条记录 24/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