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完整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恒;赵书俊;吴国伟;王建立;王云霞;聂彬彬;刘哲宁;单保慈

    目的:在弥散张量成像下,使用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来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相对于对照组脑白质完整性的差异.方法:采集15例双相障碍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的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分别对每个被试的图像进行配准并进行定量计算,在得到可靠的FA和ADC后,使用SPM软件包分别对FA和ADC进行双样本t-检验.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双相障碍患者在胼胝体、左侧颞上回(体素=15)区域FA值降低,而在右侧小脑扁桃体、右侧枕叶、右侧豆状核壳部、右侧额叶、右侧顶叶、左侧颞叶(颞中回、颞上回(体素=47))、尾状核、右侧丘脑、左侧前额叶等区域FA值升高;②同时在右侧颞中回、前额叶中央沟附近、中央后回区域ADC值降低,而在胼胝体、左侧颞上回、右侧绒球小结叶区域ADC值升高.结论:双相障碍患者胼胝体连接左右半球的信息传递能力减弱,局部区域白质FA值升高,这可能是双相障碍患者思维奔逸、情感高涨、活动增加等精神活动增加而失去控制的原因.

  • 1例双相障碍患者伴发疥疮的整体护理

    作者:李明丽

    双相障碍又称双相情感障碍,是以情感或心境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疾病,伴有认知、行为、心理生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是反复出现的忧郁、躁狂或忧郁躁狂的混合状态.疥疮是由人型疥瞒通过密切接触,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本科于2014年7月4日收治1例双相障碍伴发疥疮的患者,明显的精神症状加上传染性皮肤病,增加了护理难度.本科精心护理后,患者精神症状控制,疥疮治愈.现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及相关因素调查

    作者:彭萍

    目的 了解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综合医院心理病房的120例双相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和Link病耻感-歧视感知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平均得分高于量表中点分[(2.68±0.13)vs2.50,P<0.05].不同年龄(45岁及以下与45岁以上)、不同发作类型(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的病耻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3±0.94)vs(2.84±0.85),P=0.042;(2.25±1.12)vs(2.89±1.63),P=0.037].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感知病耻感较高,年龄较大和抑郁发作的患者感知病耻感更强烈.

  • 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临床研究

    作者:罗伟连;张程赪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双相障碍患者冲动行为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本院的120例双相障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精神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8周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末分别用外显冲动行为量表修订版(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s, MOA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 CGI)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进行评定,以了解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1、2、4、8周末,研究组外显冲动行为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两组间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以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减少双相障碍患者的冲动行为。

  • 136例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与病程关系研究

    作者:全秀君;廖英;马利华;骆舒霞;曾博;王静

    目的:研究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病程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2年1月收治的136例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在安静环境中,对患者运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视觉图形再生、连线检验、语言流畅性、威斯康星、汉诺塔相关检测方法,并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检测.同时运用Spearman的相关与偏相关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病程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将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年龄作为控制变量,得出只有TMT-B错误数的检测得分与患者病程具有相关性(r=0.20,P<0.05),大多数患者的多认知功能与病程不具背相关性.结论:对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病程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能够为研究双相障碍病情发展和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提供参考.

  • 基于Fisher判别分析的双相障碍识别研究

    作者:章浩伟;高燕妮;苑成梅;刘颖

    目的: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方法也不相同,临床上早期区分却存在很大难度.本文探讨Fisher判别分析(FDA)方法在双相障碍早期识别中的应用,以达到早期区分单相抑郁和双相障碍的目的.方法:样本数据分为两组,包括复发抑郁组144例及双相障碍组107例;通过对两组间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别的9个变量作为Fisher判别分析的观测变量;随机抽取部分案例作为训练样本,其它作为测试样本,针对训练样本,建立Fisher线性判别函数模型,并采用回代估计法计算误判率;将所建立的FDA模型用于测试样本的预测.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等一般人口学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HAMD、HAMA、YMRS、MDQ、HCL等9个变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将此9个变量作为观测变量,建立终的Fisher判别函数模型,此模型对于训练样本的预测正确率为81.6%,对于测试样本的预测正确率为74.2%.结论:Fisher判别函数模型检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能够用于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中.

  • 双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国内文献的Meta分析

    作者:金卫东;王鹤秋;王乃信

    目的 评价双心境稳定剂与单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的差异.方法 对6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双心境稳定剂与单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障碍的有效率、痊愈率以及症状学变化的差异.结果 双心境稳定剂组的症状学变化(加权均数差-1.91,95%可信区间-2.83~-1.00,Z=4.10,P<0.001)、有效率(81.8%vs.65%,比值比2.49,95%可信区间1.30~4.75,Z=2.76,P<0.01)与痊愈率(56.6%vs.37.7%,比值比2.37,95%可信区间1.33~4.24,Z=2.92,P<0.01)均非常显著高于碳酸锂组.结论 双心境稳定剂是治疗双相障碍以及相关发作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 首发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及抑郁障碍认知功能比较

    作者:银贺;胡琛

    目的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认知功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双相障碍患者55例[分为躁狂亚组(35例)和抑郁亚组(20例)]、抑郁障碍患者40例,另选取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RBANS(神经心理测查系统)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组、双相障碍组RNANS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RNANS总分,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以及抑郁障碍患者即刻记忆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即刻记忆因子得分,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组言语功能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言语功能因子得分,双障碍组言语功能因子得分明显低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组言语功能因子得分,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注意因子得分明显低于抑郁障碍组和对照组注意因子得分,首发精神分裂症、双障碍、抑郁障碍患者延迟记忆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延迟记忆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的患者认知功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首发精神分裂症轻于双相障碍,重于抑郁障碍.

  • 不同类型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 临床特征对比研究

    作者:王中刚;曹玉英;李盼盼;魏辰;张旭;靳士立;禚传君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首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的差异性.方法 收集首次确诊为双相障碍的患者470例,根据首发症状类型不同分为躁狂/轻躁狂首发组(200例)和抑郁首发组(270例),采集相关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信息;对所有入组患者随访12个月,记录6个月末和12个月末的复发情况.结果 抑郁首发组与躁狂/轻躁狂组相比较,年龄更小[(36.67±12.24)岁vs.(39.18±11.07)岁,P=0.02],女性比例更高(51.90%vs.41.00%,P=0.03),受教育年限更长[(10.45±4.71)年vs.(9.51±3.98)年,P=0.02],确诊延搁时间更短[(7.79±8.50)年vs.(11.46±10.30)年,P<0.01],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比例(33.00%vs.23.50%,P<0.01)和精神刺激史发生率(28.50%vs.14.00%,P<0.01)更高,平均复诊时间更长[(7.54±5.69)月vs.(5.66±5.77)月,P<0.01]),并且抑郁首发组复发次数多于躁狂/轻躁狂首发组(均P<0.01).结论 双相障碍以抑郁症状为首发症状者较多;以抑郁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受教育程度高、确诊延搁时间更短、多伴有精神刺激史及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且复发率高.

  • 情感气质对强化门诊干预项目中双相障碍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吴丹萍;卢卫红;孙霞;王勇;薛莉莉;黄佳;吴志国;叶尘宇;王宇;宋蕊;苑成梅

    目的 探讨新近缓解的双相障碍患者在参加强化门诊干预项目(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IOP)时,情感气质对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近4个月有一次急性发作而目前处于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按本人对治疗的倾向性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药物干预下同时进行为期约4周共10次IOP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使用情感气质自评量表简版评价患者情感气质,治疗前后用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评估药物依从性水平,并根据治疗结束时依从性分为高依从性(≥6分)和低依从性(<6分)亚组,探讨情感气质对参加IOP双相障碍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结果 治疗结束时高依从性组45例,低依从性组18例.干预组中高、低依从性亚组未治疗时间、抑郁气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社会人口学因素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OP干预(OR=6.32,95%CI:1.59~25.14)和抑郁气质(OR=0.71,95%CI:0.52~0.96)影响药物依从性(P<0.05),药物依从性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5.分层logistic回归分析示抑郁气质在干预中的调节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6).结论 IOP干预可以改善双相障碍患者药物依从性,而抑郁气质会损害药物依从性.

  • 双相障碍Ⅰ型核心家系认知功能遗传度研究

    作者:陈建山;周婷;关力杰;郝小玉;李烜;曹莉萍;杨婵娟

    目的 通过核心家系探讨双相障碍Ⅰ型(bipolar I disorder,BD-I)认知功能的遗传性以及与BD可能相关的认知内表型.方法 纳入79例稳定期BD-Ⅰ型患者及其健康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以及正常对照140名.采用数字符号测验、数字广度、视觉再生、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A和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言语流畅性、汉诺塔(tower of Hanoi,TOH)评估被试的注意力、处理速率、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采用亲代和子代数量性状回归系数计算家系中各认知指标的遗传度(h2),并与对照组比较,筛选BD组受损的认知指标.结果 控制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的混杂影响后,TMT-A错误数(h2=0.54)、TOH总分(h2=0.37)、完成任务数(h2=0.35)的遗传性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上述有遗传性的认知指标中TOH总分、完成任务数指标受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功能中处理速率和执行功能在BD核心家系中可能有遗传性,执行功能指标中TOH总分和完成任务数损害与BD疾病可能相关,可作为BD的内表型.

  • 有自杀意念双相障碍患者脑灰质体积形态测量分析研究

    作者:张昌;张然;魏胜男;王菲

    目的 分析有自杀意念的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患者、无自杀意念BD患者和健康对照(health control, HC)的脑灰质体积差异,探讨有自杀意念BD特异的脑影像学改变.方法 纳入28例有自杀意念BD患者、40例无自杀意念BD患者和46名HC进行磁共振扫描以及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分析.结果 与HC相比,有无自杀意念BD患者在右侧颞上回和颞中回、左侧尾状核、豆状壳核、枕中回和枕上回灰质体积均有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患者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右侧中央后回、顶上回和楔前叶灰质体积,有无自杀意念BD和HC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自杀意念BD患者灰质体积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顶叶灰质体积异常可能是有自杀意念BD特异的脑影像学改变.

  • 不同年龄阶段女性双相障碍前额叶—杏仁核功能连接比较研究

    作者:马银珠;魏胜男;殷志洋;范学胜;王大海;汤艳清;王菲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女性双相障碍患者前额叶—杏仁核神经环路功能连接的改变. 方法 纳入年龄13~25岁的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30例及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30名;年龄26~45岁的BD患者30例及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健康对照30名.选取脑部双侧杏仁核为种子点,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别进行两年龄阶段BD患者组与相应对照组前额叶—杏仁核神经环路功能连接的比较. 结果 与相应对照比较,13~25岁女性BD患者前额叶—杏仁核神经环路功能连接在左侧额中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岛盖部额下回及双侧三角部额下回降低(P<0.001,GRF校正).与相应对照比较,26~45岁女性患者前额叶—杏仁核的功能连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GRF校正). 结论13~25岁女性BD患者前额叶—杏仁核神经环路功能连接降低,可能与25岁前大脑发育不完全,存在易损性有关;26~45岁女性BD患者大脑功能可能在此环路中无受损.

  • 首发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及抑郁障碍认知功能比较

    作者:陈大春;陈科;张荣珍;冯薇;高岚;杨甫德;张向阳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差异。方法纳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1例,双相障碍患者57例,抑郁障碍患者48例,另设正常对照59名。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认知功能,首发精神分裂症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组、抑郁障碍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症状,贝克—拉范森躁狂(Bech-Rafaelsen mania scale,BRMS)量表评估躁狂症状。结果4组对象的RBANS总分(F=5.18,P<0.01)、即刻记忆(F=4.09,P<0.01)、言语功能(F=9.53, P<0.01)、注意(F=3.87,P=0.01)、延时记忆(F=9.86,P<0.01)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组RBAN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双相障碍组言语功能得分低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注意得分低于抑郁障碍及对照组(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损伤,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重于抑郁障碍,轻于双相障碍。

  • 双相障碍不同首选用药间处方方式、不良反应、 经济负担、依从性比较

    作者:崔伟;张云淑;严保平;栗克清;崔利军;成玉敏;张欣

    目的 比较首选心境稳定剂和首选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处方方式、不良反应、经济负担及药物治疗依从性等.方法 对河北省11个地市39家精神卫生机构中接受心境稳定剂或抗精神病药治疗的240例双相障碍患者,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临床总体印象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 scale-se-verity of illness,CGI-SI)、不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药物依从性评定量表(medica-tion adherence rating scale,MARS)进行社会人口学、疾病临床特征、处方方式(联合用药情况)、精神类药物花费、不良反应及治疗依从性等方面的调查.结果 首选抗精神病药治疗者(抗精神病药组)152例(63.3%),首选心境稳定剂治疗者(心境稳定剂组)88例(36.7%).抗精神病药组与心境稳定剂组相比,住院患者构成比(90.1%vs.76.1%)、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构成比(27.0%vs.11.4%)、不良反应发生率(46.1%vs.31.8%)、精神类药物日花费(中位数12.00元vs.8.37元)和总花费(中位数344.61元vs.144.64元)均较高(P<0.05).但两组间药物处方方式、不良反应严重程度、MARS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河北省双相障碍患者以首选抗精神病药治疗为主,但首选抗精神病药并未减少之后的联合用药,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药物经济负担均明显高于首选心境稳定剂治疗者,所以心境稳定剂仍应作为双相障碍主要首选用药.

  • 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患者人格特点比较

    作者:王中刚;曹玉英;李秀英;相燕静;朱亚亚;陈景清

    目的 探讨双相Ⅰ型与Ⅱ型障碍患者的人格特点和差异性.方法 收集68例双相Ⅰ型障碍患者(双相Ⅰ型组)、52例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双相Ⅱ型组)和79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4+,PDQ-4+)评估各组受试者的人格特点.结果 双相Ⅰ型组和双相Ⅱ型组患者的偏执型、分裂样型、分裂型、边缘型、表演型、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抑郁型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双相Ⅰ型组的反社会型因子分和自恋型因子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双相Ⅰ型组的自恋型因子分高于双相Ⅱ型组(P<0.05),双相Ⅱ型组的回避型因子分高于双相Ⅰ型组(P<0.05).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存在多维度的人格缺陷,且双相Ⅰ型和Ⅱ型障碍患者的人格缺陷存在差异性,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主动性相对较高,双相Ⅱ型障碍患者则具有高回避性的特点,认识这点有利于临床工作中全面评估双相障碍患者的人格特点.

  • 抑郁障碍与双相障碍脑血流灌注研究

    作者:冀二妮;杨海晨;刘铁榜;关念红;张晋碚;唐蕴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特点及差异。方法纳入未经治疗的发作期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双相障碍抑郁发作(bipolar disor?der,BPD)患者各22例及15名健康对照,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进行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并比较各组的局部血流灌注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DD、BPD患者均存在双侧颞叶、顶叶、基底节血流灌注降低(P<0.001),MDD患者基底节灌注低于BPD患者(P<0.001)。结论 MDD、BPD患者均存在静息状态脑血流灌注下降,基底节灌注不同是BPD与MDD患者脑血流灌注特征的主要差异。该差异或许可视为鉴别MDD与BPD的生物学标记。

  • 双相抑郁患者特定临床症状与脑磁图特征

    作者:贾凤南;汤浩;史家波;刘楚;卢青;姚志剑

    目的:探究中青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静息脑磁频谱分布特征、额叶α波偏侧化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对12例20~45岁中青年双相抑郁患者(患者组)和24名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脑磁图扫描。采用置换检验比较两组δ、θ、α1、α2、α3、β频段在双侧中央、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等感兴趣皮质区相对能量值和偏侧化指数,并分析患者组中与对照组有差异的脑区能量值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总分及各因子分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δ、θ和β频段能量增加:δ频段能量异常分布于左中央区、左枕区(P<0.05,未校正),θ频段能量异常分布于左枕区(P<0.05,未校正),β频段分布于左中央区、右额叶及双侧顶叶。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双侧颞叶在α2及α3频段能量减弱(P<0.05,未校正)。右颞区α3频段能量值与HAMD17认知因子分呈负相关(r=-0.648,P=0.026)。结论双相抑郁患者存在多个频段皮层激活异常,其认知障碍症状可能与α3异常活动有关。

  • 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君;陈林;吉振鹏;张索远;辛立敏;刘艳红;陈大方;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初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其中190例被诊断为双相障碍Ⅱ型,将这190例误诊患者按照有无自杀风险进行分组,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是否伴有自杀观念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被误诊患者自杀风险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自杀风险组共74例患者,无自杀风险组共116例。有自杀风险组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年龄更小[(34.45±11.18)vs.(37.23±13.22)],起病年龄更早[(26.20±9.16)vs.(30.37±11.59)],更常伴有自杀观念(82.4%vs.5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9,95%CI:0.945~0.993)、伴有自杀观念(OR=4.129,95%CI:2.030~8.397)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发生自杀风险相关联(均P<0.05)。结论年龄小、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 不同临床相双相障碍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研究

    作者:陈晓东;刘国雄;苏敬华;蔡颖莲;卢玮聪;林晓鸣;叶碧瑜;张杰;梁莉;简炜颖;欧玉芬;伍远菲;陈建华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临床相、不同用药状态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与正常对照者的差异,以及分析BDNF水平与病程、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探讨BDNF在BD中的作用。方法纳入159例BD患者与41名对照,患者分为躁狂相(50例)、抑郁相(46例)、混合相(24例)及稳定期(36例)。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杨氏躁狂量表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BDNF水平。结果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18.5±10.2)ng/mL vs.(26.0±12.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躁狂相、抑郁相、混合相及稳定期患者血清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及未用药患者血清BDNF水平亦无差异(P>0.05)。未发现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病程、症状严重程度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不同临床相BD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对照,与用药状态、病程、症状严重程度无关,BDNF可能可作为BD的生物学指标。

480 条记录 18/24 页 « 12...15161718192021...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