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锂盐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难治性双相障碍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覃加许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氮平对碳酸锂治疗难治性双相障碍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足量的抗躁狂药和抗抑郁药1种或2种以上联合治疗,疗程为6周均无效的双相障碍共7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给碳酸锂(500~1500 mg/d)合并氯氮平(100~300 mg/d);对照组36例给氯氮平(100~300 mg/d)合用丙戊酸钠(600~1800 mg/d),两组持续治疗观察期均为6周.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4、6周末分别应用躁狂量表(BRMS 11个条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项)及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第2、6周末,两组间BRMS、HAMD各总分及减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57%(31/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89%(23/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10例,占28.57%;对照组13例,占36.1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锂盐合用小剂量氯氮平治疗难治性双相障碍优于丙戊酸钠合用氯氮平,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好,是临床治疗中主要选用方法之一.

  • 富马酸喹硫平临床治疗躁狂及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进展

    作者:梁文石

    情感(心境)障碍,是以情感或心境异常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与异常心境相应的认知、行为、心理生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或紊乱[1].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在这组疾病中,主要包括躁狂发作(F30)、双相障碍(F31)和抑郁发作(F32)[2].富马酸喹硫平(quetiap ine fumarate,QTP)属于二苯氮并噻氮卓类衍生物,化学结构与药理学特性与氯氮平较相似[3],是继氯氮平、利培酮和奥氮平之后的一类新型抗精神病药物.

  • 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攻击行为效果比较

    作者:李志满

    目的 比较喹硫平联合碳酸锂与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效果.方法 将93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7例),观察组口服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对照组口服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 评定治疗患者攻击行为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MO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周末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4及第8周末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住院期间观察组发生攻击行为11起,对照组25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996,P=0.0038).药物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26,P=0.4697),临床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效果与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效果相当,药物副作用差异不明显,但可显著降低住院患者的攻击性行为.

  • 腹型肥胖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作者:程小燕;吕钦谕;鲍晨曦;耿瑞杰;王颖怡;顾琪;陆燕华;张平;易正辉

    目的 探讨腹型肥胖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部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43例,按腰围分为非腹型肥胖组(BP1组)33例和腹型肥胖组(BP2组)10例,同时选取无腹型肥胖的健康对照(HC组)45例,收集三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杨氏躁狂量表(YMRS)、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检测并比较各组受检者的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 BP1组、BP2组和HC组受检者的SOD[(126.06±16.28)nmol/mL、(122.77±18.45)nmol/mL、(137.24±12.25)nmol/mL]、GSH-Px[(180.05±31.54)U、(189.27±32.28)U、(150.68±20.13)U]和MDA[(4.21±1.87)U/mL、(4.51±2.13)U/mL、(2.83±0.60)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BP2组和BP1组患者的外周血中GSH-Px和MD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OD的含量均低于H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P1组、BP2组和HC组受检者的CAT含量分别为(1.33±0.59)U/mL、(1.44±0.85)U/mL、(1.24±0.49)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P2组患者住院次数为(1.90±2.18)次、PANSS总分为(63.8±18.64)分,较BP1组患者的(0.52±0.76)次和(57.24±10.32)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P1和BP2组患者的HAMD-17总分分别为(24.03±6.29)分、(20.6±6.84)分,YMRS总分分别为(3.85±6.24)分、(1.8±1.9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存在氧化和抗氧化失衡,但未发现腹型肥胖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有影响,但双相障碍患者共病腹型肥胖较未共病腹型肥胖者临床症状更加严重,医疗负担增加.

  • TSH 在急性精神分裂症、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中的浓度水平结果分析

    作者:徐元庆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水平在急性精神分裂症、单相抑郁症、双相抑郁症和双相躁狂症患者中的差异性。方法在1235位患者中检测T S H血清浓度水平(其中女性781位,占63.2%,平均年龄46.4岁)。结果各疾病平均血清TSH浓度为:精神分裂症(n=563)1.71mIU/L ,单相抑郁症(n=478)1.63 mIU/L ,双相障碍(n=194)1.86 mIU/L ,双相抑郁症(n=151)2.00 mIU/L ,双相躁狂(n=53)1.38 mIU/L。根据所用的正常值范围,是高于或低于在正常范围的整体率为精神分裂症7.9%~22.3%,单相抑郁症13.9%~26.0%,双相障碍10.8%~27.6%,双相抑郁症12.2%~28.5%,双相躁狂11.4%~24.5%。我们还发现,在年龄组(≤20岁,>20岁和≤40岁,>40岁和≤60岁以及>60岁)之间的T S H浓度水平差异有显著性。T S H水平与年龄( r=-0.23,P<0.001)相关。随着年龄的变化,其弱相关性已经在精神分裂症( r=-0.21,P<0.001),单相抑郁症( r=-0.23,P<0.001),双相抑郁症( r=-0.25,P=0.002)和双相障碍( r=-0.21,P=0.005)中发现。结论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水平在急性精神分裂症、单相抑郁症、双相抑郁症和双相躁狂症患者中的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临床在诊治时要密切监测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水平。

  • 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观察

    作者:朱颀峰;李新玲

    目的:观察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1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5例)。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停用原抗精神药物7 d。洗脱期后,对照组患者给予碳酸锂片,起始剂量0.25 g,饭后服用,每日2~3次,连用3 d,后加量至1~1.5 g,分2~3次,饭后服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富马酸喹硫平片,第1天0.05 g,第2天0.1 g,第3天0.2 g,第4天0.3 g,均为每日2次,后改为0.4~0.6 g,分2~3次。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躁狂量表(BRMS)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RMS评分、PANSS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RMS评分、PANS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单用碳酸锂,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 河北省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现状的调查分析

    作者:张旭静;崔伟;严保平;成玉敏;赵素银;张欣;张云淑;栗克清

    目的:为促进河北省双相障碍患者治疗的规范化、合理化,特别是为提高基层的临床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河北省39家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接受精神药物治疗的门诊或住院双相障碍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521份,回收有效问卷519份,有效回收率为99.6%.397例(76.5%)患者接受心境稳定剂治疗,使用频率排前3位的分别为丙戊酸钠、碳酸锂和丙戊酸镁;455例(87.7%)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使用频率排前5位的分别为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和阿立哌唑;89例(17.1%)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其中73.0%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154例(29.7%)患者接受苯二氮革类药物治疗,47例(9.1%)患者辅以抗胆碱药物治疗,27例(5.2%)患者辅以β受体阻滞药治疗.双相障碍治疗以联合用药为主,428例(82.5%)患者联合2种以上精神药物治疗,以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为主;且抗抑郁药使用以联合心境稳定剂或抗精神病药为主.住院患者心境稳定剂的使用与门诊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戊酸钠的使用频率低于门诊患者,碳酸锂和丙戊酸镁的使用频率高于门诊患者;住院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比例显著低于门诊患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北省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以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为主要的方式;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比例较高,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为主;抗抑郁药的使用以联合用药为主;心境稳定剂在住院与门诊的选择有所不同,且抗抑郁药门诊使用比例较高.双相障碍患者的治疗总体符合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的推荐用药原则.

  • 奎硫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对照研究

    作者:杨健;宋义波;邓荣

    目的 观察奎硫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利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03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奎硫平组51例和丙戊酸钠缓释片组52例.观察疗程均为6周,于治疗前以及治疗2,4,6周末采用Young躁狂评定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Young躁狂评定量表减分值比较显示,奎硫平组有效率为70.59%,丙戊酸钠组有效率为71.15%,疗效相近(P>0.05),但奎硫平组治疗2周末Young躁狂评定量表减分较丙戊酸钠缓释片组下降更快(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丙戊酸钠组的脱落率大于奎硫平组.结论 奎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效果相同,安全性高,起效更快,更适合躁狂急性期的治疗.

  • 河北省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江琴普;栗克清;崔利军;杨老虎;李建峰;孙秀丽;高良会;韩彦超;刘永桥;严保平;张扬;杨保利;吕华;崔泽

    [目的]全面了解河北省18岁以上人口双相障碍的患病情况及其特点.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样,年龄为18岁及其以上人群,总样本24 000人.以改编后的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12)为本次调查的筛选工具.以DSM-IV-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I/P)病人版为本次调查的诊断工具. [结果]24 000例被调查者中,实际完成20 716例,诊断为双相障碍的病例64人,时点患病率0.313%,终生患病率0.514%;其中双相Ⅰ型障碍时点患病率为0.125%,终生患病率为0.197%,双相Ⅱ型障碍时点患病率为0.048%,终生患病率为0.130%,其他双障碍时点患病率为0.140%,终生患病率为0.188%;时点患病率中双相Ⅰ型障碍女性高于男性(P<0.01),其他双障碍男性高于女性(P<0.01);双相Ⅱ型障碍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城乡之间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双障碍农村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患病率以30-49岁高. [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基本掌握了河北省双相障碍的患病情况、流行特点及分布规律,为制订精神卫生相关政策提供了比较全面客观的依据.

  • 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的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研究

    作者:章浩伟;高燕妮;苑成梅;刘颖;张可;丁宇清

    多层感知器(MLP)神经网络属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具有高度智能化的特征与能力,其可以通过网络自身学习来实现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自残率和自杀率.大多数双相障碍以抑郁发作起病,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对双相障碍患者非常重要,由于该过程的非线性特点,本文探讨了MLP神经网络应用于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效果.样本数据分为两组,包括复发抑郁组143例及双相障碍组107例;通过对两组间的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别的42个变量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本研究通过选取不同的神经网络内部结构,随机抽取部分案例作为学习样本,其它作为测试样本,对于双相障碍的识别均获得了较好结果,说明MLP神经网络可应用于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中.

  • 碳酸锂对双相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继华;张勇

    目的 探讨碳酸锂对双相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65例双相障碍患者给予碳酸锂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检测血浆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 ①锂盐治疗后血浆T3(1.62±0.34nmol/L)、T4(97.08±19.81)水平低于治疗前,TSH(2.77±1.27mIU/L)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锂盐治疗后女性血浆T3水平(1.52±0.37 nmol/L)低于男性,TSH水平(3.26±1.38 mIU/L)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性别和病程的影响后,锂盐治疗剂量依然与血浆T3水平呈正相关(r=0.35,P=0.005).结论 锂盐可能对双相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改变存在影响.

  • 双相障碍患者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研究

    作者:姚静;周为;涂小波;羊礼军;姚晓波;杨昆;文红;黄宣银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患者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特点.方法 选用10项神经心理测验对53例双相障碍患者未患病的一级亲属、97例正常对照个体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 亲属组的即刻逻辑记忆分为(9.11±2.95)分,明显差于对照组(12.06±3.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亲属组的延迟逻辑记忆分为(6.89±3.41)分,明显差于对照组(10.06±3.3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亲属组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测验分类数为(4.57±1.75)个,明显少于对照组(5.15±1.27)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可能具有言语记忆和执行功能障碍,其受损的认知功能可能是双相障碍的遗传"内表型"指标.

  • 德巴金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躁狂的疗效研究

    作者:张少丽;潘淑先;周晓

    目的 探讨德巴金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躁狂的效果.方法 将74例双相躁狂患者随机分配至德巴金联合碳酸锂组(A组)和单用碳酸锂组(B组),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的第1、2、4、和8周末分别进行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 A组有效率为83.8%,B组为81.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3,P>0.05);与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A组为8.1%,B组为29.7%;A组明显低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38,P<0.05).结论 德巴金联合碳酸锂与单用碳酸锂治疗双相躁狂的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单用碳酸锂.

  •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对双相抑郁增效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杜秀生;武少鹏;孙达亮

    甲状腺激素异常与心境障碍发病密切相关.尽管目前双相抑郁诊断识别率有所提高,但其治疗现状并不乐观.加拿大心境及焦虑治疗指导组(CANMAT)建议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作为双相II型抑郁急性期管理的三线联合治疗药物.本文就T 3对双相抑郁增效治疗有效性的相关文献做一综述,以期为双相抑郁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双相障碍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作者:张丽;蒙华庆

    双相障碍是一类病程复杂、治疗难度大、致残率高的慢性精神疾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虽然对双相障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免疫系统失调可能是双相障碍的一个发病机制.本文总结了双相障碍患者外周血及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因子的研究,并探讨了以炎症因子为靶点的免疫治疗方法在双相障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简述双相障碍混合状态

    作者:阳中明

    双相障碍混合状态是躁狂和抑郁症状重叠的状态,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易发生误诊,也是双相障碍中较严重、难治、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的重视,现简述如下:

  • 抗精神病药对妊娠和哺乳的影响

    作者:汪春运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妇女都可能服抗精神病药治疗,而抗精神病药对妊娠和哺乳有何影响,一直是精神科医生所关心的问题,本文综述了抗精神病药对妊娠和哺乳的影响.

  • 儿童和青少年躁狂的治疗

    作者:喻东山

    儿科双相障碍的临床样本率为6%,其发作可致严重残疾、共患物质滥用和学习成绩下降[1].

  • 抑郁症的社会功能

    作者:汪卫华;周芙蓉;金卫东

    据报道单相抑郁占该疾病引起病残(任何限制或缺乏执行正常人类活动的能力)的11%,双相障碍占3%,且加重了社会负担。为此,本文旨在讨论减轻抑郁症社会功能损伤,寻求佳治疗方法及简述目前研究的新进展。 1 社会功能的定义及其测定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这个名词和精神病的治疗和预后一样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健康状态;缺乏或限制执行正常人类活动的残疾;不正常的心理、躯体或解剖结构或功能所致损伤。他的一个中心特征是个人执行社会任务的能……

  • 健康教育提高精神疾病伴发糖尿病患者从医行为的探讨

    作者:曾会群;甘枝勤;黄子琼

    有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患2型糖尿病大约为普通人群的2~4倍,双相障碍为普通人群的2~3倍,国内报道精神病患者并发糖尿病发病率为8.05%~13.6%,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发糖尿病为15.1%,为普通人群(3.62%)的3倍以上[1],说明精神疾病与糖尿病共病已成为精神科临床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怎样正确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从医行为和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480 条记录 21/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