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不对称性比较

    作者:林鄞;杨婵娟;李烜;张晓菲;邓文皓;曹莉萍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 BP)和精神分裂症( SZ)患者的大脑结构偏侧化差异。方法纳入2012年12月-2014年10月在广州市惠爱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 APA)《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DSM-IV)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31例和精神分裂症患者29例,选取正常对照( HC)32名。采用MRI扫描受试者大脑,使用FreeSurfer软件计算并比较各脑区的偏侧化指数( LI)。结果①颞上回的LI,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425,P﹤0.001)。两两比较,经LSD检验,BP大,HC次之,SZ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提取颞上回的平均皮层厚度和表面积,平均皮层厚度的LI,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251,P﹤0.001)。两两比较,经LSD检验,BP和SZ、SZ和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面积的LI,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46,P=0.642)。结论 SZ和BP的大脑灰质体积偏侧化存在异常,这种异常可能主要受到平均皮层厚度的影响。

  • 不同发作类型双相障碍患者自知力及服药态度比较

    作者:陈丁玲;肖垚南;陈梓朗;蔡守彬;陈志明;陈妙扬

    目的 比较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及混合状态的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出院前的自知力及服药态度,以了解不同发作类型双相障碍的自知力及服药态度在出院前的差异,为出院后制定康复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入组罗定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住院患者266例,其中躁狂发作116例,抑郁发作94例,混合状态56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服药态度清单(DAI)在出院当天分别评定精神症状、自知力及服药态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HAMD-17、YMRS、ITAQ及DAI评分.结果 HAMD-17、YM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TAQ、DA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05、5.481,P=0.002、0.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抑郁发作组及混合状态组ITAQ、DAI评分均高于躁狂发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抑郁发作组及混合状态组ITAQ、DA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发作类型的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出院前的自知力及服药态度存在差异,躁狂发作患者的自知力及服药态度较抑郁发作及混合状态患者差.

  • 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途径回顾性分析

    作者:周双桨;蔡焱煜;尚翠华;亓向前;张立刚;陈红梅;陈景旭

    目的 了解双相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情况,为双相障碍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5年12月-2017年6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治疗的227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包括发病年龄、首次就诊年龄、发作次数、家族史等人口学资料以及既往诊断治疗等临床资料.结果 双相障碍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5.41±9.64)岁,首次就诊年龄(27.02±10.52)岁.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及混合发作三组患者的住院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8,P<0.01).首次发病即就诊者疾病发作次数与首次发病后未就诊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首次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在发病次数相对较少时便被确诊(P<0.01).首次就诊于精神科专科医院的患者使用情感稳定剂的人数与首次就诊于非精神科专科医院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1).结论 首次发病就诊于精神专科医院的患者应用情感稳定剂的人数较首次就诊于非精神专科医院多,且在发病次数较少时被确诊.

  • 双相障碍误诊及患者求医轨迹

    作者:林康广;陈玲玉;陈琨;李婷;欧阳惠怡;党亚梅;陈晓东;徐贵云

    目的 了解双相障碍患者被误诊情况、临床特点和求医轨迹,为双相障碍的识别和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目前诊断和首次诊断是否相同,将2007年6月-2010年10月在广州市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就诊的处于抑郁发作期的247例双相障碍患者分为误诊组和确诊组,通过调查、访谈及问卷法收集患者资料,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和求医轨迹.结果 检出确诊病例72例,误诊患者175例,误诊率为70.85%.误诊病例中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障碍的多(64.00%),其次为精神分裂症(22.29%).与确诊组相比,误诊组有更高比例的病前生活事件(41.9% vs.23.6%,P<0.01)、过去存在更高比例的轻躁狂症状(70.9%vs.55.6%,P<0.01)、间歇性病程更少(55.2% vs.70.8%,P=0.02),而确诊组更多患者首次即去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83.3% vs.70.3%,P =0.03).结论 具有病前生活事件、轻躁狂症状以及间歇性病程更少的双相障碍患者应尽早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以提高确诊率.

  • 卡马西平与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相关联1例

    作者:喻东山

    1 病 例门诊号907057,女,27岁,主诉话多、骂人和话少、想不快事相交替6年,诊断双相障碍.从9个月前已经开始同时服用丙戊酸钠0.4,3次/d,碳酸锂0.5,2次/d,利培酮(维思通)1mg,早,拉莫三嗪(利必通)12.5mg,2次/d,不间断的服药至2个月前,已调整为丙戊酸钠0.4,3次/d,碳酸哩0.5,2次/d,利培酮1mg早,拉莫三嗪100mg,2次/d,氯硝西泮0.5mg,3次/d,从没有出现任何皮疹和溃疡.在1个月前,因为脾气大,表达慢,思睡,认为是氯硝西泮引起,故调整为丙戊酸钠0.4,3次/d,碳酸锂0.25,2次/d,利培酮1mg早、中,拉莫三嗪100mg,2次/d,卡马西平0.1,2次/d,服用20天,于10天前出现倒睫,眼结膜炎,次日出现全身荨麻疹样疱块,口腔粘膜,包括嘴唇出现溃疡,鼻腔内血块,伴有发热37.6℃,发热持续1天,发热间有头痛和关节痛,8日前去皮肤科检查,尿道口溃疡.

  • 维思通与氟西汀、碳酸锂联用致5-HT综合征1例

    作者:刘爱芹;王慧玲;林文娣

    1病例患者,男,60岁.因睡眠差、兴奋、话多或忧愁、少语交替发作20余年.1个月前,又出现忧愁、少语而入院.入院时体检无异常发现.精神检查发现意识清楚、定向力佳、问答切题、语量少、语速慢、思维迟缓、情绪低落、面部表情忧愁,并存在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意志活动减退,自知力大部分存在.入院诊断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双相障碍.

  • 透明膈囊肿所致精神障碍1例报告

    作者:罗瑜

    1 病例男性患者,19岁.于2001年出现兴奋,吹嘘自己能力强、反应快,且易与人争吵,半个月后自行缓解.数月后患者又闷闷不乐,闭门不出,不想说话也不想见人,觉得活着没意思,并顿服半瓶安定自杀未遂,在当地医院门诊诊断为"双相障碍",服药后症状改善即停药.近3年来,上述症状交替发作达5~6次之多,均在当地治疗后缓解.

  • 妊娠期抑郁症的认识进展

    作者:喻东山

    一般认为,妊娠期是妇女和家人的幸福时光[1],这对多数人来说的确如此;但少数妇女却体验到抑郁.既往认为,妊娠期改善心境,证据是双相障碍妇女妊娠期的精神科住院率低,但情感障碍较轻时无须住院[2].现发现,妊娠期轻性和重性抑郁症的率共达10% ~20%,其中妊娠1~3个月为8%,4~6个月为13%,7~9个月为12%[3].

  • 儿童和青少年躁狂的治疗

    作者:喻东山

    儿科双相障碍的临床样本率为6%,其发作可致严重残疾、共患物质滥用和学习成绩下降[1].

  • 情感障碍分类中"软双相"适当的位置与意义

    作者:金卫东

    1 现有标准的双相障碍分类现状几乎所有的分类诊断标准中,没有一个诊断标准提及到界于单相与双相之间的"软双相",由于这种现象在临床上是一个客观事实,可见诊断标准不涉及到这一方面,应该说是一种缺陷.首先我们复习几个重要的诊断标准关于双相障碍的分类.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中的表达

    作者:谢筱颖;黄炜;陈家强;张铭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中的水平.方法 以2016年5月-10月在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168例)、精神分裂症(231例)和抑郁症患者(100例)为患者组,以同期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健康体检者112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Hcy水平.结果 各组血清Hcy水平组内比较,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相障碍组和精神分裂症组血清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抑郁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双相障碍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对照组与抑郁症组间的血清Hcy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均呈高表达,抑郁症患者血清Hcy水平未升高,Hcy水平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 双相障碍治疗药物调整的访谈与心理咨询

    作者:于鲁璐;张道龙

    一名三十余岁的已婚未育女性,从事医疗行业,本科毕业,在几年前被诊断为双相障碍,当时主要表现为抑郁和自杀倾向,每年有1~2次轻躁狂发作,表现为易激惹和思维联想加快。咨客能坚持服用精神类药物,但却受到药物副作用的困扰。近一年来咨客病情稳定,但一直伴有双手震颤,因此她希望减药。此外,咨客希望改变生活方式,计划生一个孩子,并打算去国外学习。在本次咨询中,咨客被告知上述巨大的生活改变会打破现有的稳定状态,现有的药物对妊娠也不安全。此外,药物减量时以每次调整一种为宜,可以从锂盐开始,因为这是可能导致震颤的药物。咨客目前病情较稳定,但如果到国外学习有可能存在文化冲击,学业压力和其他应激源也都可能导致咨客疾病复发。

  • 双相障碍专题--李晓虹博士简介

    作者:

    李晓虹,女,38岁,医学博士,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四病区(中西医结合病房)病房主任。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与临床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 中国汉族人群双相障碍不同疾病状态下的氧化应激损害

    作者:李烜;李含秋;张晓菲;杨婵娟;成雄超;郑朝盾;曹莉萍;林鄞

    目的:探索双相障碍患者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特别是不同的疾病状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纳入53例双相障碍 I 型患者和59例正常对照组,患者组躁狂发作34例,抑郁发作19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 -17)和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症状严重程度。所有受试者抽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水平。结果控制体质指数(BMI)后,①患者组的 MDA(F =8.362,P ﹤0.01)和 GPx(F =4.550,P =0.013)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②将患者组分为躁狂发作组和抑郁发作组,MDA 水平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079,P ﹤0.01),躁狂发作组和抑郁发作组均较正常对照高(P ﹤0.01)。GPx 活性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355,P =0.022),抑郁发作组比正常对照组高(P =0.012)。③将患者组分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组和无精神病性症状组,MDA 水平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5.646,P =0.001)。有精神病性症状组和无精神病性症状组均比正常对照组高(P ﹤0.05或0.01)。GPx 活性三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356,P ﹤0.01),有精神病性症状组较正常对照组高(P ﹤0.01);④未见发病年龄、住院次数、病程、HAMD 和 BRMS 评分分别与 SOD、GPx 活性及 MDA 水平显著相关(P 均﹥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发作期有氧化应激系统失衡,可能和某些临床特征相关。

  • 双相障碍早期识别的诊断和评估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作者:李晓虹

    双相障碍以反复出现的躁狂或抑郁发作为典型特点,但其临床表现复杂,病程演变多样,起病初期与单相抑郁难以区分,易造成临床诊断困难。该病共患病多,自杀风险高,预后不良,严重的社会负担使其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早期识别双相障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对双相障碍临床现象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临床早期识别和诊断价值的评估工具相继问世,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能力,为后续规范化治疗、改善预后提供了有力保障。针对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本文对新近开发的一些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的诊断与评估工具进行介绍与评述。

  • 双相I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陈红梅;陈景旭;梁雪梅;刘可智;王璇;张立刚;王绍礼

    目的:调查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双相 I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患者组)68例和健康人群(对照组)68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 UA 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6% vs.7.4%,P ﹤0.05);患者组血清 UA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31±83.35)μmol/ L vs.(282.47±78.30)μmol/ L, P ﹤0.05],患者组男性 UA 水平高于女性[(344.40±100.45)μmol/ L vs.(296.10±71.59)μmol/ L,P ﹤0.05]。相关分析显示:UA 水平与性别和精神病家族史呈负相关(r =-0.28、-0.27,P 均﹤0.05);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r =0.34,P ﹤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对血清 UA 水平有明显影响(P 均﹤0.01)。结论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 UA 水平增高,并与性别、精神疾病家族史相关。

  • 双相障碍共病强迫障碍患者的SCL-90和MMPI研究

    作者:高谧秋;范学胜

    目的:探讨强迫障碍与双相障碍共病的心理测量学特征,为其早期诊断提供辅助依据。方法以2012年3月-2013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138例强迫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MMPI)进行测量。结果转相前SCL-90评分:强迫状态(2.51±0.83)分、抑郁(2.69±0.88)分、敌对(2.56±1.07)分等项目出现明显的高峰点;转相后评分:强迫状态(2.65±1.03)分、敌对(2.60±1.30)分、偏执(2.36±0.92)分等项目出现明显的高峰点。MMPI临床量表3点编码型:转相前以2-4-7为多,其次为2-3-4编码型;转相后以4-7-9为多,其次为4-6-9、3-4-9编码型。结论转相前后“强迫状态”和“敌对”都呈现明显高峰点。心理变态( Pd)、精神衰弱( Pt)(4-7编码型)很有可能是与共病强迫障碍有关的参考项。

  • 抗抑郁药物与转躁

    作者:高之涵(综述);金卫东(审校)

    心境障碍转为轻躁狂、躁狂或混合发作状态与抗抑郁药物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特别有争议的话题。为了明确“抗抑郁药物相关的心境障碍”的术语,国际双相障碍协会( ISBD)一直推荐使用“治疗性急性心境转换”来取代“抗抑郁药物导致的转相”。ISBD关于“治疗性急性心境转换”的定义提供了操作性诊断标准,在将转相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到时间、病程、严重性等因素[1],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病理现象的存在与抗抑郁药物不无关系,无论是引起( induced)还是相关( associated)。

  • 双相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现状及展望

    作者:肖霖;林小玲;王庆妍;唐四元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质量评估逐渐成为精神疾病临床疗效的一个主要指标,日益受到精神医学界的关注.但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相对匮乏,国内更加滞后.现对双相障碍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就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提出建议,以期让生活质量评估能更好地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 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及抗抑郁剂对双相障碍患者的维持治疗对照研究

    作者:熊联慧;周田;曾永涛;葛乾荣

    目的 观察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及抗抑郁剂对双相障碍患者的维持治疗1年的结局. 方法选择符合ICD-10双相障碍诊断标准患者,急性期进行8周抗抑郁剂和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镁和喹硫平联合治疗,痊愈和有效者分别联用和不联用抗抑郁剂进入1年的维持治疗期. 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躁狂量表( BRM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 CGI)评定疾病严重程度和疗效. 结果 120例患者急性期治疗后按就诊奇偶顺序随机分研究组(联用抗抑郁剂组,61例)和对照组(未取用抗抑郁药组,59例). 随访1年后,研究组61例共有40例维持痊愈,14例有效,5例症状复发,转躁2例,总发病率为11%;对照组59例随访1年后痊愈32例,有效10例,复发15例,转躁2例,总发病率为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联用抗忧郁剂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未联用抗抑郁剂组,转躁率无明显差异. 生成分析显示联用抗抑郁剂组平均复发时间显著长于未联用抗抑郁组. 结论 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心境稳定剂及抗抑郁剂治疗双相障碍患者1年后复发率低,转躁率无明显差异.

480 条记录 22/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