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微小躯体异常的研究

    作者:李烜;李卓丽;梁卉薇;邓文皓;张晓菲;罗添云;饶冬萍;曹莉萍;林鄞

    目的:调查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微小躯体异常(minor physical anomalies,MPAs),了解双相障碍患者是否存在神经发育异常。方法收集16~45岁双相障碍I型患者118例,健康人群101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躯体异常量表的部分条目及新增条目进行MPAs评定。结果患者组头顶漩涡对称者较对照组多(52.1%vs.31.4%)而偏右者少(30.9%vs.50.0%);内眦赘皮者较对照组增多(23.7%vs.11.9%);外眼距较对照组增宽[(10.13±0.59) mm vs.(9.88±0.5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头围、内眼距、耳际过低、耳末粘附、外耳廓曲线不规则、舌裂纹、通关掌、长的大拇指、右手第二指长度与右手第四手指长度之比(2D:4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可能存在神经发育异常。

  • 早期阶段双相Ⅰ型躁狂患者杏仁核静息态功能连接初步研究

    作者:崔立谦;曹莉萍;邓文皓;邹文锦;林鄞;黄燕萍;宁玉萍;吴华旺

    目的:探讨早期阶段双相障碍躁狂患者杏仁核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对23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的双相障碍Ⅰ型躁狂发作诊断标准且病程小于2年的患者及46名性别、年龄与患者匹配的正常对照进行静息态磁共振扫描;以贝克—拉范森躁狂评定量表(Bech-Rafaelsdn mania rating scale,BRMS)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在Matlab平台上应用SPM及DPARSF软件选取双侧杏仁核为种子点进行基于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分析,并比较两组差异;对功能连接强度及量表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左侧杏仁核与左侧额叶内侧回和左侧前扣带回的静息态磁共振功能连接降低(P<0.001,未校正);右侧杏仁核与左侧额叶内侧回和左侧前扣带回、双侧颞上回、右侧岛叶和尾状核静息态磁共振功能连接降低(P<0.001,未校正)。未发现患者组功能连接差异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与BRMS分有统计学相关性(均P>0.05)。结论早期阶段双相障碍躁狂患者杏仁核与额叶皮质—边缘结构的功能连接降低,支持双相障碍存在额叶—边缘系统功能障碍的假说。

  • 双眼竞争范式在双相障碍患者的应用

    作者:朱若霖;叶星;周晓琴;杨静;岳云玲;汪凯

    目的 采用双眼竞争范式,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的意识交替速率.方法 纳入30例未服用精神类相关药物的双相障碍患者与30名正常对照,采用双眼竞争范式进行双眼交替速率的检查.结果 患者组比对照组双眼竞争意识交替速率减慢[(4.59±1.70)s vs.(2.70±0.8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按情绪状态分为2 亚组,躁狂组的交替速率比抑郁组快[(3.50±0.99)s vs.(5.55±1.63)s,P<0.05],且2 组均比对照组慢(均P<0.05).结论 减慢的双眼竞争交替速率有可能作为双相障碍的特征性标志,从而成为双相障碍患者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不同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竞争的感知交替速率.

  • 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青少年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观察

    作者:谢琴;龚传鹏;谢俊;范芳;曾红玲;刘连忠;王文胜

    目的 探讨齐拉西酮联合锂盐治疗青少年首发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6例首发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研究组)和单用碳酸锂(对照组)治疗8周.采用Young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临床总体印象疾病严重度量表--双相障碍版(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Bp,CGI-s-BP)、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第8周末对2组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结束时,两组YMRS和CGI-s-BP评分的时间和组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8)vs.(23/26);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8)vs.(7/26);P>0.05].结论 齐拉西酮联合碳酸锂治疗青少年双相Ⅰ型障碍躁狂发作和单用碳酸锂治疗效果相当,使用安全.

  •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健康一级亲属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

    作者:老帼慧;杨蝉娟;关力杰;吴逢春;老洪尧;李一兰;林鄞;曹莉萍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缺陷的异同点.方法 纳入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两类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各50名、正常对照组50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 trail marking test,TMT)A和B、数字广度、图形视觉再生、言语流畅性、威斯康星卡片、汉诺塔(Hanoi tower,HOT)评估被试者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比较3组间的差异.结果 3组间数字符号总分、TMT-A时间、数字广度(总分及倒背)、视觉图形再生总分、言语流畅性总分、WSCT持续错误数、HOT总分及完成任务数等成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亲属组上述所有指标的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双相障碍亲属组仅数字符号、TMT-A时间、数字广度总分及倒背、言语流畅性总分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亲属组的图形视觉再生、HOT总分及完成任务数均比双相障碍亲属组差(均P<0.05).结论 两类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均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认知缺陷,精神分裂症亲属的认知缺陷更显著,提示认知缺陷既是两类精神疾病共同的遗传易感因素,但又在两类疾病的家系中的遗传负荷有所不同.

  • 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及其亲属认知功能的比较研究

    作者:关力杰;李烜;李卓丽;蒋泽宇;邓文皓;林鄞;周婷;郝小玉;曹莉萍

    目的 探讨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双相障碍患者及其亲属的认知功能缺陷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纳入有和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双相Ⅰ型患者各52例、正常对照52名,3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同样匹配的两组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各28例和正常对照28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 Marking Test,TMT)、数字广度、图形视觉再生、言语流畅性测验、汉诺塔(Tower of Hanoi,TOH)、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估注意、记忆及执行功能,比较各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 患者研究中,3组间数字符号测验、TMT-A、B时间,数字广度(顺、倒、总分)、图像再生总分,WCST(分类数、总错误数、持续错误数)、TOH(完成任务数、计划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和无家族史患者组的比较中,仅前者的TOH计划时间(执行功能)长于后者(P<0.01),但在控制病期及测评前的稳定时间后两组间则无差异(P>0.05).亲属研究中,3组间TMT-A时间、WCST分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个亲属组的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和无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及其健康亲属的认知功能缺陷均未见差异,未支持高遗传负荷家系中认知功能缺陷更明显的研究假设.

  • SSRI 治疗首发为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对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则挚;苑成梅;黄佳;洪武;胡莺燕;曹岚;卢卫红;王勇;吴志国;陈俊;方贻儒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后,出现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记录177例以抑郁发作为首次发作形式的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并比较它们在没有出现自杀组和出现自杀组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与Hosmer-Lemeshow分别评估危险因素模型的准确度和拟合优度.结果 没有出现自杀风险患者154例,出现自杀风险患者23例.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中饮酒史、心境障碍家族史、有易激惹症状、绝望感和伴随精神病性症状的比例高于未出现自杀风险的患者组(均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使用SSRI类抗抑郁剂治疗而导致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为:易激惹(OR=4.04,95%CI:1.40-11.67,P<0.05),有精神病性症状(OR=6.23,95%CI:1.41-27.56,P<0.05).ROC为0.71.Hosmer-Lemeshow为0.58.结论 易激惹症状、精神病性症状是双相障碍首次抑郁发作予SSRI治疗出现自杀风险的潜在预测因素.

  • 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

    作者:曹莉萍;林鄞;李烜;叶碧瑜;林伟成;王治华;吴逢春;李嘉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健康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方法 纳入双相Ⅰ型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120例和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对照100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A(Trail Making Test A,TMT-A)检测注意功能,数字广度、视觉再生检测注意和记忆功能,数字广度倒背和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 B,TMT-B)检测执行功能,比较两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 一级亲属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倒、顺+倒)、视觉再生、TMT-A、TMT-B成绩均较正常对照组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4、-4.23、-4.32、-4.98、-2.59、4.32、3.78,P值均小于等于0.01).将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进行两组间协方差分析,结果 仍同前,两组间上述所有认知功能指标的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分组后比较,男性亲属组所有认知指标的成绩均较男性对照组差(P<0.05),但女性亲属组只有数字广度倒背和总分、TMT-A、TMT-B的成绩较女性对照组差(P<0.05).结论 双相Ⅰ型患者的健康一级亲属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他们可能是双相Ⅰ型的易感素质指标.

  • 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执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林鄞;曹莉萍;温光池;李煙;梁卉薇;老帼慧;饶冬萍

    目的 探讨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的执行功能损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115例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和115名正常对照,采用言语流畅性测验(动物)、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SCT)、汉诺塔(Tower of Hanoi,TOH)评定执行功能,比较组间的差异及分析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患者组言语流畅总数、WSCT(分类数、总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TOH(总分、平均执行时间)成绩均较正常对照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进一步分层分析,有和无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在言语流畅总数、WSCT(分类数、总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和TOH平均执行时间成绩均较对照组差,且前者的TOH总分也较对照组差,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精神病性症状组TOH平均计划时间均长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WSCT各项指标均与发病年龄相关,言语流畅测验和TOH的各指标均分别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Young躁狂量表评分或病期相关,上述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关均不强.未发现稳定时间长短与任何执行功能指标相关(P>0.05).结论 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存在明显的执行功能损害,其中WSCT指标独立于临床症状.

  • 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1年随访

    作者:陆峥;蔡军;陈静;朱俊娟;薛振康;郭珍;熊祥玉;姚佩芬;杨晓敏;唐文忠;徐鹤定;江开达

    目的 探讨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1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4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碳酸锂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组,43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组,51例)治疗,随访1年.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以及药物依从性量表分别于入组前和入组第1、2、4、8、12个月末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结束时,两组BRM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典型组和非典型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组在12个月末依从性优于典型组(P<0 05).结论 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相当,但后者依从性更好

  • 托吡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对患者体重的影响

    作者:陈振华;白雪光;王晓萍;章华;王高华;藏德馨

    国外报道托吡酯(topirmate,商品名妥泰)可用于双相和分裂情感障碍患者[1~5].国内报道其具有与碳酸锂相似的抗躁狂疗效[6],故我们用它治疗躁狂发作41例.

  • 双相障碍与躯体疾病共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喆;杨晓蓉;李涛

    全球精神卫生调查(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显示,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4%[1]。目前研究提示,双相障碍患者躯体疾病的共病问题突出[2]。而双相障碍患者的经济负担中40%~70%来自其躯体疾病的治疗[3]。另外,躯体疾病的共病也会导致治疗周期延长,生活质量下降,治疗方案复杂化,死亡率上升,同时疾病严重程度增加[4]。此外,躯体共病还会增加患者的自杀风险[5],导致更差的预后[4]。尽管双相障碍的躯体共病显著,但临床上对其关注并不够[2]。因此,本文将对双相障碍躯体共病的研究进行综述。

  •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双相障碍

    作者:时丽丽;杜冠华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又称躁郁症,是指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发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发病率约0.5%~1%,严重影响着人类精神健康[1-2].双相障碍的发病涉及复杂的致病因素,如遗传、环境、社会和精神压力等.流行病学通过对家系和孪生子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双相障碍是具有遗传性的疾病,但是其分子机制一直备受争议.虽然遗传连锁研究[3-4](genetic linkage studies)已经验证了双相障碍的部分相关基因突变,尤其是在18和22条染色体的突变,但是,并没有发现与双相障碍相关的单一基因位点.

  • 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下)

    作者:徐贵云;苗国栋;党亚梅

    双相抑郁障碍除了具有人口学、病程及临床症状等特征外,各种抑郁综合征如非典型抑郁、混合性抑郁等都与双相障碍密切相关,也是双相障碍的特异件指征.大量的研究还显示,双相障碍与单相抑郁症的共病率都很高,放本文从共病角度对双相障碍区别于单相抑郁症的临床特征进行综述.

  • 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中)

    作者:徐贵云;苗国栋;党亚梅

    双相抑郁障碍除了具有发病年龄、双相障碍家族史、抑郁发作次数、发病特点及症状表现等临床特征之外,还有其他的特点.本文将对双相障碍与各种综合征的关系进行综述.

  • 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上)

    作者:徐贵云;唐牟尼;党亚梅

    双相障碍发病率高,双相谱系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大约3.7%~11.5%,仅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障碍就达约1.3%,而双相抑郁障碍(bipolar depressive disorder,BDD)表现突出,

  • 弥散张量成像在情感障碍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刘海燕;姚志剑

    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往大量神经解剖学、脑代谢、影像学研究等结果证实:双相障碍皮层-皮层下网状系统和边缘系统调节区域(杏仁核,小脑中部)的中枢功能异常可能是情感失调的原因[1];抑郁症存在"边缘-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病理神经环路,其中前额皮层、海马、前扣带回等区域均参与了情感调节[2].

  • 抗惊厥药在双相障碍长程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翟金国;赵靖平

    由于双相障碍具有临床表现双重性、病程反复发作或快速循环等特点,并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造成极大的影响,其治疗十分棘手,是新世纪面临的一个突出精神卫生问题,也成为当今精神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治疗双相障碍有前途,应用广泛的是锂盐和抗惊厥药,而这些药物在双相障碍的长程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对锂盐和抗惊厥药长程治疗双相障碍的有关国外文献进行综述.

  • 单相抑郁与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的对照研究

    作者:甘照宇;关念红;陶炯;钟智勇;吴小立;张晋碚

    目的 通过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了解单相抑郁和双相障碍患者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改变情况. 方法对38例单相抑郁住院患者和63例双相障碍住院患者(双相障碍Ⅰ型19例,双相障碍Ⅱ型44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者33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者18例,双相障碍混合发作者12例)进行DST,其中17例单相抑郁、35例双相障碍患者在治疗4周后再次行DST,比较各组DST脱抑制率差异.结果 治疗前,单相抑郁的DST脱抑制率(36.8%)与双相障碍(14.3%)、双相障碍Ⅰ型(10.5%)、双相障碍Ⅱ型(15.9%)以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5.2%)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障碍Ⅰ型(10.5%)与双相障碍Ⅱ型(15.9%)之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15.2%)、双相障碍混合发作(16.7%)和双相障碍躁狂发作(11.1%)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ST脱抑制率在上述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单相抑郁的DST脱抑制率随着病情改善而降低,但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障碍的DST脱抑制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疾病期,单相抑郁的DST脱抑制率高于双相障碍;双相障碍的DST脱抑制率与临床分型、发作类型、病情无关.

  • 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与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的疗效比较

    作者:赖飞翔

    目的:探讨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与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0例双相障碍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1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有6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头晕3例、胃痛2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共有14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头晕4例、口干4例、多尿3例、便秘2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5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与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的疗效相当,但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不良反应少且发生率低。

480 条记录 19/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