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与双相躁狂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崔立谦;陈壮飞;蒋莉君;邓伟;黄朝华;李名立;王强;马小红;李涛

    目的 使用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CANTAB)对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与双相躁狂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比较研究,为寻找认知内表型指标提供线索.方法 采用韦氏智力测试7项简版和CANTAB中的6项分测验对35例未服药、急性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双相躁狂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进行测试,通过控制或不控制IQ对认知指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3组被试在CANTAB 6个分测验中的15个指标中有13个指标差异有显著性(F=4.71~26.71,P=0.011~0.001),两两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躁狂组13个指标皆显著差于正常组(P<0.05),而两患者组之间无差异(P>0.05).控制IQ后,精神分裂症组、双相躁狂组、正常对照组空间工作记忆(SWM)分测验中的策略分[(36.8±3.56)分、(37.24±4.21)分、(30.33±6.24)分]、组间搜索错误数[(4|D.86±19.97)次、(40.24±18.92)次、(15.4±17.22)次];快速视觉信息处理(RVP)测验中的正确率(0.54±0.18、0.56±0.15、0.78±0.17);内外纬度转换(IED)测验中的外维转换期错误数[(12.43±9.96)次、(13.18±8.98)次、(4.97±6.09)次]、总错误数(已校正)[(45.26±36.36)次、(46.61±33.32)次、(14 ± 11.7)次]共5项指标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两两比较显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躁狂组5项指标皆显著差于正常组(P<0.05),而两患者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7项指标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YMRS评分与SWM测试的组间错误呈正相关(r=0.38,P=0.039).结论 无论控制IQ与否,两组患者CANTAB认知功能测试的损害模式相似.患者组独立于IQ的受损认知指标可作为认知内表型的候选.

  • 双相障碍患者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生活方式分析

    作者:关念红;刘海润;张晋碚;张明;吴廷娟

    目的 调查双相障碍患者治疗过程中代谢综合征(MetS)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生活方式.方法 收集148例双相障碍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压、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资料,并采用自制量表评估其生活方式,随访6月,与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病例组在基线期、治疗1月、3月、6月MetS发生情况分别为:17例(11.5%)、23例(15.5%)、27例(18.2%)、31例(20.9%);病例组各个阶段MetS、BMI异常、高TG血症、低HDL-C血症、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执行功能的变化

    作者:刘传朋;王学义;刘小玉;谭莉;任会鹏;王岚

    目的 研究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SCW)、空间广度测验、数字序列测验和伦敦塔测验分别对30例青少年双相抑郁发作患者和30例青少年双相躁狂发作患者(研究组)以及30名健康青少年(对照组)进行执行功能评估.结果 (1)治疗前后,研究组全部执行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抑郁发作组和躁狂发作组WCST中的非持续性错误数(NRPE)、完成第一个分类的应答数(RF)以及SCW中的卡片A、卡片B、卡片C的反应时间(RTA、RTB、RTC),以及干扰效应反应时(SIE)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RPE:(27.30±5.19)个,(31.77±6.13)个;RF:(30.60±7.41)个,(35.33±9.06)个;RTA:(53.40±8.97)s,(63.63±8.85)s;RTB:(81.93±8.44)s,(93.87±6.98)s;RTC:(127.27±12.52)s,(160.27±13.70)s;SIE:(45.33±13.90)s,(66.40±13.56 s),P<0.05或P<0.01].治疗8周后,抑郁发作组和躁狂发作组的RF、TOL、RTA、RTB、RTC以及SIE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除RTA和RTB外,治疗后抑郁组的其他执行功能测验成绩与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躁狂组全部执行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伦敦塔测验和分类数(CC)与病程呈负相关(均P<0.05),持续错误数(RPE)、NRPE和RF以及SIE等指标与病程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青少年双相障碍患者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存在执行功能障碍.

  • 双相情感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特点的研究

    作者:向东;陈良梅;蔺华利

    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PD)不同临床状态下的认知操作模式.方法 采用8个神经心理测验(共17项)对BPD的不同临床状态病人(躁狂相、抑郁相和缓解期)各30例和正常对照34例进行注意力、言语学习和记忆、视觉记忆和执行功能的评定,用多变量方差分析的方法 比较各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 1.急性发作的BPD几乎所有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躁狂相、抑郁相、缓解期和对照组的WCST完成分类数分别为(1.58±0.90)个、(1.89±1.56)个、(2.44±1.42)个、(4.90±1.73)个;即刻逻辑记忆分别为(10.68±3.92)分、(10.00±3.80)分、(12.11±3.72)分、(15.80±4.2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缓解期BPD在注意力、言语学习和记忆、执行功能上的成绩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急性发作的BPD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而且可持续至缓解期.

  • 双相障碍诊断现状的调查

    作者:甘照宇;张晋碚;关念红;李康来

    双相障碍是一个十分容易被误诊、漏诊的精神疾患,在临床上识别率并不高.据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就诊的误诊率为69%,超过1/3的患者需要经历至少10年才得以确诊[1].而欧洲的一项包括1000人的大规模临床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者从发病到确诊平均需时5.7年[2].至于国内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如何,以及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认识如何,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资料.

  • 奎硫平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杨福收;王新法;郭志华

    有报道单用心境稳定剂治疗效果不佳的双相障碍和分裂情感障碍加用奎硫平后情绪状态明显改善[1].故本研究对奎硫平合并帕罗西汀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开放性对照观察,报道如下.

  • 5-HT2A受体基因-1438G/A多态性与情感障碍的关联研究

    作者:谢光荣;赵敏;张向晖;苏林雁

    目的探索5-羟色胺2A(5-HT2A)受体基因启动子区-1438G/A多态性与情感性障碍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技术,检测情感性障碍和正常对照组的5-HT2A受体基因-1438G/A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并根据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法则,比较相互之间的区别.结果 1.抑郁症5-HT2A受体基因-1438G/A多态性基因型A1/A1频率(58.51%)较正常对照组(42.86%)高,差异有显著性(χ2=3.929,P<0.05);2.伴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的情感性障碍患者5-HT2A受体基因-1438G/A多态性基因型A1/A2的频率(25.45%)较正常对照组(38.46%)偏低,差异有显著性(χ2=4.74,P<0.05).结论 5-HT2A受体基因-1438G/A多态性与抑郁症特别是具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的患者关联,提示该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是抑郁症的易感因子.

  • 双相障碍的药物治疗

    作者:梁海翔

    双相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病,终生患病率为1.5%~3.0%.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躁狂和抑郁以及混合发作,可伴有焦虑﹑冲动﹑物质滥用等精神病性症状,重者出现认知缺损,导致个人能力丧失,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自杀率高达15%,因此治疗双相障碍尤为重要.笔者对近几年来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治疗和预防双相障碍的作用综述如下.

  • 躁狂发作与药物治疗

    作者:喻东山;李广录

    双相障碍的严重形式为双相Ⅰ型障碍,终生患病率1%,一次躁狂发作即可诊断[1,2],若不严重形式,如双相Ⅱ型和环性心境,则终生患病率为2%~7%.双相障碍在所有残疾原因中位列第6,在精神残疾中位列第3,仅次于抑郁障碍和酒精滥用,故治疗应予重视.本文拟阐述躁狂的急性期和维持期药物治疗.

  • 综合干预对双相障碍患者维持治疗期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肖春兰;徐阿红;费玥;方芳;王萍;介勇;黄乐萍;朱光;汪作为

    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对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维持治疗期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83例维持治疗期BD患者,分为干预组(n=41)和对照组(n=42),干预组在原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双相障碍疾病的健康教育、药物自我管理、症状自我监控、人际关系处理技能、压力应对与放松技术、学会寻求他人及医务人员帮助的技能等综合干预,对照组予单纯药物治疗,两组分别在人组前、第3个月末、第12个月末进行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估.结果 两组间比较,YMRS、HAMD17、SDSS总分入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YMRS第12个月末干预组[(0.59±1.45)分]低于对照组[(2.07±3.8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SDSS总分第3个月末、第12个月末干预组[(1.63±1.77)分,(0.78±1.78)分]均低于对照组[(3.57±1.78)分,(2.74±1.27)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F-36评分第3个月末生理职能(RP) (t=2.858,P=0.005)、情感职能(RE) (t=2.956,P=0.005)、社会功能(SF)(t=4.163,P<0.01)、精力(VT) (t=5.150,P<0.01)、精神健康(MH) (t=2.830,P=0.007)、一般健康状况(GH)(t=4.055,P<0.01),健康变化(HT)(t=-2.092,P=0.042),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2个月末RE(t=3.290,P=0.001)、SF(t=2.876,P=0.006)、VT(t=5.831,P<0.01)、MH(t=4.839,P<0.01)、GH(t=3.752,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综合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维持治疗期BD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 双相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红;陈林;吉振鹏;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306例双相障碍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焦虑症状,分为伴焦虑症状组(200例),和不伴焦虑症状组(106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与不伴焦虑症状组相比,伴焦虑症状组年龄偏小[(35.10±11.09)岁]、首次发病年龄小[(27.93±10.04)岁]、男性多见(t=4.603,P<0.05)、平均既往发病次数多[(3.21±3.77)次]、发作频繁(t=17.328,P<0.05)、有诱因起病(t=14.859,P<0.05)、发作有周期性或季节性(t=8.300,P<0.05)特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诱因起病(OR=2.315)、发作频繁(OR=10.852)与双相障碍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相关(P<0.05).结论 有诱因起病、发作频繁可能是双相障碍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

  • 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浆非酶类抗氧化物水平的相关因素

    作者:林红;廖卉

    目的:探讨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血浆非酶抗氧化物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39例复发双相障碍躁狂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的血浆白蛋白、血浆总胆红素和血浆尿酸浓度,比较两组间非酶类抗氧化物浓度的差异;采用Person相关分析患者组血浆总蛋白、总胆红素、尿酸水平与年龄、总病程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明显低于治疗组,血浆总胆红素浓度和尿酸浓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组血浆尿酸浓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尚不能认为与病程相关,且不能认为血浆总蛋白及总胆红素与病程及年龄相关。结论双相障碍躁狂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氧化应激损伤,与年龄、病程无关。

  •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 MoCA评估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娟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稳定期双相障碍2型72例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是否伴精神病性症状分为病例2组(n=41,伴精神病性症状)和病例3组(n=31,无精神病性症状),并选取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认知功能评价量表(MoCA)评分,并通过 Spearman 相关性分析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与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均低于对照组,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高于对照组(P <0.05);病例1组和病例2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卡片测验、连线测验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总分)、连线测验(连线测验-A、连线测验-B)与 YMRS 评分、HAMD 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存在明显受损,且与患者抑郁、躁狂程度及病程有密切关系。

  • 精神分裂症和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MMPI对照研究

    作者:王芳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和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M M PI )评分,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线索。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收治的神精分裂症患者和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65例,分为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其中精神分裂症组25例,双相障碍组40例。采用M M PI测试软件,对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2组人格特征进行评估,分别计算临床量表10个因子分值并进行对比。结果在社会内向因子得分方面,精神分裂症组男性患者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P=0.039);双相障碍组男、女性患者之间的临床量表各因子均未见明显差异。2组临床量表因子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精神分裂症组患者在精神病态、偏执性人格、精神分裂症、轻躁狂因子的得分上,高于中国常模的T分值;双相障碍组患者在偏执性人格因子的得分上高于中国常模T分值,其余各因子得分均低于中国常模标准。结论在人格特征方面,精神分裂症组与双相障碍患者均发生改变,但无明显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内向人格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

  • 双相障碍的家族聚集性研究

    作者:杜启峰;于妍;杜宝国;张文蔚;陈贻华;蒋廷云;张建龙

    探讨遗传因素在双相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调查209例双相障碍患者及217例对照者的家系,了解其一级亲属患病情况,采取病例对照家系研究方法比较两组亲属双相障碍的患病比例,研究双相障碍的家庭聚集性并计算遗传度和分离比,进而分析其遗传方式.结果 研究组一级亲属的患病比例为16 .78%,对照组为2 .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双相障碍先证者一级亲属遗传度为85 .2%、分离比为0 .167 .结论 双相障碍存在明显家族聚集性,其发病中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 碳酸锂联合喹硫平 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对照研究

    作者:李易俗

    目的 探讨碳酸锂联合喹硫平与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B、C3组,每组40例,3组均口服碳酸锂治疗,在此基础上B组联合口服喹硫平治疗,C组联合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4周.采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评定躁狂状况,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精神症状,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威斯康星片分类测验、言语记忆测验、持续操作测验评定认知功能.结果 治疗后3组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B组、C组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1);威斯康星片分类测验、言语记忆测验、持续操作测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B组、C组言语记忆测验、持续操作测验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或0.01);B组有效率为97.5%、C组为95.0%、A组为77.5%,B组及C组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或0.01).结论 碳酸锂联合喹硫平与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具有增效作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显著优于单用碳酸锂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对照研究

    作者:李菲;谭柏坚;郭彦杨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1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39例,均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对照组联合喹硫平治疗,观察8周。采用Young躁狂评定量表评定躁狂状况、健康调查简表评定生活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定睡眠质量、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Young躁狂评定量表总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健康调查简表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安全性高。

  • 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治疗双相Ⅰ型障碍急性躁狂发作对照研究

    作者:卢梅;张涛;杨宗儒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双相Ⅰ型障碍急性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双相Ⅰ型障碍急性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口服丙戊酸钠治疗,研究组联合奥氮平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后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末研究组痊愈率69.0%,对照组为17.9%,研究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5.11,P<0.01);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丙戊酸钠联合奥氮平治疗双相Ⅰ型障碍急性躁狂发作较单用丙戊酸钠起效更快,效果更显著,且安全性高。

  •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躁狂发作期心率变异性对照分析

    作者:黄自勇;谈雪良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与躁狂发作期心率变异性的变化,为研究抑郁症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 对17例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期及躁狂发作期分别进行短时程心率变异性检测分析.结果 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期与躁狂发作期心率变异性的时阈、频阈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期与躁狂发作期心率变异性无明显变化,抑郁症心率变异性的变化可能仅是抑郁发作的一种伴随现象,而不是抑郁症特有的疾病特征.

  • 喹硫平与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对照研究

    作者:邹桂香;张程桢;黄美莲

    目的 探讨喹硫平与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研究组口服喹硫平治疗,对照组口服碳酸锂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周、2周、4周、6周、8周末采用Beck-Rafaelsen躁狂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躁狂量表总分减分率均呈持续性升高(P<0.01);治疗8周末,研究组痊愈率40.0%、有效率56.0%,对照组分别为38.0%、58.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对照组为48.0%,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X2-6.25,P<0.05).结论 喹硫平与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疗效显著,总体疗效相当,但喹硫平不良反应较轻微,不需要常规监测血药浓度,安伞性更高,可作为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一线用药.

480 条记录 16/24 页 « 12...13141516171819...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