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伴与不伴双相障碍强迫症患者病前行为特征分析

    作者:朱俊敬;奈效祯;袁海;李猛;赵中健;孔德荣

    调查伴与不伴双相障碍强迫症患者病前行为特征的差异.方法 将80例强迫症患者根据是否伴有双相障碍分为共病组38例与强迫症组42例.采用自编量表调查强迫症患者的基本情况,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回顾性评估患者12岁—16岁的行为特征.结果 共病组病程及治疗时间均显著长于强迫症组(P<0 .05或0 .01) .社会能力方面,共病组学校情况因子分显著低于强迫症组(P<0 .05) ;行为问题方面,共病组行为问题总分、抑郁、分裂强迫、违纪及攻击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强迫症组(P<0 .05或0 .01 ) .结论 伴双相障碍强迫症患者较单纯强迫症患者,病前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病程更迁延,治疗时间更长.

  • 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病前行为特征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中健;袁海;朱俊敬;奈效祯;张勇;孔德荣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病前行为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将80例强迫症患者中,伴双相障碍患者设为共病组(42例),单纯强迫症患者设为OCD组(38例).采用自编量表调查患者的基本情况,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病前行为特征,韦氏记忆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数字划销测验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1)病前行为:共病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社会能力的学校情况因子分显著低于OCD组,行为问题总分及抑郁、分裂强迫、违纪及攻击因子分显著高于OCD组(P<0.05或0.01).(2)认知功能:共病组韦氏记忆量表的记忆商数、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完成分类数、数字划销测验的净分均显著低于OCD组(P<0.05或0.01),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持续错误数显著高于OCD组(P<0.05).(3)病前行为与认知功能相关性:共病组患者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社会能力总分与记忆商数、完成分类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持续错误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行为问题总分与记忆商数、完成分类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持续错误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双相障碍共病强迫症患者病前存在更多的行为问题,病后认知功能更差,患者病后认知功能与病前社会能力、行为问题有关.

  • 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李菲;骆焕荣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75例双相障碍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维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韦氏成人记忆量表、记忆广度测试、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价认知功能,根据患者遵医行为评定治疗依从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治疗依从性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且治疗12周末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韦氏成人记忆量表总分及记忆商数和记忆广度测试的数字广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卡片总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治疗依从性.

  • 双相障碍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及性格特征研究

    作者:阳琼;苗国栋;陈榕枝;孙星海;徐贵云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性格特征.方法 对46例双相障碍患者父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测评,并与中国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测评患者父母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均分、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常模(P<0.05或P<0.01);强迫症状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效度量表评分,患者父母均高于常模,但父亲组只有诈病量表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母亲组只有校正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量表评分患者父母癔病及轻躁狂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常模,精神分裂、社会内向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常模,差异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0.01);父亲精神衰弱因子分极显著低于常模(P<0.01).结论 双相障碍患者父母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强迫症状评分偏高可能反映了患者父母的固有素质特征;双相障碍患者父母具有外向、不稳定的性格特点,性格特征与患者的某些临床特征具有某种相似性.

  • 软双相障碍发展为双相障碍1例

    作者:李春阳;陈超;许志平

    老年反复抑郁发作1例,因既往无典型躁狂或轻躁狂表现,入院后经治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但结合其有情感性精神障碍阳性家族史,且具有情感旺盛型气质,上级医生考虑为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住院不久即出现轻躁狂表现,确诊为双相Ⅱ型障碍,证实了当时考虑软双相抑郁的正确性。临床上双相Ⅱ型障碍的诊断不足,容易误诊为单相抑郁。对于软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需要按照双相抑郁障碍进行治疗,以心境稳定剂作为基础治疗,慎用抗抑郁药物。

  • ADCY-2基因rs4702484多态性与双相障碍共病肥胖的关联研究

    作者:尹岸民;黄成兵;孙晖;孙太鹏;石文杰;于名超;薛永;陈雪菲

    了解双相障碍患者ADCY-2基因rs4702484的多态性,探讨ADCY-2基因多态性与双相障碍共病肥胖的关系.方法 将108例双相障碍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25为分割点分为肥胖组(47例)和非肥胖组(61例) ,采用 PCR技术分析患者 ADCY-2基因 rs4702484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本组患者肥胖率为44%,检测到 ADCY-2基因 rs4702484位点存在CC 、CT及TT3种基因型.肥胖组患者CC基因型分布显著低于非肥胖组(P<0 .05) ,TT 基因型分布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 .05).肥胖组患者等位基因C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非肥胖组(P<0 .05) ,等位基因T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非肥胖组(P<0 .05).结论 双相障碍和肥胖共病率高,ADCY-2基因rs4702484的C-T突变可能增加共病肥胖的风险.

  • 血清腺苷水平对双相障碍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

    作者:冯飞;徐国建;许崇涛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水平对双相障碍患者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40例首发双相障碍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40名健康职工设为对照组。研究组予以情感稳定剂治疗,观察4周,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研究组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检测血清腺苷水平的变化,对照组于入组时检测血清腺苷水平,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4周末病情显著好转,血清腺苷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但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血清腺苷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或0.01)。结论腺苷可能参与了双相障碍的发病过程,可能是治疗该病的一个潜在的作用靶点。

  • 软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冰凌;高之涵;金卫东

    本文综述了软双相性抑郁的概念及诊断标准,以及《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第5版双相障碍和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变化对软双相诊断标准的影响,进而提出我国软双相性抑郁的建议性诊断标准,以期有利于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和诊断.

  • 住院精神病患者不同年度疾病诊断构成研究

    作者:李春阳;苗国栋;杨光;朱意平;陈超;汪晓萍

    目的 探讨不同年度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患者疾病诊断构成的变化及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识别状况.方法 对2005年度与2010年度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自拟双相障碍诊断识别调查问卷对两个年度均在精神科病房工作的临床医生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010年度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疾病分布中,精神分裂症的构成比仍高,但较2005年度有明显下降;情感性精神障碍所占比例为35.2%,其中双相障碍的比例较2005年度明显升高,重性抑郁障碍比例较2005年度有所下降.5年间住院患者的疾病诊断构成差异有极显著性(χ2=55.09,P<0.01).无论男性或女性患者,2005年度及2010年度疾病诊断构成差异均有极显著性(χ2=34.34、29.66,P<0.01).本组临床医生双相障碍诊断识别问卷2010年度评分显著高于2005年度,差异有极显著性(t=6.97,P<0.01).结论 2010年度与2005年度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发生了显著变化,精神分裂症的构成比虽然仍高,但较2005年度有明显下降,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构成比则明显上升,可能与近年精神科临床医生对双相障碍的识别水平提高有关.

  • 从阴阳转化的角度探讨丁氏辨治双相障碍的经验

    作者:郑莉明;朱艳芳;敖海清;徐志伟

    双相障碍以躁狂和抑郁的反复和交替发作为特征,目前的治疗在疗效、药物安全性、依从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立足于双相障碍阴阳转化的病机内涵,结合该病现代医学治疗原则,探讨总结河南丁氏从心性、肝性辨治双相障碍的经验,同时重视治疗后期调整治法,防止病情向相反状态的转变,阻断躁狂抑郁的交替发作,体现出中医药治疗双相障碍的特色与优势.

  • 抗癫NFDB5药物的非抗NFDB5作用适应证

    作者:刘扬;高旭光

    抗癫 NFDB5 药物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非癫 NFDB5 的神经与精神障碍性疾病,其适应证包括三叉神经痛、神经痛、偏头痛、特发性震颤和双相障碍等,但以上资料大部分来自于病例系列、非对照性试验和小样本的随机临床观察,确切效果尚有待进一步验证.

  • 双相障碍患者决策功能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作者:吴创鑫;彭代辉

    决策是人的认知功能,也是一种心理应激过程.研究发现,决策功能受损是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及躁狂发作期均可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目前对双相障碍决策功能的影像学研究较少,仍需要进一步补充.本文对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双相障碍决策功能研究的应用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决策功能障碍的特征和神经心理机制.

  • 舍曲林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状30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峰;曾德志;王兵华

    本文就新型抗抑郁药舍曲林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抑郁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病例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赤壁市人民医院和咸宁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1],同时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ve Scale,HAMD)[2]前17项评分≥18分,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除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和伴发的抑郁症外,无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排除有乙醇或药物依赖、有严重自杀意念、双相障碍患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妇女.

  •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对双相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干预效果评价

    作者:房杨;王娜

    目的 通过对双相障碍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管理服务,评价其用药依从性.方法 将我院2016年1~6月入院的110例双相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对照组仅做常规用药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情况.结果 干预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用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能提高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

  • 延续护理对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康复的影响分析

    作者:覃桂黎;伍淑芳;邹荣海;陈艳霞

    目的 :讨论延续护理对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某院治疗双相障碍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延续护理),经过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康复状态量表评分没有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康复状态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延续护理对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 中西医结合治疗合并多种并发症双相障碍患者1例报道

    作者:尹超群

    1 病例介绍杨某,男,60岁,2009年1月14日于我院就诊,初诊时患者情绪低落,少言懒动,不愿与人交往,焦虑心烦,咽干口苦,胸胁胀满,夜寐欠安,纳差,小便量少,大便稀,苔薄白,脉弦.多次复诊发现躁狂表现,患者明显兴奋话多,自尊心过强,超过自身经济条件购物,睡眠时间减少,确诊为双相障碍.

  • 中文版双相谱系诊断量表效度与信度研究

    作者:曾志强;李娟;杨海晨;刘铁榜;荣晗;毕建强;冀二妮;杨颖佳;李凌江

    目的:探讨双相谱系诊断量表(Bipolar Spectrum Diagnostic Scale,BSDS)在中国的效度及信度.方法:在原作者授权下,根据量表翻译的原则,我们将英文版的BSDS翻译成中文并完成回译.按DSM-Ⅳ标准,连续入组的114例BD患者,双相Ⅰ型(BD-Ⅰ)61例、双相Ⅱ型(BD-Ⅱ)53例及37例单相抑郁(UD)患者,所有患者完成了中文版BSDS.87例患者(57.62%)在4周后重测.结果:BD组BSDS分(15.11±4.25)显著高于UD组(11.89±3.81).BD-Ⅰ组BSDS分(15.44±4.94)与BD-Ⅱ组BSDS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UD组.BSDS总分重测信度为0.83(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以前四因子解释BSDS的结构效度佳(特征根值分别为2.35,2.31,2.21及1.80,对总体变量贡献度为48.24%).BSDS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是0.75.ROC曲线分析显示BSDS可区分BD组与UD组,曲线下面积为0.70,13分为佳划界分(敏感性0.74、特异性0.54).中文版BSDS可区分BD-Ⅱ组与UD组,但无法区分BD-Ⅰ组与BD-Ⅱ组(P=0.39).结论:本研究显示中文版BSDS对中国的心境障碍患者的效度及信度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可以在中国临床环境中使用.

  • 临床痊愈期双相障碍患者及其健康同胞的注意功能比较

    作者:梅光海;阎媛;刘海洪

    目的:探讨临床痊愈期双相障碍患者及其健康同胞的注意功能.方法:选用连续操作测验(continues performance test,CPT)和倒行掩蔽测验(backward mask test,BMT),对36例临床痊愈期双相障碍患者(患者组)及其36名健康同胞(同胞组),以及36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注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组的CPT2、BMT1和BMT2的成绩均低于对照组.患者组的CPT2、BMT1、BMT2、BMT3和BMT成绩均低于同胞组.同胞组CPT1、BMT1、BMT2、BMT3和BMT成绩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双相障碍存在注意力的持续性、分配和激活缺陷,易受无关刺激干扰,其健康同胞也存在持续注意缺陷.

  • 双相障碍共患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陈茜;向小军;郝伟

    近年来,双相障碍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及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双相障碍与心血管疾病的共病现象,虽有关注但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而国内对此共病的研究较少.本文综述双相障碍共患心血管疾病的危害、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及临床医生的重视.

  • 双相障碍患者脑灰质体积变化性别差异性研究

    作者:樊丽丹;赵书俊;吴国伟;聂彬彬;刘华;王静娟;梁胜祥;刘哲宁;单保慈

    目的:寻找不同性别双相障碍患者灰质体积减少脑区差异,探讨不同性别患者临床表现差异性的病理学机制.方法:以26位女性正常人、26例女性双相障碍患者、25位男性正常人、24例男性双相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匹配年龄、受教育程度等.进行头部结构磁共振扫描,对平滑后的灰质图像进行双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双相障碍患者灰质体积减少的脑区.结果:与女性对照组相比,女性双相障碍患者右侧舌回、右侧楔叶、右侧枕中回、右侧扣带回后部、右侧中央前后回脑区体积下降.与男性对照组相比,男性双相障碍患者体积下降的脑区包括右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楔前叶、右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小脑后叶.结论:双相障碍患者体积下降脑区具有性别差异性,男性患者体积下降的脑区多在右侧颞叶皮层以及额叶及小脑后叶,而女性患者体积下降脑区多在右侧枕叶皮层以及扣带回后部及中央前后回脑区;这种差别可能与双相障碍患者临床表现的性别差异有关.

480 条记录 17/24 页 « 12...14151617181920...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