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碳酸锂对双相障碍男性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碳酸锂对双相障碍男性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152例双相障碍男性患者给予碳酸锂治疗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检测血浆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浆FT3(2.65±0.32)pg/ml、FT4(0.80±0.12)ng/dl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锂盐对双相障碍男性患者甲状腺功能改变存在影响.
-
双相障碍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CCMD-3)的双相障碍的诊断标准选择研究组64例、健康对照组100例;每例研究对象抽取静脉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检测ACE基因的I/D多态性,采用病例一对照的关联分析方法对基因型和等位基凼频率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ACE基因型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法则;两组间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PH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双相障碍无关联性.
-
利培酮和氯丙嗪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120例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氯丙嗪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60例)和氯丙嗪组(60例),观察8周.在治疗前、治疗第1、2、4、8周末分别进行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锂浓度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治疗8周末两组BRM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1),同期两组之间的BRM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利培酮组有效率90%,氯丙嗪组有效率8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利培酮组较氯丙嗪组少而轻,差异明显(P<0.05).结论:利培酮和氯丙嗪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相当,但前者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
以抑郁为主的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目的:旨在探讨以抑郁为主的双相障碍和单相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两种障碍的生物学及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查阅病历和直接向患者亲属询问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两组间在发病年龄、家族史、住院时间、性格倾向、饮酒史、胎次、自杀观念以及童年期疑患儿童多动障碍史等存在有明显差异.结论:两种疾病形式间其临床特征存在许多差异,支持其异源性观点.
-
双相障碍与抑郁症的A型行为比较
目的:探索双相障碍与抑郁症的A型行为异同及关系.方法:应用A型行为问卷(TABQ)对50例双相障碍患者和50例抑郁症患者及93例正常对照组的行为类型进行评定,以及临床资料比较分析.结果:(1)双相障碍患者中A型行为占60%,显著高于抑郁症组(20%)和正常对照组(35.4%);抑郁症患者B型行为占52%,显著高于双相障碍组(6%)和正常对照组(32.2%).(2)A型行为患者起病较急,心理社会因素明显,多表现为认知障碍;B型行为性格患者以焦虑/躯体化及迟滞表现多见.(3)A型行为患者疗效优于B型行为患者.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具有普遍A型行为倾向,抑郁症患者以B型行为居多,A型行为的评定可能有助于两者的鉴别及治疗.
-
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指躁狂(或轻躁狂)与抑郁症状发作反复间歇交替出现或循环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年发病率约0.5%~1%[1].目前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不可否认的是双相障碍的发作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体现出遗传学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但是遗传学作用方式十分复杂.随着分子遗传学等方法的开展,双相障碍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
帕利哌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对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帕利哌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对双相障碍稳定期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碳酸锂治疗组30例,碳酸锂单药治疗组30例.采用修订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记忆广度(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比较组间认知、记忆和执行功能的差异.结果 帕利哌酮联合碳酸锂治疗组在WCST卡片总数(t=3.83,P=0.000)、持续错误(t=2.19,P=0.039)、随机错误(t=3.68,P=0.000)、WMS-RC总分(t=2.27,P=0.020)、记忆商数(t=4.10,P=0.000)、数字广度(t=2.11,P=0.031)测评中均优于碳酸锂单药组.结论 帕利哌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和改善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
双相障碍的MR研究进展
双相障碍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负担的精神疾病.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可通过分析人脑结构或功能异常,探究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并为临床诊断寻找生物学标志物.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DTI、静息态功能MRI、结构MRI技术等应用于双相障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结构磁共振成像 -
丙戊酸钠导致高氨血症及脑病的研究进展
自1967年丙戊酸钠被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疗效肯定,已被广泛应用于癫痫、双相障碍、药物戒断、惊恐发作、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痴呆患者激越行为、冲动控制障碍、不宁腿综合征及偏头痛等疾病的治疗.其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胰腺炎、致畸性、血小板减少等[1-2].1980年Coulter等[3]首先报道1例儿童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治疗后发生高氨血症,而肝功能检查正常.
-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双相障碍的治疗
双相障碍是一种容易复发的疾病,妊娠是双相障碍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双相障碍患者的妊娠和哺乳期的处理一直是临床上的难题,这不仅关乎患者的健康,更涉及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本文将综述有关双相障碍妊娠及哺乳期治疗的进展以及中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相关治疗指南和建议。
-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双相障碍的患者治疗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及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8月收治的双相障碍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喹硫平+丙戊酸钠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柴胡汤,观察两组疗效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双相障碍患者小柴胡汤治疗,可增强疗效,提高生存质量水平,值得推广.
-
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临床2012~2013年收治的双相障碍患者20例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临床治愈8例,显进11例,无效1例。结论:双相障碍采取综合措施,增强疗效,提高患者依从性,预防复发、自杀、恢复社会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及维持期药物治疗的证据及应用
双相障碍因临床表现多样、病程复杂、误漏诊多、治疗困难而受到广泛关注[1].即使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双相障碍的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往往发展为慢性情感性精神疾病,从而引起患者显著的精神痛苦和功能缺陷.这类慢性精神疾患带来的临床挑战不仅包括对急性轻躁狂/躁狂、双相抑郁和混合发作的及时有效治疗,而且包括对复发的有效预防和功能恢复的全面促进.因此,寻求合适的药物以控制轻躁狂/躁狂和(或)抑郁症状并预防复发,是减少复发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环节.
-
微小核糖核酸与精神疾病及精神药物的研究进展
微小核糖核酸( microRNA,miRNA)是一种不编码蛋白质的小RNA分子,可以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广泛参与了个体发育、细胞增殖凋亡等生命活动.近年的研究也显示miRNA的调控障碍以及编码序列的改变与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在内的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精神药物的治疗作用可能与miRNA表达谱的改变有关.我们就目前miRNA在精神疾病及治疗药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线粒体功能异常假说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及高致残率等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成为当今全球主要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1].对于抑郁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其病因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有学者在2000年提出了抑郁症和双相障碍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假说[2],为抑郁症病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认知功能是大脑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即中枢神经系统分辨、整合信息并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涉及注意、词语与视觉记忆、视觉运动、语言、抽象思维、信息整合和运动及执行功能等多项内容.认知功能评估常采用神经心理测验,其中的方法很多,包括韦氏智力记忆量表中的各分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Test,WCST)、持续注意测验(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连线测验等.认知功能障碍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遗传因素在认知功能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认知功能相关的候选基因有很多,包括多巴胺系统基因、5-羟色胺(5-HT)系统基因、载脂蛋白E( apolipoprotein E,Apo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等,现将这些基因进行分述.
-
碳酸锂与丙戊酸钠联合应用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是针对大多数躁狂发作治疗的即定方案,即便如此联合治疗,也难以使一定比例的患者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在很多国家的双相障碍的治疗指南中,都提到了双心境稳定剂联合应用的问题,其中碳酸锂与丙戊酸钠的联合为常见[1].这样的联合在临床效应、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的相互影响如何,已引起专科医生的关注,故十分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及评价.
-
妇女双相障碍的临床特征
妇女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的临床特征在许多方面与男性不同,现就BD在流行病学、现象学、病程和结局、共患病等方面的性别差别以及妇女BD与生殖周期的关系作简要介绍.
-
双相障碍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假说的研究进展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精神科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及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成为当今全球主要精神卫生问题之一.早期的BD病因学假说主要包括单胺能神经递质假说、神经内分泌失调假说等,但基于这些假说的研究并未给BD的病因学探索和药物研发带来太多进展.因此,Kato和Kato[1]2000年提出了BD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假说.
-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进展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以下简称双相抑郁)具独特的临床特点[1],这类患者特别是发病年龄小的患者更易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自杀风险更高,共患物质滥用的比例较高,平均寿命较短于其他抑郁障碍患者,临床治疗常因此而较为棘手.在治疗上,双相抑郁与其他抑郁的差异主要在于单纯抗抑郁药治疗诱发躁狂的风险高,需要联用心境稳定剂[2].鉴于国内关于双相抑郁治疗的文献较少,而国外近年来对此多有探讨(检索Medline数据库近5年的文献),故对此予以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