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隐性失血对膝关节置换患者皮下瘀血影响的分析

    作者:张斌;余项华

    目的 探讨隐性失血对膝关节置换患者皮下瘀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2例,根据术后是否合并皮下瘀血分为瘀血组和非瘀血组,对两组患者的失血情况、隐性失血情况进行比较,并对瘀血组术后皮下瘀血情况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两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瘀血组血红蛋白明显低于非瘀血组,而红细胞压积水平则较非瘀血组明显增高(P<0.05);瘀血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均较非瘀血组明显增加(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皮下瘀血面积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与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与肿胀程度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压积水平、术后失血量、总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无相关性.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皮下瘀血的发生与隐性失血密切相关,术后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可能对于早期预测皮下瘀血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 PNF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和输血情况的研究

    作者:顾军;郭佳;黄亮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NF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以及输血的情况.方法 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0例,对患者手术前后隐性失血量进行统计,根据术后是否输血将患者分为输血组(21例)和未输血组(19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HCT、HGB水平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存在隐性失血情况,术后第3天为隐性失血量高峰.输血组患者HGB水平术后第1天降至低,后逐渐升高;未输血组患者HGB水平术后第5天降至低,后逐渐升高.输血组HGB水平在术前1天、术后1、3天均低于未输血组(P<0.05).输血组患者HCT水平术后第1天降至低,后逐渐升高;未输血组患者HCT水平术后第3天降至低,后逐渐升高.输血组HCT水平在术前1d、术后1、3d均低于未输血组患者(P<0.05).结论 经PNF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失血远远高于显性失血量,尤其是术后3~5 d,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HCT及HGB水平的变化,准确计算出患者隐性失血量,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老年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分析

    作者:陈静刚;郑万源

    目的 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指导依据.方法 对54例采用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和血红蛋白(Hb)的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平均手术记录出血量135 mL,平均失血量(平均围手术期失血量)为698.31 mL.结论 手术记录出血量并不反应围手术期失血量(包括创伤后手术前、术中、术后的失血),以此作为围手术期患者的补液治疗并不可靠.

  • 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情况分析

    作者:汪号广;赵刚

    目的 比较分析全髋关节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分别行全膝关节65例和全髋关节65例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比较分析两种术式治疗后患者隐性失血情况.结果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其实际失血总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1501.2±247.3)、(490.1±33.2),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其实际失血总量、隐性失血量分别为(1488.2±253.1)、(782.1±80.2),两组实际失血总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04,P>0.05),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3899,P=0.0000);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者中使用血液回输患者隐性失血、显性失血以及实际失血量与未使用血液回输患者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显著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且前者采取引流血回输,依然无法完全满足机体需要,此时需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积极评估全膝关节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隐性失血量有助于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 DHS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比较

    作者:施敏;田恬

    目的 比较应用动力髋螺钉(DHS)和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分析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应用DHS或LCP手术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干间骨折患者3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记录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应用Gross方程计算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对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应用DHS 20例,总失血量平均为672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270ml(40.2%),隐性失血量为402ml (59.8%);应用LCP 19例,总失血量平均为518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200ml (38.6%),隐性失血量为318m1(61.4%).结论 DHS与LCP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在隐性失血方面无显著性差异.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存在严重的隐性失血,极易引起术后贫血,需严密监控患者的失血量.

  • 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隐性失血影响的对比观察

    作者:钟杰林;蔡迎;金成浩;苏啸天

    目的:对比观察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4年6月所有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5例,按照术后应用的抗凝药物不同分为两组,其中低分子肝素31例,利伐沙班34例,观察两组术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并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失血总量为(715.7±192.6)ml,其中显性失血量(251.5±84.3)ml、隐性失血量(464.2±134.5)ml;利伐沙班组失血总量为(600.4±203.8)ml,其中显性失血量(242.6±95.4)ml、隐性失血量(357.8±115.2)ml。两组比较,失血总量及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利伐沙班较低分子肝素可减少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隐性失血。

  • 创伤骨折术后对隐性失血的认识

    作者:苟永胜;李海波

    创伤骨折手术后常常存在隐形失血,其可能导致围手术期患者贫血、感染、死亡风险增加.隐性失血的隐蔽性,在临床工作中往往被临床医务人员忽视,因此,认识隐性失血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隐性出血对机体所致的负面影响,将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为此,本文就隐性失血的研究历史及定量计算方式、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加以综述.

  • 冷疗法对减少中老年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观察

    作者:黎启福;冼海庭;黄志锋;黄崇友;陈卫民;黎惠炯;潘维文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分析观察冷疗法对于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在广东省东莞市高埗医院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的45例中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围手术期是否接受冷冻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受伤入院当日至术后5 d,以患侧股骨大粗隆为中心向周围20 cm范围进行冷疗,每次冷敷1 h,每8小时1次,对照组不进行冷疗.通过记录两组病例的身高、体重,术前及术后第1、3、7天复查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凝血四项,通过 Gross方程计算出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并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术后的凝血功能,评估冷疗法是否会影响凝血功能从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等风险的加重.结果 经过分析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身高、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治疗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468.58±60.82)mL,对照组(771.79±87.24)mL,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的隐性失血量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围手术期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冷疗法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中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对全身的凝血因素没有较大影响,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卢海波;刘利群;吴长明

    目的 研究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隐性失血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自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接受PKP治疗的124例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隐性失血量;分析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椎体压缩程度、椎体恢复程度、手术椎体数量、骨密度、骨水泥渗漏、内科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因素对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隐性失血量(304±171)mL.椎体压缩程度、椎体恢复程度、手术椎体数量、骨密度、骨水泥渗漏与隐性失血量有相关性(P<0.05).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糖尿病、高血压与隐性失血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隐性失血不可忽视,尤其是多发伤和老年身体代偿能力差的患者,术前应正确认识隐性失血,确保患者围手术期安全.

  • 影响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因素

    作者:郭涛;魏人前;黄凯

    目的 分析影响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采用THA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一定的选择标准,共71例(71髋)患者纳入终分析.根据既往文献重点将手术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质疏松、髋关节间隙采用AS髋关节放射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radiology index-hip,BASRI-h)评估、血红蛋白下降量等5个因素纳入分析.按隐性失血量将患者分为高隐性失血组(≥480 mL)和低隐性失血组(<480 mL).结果 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为320~1 450(797.4±446.8)mL,总失血量为950~2 100(1 410.8±497.3)mL,占总失血量的56.5%.高隐性失血组39髋,低隐性失血组32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 =0.013)、髋关节间隙(P=0.014)、骨质疏松(P=0.014)、血红蛋白下降量(P =0.000)导致高隐形失血量,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髋关节骨性强直(OR:5.147,P=0.049)、异体输血量(OR:1.039,P=0.007)及血红蛋白下降量(OR:1.153,P=0.000)与高隐性失血相关.结论 隐性失血量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THA后总失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髋关节间骨性强直、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导致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

    作者:彭育沁;薛峰;盛晓文;房小文;陈兵乾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PFNA治疗81 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35 例,女46 例;年龄61~91 岁,平均年龄68 岁.采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 患者术中平均时间为59. 2 min,术中平均出血75 mL.围手术期出血量平均610 mL,其中隐性失血为535 mL,占总失血量的87. 7%.其中未输血患者68 例,隐性失血平均约为499. 6 mL;采取输血支持的患者13例,隐性失血平均为727. 5 mL.复杂型骨折( A3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715 mL,简单型骨折( A2型)组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60 mL,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5).术后6 例切开复位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810 mL,术后均因低血红蛋白而给予了输血.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术中出血少,但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较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隐性失血的量与骨折的分型、术中的操作等因素相关.

  • PLIF手术隐性失血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圣飞;张亮;张志强;蔡俊;冯新民

    目的 初步探讨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隐性失血与患者一般情况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进行PLIF手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94例病例,其中男49例,女45例,年龄40~80岁,平均60.8岁.老年患者54例,超重42例.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腰椎椎管狭窄症,12例腰椎滑脱,其中单节段手术61例,双节段手术33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手术节段,统计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评估隐性失血情况.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时间(137.92±43.85)min,59例手术时间≥120min.围手术期总失血量(1274.65±318.43)mL,显性失血量(746.44±118.62)mL,隐性失血量(529.47±189.53)mL,占总失血量的41.38%.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组内及手术时间组内隐性失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手术节段是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单节段手术组隐性、显性及总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双节段组(P<0.01),但二者隐性失血量在总失血量中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手术节段数量是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

    作者:陈兵乾;薛峰;盛晓文;彭育沁;房小文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情况,分析不同分型的骨折及假体类型之间隐性失血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61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男31例,女30例;年龄65~81岁,平均71岁.按照Garden分型,Ⅱ 型11例,Ⅲ 型22例,Ⅳ 型28例.采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 术中平均出血约(440±63)mL,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平均为(956±51)mL,其中平均隐性失血为(556±45)mL,占总失血量58.2%.未输血患者34例,围手术期平均总失血量为(910±61)mL,其中隐性失血量为(549±52)mL,占总失血量的60.3%.围手术期输血者27例,平均总失血量为(1014±54)mL,其中隐性失血量为(565±49)mL,占总失血量的55.7%.按照假体类型分组:金属-聚乙烯假体组平均隐性失血为(551±67)mL,陶瓷-聚乙烯假体组为(549±55)mL,陶瓷-陶瓷假体组为(584±62)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骨折类型分组:GardenⅡ 型组为(562±68)mL,GardenⅢ 型组为(546±59)mL,Gar-denⅣ 型组为(561±61)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较多,应该引起临床医生足够的重视,及早预防低血容量性休克.隐性失血量与骨折的类型及摩擦界面的选择没有相关性.

  • PLIF 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相关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作者:柳扬;张怀华;范磊;崔准;邓超;孙永青

    目的:初步探讨分析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围手术期患者一般情况与隐性失血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 PLIF 手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42例病例,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BMI、ASA 分级、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失血情况,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对于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节段组与手术时间组内隐性出血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提示手术节段是影响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单节段手术组隐性出血量明显少于双节段及多节段手术组(P ﹤0.05),但三者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无明显差别。结论 PLIF 手术时间延长可能会增加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手术节段是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

  • 隐性失血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作者:殷振华;董辉辉;陈轲;刘一海;韩健

    目的 探讨隐性失血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其隐性失血量并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 knee society score, KSS)功能评分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膝关节功能,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中是否输血、使用假体类型以及术后抗凝方案等对术后隐性失血发生的影响.结果 低隐性失血组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的KSS功能评分均高于高隐性失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以及植入的假体类型与隐性失血发生密切相关( P<0. 05).结论 隐性失血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其与性别、年龄、假体类型有关,围手术期有针对性的预防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PFNA治疗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任磊;孙永青;崔准;郝敬东;蒋育欣

    目的 探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与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82例接受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以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与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的相关性,对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骨折分型、骨质疏松、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手术持续时间、术后输血)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645.38±84.98) mL,与髋关节功能呈负相关(r=-0.674,P<0.01);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骨折分型、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抗凝、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是影响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隐性失血是影响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年龄、骨折分型、内科合并症、伤后手术延迟时间、术前抗凝等因素密切相关.

  •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量相关性分析

    作者:孙海波;彭阿钦;张万龙;齐明;李华;冯国英;王心宽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阶段性隐形失血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采用PFNA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为初次患病,24 h补液量不超过2000 mL,排除严重内科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对术前、术后1 d、3 d、5 d、7 d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量,使用Gross方程进行计算,应用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段的隐性失血量进行比较(以P<0.05为标准),同时,探讨总失血量和阶段性隐性失血量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36例患者平均总失血量为(956.82±207.61)mL,其中平均显性失血为(88.08±16.28)mL,占总失血量的9.88%,平均隐性失血为(820.96±164.34)mL,占总失血量的90.23%。1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和2~3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二者与4~5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相比,却有着显著性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1 d内阶段性隐性失血量( r=0.770)、2~3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 r=0.884)、4~5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r=0.589)呈正相关(P<0.05)。得到佳线性方程:围手术期总失血量=0.978×1d内阶段性隐性失血+1.029×2~3 d内阶段性隐性失血+0.779×4~5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58.327。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以隐性失血量为主,主要发生于术后前3 d,应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及时复查血常规以减少贫血导致的并发症。

  • 输血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的影响

    作者:颜世昌;杨永江;沈国蔚;林靖峰;陈晖

    目的 探讨输血治疗是否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并为是否需要输血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手术的176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依据是否接受输血治疗将患者分为输血组(56 例)及未输血组(120 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指标以及根据Gross线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比较输血治疗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结果 输血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53.0 mL,占平均总失血量比例为83.1%,未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27.0 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4.6%.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治疗能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但并不能降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术后应根据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及血红蛋白量(hemoglobin,Hb)的变化,合理选择输血治疗,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危险因素的分析

    作者:邱旭升;陈东阳;徐志宏;史冬泉;蒋青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并分析影响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48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女42例,男6例;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65岁.通过Gross方程,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量后得隐性失血量.分析年龄、性别、诊断、身高、体重、BMI、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者以及止血带时间、手术时间与隐性失血的相关性.结果 术中出血量为(541±271)mL(200~1700mL),术后引流量为(479±249)mL(50~l010mL),显性出血量为(1020±327)mL(440~2 220 mL),总失血量为(1 963±734) mL(92~3 926 mL),隐性失血量为(942±692)mL(-502~2 716 mL).因此,隐性失血占总失血的48.0%.隐性失血与身高、体重都有明显正相关,但与BMI没有明显相关性,另外,隐性失血还与术后引流量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约占总失血量的一半,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并且术后引流量少时更不能忽视隐性失血的存在.

  • 氨甲环酸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骨关节炎首次单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隐性失血46例

    作者:翟沛;孙永强;孙建华

    目的:观察运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治疗原发性骨关节炎首次单膝关节表面置换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将92例初次单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在完成手术闭合创口前,关节腔注射600 mg·6 mL-1氨甲环酸注射液,对照组关节腔注射质量分数0.9%氯化钠注射液6 mL,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夹闭引流管3 h;后打开引流管,测量术后红细胞压积、患肢周径、显性失血量;分别计算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对比计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7d行双下肢彩超检查。结果:治疗组的总失血量、患肢周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失血显量、隐性失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无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注射液的及时有效剂量用药,能够明显减少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量,同时减少输血量和输血率,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无明显影响。

292 条记录 14/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