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四物汤对高龄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作者:焦锋

    目的 观察四物汤对高龄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隐性失血情况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解决高龄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48例高龄粗隆间骨折PFNA手术患者,按患者术后是否口服中药四物汤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以及饮食指导等基础上,从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口服四物汤汤剂10 d.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身高、体质量、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检测并记录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含量,应用 Gross方程计算红细胞容量,进而推算出隐性失血量.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 Hb、HCT 含量明显提高,隐形失血量明显改善(P<0.01),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四物汤可以改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隐性失血状况.

  •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对短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祝秋;薛荣;陈余庆;季祝永

    目的:比较由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与通过后正中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胸腰椎单节段,需手术治疗且无神经症状、无需减压的椎体骨折35例,分为后正中入路组及椎旁肌间隙组,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纠正率、止痛药物使用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弓流量、隐性失血和总出血量.结果:两组Cobb角的纠正率基本相似,椎旁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隐性失血、术中出血、术后弓流量、术后外周血肌酸激酶水平及止痛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后正中入路组(P<0.05).结论:经椎旁间隙入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可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围术期出血,减少止痛药物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优点.

  • DHS与PFNA治疗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作者:胥正泉;陈广祥;张向鑫;徐人杰;黄士中;沈军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4例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DHS组(46例)和PFNA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3d隐性失血量,采用Harris评分量表评估术后1、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获得随访7~10个月,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或再骨折等严重并发症.DHS组与PFNA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22±14.09)minvs.(44.15±13.08)min] (P>0.05);DHS组患者术后3d隐形失血量为(329.46±38.24)ml,少于PFNA组的(748.12±44.28)ml(P<0.05).DHS组与PFNA组术后1、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7.08±0.22)分vs.(78.22±0.19)分、(90.19±0.46)分vs.(91.34±0.38)分](P>0.05).结论 对于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在PFNA和DHS内固定远期治疗效果相当的情况下,建议选择隐性失血更少的DHS内固定.

  • PFNA-Ⅱ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隐性失血

    作者:周国林;陈同磊;周炳荣;谢海明;张杰

    目的 分析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隐性失血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PFNA-Ⅱ治疗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33例患者的隐性失血情况.记录术中吸引器瓶中的液体量、术中使用的冲洗液量、纱布的增加净重、术中显性失血量、患者手术前后的血常规,并分析红细胞比容(Hct)和Hb的变化,计算围术期失血量.结果 患者围术期失血量为(950.6±36.7) 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122.0±18.6) ml,术中隐性失血量为(828.6±36.0) ml.术后Hb、Hct较术前减少[(83.0±6.5) g/L vs.(119.0±11.3) g/L、0.265±0.061 vs.0.336±0.079](P<0.05).结论 采用围术期失血量评估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创伤程度,可以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的管理.

  • 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及安全性

    作者:徐玉春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6例,应用股骨近端防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随机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前15 min使用氨甲环酸15 mg/k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1、3、7 d隐性失血量,外周血Hb水平,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 ,观察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126.86±38.17)ml、(320.48±125.74)ml、(463.19±150.23)ml ,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148.23±51.39)ml、(415.66±143.87)ml、(561.59±183.62)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 ,观察组外周血 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 ,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4.7%),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以较好地控制术后隐性失血,不增加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使用。

  • 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分型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作者:邓波;王静成;熊传芝;颜连启;孙钰;李小磊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分型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不同Garden分型患者手术前后Hb、血细胞比容、术中失血量、输血量等,并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 不同Garden分型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隐性失血量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颈骨折分型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对不同股骨颈骨折分型应采取不同的血液管理措施.

  • 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

    作者:李国强;祝劲松;孙晟轩;李成;周海斌

    目的 分析动力髋螺钉(DHS)、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ABFH)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 对15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DHS(45例)、PFN-A(65例)和ABFH(42例)进行治疗.计算并比较围手术期实际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 PFN-A、DHS、ABFH组实际失血量分别约为1204、1011、949ml,隐性失血量约占实际失血量分别为80%、46%、36%.结论 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实际失血量显著高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需引起足够重视.

  • 血清营养学指标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相关研究

    作者:郑晓飞;刘国印;蒋逸秋;张勇;陈建民;桂鉴超

    目的:探讨血清营养学指标与全髋关节置换隐性失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出血量、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和输血量,计算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原血量和总失血量的比例,按照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分低隐失血组和高隐失血组,分析高隐失血与术前血清营养学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A)、淋巴细胞计数(TLC)、淋巴细胞百分比(TLP)、血红蛋白(HB)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失血量平均为1298.47 mL,占原血量的30.13%;隐性失血总量平均517.03 mL,占总失血量的39.82%;101例患者发生高隐性失血,高隐性失血量组术前ALB、PA、TRA和TLP的平均数值明显低于低隐失血量组(P<0.05),高隐性失血量组术前ALB、PA、TRA、TLC、TLP和HB评估的隐性失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隐失血量组( P<0.05),高隐失血与ALB、PA、TRA、TLP和HB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0.517、0.687、0.395和0.387,均P<0.05)。结论血清营养学指标( ALB、PA、TRA、TLP和HB)与关节置换术后高隐性失血紧密相关,判断高隐性失血的重要指标。

  • PFNA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分析及对策

    作者:陆栋;杨惠光;周正明;殷小军;张海林

    目的:探讨螺旋刀片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3年2月采用PFNA治疗老年AO/OTA A1、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的下降程度,根据公式估算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情况,分析隐性失血原因.结果:临床数据研究发现本组36例患者手术后Hb、Hc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隐性失血与术中可见的失血量差距很大.结论:PFNA手术微创,但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却不小,临床上需引起足够重视.

  • 膝关节置换术后对隐性失血的认识

    作者:袁磊(综述);郭亭;赵建宁(审校)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 TKA)是膝关节终末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术后存在的隐性失血未得到充分关注,极大影响了患者术后的康复锻炼,增加了住院时间和费用,目前迫切需求提高患者恢复的满意度。为解决围手术期失血过多所带来的对术后康复的不利影响,文中通过系统回顾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文献,总结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机制

    作者:丛宇;曾晓峰;包倪荣;晏林妮;郭亭;程秀红;周利武;赵建宁

    目的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存在隐性失血,隐性失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32例为TKA组;同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54例为THA组.THA组中26例使用骨水泥假体(骨水泥组),28例使用生物型假体(非骨水泥组).根据患者身高、体重、术前和术后的红细胞比容,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隐性失血量.结果 TKA组的隐性失血量为694ml,THA组隐性失血量为463m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水泥组与非骨水泥组隐性失血量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的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浓度平均为2365μmol/L,THA组的FFA浓度为1626μmol/L,隐性失血量与FFA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TKA和THA术后均存在隐性失血,失血量的大小可能与FFA值的高低有关.

  • 双极电凝对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作者:闵继康;李海东;张强华;沈愉歆;何守玉

    目的 观察双极电凝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分为双极电凝组(试验组)及普通电凝组(对照组).试验组全程手术过程中使用双极电凝止血,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均采用后外侧手术入路.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及住院天数.结果 试验组显性失血量为(355.7±152.4)ml,单极电凝组显性失血量为(489.6±212.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隐性失血量为(522.7±405.8)ml,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输血量(230.5±30.7)ml,对照组(520.4±65.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双极电凝技术能够显著降低初次THA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但对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

  • 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联合利伐沙班对THA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作者:刘明东;刘国太;佟杰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联合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TH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利伐沙班,连续服用2周,观察组同时给予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连续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THA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隐性失血、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观察组术后3、6个月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22.6%(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人均输血量均明显减少,术后输血率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 围手术期功能康复锻炼联合利伐沙班治疗THA术后患者,可有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降低DVT的发生,减少术后隐性失血.

  • 氨甲环酸对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隐性失血的影响

    作者:潘庆松;贾健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单侧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侧股骨干骨折患者43例.根据术前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2组,A组22例,手术切皮前10分钟将氨甲环酸按20mg·kg-1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中静滴.B组21例,不使用氨甲环酸,术前10分钟予250ml生理盐水静滴.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出患者的总红细胞丢失量,显性红细胞丢失量及隐性红细胞丢失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氨甲环酸组总红细胞丢失量为(494.0±247.8)ml,显性红细胞丢失量(151.5±83.4)ml,隐性红细胞丢失量(342.5±186.3)ml,显著低于对照组总红细胞丢失量(804.6±368.0)ml,显性红细胞丢失量(248.0±133.5)ml,隐性红细胞丢失量(566.1±257.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甲环酸组与对照组的输入红细胞量为(234.1±292.5)ml和(524.3±348.3)ml,输血率分别是40.9%和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使用氨甲环酸能够减少单侧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显性红细胞丢失量、隐性红细胞丢失量及总红细胞丢失量,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患者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 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对预防隐性失血的效果

    作者:申丽丽;叶克勇;李玉平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其中44例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者为观察组,43例术中静脉滴注氯化钠溶液.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记录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方式、假体情况,分别记录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分别检测两组术前、术后1、3、7天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情况,记录两组输血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方式及假体选择相比较,P>0.05;观察组显性失血量为(236.71±145.49)ml与对照组(243.82±97.63)ml,t=0.267,P=0.790;隐性失血量(472.34±236.17)ml,明显少于对照组(713.18±398.77)ml,t=3.436,P=0.000.两组术后第1、3、7天时Hb、Hct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然组间比较,P>0.05,术后第1天与第3天、第7天比较,P>0.05;术后第3天与第7天间比较,P>0.05.两组输血率及输血量比较,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可较好的预防隐性失血.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对比分析

    作者:楼才俊;蔡明;章银灿;俞佳烽;方伟松;袁铄慧

    目的: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提高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重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患者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 PFNA组3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40例。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术前和术后的红细胞压积,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隐性失血量。结果 PFNA组围手术期平均实际总失血总量为730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18ml;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围手术期平均实际总失血总量1642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1177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围手术期均有明显隐性失血,人工股骨头置换相对更多。临床医生应重视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积极输血治疗。

  • 加味十全大补汤对全髋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

    作者:盛鲁文;周辉;方宜宥;彭亮;董刚

    目的 研究加味十全大补汤对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全髋置换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0例服用加味十全大补汤,对照组20例不予服用.对比2组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率及术后14 d的并发症.结果 2组病例中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输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均未产生并发症.结论 加味十全大补汤可通过补益气血,纠正患者术后贫血,减少术后隐性失血和输血率,加快恢复情况,并防止重要并发症的发生.

  •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局部骨密度对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作者:袁义;张波;罗浩;杨超;章海均

    目的 评估股骨粗隆骨密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内固定的方式完成,测量对侧股骨粗隆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分为骨密度正常组(20例)、骨密度减低组(26例)及骨质疏松组(34例),比较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以及隐性失血量.结果 术后共有7例患者接受了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为(358.46±125.22)ml.三组总显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3,P>0.05),三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56.22、49.84,P均<0.05).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密度正常组和骨密度减低组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t分别=6.32、4.68、5.97、4.26,P均<0.05),骨密度正常组和骨密度减低组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SD-t分别=1.02、0.84,P均>0.05).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主要以隐性失血为主,股骨粗隆骨密度是影响隐性失血的一个重要因素,应积极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

  • 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沈逊;谢浩;王彬彬

    目的 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围手术期中,与隐性失血量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自2015-10-2018-10行PLIF手术治疗8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及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数等数据,将其作为因变量;计算上述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并作为自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与隐性失血量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81例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316.2±170.9)ml,占总失血量的35.7%.单因素分析显示,隐性失血量在年龄、性别、BMI等因素的不同分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手术节段的不同分组中,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节段(B=148.52,t=6.85,P<0.05)、手术时间(B=-16.78,t=-9.52,P<0.05)均是PLIF术中隐性失血增多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结论 PLIF手术围术期的隐性失血量较多,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节段数增多均是导致隐性失血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

  • 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局部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的疗效比较

    作者:侯靖钊;包洪卫;徐鹏程;杨涛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中局部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两种方式对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以及安全性.方法 将50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局部注射组和静脉滴注组,各25例.局部注射组缝合深筋膜后于骨折端局部注射2 g氨甲环酸后关闭切口;静脉滴注组切皮前10~15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第1次给药3 h后再次静脉给予1 g氨甲环酸.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以及术后1、3、5、7 d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及凝血功能指标,并于术后第1、7天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 术后隐性失血、术后输血量、输血率局部注射组均少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7 d Hb、HCT值局部注射组高于静脉滴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5、7 d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7天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均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局部注射和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均能减少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量,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但局部注射对减少隐性失血量有优势.

292 条记录 8/15 页 « 12...567891011...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