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卵泡期经阴道小卵泡穿刺抽吸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

    作者:朱文杰;李雪梅;陈秀敏;张黎

    目的探讨对克罗米芬治疗无反应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卵泡期经阴道小卵泡穿刺抽吸术后,使用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时卵泡的发育及其结局.方法选择17例对克罗米芬治疗无反应,或对促性腺激素治疗发生卵巢过度刺激或无反应,但输卵管通畅、男方精液正常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在月经(人工周期)第5天给予促性腺激素治疗,给药5 d后,在B超指引下经阴道行小卵泡穿刺抽吸术,双侧卵巢仅留1~2个较大卵泡,术后继续给予促性腺激素,观察卵泡发育、排卵和妊娠情况及血中性激素水平变化.结果 17例中除2例(11.8%)对该治疗方法无反应外,15例出现优势卵泡发育和排卵,其中单卵泡发育9例(52.9%),双卵泡发育4例(23.5%),3卵泡发育2例(11.8%),发育的优势卵泡全部排卵.总共有7例妊娠,全部为单胎妊娠,单周期治疗妊娠率41.2%(7/17).结论卵泡期经阴道小卵泡穿刺抽吸术能使对克罗米芬治疗无反应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使用促性腺激素治疗获得良好的单卵泡发育和单胎妊娠率.

  • 罗格列酮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治疗的效果观察

    作者:张翠莲;高航云;赵志刚;贾萍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对存在胰岛素抵抗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患者促排卵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存在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A、B、C组.A组(28例)口服氯米芬、 B组(32例)口服罗格列酮、C组(36例)口服罗格列酮联合氯米芬, 3组用药时间均为3个月经周期.比较3组用药前后的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和排卵情况.结果 B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应用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 HOMA IR) 分别由1.2±0.6、1.1±0.5下降为0.6±0.2、0.6±0.4,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 C组治疗后排卵率为80%,明显高于A组的59%和B组的3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罗格列酮能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促排卵治疗的成功率.

  • 控制性超促排卵对小鼠卵母细胞线粒体数目和功能的影响

    作者:葛红山;张帆;李晓和;陈华;习海涛;黄检英;朱春芳;吕杰强

    目的 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对小鼠卵母细胞胞质内线粒体数目、分布、氧化磷酸化(OXPHOS)活性以及活性氧生成的影响,进而分析COH来源的卯母细胞高损失率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COH组(20只)和对照组(40只),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免疫荧光和荧光素-荧光素酶反应发光法分别检测两组小鼠卵母细胞线粒体DNA (mtDNA)拷贝数、线粒体膜电位(△Ψm)强度、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线粒体分布和胞质内活性氧水平.结果 卵母细胞mtDNA平均拷贝数对照组为(2.16±0.19)× 105,COH组(1.15±0.10) ×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H组卵母细胞的平均△Ψm强度和ATP平均含量分别为0.34±0.03和(241±20)fmol/枚,对照组分别为0.82±0.07和(325±11) fmol/枚,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线粒体呈均匀分布的卵母细胞比率[COH组76.5%(78/102)、对照组82.1%(69/8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母细胞胞质内活性氧水平COH组为1.07±0.07,对照组为0.93±0.08,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生理性的COH过程抑制了卵母细胞线粒体DNA复制和OXPHOS活性,继而可能影响卵母细胞细胞质的成熟进程,这可能是COH周期卵母细胞高损失率的发生机制.

  • 控制性卵巢刺激中黄体期添加雌激素对小鼠子宫内膜组织胞饮突变化和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翠莲;谢娟珂;张少娣;乔玉环

    目的 研究控制性卵巢刺激(COS)中黄体期添加雌激素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探讨COS中不同黄体期支持方案对小鼠子宫内膜中胞饮突发育情况、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正常雌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A组(单纯COS)、B组(COS+黄体酮)、C组(COS+黄体酮+雌激素)和D组(自然周期,未应用药物)共4组,扫描电镜下观察各组小鼠妊娠第3~5天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发育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LIF蛋白在各组小鼠妊娠第3~5灭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B、C、D组小鼠妊娠第3天子宫内膜出现发育中的胞饮突,妊娠第4天出现完全发育的胞饮突,妊娠第5天出现退化的胞饮突;A组小鼠妊娠第3天可见少量完伞发育的胞饮突,妊娠第4天可见退化的胞饮突.(2)妊娠第3~5大小鼠子宫内膜LIF蛋白表达水平的平均值,C组(138.5±20.3)、D组(143.1±19.0)均明显高于A组(103.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妊娠第4天LIF蛋白表达均强,呈强阳性;B组表达水平(123.5±10.8)高于A组,但低于C、D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妊娠第4天LIF蛋白表达强,呈阳性;A组小鼠妊娠第3天LIF蛋白表达强,呈弱阳性.A组妊娠第3天小鼠与B组、C组和D组妊娠第4天小鼠子宫内膜中LIF蛋白表达水平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76,P<0.01).结论 COS中黄体期支持时添加雌激素能改善小鼠子宫内膜中胞饮突的发育及LIF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加子官内膜容受性.

  • 控制性卵巢刺激治疗中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变化特点

    作者:梁晓燕;熊永崂;庄广伦

    目的 探讨控制性卵巢刺激(COS)治疗中血清催乳素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接收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患者72例,共115个周期,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结合促性腺激素(Gn)长、短方案促排卵治疗,定时经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及子宫内膜厚度,并采用酶联免疫发光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雌二醇、黄体生成素(LH)、孕酮和催乳素的水平,分析患者雌二醇、LH、孕酮水平与催乳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对催乳素与雌二醇水平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发现,随着雌二醇水平的上升,催乳素水平有显著上升的趋势,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897,P<0.01).对催乳素与孕酮水平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发现,孕酮水平随催乳素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412,P<0.01).但是LH水平与催乳素水平之间未见明显关联.结论 在控制性卵巢刺激治疗中,催乳素的分泌不受Gn的影响,而雌二醇水平的升高可能刺激催乳素的分泌,且催乳素与孕酮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 多囊卵巢综合征伴催乳素水平升高不孕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石玉华;盛燕;陈子江;颜军昊;高芹;刘红;马增香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伴催乳素水平升高不孕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PCOS伴催乳素水平升高不孕患者63例.根据溴隐亭使用的方案不同分为两组,Ⅰ组48例,溴隐亭治疗初始剂量为5mg/d,使催乳素水平维持正常后逐渐减少溴隐亭用量(每天减少1.25 mg)至溴隐亭维持量为1.25~2.5 mg/d,至少3周.然后于月经第3~5天,加用枸橼酸氯米芬(CC)促排卵治疗,CC用药期间溴隐亭用量继续维持在1.25-2.5 mg/d,月经第9天B超检查若无优势卵泡生长则加用尿促性素(hMG)75U/d,直至卵泡直径达18mm时,改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6000~10000 IU,hCG用药后第2天及第3天指导同房或行人工授精;Ⅱ组15例,溴隐亭初始治疗剂量同Ⅰ组,并在开始溴隐亭治疗的同时进行促排卵药物治疗,用法也同Ⅰ组.分析两组促排卵用药剂量和治疗效果.结果 Ⅰ组与Ⅱ组在指导同房周期中比较,hMG用药天数平均减少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Ⅰ组与Ⅱ组在人工授精周期中比较,hMG用药天数平均也减少5d,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9).Ⅰ组妊娠率为40%(19/48)高于Ⅱ组的27%(4/1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3,P=0.525).结论 对于伴催乳素水平升高的PCOS不孕患者,先用溴隐亭治疗可以减少促排卵药物使用剂量及时间;溴隐亭和促排卵药物同时治疗可减少不孕症治疗的时间.

  • 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不孕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临床妊娠结局分析

    作者:李雪丽;潘宇;陈芳;吕芳;刘凯峰;董乃俊;张晓梅

    目的 探讨不孕患者接受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AIH)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AIH治疗的不孕患者共计2 664个周期为研究对象.按照采用的子宫内膜准备方案,将其中1 557个自然周期,纳入自然周期组,1 107个促排卵周期,纳入促排卵周期组.回顾性分析2组不孕患者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学比较2组不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临床妊娠结局,以及2组间不同年龄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① 2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血清雌激素浓度、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及血清促黄体激素(LH)水平、体重、窦卵泡数,以及原发不孕、继发不孕及单侧输卵管阻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自然周期组不孕患者多胎妊娠率较促排卵周期组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1,P=0.033);2组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自然流产率及异位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 2组间<35岁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分别比较,以及2组间≥35岁不孕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多胎妊娠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采用AIH助孕的不孕患者,促排卵周期可能并不能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反而会增加多胎妊娠率.

  • 不同促性腺激素进行控制性超促排卵的临床结局比较

    作者:黄夏曼;顾方乐;吕芳;潘宇;张晓梅

    目的:探讨不同促性腺激素(Gn)[重组人促卵泡激素(rFSH)与尿源性卵泡刺激素(uFSH)]进行控制性超促排卵(COH)临床结局的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助孕的396例患者共计428个周期为研究对象。按使用 Gn 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 rFSH 组(253个周期)和 uFSH 组(175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Gn 用量、Gn 使用天数、获卵数、优质卵泡数、种植率、不良结局发生率、妊娠率、活产率、自然流产率、多胎妊娠率以及卵巢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两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及不孕年限等一般临床病历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①两组患者不孕因素中男方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2;P <0.05)。而两组患者年龄、BMI、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不孕原因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明原因不孕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②rFSH 组和 uFSH 组 Gn 使用天数[(9.4±1.7)d vs (9.8±2.2)d]、Gn 用量[(1883.5±532.3)U vs (2277.1±694.2)U]、获卵数[(12.3±6.1)个 vs (10.1±5.4)个]、优质卵泡数[(9.1±5.2)个 vs (7.8±4.9)个]、不良周期结局(9.1% vs 25.1%)、注射 hCG 日孕酮水平[(3.7±2.1)U/L vs (2.8±1.6)U/L]、活产率(69.7% vs 5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54,6.227,3.564,2.373,20.187,3.488,0.033;P <0.05)。结论rFSH 所需 Gn 总剂量少,刺激周期短,改善了卵母细胞的数量和质量,并能减少不良结局发生率,终获得更高的活产率。

  • 不同促排卵方案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的疗效观察

    作者:秦晓虹;薛梅;徐凤玲;朱丹丹;钱金明

    目的:探讨克罗米酚(CC)、来曲唑(LE)以及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3种促排卵方案联合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因排卵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发育不良及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等原因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 IUI 治疗的98例不孕症患者(共计157个治疗周期)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促排卵药物,将其分别纳入 CC 组(n=36,共计60个治疗周期)、LE 组(n=34,共计55个治疗周期)和 HMG 组(n=28,共计42个治疗周期)。比较3组患者在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的优势卵泡数和大小、注射 hCG 日子宫内膜厚度、临床妊娠率、多胎率、自然流产率及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泰州市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LE 组患者注射 hCG 日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 CC 组和 HMG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29,-6.256;P <0.05),CC 组和 HMG 组患者注射 hCG 日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4,P >0.05)。HMG 组患者在注射 hCG 日优势卵泡数与 CC组和 LE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7,-1.18;P <0.05),而 CC 组和 LE 组患者注射 hCG 日优势卵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704,P >0.05)。结论 LE 在改善子宫内膜厚度上优于 CC 和HMG,而 HMG 在促进卵泡发育方面优于 CC 和 LE。

  • 微刺激与常规促排卵方案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效果

    作者:沈娟;王义贤;梁潇;王秀霞

    目的:探讨微刺激促排卵方案在卵巢功能正常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助孕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生殖中心首次行IVF-ET助孕治疗,年龄26至38岁且卵巢功能正常的患者,比较首次行IVF-ET助孕治疗应用微刺激方案(研究组104例)和应用标准长、短方案(对照组198例)促排卵的治疗效果及临床结局.结果:研究组104个微刺激周期中,共97个周期进行胚胎移植,平均获卵数(3.1±1.6)枚,临床妊娠33例,新鲜周期临床妊娠率为34.0%(33/97);对照组中198个行长、短方案促排卵周期中,共187个周期行胚胎移植,平均获卵数(10.2±5.7)枚,临床妊娠93例,新鲜周期临床妊娠率49.7% (93/1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促性腺激素使用天数为(4.7±2.1)d,使用总数为(5.7±3.7)支(每支剂量为75 U);对照组使用天数为(9.16±1.87)d,使用总数为(30.9±10.3)支,两组使用时间和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卵巢功能正常的患者应用微刺激方案行IVF-ET助孕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明显低于标准长、短促排卵方案助孕治疗结果.

  • 促排卵治疗对黄体中期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颖;陈咏健;李美芝;张小为;王蔼明

    目的:了解促排卵治疗对黄体中期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检测着床窗口子宫内膜、采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正常及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妇女促排卵治疗后子宫内膜黄体中期ER、PR及其mRNA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同期血中雌激素(estradiol,E2) 及孕激素(progesterone,P)水平.结果:正常妇女黄体中期子宫内膜组织形态22例中有20例为分泌中期改变,2例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弱表达,ER mRNA及PR mRNA的表达也较弱,而PCOS妇女治疗后黄体中期氯米芬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及氯米芬/绝经期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各15例分别有8/15及7/15光镜下为分泌中期改变,其它为分泌早期改变.ER、PR的表达增强,其基因的表达也明显增强,血清P的水平相对较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绝经期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组共10例,E2、P及P/E2接近对照组,上述标志物的表达与对照组相似.但3组PCOS分泌中期子宫内膜均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增生、致密,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且间质致密处ER、PR及其mRNA表达均下降.结论:氯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氯米芬/绝经期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方案产生了超生理水平的E2,PCOS的颗粒细胞分泌P的功能受损,P/E2水平下降,对子宫内膜ER、PR及其基因的表达抑制不利,影响胚胎的着床;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绝经期促性腺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方案则产生有利的激素环境,使分泌期E2、P及P/E2与正常对照组相似,对ER、PR及其基因表达抑制,有利于胚胎的着床.

  • 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卵泡穿刺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的临床研究

    作者:冯炜;聂茹

    目的 观察B超引导下经阴道卵泡穿刺微创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0例PCOS患者,在B超引导下行经阴道卵泡穿刺术.观察其术前、术后的激素水平变化,卵泡数、排卵率、妊娠率及加用克罗米芬后的排卵率.结果 患者术后各项激素水平均有所变化,排卵率、妊娠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卵泡穿刺术能改善患者的内分泌状况,提高机体对克罗米芬的敏感性,提高妊娠机会.

  • 来曲唑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来曲唑和克罗米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促排卵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Pcos不孕患者分为来曲唑组24例和克罗米芬组24例,于月经周期的第3~7天,分别服来曲唑5 mg/d、克罗米芬10omg/d诱导排卵,并观察卵泡数、妊娠率、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来曲唑组单个优势卵泡的发生率和在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均高于克罗米芬组(P

  • 不同促排卵方案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伴卵巢反应低下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作者:熊平安;罗晓宇;杨柳;鲁颖;黄润强;张志军

    目的 探讨常规拮抗剂和优化超长促排卵方案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伴卵巢反应低下(POR)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5月收治行IVF-ET/ICSI伴POR患者共13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5例)和观察组(65例),分别采用常规拮抗剂和优化超长促排卵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人促性腺激素(Gn)天数、Gn总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和孕酮(P)水平,获卵数,早发黄体生成激素(LH)峰出现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周期取消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及宫外孕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Gn天数和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0±1.78)d比(8.16±1.25)d、(4272.81±547.95)U比(1909.13±341.48)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和P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2.86±1.39)mm比(10.08±1.02)mm、(0.43±0.17)nmol/L比(0.60±0.22)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获卵数、早发LH峰出现率及受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质胚胎率和周期取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流产率和宫外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拮抗剂方案,优化超长促排卵方案用于行IVF-ET/ICSI伴POR患者可有效改善排卵效果,提高远期妊娠率,但总体治疗费用更高.

  • 来曲唑促排卵治疗无排卵性不孕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宋堃玲;邢玉鉴

    对130例无排卵性不孕患者于月经第5天分别予来曲唑2.5 mg(LE1组,45例)和5.0 mg(LE2组,30例)、枸橼酸氯米芬50 mg(CC1组,35例)和100 mg(CC2组,20例)每天1次口服治疗,共5d,第10天行B超监测,在卵泡成熟时给予hCG 8 000 ~ 10 000 U注射.LE1组与CC1组临床妊娠率(33%与14%)、排卵率(78%与54%)、注射hCG日雌二醇(E2)水平[(774.2±126.0)与(963.7±108.3)pmol/L]、子宫内膜厚度[(9.6±1.3)与(5.9±1.1)mm]、成熟卵泡个数[(1.20±0.38)与(2.28±0.88)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00和4.60,均P<0.05,t值分别3.98、6.20和4.76,均P<0.01);LE1与LE2组、CC1与CC2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共妊娠36例,足月分娩26例,新生儿健康,早期流产2例,早产2例,6例正常妊娠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且程度轻.

  • 来曲唑应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俞楚仪;刘佳;李娟

    来曲唑(letrozole,LE)是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为人工合成的三苯三喹类衍生物.2001年国外首次将LE正式应用于临床促排卵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疾病,无排卵是其主要特征,为不孕不育的直接原因之一.临床上促排卵治疗药物首选氯米芬(clomiphene citrate,CC),但CC因一些不良反应而具有局限性.研究发现,在PCOS妇女不孕治疗中,LE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生长,对宫颈黏液无不利影响,为胚胎种植提供良好条件;且LE在排卵率与出生率方面优于CC,在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及对胎儿安全性方面LE和CC相似.因此,在PCOS妇女不孕治疗中,LE或可取代CC成为一线的促排卵药物.

  • 卵巢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术后不孕患者促排卵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作者:朱跃蒙

    近年来,随着卵巢恶性肿瘤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FSS)的开展,FSS的安全性、远期预后及对生育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FSS治疗早期上皮性卵巢癌不会明确增加其复发率与死亡率,而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无论期别早晚均能行FSS.大部分患者FSS术后能自然受孕,但少部分患者需行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而促排卵治疗对卵巢肿瘤的复发是否有影响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认为早期卵巢癌及卵巢交界性肿瘤行FSS是安全可行的,术后辅助化疗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是部分可逆的,但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促排卵治疗会增加术后复发率或引起其他恶性肿瘤,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现就卵巢恶性肿瘤行FSS以及术后促排卵治疗的安全性进行综述.

  • 抗苗勒管激素在辅助生殖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赖海燕

    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又称苗勒管抑制物(Mul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MIS),是由女性卵泡颗粒细胞和男性睾丸支持细胞所分泌的二聚体糖蛋白激素.AMH初被发现参与胚胎期的生殖系统的分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MH在辅助生殖领域中,可作为卵巢储备功能、促排卵治疗过程中卵巢反应性的预测指标,同时可作为体外受精(in-vitro fertilization,IVF)受精率及临床妊娠率的预测指标.此外,AMH还可用于评估精子质量及精子冷冻保存后的活力恢复情况.AMH还可辅助诊断女性卵巢功能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及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辅助鉴别男性严重少、弱精子症及无精子症,指导生育期肿瘤患者选择治疗方案等.

  • hCG注射日孕酮升高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影响

    作者:曲娟;吴夏迪;冒韵东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过程中,在卵泡晚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孕酮水平升高是否与妊娠结局有相关性,尚无统一的意见。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围绕hCG注射日孕酮水平升高对IVF结局的影响,首先阐明孕酮主要由卵泡颗粒细胞产生,而促排卵方案中多种因素可导致孕酮水平升高。其次从激素环境、卵母细胞的质量及子宫内膜的容受性方面综述了孕酮升高影响IVF结局的机制。然后,系统阐述了孕酮升高对IVF结局影响的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孕酮通过改变子宫内膜容受性而终降低妊娠率。后,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指导临床医生优化促排卵方案或移植方案,尽可能地改善实验室及临床结局,也为下一步研究微刺激/自然周期IVF提供理论依据。

  • 微刺激促排卵方案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亦理

    在辅助生殖技术应用中,常规促排卵方案因具有促进多卵泡发育、降低周期取消率并增加临床可控性等优势,成为促排卵方案中的主要方案,但是在其临床应用中可以观察到卵子胚胎的质量下降及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变,而且促性腺激素(Gn)用量增加改变了体内激素环境,提高了并发症如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及多胎妊娠等的发生率,进而影响患者的依从性.因此,如何选择一个安全、经济、高效的卵巢刺激方案,已成为临床辅助生殖技术应用中的首要问题.随着实验室操作技术及临床药物的发展,微刺激促排卵方案较常规长方案降低了Gn用量,模拟自然状态下卵子及胚胎的发生发育,操作简便,药物周期短,费用低廉并且显著降低了OHSS及多胎妊娠的发生率,改善了出生婴儿的结局,并获得了可观的妊娠率.现就微刺激促排卵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因素进行分析.

144 条记录 2/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