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线粒体DNA D-loop基因变异与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相关性分析

    作者:张胜雷;徐金升;白亚玲;张俊霞;崔立文;张慧然

    目的:探讨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线粒体DNA D-loop(mtDNA D-loop)基因变异的特点,以寻找新的判断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标志.方法:对2002-08-01-2007-08-3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59例完整随访的肾癌患者采用外周血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mtDNA D-loop区进行扩增并测序.将mtDNA D-loop区的测序结果与线粒体文库中的Revised Cambridge Reference Sequence(rCRS)比对进行单核苷酸变异性分析.比较基因变异和临床随访资料与肾透明细胞癌预后的潜在关系,生存曲线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影响肾透明细胞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显示,≥55岁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67.5%(36/59),低于<55岁组的85.0%(23/59),x2=124.042,P<0.001;男性5年生存率为71.7%(35/59),低于女性的78.5%(24/59),x2=15.115,P<0.001;高TNM分期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72.5%(39/59),低于低TNM分期组的78.4%(20/59),x2=11.123,P=0.001;肿瘤直径≥5 cm患者生存率为68.3%(37/59),低于肿瘤直径<5 cm患者的84.6%(22/59),x2=103.690,P<0.001.mtDNA D-loop区测序结果显示,有12个分布频率>5%的变异位点.262T和262C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和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145,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高低、肿瘤直径大小、262位点的变异是影响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分析肾透明细胞癌患者mtDNAD-loop区的变异可判断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其中262T可作为判断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新型、独立的指标.

  • 线粒体DNA影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作者:唐劲天;李利亚

    目的 了解细胞接受辐射后,线粒体DNA(mtDNA)对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方法 利 用缺乏mtDNA的细胞株(ρ0 细胞)、携带变异mtDNA 的细胞株(syn细胞)和携带正常mt DNA 的细胞株(ρ+ 细胞)进行体外实验研究。3种细胞株经不同剂量伽玛射线照射后,采用集 落 形成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获得3种细胞株的存活曲线(应用LQ模型),并分析其细胞周 期的变化和比较各种细胞之间凋亡的差异。 结果 3种细胞株的存活曲线表明,ρ0 细胞 株比其它2种细胞株显示对射线有较强的抵抗(F=10.45, P=0.022)。2、5和8?Gy照射之后,ρ0 细胞株的细胞凋亡明显少于其它2种细胞株(F=14.29, P=0.0007; F=4.80, P=0.0293;F = 4.98,P=0.0154)。3种细胞株被照射后细胞周期的变化不明显。 结论 mt DNA可能是影响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 线粒体DNA缺失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作者:孙玉兰;谷峰;张祖平;付丽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缺失对人乳腺癌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溴化乙锭(EB)处理获得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线粒体DNA缺失(rho0 MDA-MB-231)细胞,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胶原凝胶包埋三维立体培养法(CD-DST)对比分析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表达.结果 与MDA-MB-231细胞比较,rhoo MDA-MB-231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嵴消失呈空泡样改变,对化疗药物相对抵抗,P-gp、BCRP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线粒体的损伤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细胞耐药表型的形成.

  • 线粒体DNA定量和缺失检测及其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作者:韩琤波;赵雨杰;李凡;何群;马佳明;辛彦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mtDNA)与肿瘤发生的关系,提供一种可以对mtDNA进行快速、准确的定量和缺失检测的方法.方法利用改进的PCR方法对2例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及5例胃癌患者癌组织进行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16 569 bp)扩增,同时标记荧光素;然后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加以证实.设计出17对叠加引物扩增mtDNA探针,用芯片点样仪将其点到经过氨基化的玻片上,制成芯片,杂交.GeneTACTM激光扫描仪扫描芯片得出扫描图像,后用ScanAnalyzer得出阵列数据,对mtDNA拷贝量准确定量.结果扩增的17对探针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示,设计合理,特异性高.改进的PCR方法对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扩增效率高,银染后结果显示,杂带少,特异性强,产量丰富.芯片杂交后扫描图像清晰、背景低;阴性探针信号接近背景信号,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结果与设计的实验完全符合,对同一血白细胞和胃癌组织样本的多次杂交后数据分析得出,同一样本同一阳性探针数据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两种样本间数据差异显著(P<0.01).杂交信号稳定,数据分布集中(均值两侧一倍标准差范围内),显示了非常好的可重复性.结论已知mtDNA的大片段或整个基因组的缺失,以及拷贝数量的改变与肿瘤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微阵列技术方法经反复实验证实具有非常好的可重复性,可以快速、准确、大通量地检测出肿瘤患者是否存在特定的mtDNA缺失及拷贝量的改变,有助于mtDNA与肿瘤关系的进一步研究.

  • MELAS综合征的临床及基因诊断研究

    作者:陈燕;曹秉振;刘磊;克丙申;苏净;房淑欣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及卒中样发作(MELAS)是由线粒体结构或功能缺陷导致的以神经肌肉系统病变为主的多系统疾病,是一种母系遗传病[1].1984年Pavlakis等[2]报道了首例MELAS综合征患者,该患者以脑卒中样发作和高乳酸血症为主要特点.研究发现其热点突变为mtDNAA3243G突变[3].本研究报道5例MELA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

  • 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在中国不同经济发展地区耳聋人群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琦;戴朴;方如平;黄德亮

    目的 分析mtDNA A1555G突变在库尔勒、滨州、成都和上海四个不同经济发展地区的携带情况.方法 对4个地区332例耳聋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抽取.血样经基因组DNA提取,进行线粒体DNAA1555G突变的酶切和直接测序检测,比较4个地区的携带率差异.结果 332例耳聋者中共发现A1555G突变者11例,携带率为3.31%(11/332).库尔勒、滨州、成都和上海四个地区rntDNA A1555G携带率分别为9.09%.6.67%.0和0.上海.成都合计与新疆汉族.滨州合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mtDNA A1555G突变在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阳性率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国不同地区间mtDNAA1555G突变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

  • 新疆药物性耳聋相关线粒体突变研究

    作者:李琦;戴朴;黄德亮;刘新;张昕;朱庆文;袁永一;康东洋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特教学校非综合征性耳聋mtDNA A1555G阳C1494T突变情况.方法对194例耳聋学生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外周静脉血抽取.血样经基因组DNA提取,进行线粒体DNA12s rRNA A1555G和c1494T突变的直接测序检测.结果194例患者中共发现A1555G突变者18例.C1494T突变者2例.携带率分别为9.28%(18/194)和1.03%(2/194).有明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学生中mtDNA A1555G携带率为6.52%(3/46),和没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患者(15/148)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新疆两个主要民族汉族和维族mtDNA A1555G携带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mtDNA A1555G突变在新疆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阳性率很高,高于其他国内外相关报道.mtDNA C1494T突变在新疆耳聋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很低,可以不考虑列为聋病基因的一线常规检测位点.

  •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分析

    作者:曹菊阳;张忻;康东洋;戴朴;袁慧军;韩东一;杨伟炎

    目的研究线粒体12S rRNA 基因A1555G 点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了五个有明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耳聋家系共23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标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片段,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分析检测A1555G点突变.结果五个家系有母系血缘关系的18份样品均为A1555G点突变阳性,5名配偶为A1555G点突变阴性.结论线粒体DNA A1555G点突变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主要的原因,检测A1555G点突变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线粒体DNA12S和16S rRNA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袁慧军;曹菊阳;郭维维;杨卫平;韩东一;杨伟炎

    目的研究线粒体rRNA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了五个有明确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应用史的耳聋家系共27名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标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片段,Alw26I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分析检测A1555G点突变,并对其中一个家系进行了线粒体DNA12S和16S rRNA基因的全序列分析.结果家系A、C、D和E的21份样品均为A1555G点突变阳性,家系B的6份样品为A1555G点突变阴性.家系B线粒体DNA12S和16SrRNA 基因全序列分析显示该家系存在16S rRNA基因第2227位"AA"插入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了一个A1555G点突变阴性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说明线粒体SNA A1555G 点突变不是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遗传易感性唯一的分子基础,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遗传易感性的预测仅检测A1555G点突变是不够的,应与mtDNA其它相关突变位点的检测结合起来.

  • 河北省秦皇岛市聋哑学校耳聋患者基因突变调查分析

    作者:张华;张昊昱;张为霞;朱俊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常见耳聋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我国常见的GJB2、GJB3、SLC26A4与12SrRNA四个基因的共20个位点.结果 46例耳聋患者中检出纯合突变8例(17.39%),复合杂合突变6例(13.04%),杂合突变9例(19.57%),总的检出率为50%.结论 河北省秦皇岛市聋哑学校耳聋患者存在较高水平致病基因携带率,主要基因突变形式为纯合突变与复合杂合突变.及早进行耳聋基因检测,为受检者进行耐心、细致、准确的遗传咨询并提供干预措施是降低遗传性耳聋发病率的关键.

  • 基因芯片技术在非综合征性耳聋快速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国建;戴朴;韩东一;李彩霞;张地;韩冰;康东洋;张昕

    目的 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分子病因学研究,评估其在快速耳聋基因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158名来自北京第三聋哑学校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学生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耳聋基因芯片检测四个国人中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中的9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35delG,176de116bp,235delC及299_300delAT),GJB3 (538C>T及547G>A),SLC26A4(IVS7-2A>G、2168A>G)和线粒体DNA 12S rRNA(A1555G).同时.应用酶切法或直接测序法分别对线粒体12S rRNA A1555G突变,以及GJB2、乩C26A4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检测,以验证基因芯片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在158名耳聋患者中,基因芯片方法共检出67例携带致聋突变(42.41%).其中,线粒体DNAl2SrRNA A1555G突变5例(3.16%);GJB2基因突变39例(24.68%),包括235delC纯合突变24例,235delC和299_300delAT复合杂合突变7例,235delC单杂合突变5例,299_300delAT单杂合突变2例,35delG单杂合突变1例;SLC26A4基因突变22例(13.92%),包括IVS7-2A>G纯合突变5例,IVS7-2A>G和2168A>G复合杂合突变5例,IVS7-2A>G单杂合突变11例,2168A>G单杂合1例;另外还有1例患者检出299_300delAT和IVS7-2A>G双杂合突变.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除两例纯合235delC被判读为杂合外,基因芯片的结果同酶切及测序方法结果一致,后者的阳性患者检出率为70例(44.3%),与芯片检测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50).经探针优化后,上述两例误判的235delC样品的芯片检测结果均与测序方法一致,同时经测序证实的其他22例235delC纯合突变样品验证,基因芯片的结果均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 针对国人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设计的耳聋基因芯片对非综合征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的突变检出率高(42.41%).与传统方法相比,它具有快速、高通量、高准确性、低成本等特点,能够满足临床耳聋基因检测的要求;且其操作简单,易于标准化,适于推广,显示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佛山地区耳聋儿童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的研究

    作者:刘振;虞幼军;王跃建;袁慧军;于飞;刘新;曹菊阳;金政策;刘丽贤;刘秋玲;戴朴

    目的 研究佛山地区先天性聋儿中GJB2突变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在耳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80例散发的先天性聋儿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Prev-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对收集到的DNA进行分析,筛查患者GJB2 235delC突变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结果 经PCR-RFLP和Prev-DAF药物性耳聋基因诊断试剂盒分析,在所有参加检测的180名患儿中共发现GJB2 235delC纯合突变14名(7.78%),GJB2 235delC杂和突变7名(3.89%),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6名(3.33%).结论 应用基因检测方法可以在地区性耳聋流行病学调查中帮助明确常见的遗传性耳聋病例,并可指导此类患者的家庭进行耳聋的预防.

  • 4个非综合征耳聋家系中检出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的新变异

    作者:刘奇才;陈静;郜峰;杨滨;商红艳;陈添彬;欧启水

    目的 报道4个疑有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非综合征耳聋家系的线粒体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应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直接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在2个非综合征耳聋家系的先证者中发现线粒体CO Ⅰ和COⅡ基因上两个新变异形式(7250 A>G和7774 G>A)均为沉默突变(Thr→Thr和Thr→Thr),而位于CO Ⅰ基因上的7196 C>A (Leu→Leu)、7319 T>C (Ile→Ile)和COⅡ基因上的7660 A>G(Asp→Asp)为国外及汉族群体中已报道的3个多态性位点,其中CO Ⅰ基因两个多态性位点为首次在畲族耳聋遗传家系中报道.这些突变或多态没有产生错义氨基酸,可能通过基因调控机制使tRNA代谢或线粒体功能产生缺陷,或者对氨基糖甙类药物易感而致聋.同时,在家系中未发现GJB2、MTO1基因及其他线粒体基因突变.结论 mtDNA 7250 A>G和7774 G>A为汉族耳聋家系中新发现的线粒体基因突变形式,而mtDNA 7196C>A和7319 T>C是首次在畲族耳聋遗传家系中报道.

  • 闽东南地区特教学校听力障碍学生线粒体基因变异调查

    作者:吴阿阳;杨惠聪;伊强;陈添彬;刘奇才;欧启水

    目的 调查福建省闽东南地区特教学校遗传性或者药物性耳聋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 调查对象为福建省闽东和闽南3所特教学校276例听力障碍患者,对照组为按照疾病组进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20例,所有的受试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抽提DNA,应用基因芯片筛查国人常见的线粒体DNA(mtDNA)中的两个位点的突变,对可疑的母系遗传或药物性听力障碍患者应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合直接测序技术对mtDNA进行全长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在37位可疑遗传性耳聋的先证患者中有7个存在明显的母系遗传特征,另外52人有氨基糖甙类药物接触史.共发现8例患者(2.91%)携带12S rRNA基因A1555G突变,12S rRNA基因C832T、T874C、G1125A和A1128G的变异位点;mtDNA存在着多种频率不等的变异形式,而且倾向于单体型的连锁出现,畲族患者以CO Ⅰ和ATP6基因上的变异较为集中,包括C7196A、T7319C、G8997C、C8995T和C8994T等.结论 线粒体DNA在非综合征耳聋患者中可以呈现多种形式的变异,其中12 S rRNA基因A1555G突变在闽东南耳聋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比例,而COⅠ和ATP6基因变异可能和种族遗传相关.

  • Bax在D-半乳糖诱导的老化大鼠耳蜗中的作用

    作者:杜政德;高春生;杨琼;高进良;胡璟;刘林

    目的:研究Bax介导的细胞凋亡在D-半乳糖诱导的老化大鼠耳蜗中的作用,探讨老年性耳聋外周听觉系统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方法36只1月龄雄性Spragua-Dawley大鼠随机分成2组(各18只):①D-半乳糖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500mg/kg),连续8周;②对照组:每日颈背部皮下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8周。造模完成后,取两组大鼠耳蜗,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普遍缺失(common dele-tion, CD)的累积;利用western blot检测Bax蛋白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利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mediated deoxyuridine triphosphate (dUTP) nick-end-labelling, TUNEL)染色检测大鼠耳蜗细胞凋亡发生的情况。所有实验数据采用两样本的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的大鼠相比较, D-半乳糖诱导的老化大鼠mtDNA CD的累积在耳蜗组织中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6.631, P值<0.01);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在耳蜗组织中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914、20.043, P值均<0.01)。对照组的大鼠耳蜗没有检测到凋亡细胞,而D-半乳糖诱导的老化大鼠耳蜗底回血管纹检测到少量凋亡细胞。结论Bax介导的细胞凋亡参与了D-半乳糖诱导的耳蜗老化过程,可能是导致老年性耳聋外周听觉系统细胞凋亡发生的重要原因。

  • 母系遗传药物性聋与非综合征性聋大家系与基因突变的研究

    作者:赵辉;李荣华;王秋菊;严庆丰;Jian-Hong Deng;韩东一;Yidong Bai;杨伟炎;管敏鑫

    目的对一个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聋和非综合征聋的母系遗传性中国大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并发现全新的线粒体DNA C1494T突变.方法征集该家系中成员进行听力学检查,并收集提取DNA进行线粒体DNA PCR扩增分析,对其主要成员建立传代细胞系进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试验和细胞氧消耗率检测.结果在没有接受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一些母系遗传的成员表现为迟发/进行性听力下降,其程度不等,平均发病年龄自55岁(第2代)逐渐提前到10岁(第5代).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可导致母系成员听力下降,而且接受药物的年龄似乎与听力下降程度有关.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线粒体DNA测序发现高度保守的12S rRNA中1494位点C突变为T(C1494T),可以形成新的U1494-1555A碱基对,与耳聋有关的A1555G突变所造成的C1494-1555G碱基对结构相类似.当培养液中含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时,携带C1494T突变的4名听力遗传者和2名听力正常成员所建立的传代淋巴细胞系的细胞倍增时间显著延长,并且其细胞氧消耗总量显著降低.结论线粒体12S rRNA的A点是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聋的主要作用位点,而细胞核背景在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聋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对C1494T突变的相关的耳聋发病中也有重要作用.

  • DHPLC方法检测并定量线粒体DNA 1555A>G异质性突变

    作者:王琳凯;沈姗姗;刘畅;徐志勇;胡玉华;高国凤;王沙燕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灵敏的DHPLC方法检测并定量线粒体DNA 1555A>G异质性突变。方法采用克隆技术构建已知突变负荷的标准品,以此为实验材料,对影响DHPLC仪器检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进行探索和优化,建立佳的DHPLC检测条件。收集氨基糖甙类药物性耳聋患者10例,听力正常的家属成员40例,使用DHPLC方法检测并定量其异质性水平,并与传统的检测方法PCR-RFLP和直接测序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获得已知突变负荷的标准品,建立了一套优的DHPLC方法检测并定量1555A>G异质性突变。在10例患者中,DHPLC共检出6例异质性突变个体,而利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只检出4例;此外,在经传统检测方法确认为野生型的40例对照中,采用DHPLC方法又检出2例低水平的异质性突变个体。结论DHPLC可以作为一种可靠、灵敏的筛选异质性突变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对线粒体DNA 1555A>G异质性突变进行检测并定量。

  • 核修饰基因与氨基糖甙类药物在母系遗传性聋发病机制及功能研究

    作者:刘日渊;刘琪;郝青青;董思琪;徐广雨;赵辉

    目的对同时存在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A1555G突变)和存在个体表现出对氨基糖甙类药物不敏感的家系进行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子机制分析工作。方法对此家系进行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听力学检查,并对此家系进行线粒体DNA测定、线粒体单体型分型、氨基糖甙类药物敏感性检测、线粒体DNA相关核修饰基因TRMU和MTO1等研究。结果通过对全体成员的线粒体DNA序列测序分析,该家系的母系成员均有同质性A1555G突变;线粒体单体型分析为D5b1b;对发现的氨基糖甙类药物不敏感成员及家系中另一敏感成员行核基因TRMU和MTO1测序序列分析,对比发现MTO1基因变异:74202000_74202001insG和74202003delG,而TRMU基因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结论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突变家系中,存在对氨基糖甙类药物不敏感个体,MTO1为可能的核修饰基因,但其分子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遗传性耳聋家系线粒体DNA 961delT/insC(n)突变的致病性分析

    作者:李建忠;程静;卢宇;孙艺;康东洋;张昕;陈艾婷;袁慧军;韩东一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 961delT/insC(n)突变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 对一个耳聋家系11个成员采集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进行听力学检查、表型分析,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对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对发现的基因突变与耳聋表型进行分离分析.结果 参与研究的所有9例母系成员均检出mtDNA 961delT/insC(n)突变.有明确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的4例中只有2例耳聋患者,其中1例为用药之前出现的先天性聋,另1例为用药后38年出现的轻度耳聋.突变不与耳聋共分离.结论 本研究不支持mtDNA 961de1T/insC(n)突变是该家系耳聋的致病突变,mtDNA 961位点附近可能是一个多变异的区域,mtDNA 961delT/insC(n)可能是一个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不明确相关的多态.

  • 线粒体DNA T1095C突变的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tDNA序列分析

    作者:赵立东;杨伟炎;李荣华;王秋菊;钱亚萍;管敏鑫

    目的分析3例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T1095C突变的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其线粒体基因组的全序列特征以及T1095C突变与对非综合征型-耳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从门诊收集的188例耳聋患者的血样进行线粒体DNA12S rRNA基因突变筛查,发现三例携带T1095C突变,推测T1095C突变所引起的12S rRNA二级结构变化及其可能的线粒体功能的变化.对这三例患者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全序列测定,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从门诊收集的188例患者的血样中,发现3例患者携带线粒体12S rRNAT1095C突变,临床表现型的评估表明,这些患者的听力损失(包括发病年龄,听力图)的类型不一.序列分析表明这三个患者的线粒体基因组除都有T1095C的突变之外,其线粒体DNA的多态位点还显示独特的多态性.在364个国人的正常对照组中,没有发现该突变.结论T1095C在这些遗传背景不同的有听力损失的家庭中出现强烈的提示这个突变是导致听力损失的致病因素,T1095C突变可能与非综合征型耳聋有关.在这些线粒体DNA中,还有一些碱基突变,如16S rRNA中的A2238G和T2885C以及在CO2(氧化磷酸化复合体2)基因中的第175位氨基酸由Ile变成Val,在ATP合成酶6基因中的第16位氨基酸由Phe变成Leu,以及在ND6基因中的第112位氨基酸由Val变成Met都位于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区域,这些突变可能对这3位患者耳聋的临床表型起了一部分作用.

641 条记录 4/33 页 « 12345678...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