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脑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谢代军;康安发;阮杰;吴堡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脑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对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到2015年5月166例颅脑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予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大密度投影和三维容积重建等技术显示颅脑血管,对颅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将其诊断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66例患者CTA显示有80例患者为脑动脉瘤,增强后血栓处不强化,动脉瘤直径为2~ 15mm,其中长囊袋状有5例,呈带蒂囊状9例,瘤体瘤颈分界不清的有4例.4例为静脉畸形,CTA清晰显示异常静脉,70例为脑梗死,CTA显示脑动脉管腔狭窄和闭塞,4例为烟雾病,3例为颈动脉海绵窦漏,5例脑梗死;166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测结果与CTA诊断结论一致.结论:CT血管成像技术能显示出颅脑病变的各种血管病变,价值肯定,优势明显.

  • CTA在诊断闭合性隐匿性动脉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成超;杨惠光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诊断闭合性隐匿性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CTA检查确诊有闭合性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CTA检查均成功,9例患者诊断明确后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损伤动脉血流通畅,血运正常.结论:CTA是诊断闭合性动脉损伤的方法之一;怀疑有闭合性动脉损伤者应行CTA检查;CTA对治疗有指导作用.

  • 320排CT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血管性耳鸣的临床研究

    作者:欧阳天斌;陈星;李春林;王耀文;朱华麟;王越;陆徐;张立涛;唐世雄

    目的 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技术在血管性耳鸣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及手术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320排CT对血管性耳鸣的患者进行CTA+CTV检查,根据320排CT血管成像结果是否有明显血管异常进行相应处理,有血管异常组则进行责任血管的处理,无血管异常组行颈内静脉高位结扎,对术前、术后耳鸣症状评分并随访.结果 血管畸形组在术后1个月、术后1年耳鸣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均P< 0.01);无血管畸形组在术后1个月、术后1年耳鸣评分也显著低于术前(均P< 0.01).在治疗前,血管畸形组略高于无血管畸形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畸形组术后第1天、术后1个月及术后1年耳鸣评分均低于无血管畸形组(均P< 0.05).血管畸形组中有2例颢骨CT平扫显示无明显乙状窦优势,但CTA+CTV检查病变侧乙状窦优势,行乙状窦整复术疗效佳,另有1例患者颞骨CT无特殊发现,而CTA+CTV检查动静脉瘘行介入栓塞治疗后疗效佳.结论 320排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作为血管相关性耳鸣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能为血管搏动性耳鸣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 四肢主要血管闭合或隐匿损伤的诊断与显微外科修复

    作者:俞俊兴;李向荣;秦军;杜翚

    目的 探讨四肢主要血管闭合或隐匿损伤诊断与修复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对11例闭合创伤合并动脉损伤或微小伤口合并动脉损伤的患者行血管成像技术(CTA)检查,诊断明确后行手术探查及显微外科修复.结果 11例患者经CTA检查均清晰显示血管损伤,行显微外科血管重建后肢体恢复血循环.结论 对怀疑肢体有闭合或隐匿主要动脉损伤行CTA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明确损伤部位;及时手术探查、采用显微外科修复损伤血管是保全肢体成活起关键.

  • 扩张后穿支皮瓣形态学结构改变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作者:孙伟;赵宇;商子寅;汪春兰

    目的 探讨兔扩张穿支皮瓣形态学结构改变及扩张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只健康家兔, 每只背部置入2个50 ml扩张器,一个不扩张作为对照.注水4周取出扩张器,切取皮瓣,观察穿支血管增生情况,并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血管密度.临床应用腹壁下动脉穿支旁埋置扩张器治疗18例前臂、手部瘢痕患者.应用CT血管成像技术(CTA)定位穿支血管,测量穿支血管口径变化.结果 肉眼见扩张后穿支血管增粗明显,HE染色显示扩张组表皮增厚,真皮变薄,细胞层次增加.大量肉芽组织形成,毛细血管断面较丰富,炎性细胞浸润少,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血管密度检测:扩张组(40.18±2.23)个/HP,对照组(28.23±4.77)个/HP;扩张组皮瓣血管断面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应用18例,1例皮瓣远端出现血运障碍,延迟愈合;余17例皮瓣全部I期成活.结论 穿支皮瓣扩张后管径增粗,毛细血管网增生,血流丰富,皮瓣可切取面积增大,且不易坏死,皮瓣薄、不显臃肿,扩张后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对前臂和手部瘢痕修复既解决了功能问题又达到了美学效果.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血管的评价

    作者:陈涛;向海鸿;欧阳建龙;周宇元;胡奇林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动静脉内瘘血管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1例行上肢血管造瘘术后需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均使用64排螺旋CT CTA成像技术检查.对原始图像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等的后期处理,重组出二维和三维血管图像.结果 41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扫描及血管三维重组均获得成功,能清楚地显示上肢动静脉内瘘血管及血管造瘘的部位,狭窄程度、部位及范围,无并发症发生.其中34例患者功能不全的造瘘血管中单纯流出静脉狭窄18例(15例吻合口近端静脉重度狭窄,狭窄远端静脉呈瘤样扩张,流出静脉近端呈串珠状狭窄;3例流出静脉近段呈串珠样狭窄和线样重度狭窄交替出现),吻合口+流出静脉狭窄6例,流入动脉+吻合口+流出静脉呈线性狭窄3例,吻合口狭窄4例,流入动脉狭窄3例(距吻合口约3 cm处桡动脉重度狭窄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2例).7例为正常表现.结论 64排螺旋CT CTA技术可作为评价血液透析患者上肢内瘘血管的首选检查方法.

  • CT血管成像在49例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高素华;阎磊;张宏涛;牛培元;曹慧霞;邵凤民

    目的 探讨CT在肿胀手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9例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形成肿胀手综合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64排CT血管成像技术(CTA)检查,并采用容积重建(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式进行图像三维重建,观察内瘘血管的流入道、流出道及吻合口有无狭窄,以及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49例中单纯吻合口狭窄3例(6.1%);头静脉狭窄15例(30.6%),其中轻度6例,中度4例,重度5例;锁骨下静脉狭窄18例(36.7%),其中轻度8例,中度5例,重度5例;无名静脉重度狭窄1例(2.0%);上腔静脉重度狭窄6例(12.2%),闭塞6例(12.2%).结论 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肿胀手综合征时,首选CT血管成像技术,对诊断和进一步的临床干预都有很大的指导临床应用价值.

  • 下肢动、静脉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何洪丽;陈洪亮;邱丽华;刁显明

    随着现代老龄人口的增长以及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多,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数量也呈升高趋势.随着各种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检查技术也不断应用于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尤其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较薄的层厚以及多种处理方法,使得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血管成像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文章主要针对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静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 极限旋转体位对上颈椎椎动脉管腔的影响

    作者:张法尧;冯敏山;朱立国

    目的 使用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极限旋转体位对上颈椎椎动脉管腔的影响.方法 取8具新鲜成人尸体上颈椎(C0-4)标本,制作成椎动脉离体模型,颅骨端模块固定3 kg模拟颈椎立位载荷,椎动脉注入造影剂,在实验台上实现立位状态下中立位、多旋转极限体位并使用万向外固定架固定,进行CT薄层扫描,采集C1节段、C1/C2间隙节段、C2椎体上1/3段(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C2椎体下缘、C3椎体节段等5个层面的椎动脉横截面积.比较组间差异,探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体位因素对椎动脉空间形态作用机制. 结果 颈椎旋转极限及后伸旋转极限体位会引起同侧椎动脉截面积减少(P<0.05),而对侧椎动脉截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并且横截面积减少部位集中出现在C2椎体上1/3处. 结论 (1)上颈椎离体椎动脉模型及试验方法能实现极限旋转体位下椎动脉管腔CTA的测量;(2)在失神经体液调节下,颈椎极限旋转及极限后伸旋转体位能引起同侧椎动脉狭窄,狭窄部位主要集中在寰枢椎侧块关节外侧.

  • 64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艳玲;何拥军;王晓峰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SMA)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根据6例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显示(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技术进行肠系膜血管图像重建,分析影像特征.结果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血管,并清晰显示SMA部位、范围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及SMA相关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 64层螺旋CTA在De BekeyⅢ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诊断

    作者:唐艳隆;罗天友;吕发金;李咏梅;彭娟;张志伟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 angiography,CTA)对De Be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疑诊De Be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和8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患者利用智能追踪技术进行快速容积增强扫描,将薄层重建数据输入工作站应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43例主动脉夹层均为De BekeyⅢ型,Ⅲa型12例,Ⅲb型31例,全部显示真腔、假腔、内膜片,69支分支动脉受累,显示破口位置并测量破口大小111处;8例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复查均能准确评估手术效果.结论 64层螺旋CTA其高速、安全、无创的容积智能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对De Be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术前评估和术后复查有着独特的优越性和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此类疾病首选检查方法.

  • 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评估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预测脑卒中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汪欣;马宝新

    目的 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技术(CTA)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在预测脑卒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经本院放射科进行颈部CTA扫描发现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狭窄的患者原始图像资料,根据有无脑卒中情况将患者分为A、B组,分析CT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性表现,研究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发现颈动脉钙化斑块44侧、纤维斑块31侧、脂肪斑块37侧及混合斑块26侧,发现29侧颈动脉轻度狭窄(50%~75%)、64侧中度狭窄(76%~90%)、24侧重度狭窄(>90%).各种类型硬化斑块在引起动脉管壁增厚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型斑块引起的管腔狭窄程度较重、钙化斑块所致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较轻;混合型斑块与脂肪斑块易引起动脉管壁溃疡;钙化斑块不易引起颅内血管病变(P<0.05).纤维斑块、脂肪斑块及混合斑块与脑卒中密切相关,颈动脉轻度狭窄和重度狭窄与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颈动脉CTA能够分析硬化斑块的类型和准确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能够起到预先评估脑卒中发生情况.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运用价值分析

    作者:张郎杰

    目的 探究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运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5月13日~2016年7月13日我院收治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观察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5例患者为腹主动脉壁动脉粥样硬化,3例患者表现为血管瘤样扩张,MIP、VR图像显示有4例患者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真腔变窄,5例表现为剥离肉膜瓣影.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诊断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显示其夹层及周围血管病变情况,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下肢动、静脉CT血管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何洪丽;陈洪亮;邱丽华;刁显明

    随着现代老龄人口的增长以及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多,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数量也呈升高趋势.随着各种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检查技术也不断应用于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尤其是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较薄的层厚以及多种处理方法,使得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血管成像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应用价值.文章主要针对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静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