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在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57%(P<0.05);观察组在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和EVOS评分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保守治疗,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疗效更佳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脊柱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目的 评价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72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术后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1d和6个月两组患者的损伤椎体高度和后突角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其术后损伤椎体高度和后凸角均显著改善,术中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较低.
-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 观察比较保守治疗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选取8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保守治疗,观察组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KPP)治疗,观察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EVO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VAS评分则明显降低,且观察组EV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椎体高度降低、后凸Cobb角升高,而观察组椎体高度升高、后凸Cobb角降低,且观察组椎体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其活动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9―2016年收治的4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纳入观察对象,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脊柱功能障碍程度进行比较,并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VAS评分由术前(8.5±0.5)分降低为术后的(2.5±0.4)分,ODI评分由术前的(87.2±45.5)%降低为术后的(27.7±13.2)%,伤椎前缘高度丢失由术前的(12.6±1.3)mm降低为术后的(4.2±1.5)mm,Cobb角由术前的(23.5±4.0)°降低为术后的(9.8±3.3)°,手术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临床效果确切,其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与临床疗法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情况对病例资料分析,结合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治疗后对效果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治疗前后的VIS评分对比,治疗前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一个月,联合治疗组的效果明显.对患者的活动能力评分对比,治疗后一个星期和治疗后一个月,综合治疗效果明显(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采用针对性治疗方式,效果明显,只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治疗,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将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中的效果,评价其临床治疗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间收入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实验要求抽取出46例患者的一般资料纳入本次研究,通过双色球抽签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纳入23例患者开展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则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2(95.65%),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6(69.57%),各数据经分析后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术后再发骨折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1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术后,骨折再发率为14.44%(26/180).与未再发组比较,再发组女性、年龄>80岁、骨水泥渗漏、BMD T值<-2.5 SD、恢复期意外事故、营养供给不足、钙吸收障碍的构成比更高,遵医嘱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构成比更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80岁、骨水泥渗漏、BMD T值<-2.5 SD、恢复期意外事故、营养供给不足、钙吸收障碍均是再发骨折独立危险因素,遵医嘱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女性、年龄>80岁等均是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微创术后患者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而遵医嘱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是保护因素.
-
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使用椎体后凸成形术和保守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患者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保守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关节活动功能恢复程度、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及椎体高度.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疼痛程度、关节活动功能、Cobb角及椎体高度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正视觉模拟评分(VAS)、欧洲脊柱骨质疏松症研究问卷评分(EVOS)、Cobb角及椎体高度方面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试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关节活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值得选一步推广应用.
-
改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
目的:探究改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1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
-
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后凸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收治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82例,分两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进行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对两组治疗后Cobb角、椎体高度及疼痛程度、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椎体高度与Cobb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凸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具有满意的效果,促进活动功能恢复。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90例(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作为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简单化分2组,45例为1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脊柱功能障碍指数(ODI)、 椎体高度丢失率、Cobb氏角以及镇痛药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77.78%),(P<0.05);治疗后,其VAS评分(1.13±0.35)分、ODI评分(3.68±0.54)分、椎体高度丢失率(10.58±9.14)%、Cobb氏角(5.24±5.47)°以及镇痛药评分(0.41±0.35)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更为可观,值得推广.
-
不同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期许为该病的临床研究做出贡献.方法 将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患者,观察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且创伤小、并发症少,利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38例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是一类并不少见的骨科疾病,我国大于60 岁的老年人口逐渐增多,由于生理因素、饮食、生活习惯等,骨质疏松患者越来越多[1] .由于骨密度降低,脊柱椎体无法承受人体的重力,一个或者多个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并出现临床症状,如腰胸背部疼痛,行动受限,严重者甚至造成瘫痪.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由于无法耐受手术时固定装置产生的张力,因此主要的治疗方式为保守性药物治疗.本文主要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强化椎再压缩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BKP)后强化椎再压缩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行单节段BKP治疗的99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VF)患者,将患者分为再压缩组和未再压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强化椎再压缩的危险因素.同时记录各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数字法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再压缩是否导致临床疗效的丢失.结果 平均随访20.16±3.49月,14例患者14椎发生再压缩.再压缩组较未再压缩组椎体高度明显丢失,局部后凸角明显加大(P<0.05).椎体高度恢复、后凸角纠正及骨水泥分布类型在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均同再压缩显著正相关.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在各随访点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强化椎存在再压缩风险.椎体高度、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都是强化椎再压缩的影响因素.在实施BKP手术时,不可使用较高黏度骨水泥,应尽量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充分弥散,尽量避免团块型骨水泥的形成;避免球囊过度撑开复位,椎体高度和后凸角的纠正不可过多.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
目的::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病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评分、VAS评分以及活动能力评分改善情况更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脊柱骨质疏松骨折临床治疗方案中,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确切,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骨折疼痛,且较少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n=35)、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PVP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arthel)评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为94.3%、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VA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Barthel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实施PVP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还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效果.方法:选2012年7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186例,双盲分3组,对照组、椎体成形组及观察组,对照组传统疗法,椎体成形组椎体成形术,观察组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3组相关指标.结果:对照组有效率61.29%与其他2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椎体成形组(88.71%)与观察组(91.94%)差异较小.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椎体成形组,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等均优于椎体成形组.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好,预后效果好.
-
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对比评价
目的:分析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2组,一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为观察组,一组采用保守治疗,为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56%(43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1%(32例),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9.680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为1.8±0.3分,EVOS评分为59.6±6.3分,椎体高度为67.9±5.6mm,Cobb角为7.2° ±0.5°,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t=5.4959/10.0588/10.3565/40.8582);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2%(1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4%(2例)(P<0.05,x2=6.1538).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效果明显,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并帮助恢复患者脊柱的解剖学结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需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
-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选择
目的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6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不同特点采用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两者结合的综合治疗;结果 62例骨折患者腰背疼痛的性质、部位和程度及影像学特点在骨折的不同阶段表现不同,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1月随访时进行疼痛强度的视觉评分:47例完全缓解,12例中度缓解,3例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活动能力评分:本组治疗后1分47例,2分15例.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具有序贯性、疼痛多源性、诱因不明显、止痛效果差、治疗时间长等特点,应根据其临床特点和骨折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大部分病人需综合治疗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
骨密度、体质量指数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探究骨密度、体质量指数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4年6月-2017年3月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53例为观察组,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5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体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身高、骨密度等资料,分析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分析骨密度、体质量指数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均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由Spearman检验可知,体质量指数、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密切相关,且体质量指数、骨密度越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风险越大,临床中应极力消除或减少上述危险因素,进而有效预防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