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重PCR靶向富集结合高通量测序筛查结直肠癌中MMR基因的突

    作者:黄凯;陈慧杰;刘方奇;徐烨;李轩;南蓬

    目的 探讨多重PCR靶向富集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中检测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种系突变的应用.方法 收集17例CRC患者和14例正常人的血液并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和优化寡聚核苷酸探针,使其能对5个基因MLH1、MSH2、PMS1、PMS2和MSH6的73个外显子序列进行有效的PCR扩增和富集;应用多重PCR技术靶向富集样本MMR基因的外显子序列;扩增产物进行文库构建和高通量测序,检测MLH1、MSH2、PMS1、PMS2和MSH6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31个样本共得到2.7Gb的数据,平均reads数为287 048,测序数据中平均82.18%可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外显子序列平均覆盖度为99.9%,平均测序深度为2 282.在MMR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共发现13种非同义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tion,SNV)、2种同义SNV,其中MSH6的c.G3205C:p.G1069R为未见报道SNV.检测结果经Sanger法测序验证,结果一致.结论 多重PCR靶向富集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是一套通量高、速度快、费用低、准确性高的MMR基因突变筛查方法.

  • Lynch综合征6个家系的特点及分析

    作者:耿伟;乔旭柏;纪开宇

    目的:探讨Lynch综合征家系的结直肠癌发病情况及特点。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5年4月间北京市和睦家医院确诊的6个Lynch综合征家系63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对Lynch相关癌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其中的结直肠癌患者设定为调查组(26例),与同期收治的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设为对照组(2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个Lynch综合征家系中结直肠癌患者(调查组)26例(41?3%,26/63),每个家系3~6例,男1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58岁,以40~49岁患者居多(42?3%,11/26);癌灶位于左半结肠6例、右半结肠20例(76?9%),肿瘤分期( Dukes分期)以B 期为主(46?2%,12/26), MLH1基因突变8例(30?8%,8/26)、MSH2基因突变18例(69?2%,18/26),其中Lynch相关多发癌10例(38?5%,10/26),异时性结直肠癌4例。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59?12岁,以60~69岁患者居多(41?7%,10/24);癌灶位于左半结肠18例(75?0%)、右半结肠6例,Dukes分期以C期为主(50?0%,12/24),多发结肠癌1例,无异时癌。2组在患者性别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患者年龄构成( P<0?01)、结直肠癌分布部位( P<0?01)及分期( 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ynch综合征的特点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易发结直肠癌,且易伴发其他部位恶性肿瘤。 Lynch 相关结直肠癌致病基因主要为 MLH1和MSH2,发病年龄轻,右半结肠好发,不易发生远处转移和深层浸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规范的内镜随访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 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研究进展

    作者:时俊宇;陈继明;陈友国;王清;高红艳

    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是由DNA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Lynch综合征患者常患有多种原发性肿瘤,女性患者中子宫内膜癌与之为密切,称为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目前,对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无大样本的数据研究,对其筛查及随访缺乏统一策略.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与重视,作者对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方法 、治疗要点及筛查策略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结直肠癌研究30年回顾和现状

    作者:郑树;张苏展;黄彦钦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癌症之一.30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年均上升3%~4%,但地区差异较大,如上海2012年发病率达56/10万.从全局看,我国结直肠癌发病仍暂处非高发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国家癌症研究代表处(Intemati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发表的Globocan 2012估算中国大陆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为14.2/10万,居世界第75位,标化病死率7.4/10万,据世界第78位.然而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例数却分别占全世界发病和死亡总例数的18.6%和20.1%,均居第1位.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报告,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分别列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及第5位,病死率分别居第4位和第5位.

  •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遗传学组

    遗传性结直肠癌根据有无息肉大致可分为2类:(1)以息肉病为特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等;(2)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本共识主要分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综合征、息肉病性综合征以及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3个部分,分别针对各个遗传综合征的定义、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标准、治疗策略以及随访监测策略展开阐述和推荐.除了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更强调防治结合,注重对家系成员的遗传筛查和监测随访.希望通过本专家共识的制定,推动中国临床工作者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认识和多学科参与的规范化诊治,终有效提高我国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水平.

  • 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方晨燕;张平;张英丽;于爱军

    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LS-EC)与散发性子宫内膜癌不同,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于DNA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的突变或异常表达引起的.LS-EC再发肿瘤风险较高,及时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近年来发达国家采用免疫组化、微卫星不稳定性和基因检测等相结合的分子诊断方法,大大提高了LS-EC的诊断率.全文针对LS-EC的遗传学改变、临床病理特点、筛查及诊断、预防、治疗进行了综述.

  • Lynch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胡灵丹;马秀梅

    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又称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常见的一种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占结直肠癌的2%~5%.指的是那些具有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导致易患结直肠癌和其他恶性肿瘤的个体.文章就国内外近10年关于MMR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对LS的诊断和筛选及其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 女性 Lynch综合征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治研究进展

    作者:于婷;曲皖君;周颖;吴大保;胡卫平

    Lynch综合征(L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表现为多系统多发恶性肿瘤.随着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检出率逐年增高,并为LS相关恶性肿瘤的监管及治疗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诊疗方案,但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各临床专科,对其综合评价和系统性随访尚不完善.该综述总结了女性LS患者相关恶性肿瘤的筛查诊断、治疗管理的新进展,为不同临床学科对Lynch综合征病患及家系的管理和治疗提供借鉴和帮助.

  • 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在Lynch综合征筛查中的意义

    作者:李惠;孙怡;刘春样;赵苏苏;韩梅;陈劼;钱晓萍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10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LH1、MSH2、MSH6和PMS2蛋白表达缺失情况,分析蛋白表达缺失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对其中20例进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检测.结果 102例结直肠癌有15例(14.7%)发生MMR蛋白表达缺失,MLH1、MSH2、MSH6、PMS2蛋白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2.7% (13/102)、3.9% (4/102)、4.9% (5/102)、10.8% (11/102).结直肠癌标本中MLH1、MSH2、MSH6、PMS2的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 >0.05);MLH1与PMS2蛋白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化高低相关(P<0.05).进行MSI检测的10例MMR蛋白缺失病例中有2例(2.0%)为高频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其余8例为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另10例无MMR蛋白缺失的病例微卫星状态均为低频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low,MSI-L)/MSS.结论 免疫组化检测MLH1、MSH2、MSH6和PMS2的缺失可以用于Lynch综合征的初筛,对结直肠癌患者行MMR免疫组化检测和MSI联合检测可提高Lynch综合征的诊断率.

  • 126例子宫内膜癌中Lynch综合征的初步筛查

    作者:杨通印;易韦;褚明亮;张著学;林永顺

    目的 探讨hMSH2、hMSH6、hMLH1、hPMS2蛋白缺失情况和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Lynch综合征患者的家系分析,初步进行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6例子宫内膜癌中hMSH2、hMSH6、hMLH1、hPMS2蛋白表达,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hMLH1蛋白表达缺失病例的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22% (28/126)的病例出现MMR蛋白缺失表达,其中12例hMLH1-/hPMS2-、6例hPMS2-、4例hMSH2/hMSH6-,hMSH6-和hMLH1-各3例,以hMLH1和hPMS2蛋白缺失表达为主.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有h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15例子宫内膜癌中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证实9例存在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提示其为子宫内膜癌的散发性病例.结论 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行MMR蛋白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是初步筛查Lynch综合征的有效策略.

  • 子宫内膜癌中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筛查Lynch综合征及其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曾桢;董颖;张岩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缺失的情况,研究其与临床标准诊断之间的关系,以及MMR蛋白表达缺失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1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法分析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MR蛋白(MLH1/MSH2/MSH6/PMS2)表达情况.结果:临床诊断或可疑的Lynch综合征22例(7.0%),存在MMR表达缺失者49例(15.7%).临床诊断或可疑Lynch的患者中,存在MMR表达缺失者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1),其中主要是MSH6表达缺失存在差异(P=0.004).MSH2表达缺失和MSH6表达缺失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更低(P=0.002,P=0.045)、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更高(P=0.025,P=0.020)、肿瘤分化差(P=0.030,P=0.010);MSH6表达缺失的患者,相对年龄更小(P=0.021).结论: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表达缺失在诊断或可疑Lynch综合征患者中的比例更高,可用于辅助进行Lynch综合征的筛查及诊断.MMR蛋白表达缺失与患者低龄、存在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不良等临床病理特征相关.

  • 子宫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钞晓培

    子宫内膜癌相关的Lynch综合征是常见的遗传性癌症综合征,应在内膜癌患者中针对Lynch综合征进行普遍筛查.目前以病理免疫组化、微卫星不稳定等方案联合检测为常见的筛查策略,以靶位点的基因测序为诊断金标准.对于内膜癌患者及其亲属提供有关Lynch综合征的遗传咨询和检测,结合针对性的筛查、随访和治疗,可显著降低相关癌症的风险.我国内膜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亟待结合本国国情制订出成本效益优化的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诊治方案,进一步提高我国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的筛选方法和诊治水平.

  • 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诊断的思考和化学治疗的进展

    作者:张晔

    Lynch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DNA错配修复基因MMR的胚系突变导致家系成员具有肿瘤易感性,相关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等.女性Lynch综合征患者终身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达30% ~60%.目前广泛接受的是以IHC或MSI检测为中心进行普查,结合基因检测得到确诊.排除MLHI甲基化后,IHC和基因检测常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部分患者为Lynch样综合征,主要来源于体细胞MMR突变.Lynch综合征患者除预防性手术外,还可通过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等药物进行预防.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MSI-H实体肿瘤中被批准使用,但其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效果仍需进一步证实.

  • 回族 Lynch 综合征一家系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及突变情况分析

    作者:解澎;任景丽;汪文杰;虎建恩;胡桂明;吴会芳;牛海鸥

    目的:分析回族Lynch综合征一家系错配修复基因( MMR)表达及突变情况,探讨回族Lynch综合征的基因特点。方法先证者男性,37岁,第4代,回族,直肠低分化腺癌。本家系现存6代(均为回族),共有结直肠癌患者14例,在世7例。提取本家系中6例患者及5例正常人外周血及肿瘤组织DNA。采用DNA测序检测肿瘤细胞DNA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细胞MMR表达,采用PCR技术检测MMR基因突变情况。结果该家系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MSI检测均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H);肿瘤组织MMR家族中MLH1表达均为阴性;MLH1基因第一外显子存在2个新的错义突变位点c.264G>T、c.265G>T,其中c.265G>T突变导致MLH1基因蛋白质翻译在该位点提前终止。结论回族Lynch综合征家系存在MLH1基因突变,即存在第一外显子错义突变位点c.265G>T。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 DNA 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及意义

    作者:莫海英;耿明;刘峰;徐钦臣;刘晓红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 MMR)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8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膜癌组,其中可疑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以下简称Lynch内膜癌)18例],1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增生组),20例正常周期子宫内膜组织(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P法检测各组MMR蛋白hMLH1、hMSH2、hMSH6及hPMS2表达,其中≥1项表达阴性即判为MMR蛋白缺失。分析MMR蛋白缺失与内膜癌肿瘤分期、分级的关系;不同年龄内膜癌及可疑Lynch内膜癌者MMR缺失情况。结果增生组、内膜癌组及正常组MMR蛋白缺失率分别为33.33%(4/12)、36.25%(29/80)、0,增生组与内膜癌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内膜癌组≤45岁者MMR缺失率明显高于年龄≥60岁者;18例可疑Lynch内膜癌患者MMR缺失率(88.89%)明显高于另外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MMR蛋白缺失率(17.74%),P<0.05。结论 MMR蛋白表达缺失可促进子宫内膜癌(尤其是低龄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发生及发展。

  • 云南省7个Lynch综合征家系中致癌基因突变研究

    作者:珠珠;黄鉴;潘国庆;陈昌望;洪敏;李文亮;董坚

    目的 探讨云南省7个Lynch综合征(Lynch syndrome,LS)家系中常见致病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2008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个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微卫星不稳定检测确定为MSI-H和dMMR的家系先证者,并且这7个家系都符合AmsterdamⅡ诊断标准.采用目标区域捕获结合高深度测序技术,对家系首发患者的遗传性结直肠癌相关5个基因外显子及其邻近±2 bp内舍子区变异进行分析.结果 7个家系(2个白族家系、2个彝族家系、3个汉族家系)中,2个白族家系和2个彝族家系均未发现已知突变位点.结论 Lynch综合征家系致病突变可能存在民族差异.

  • 遗传性结直肠癌基因检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规范化问题

    作者:姜烈君;陆晓旭;黄华艺

    遗传性结直肠癌是一类多因素遗传特征家族性疾病,包括Lynch综合征、家族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MYH相关性息肉,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5%.Lynch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是因无效的错误配对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而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一系列相关癌症,常由MMR基因(MLH1、MSH2、MSH6和PMS2)突变引起.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APC基因突变引起的广泛性结肠息肉病.而MUTYH基因突变可引起MYH相关性息肉(MYH-associated polyposis,MAP).为了规范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分子诊断技术流程,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会制定检测大纲以供各相关实验室参考.本文对该大纲进行归纳并结合我国的大纲进行讨论.

  • 遗传性胃肠肿瘤研究现状

    作者:何裕隆

    胃癌和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分别有1%~3%胃癌和5%~15%结直肠癌是由胚系基因突变引起、具有明确遗传性的胃肠肿瘤.遗传性胃癌包括遗传性弥漫型胃癌(HDGC)和遗传性肠型胃癌(HIGC).CDH1基因突变是引发 HDGC 的主要原因,建议HDGC患者家系一级和二级亲属进行CDH1基因突变检测,每年行内镜检查,接受预防性全胃切除手术.遗传性结直肠癌包括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胚系的MMR基因突变检测是Lynch综合征诊断的金标准,建议Lynch综合征患者每年行内镜检查,并根据个体情况选择标准肿瘤根治手术或全结直肠切除.FAP是由于APC基因突变所致,建议每1 ~ 2年行内镜检查,持续终生,当有大量腺瘤发生时应考虑手术切除.促进遗传性胃肠肿瘤研究的关键是遵循规范的遗传性胃肠肿瘤诊治指南、构建完整的遗传性胃肠肿瘤家系的临床和基因信息库;而二代基因测序技术为阐明遗传性胃肠肿瘤发病机制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工具.

  • PMS2基因胚系突变结直肠癌患者免疫组化及微卫星不稳定的表达

    作者:孔令亨;丁培荣;姜武;蔡木炎;王芳;唐京华;彭健宏;张荣欣;温咏珊;陈春燕;潘志忠

    目的 分析PMS2基因胚系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组化及微卫星不稳定表达特征.方法 对符合Amsterdam Ⅱ、修订Bethesda标准、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免疫组化MMR蛋白表达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使用二代测序进行MMR基因胚系突变检测.结果 共检测出PMS2胚系突变27例,其中致病性突变4例,意义未明突变23例.4例致病性突变均表现为PMS2免疫组化单独表达缺失及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意义未明突变患者中33.3%(7/21)表现为PMS2表达缺失,52.6%(10/19)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结论 PMS2基因致病性胚系突变结直肠癌倾向于表现为相应蛋白单独表达阴性.PMS2基因意义未明突变相应的表型多变,致病性分类尚需更进一步资料.

  • 一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同时出现的APC和MLH1基因突变

    作者:尚晨光;刘林枝;王小慧;董颖;张岩

    目的 探讨一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APC和MLH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通过临床表现、家族史及组织病理学等诊断1例FAP女性患者.患者两年后出现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而后者是Ⅱ型Lynch综合征的病变之一.提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DNA,采用Sanger测序的方法筛查APC和MLH1基因突变.结果 该家系同时存在APC基因第7外显子的杂合性突变c.637C>T(p.R213X)和MLH1基因第12外显子的杂合性突变c.1153C>T(p.R385C).两种突变同时出现的情况既往未见报道.前者突变造成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后者突变了造成氨基酸的改变.结论 同时出现的APC基因c.637C>T (p.R213X)和MLH1基因c.1153C>T(p.R385C)突变是该家系的致病性突变,其出现临床表现的年龄较晚,且严重程度存在差异.对于FAP患者,应询问其家族史并对APC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同时关注其是否存在肠外病变.对于出现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可进行MMR基因的筛查,以确定是否同时存在Lynch综合征.

40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