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Journal of Surgery Concepts & Practice 외과리론여실천
- 主管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影响因子: 0.5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610
- 国内刊号: 31-1758/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早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的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阻断mTOR信号通路在早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模型干预组.采用胆道结扎离断3周制备早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模型,模型干预组于术后1周给予雷帕霉素[2 mg/(kg·d)]腹腔注射2周.通过组织病理学、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评估肝纤维化和门静脉压力.应用RT-PCR测定肝纤维化基因PC-α1、α-SMA 、TGFβ1和PDGF的转录,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mTOR信号通路标志物P70S6K和磷酸化P70S6K (p-P70S6K)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内胆管细胞和α-rSMA阳性细胞活化增殖显著,肝脾明显增大,门静脉压力也显著增高;肝脏促纤维化基因明显上调,p-rP70S6K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而雷帕霉素通过阻断mTOR信号通路显著改善了肝功能、肝纤维化、门静脉压力及脾肿大.结论:mTOR信号通路是早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形成的重要调控机制,阻断该通路可能成为早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新靶点.
-
腹腔镜小肠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临床分析(附65例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腹腔镜手术治疗的65例小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恢复及疗效.结果:65例病人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85±38) min,平均手术出血量(20±12) mL,平均切口长度(4±1) cm.术后中位排气时间为2(1~4)d,中位住院时间为7(5~20)d.4例(6.1%)发生术后并发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中位随访时间50(6~102)个月,术后死亡1例、复发2例.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小肠GIST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和恢复快等优势,并能弥补内镜和影像学诊断的不足.
-
腹腔镜胆总管取石和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两种微创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结合胆总管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traction,LCBDE)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近4年余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LC+LCBDE组40例,EST+LC组40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LC+LCBDE组与EST+LC组手术成功率(97.5%比95.0%)、结石清除率(90.0%比92.5%)、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7.5%比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无围手术期死亡.LC+LCBDE组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低于EST+LC组(P<0.001).LC+LCBDE组未发生远期并发症,无结石复发,EST+LC组2例结石复发和4例发生远期并发症(3例胆道感染,1例复发性胰腺炎)(15.0%).结论:本研究显示,LC+LCBDE与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相似.LC+LCBDE治疗既保留了Oddi括约肌的功能,避免EST相关的潜在风险;同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
原发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预后因素分析(附21例报告)
目的:对原发腹膜后平滑肌肉瘤(retroperitoneal leiomyosarcoma,RLMS)病人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21例RLMS病人,分析临床和病理特征对疾病无进展(freedom from progression,FFP)时间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标记CD34,对18例病人肿瘤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中位随访24(4~39)个月,13例病人出现复发或疾病进展,中位FFP时间20个月,18例病人的中位MVD为每10个高倍视野94个.单因素分析发现,就诊时转移(P<0.000 1)、FNCLCC评分分级(P<0.000 1)、是否手术完整切除(P<0.000 1)、MVD (P=0.009)与FFP时间相关;多因素分析仅显示FNCLCC评分和手术完整切除是FFP时间的独立预后因子(P<0.05).结论:FNCLCC评分、RLMS是否完整切除与病人的预后相关;低MVD的病人可能有较好的预后.
-
微创手术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附21例报告)
目的:探讨微创外科手术方式在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了解其的适应证及可能优势.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外科2006年8月至2013年9月微创手术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21例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机器人手术组(n=13)和腹腔镜手术组(n=8),收集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资料.结果:机器人手术组包括胰岛素瘤8例,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5例;手术方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胰体尾切除术4例,胰腺中段切除2例,Beger手术1例,胰腺肿瘤局部剜除2例.腹腔镜手术组包括胰岛素瘤6例,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2例;手术方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胰体尾切除术7例.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至今,均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安全、可行的,术后创伤小、恢复快.机器人手术在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方式上有更多的选择.
-
腰肋三角解剖特点与急性胰腺炎并发左侧胸腔积液的关系
目的:探讨腰肋三角的解剖特点及其与急性胰腺炎并发左侧胸腔积液的关系.方法:对9具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分别测量左、右侧腰肋三角的面积及其与胰腺的垂直距离.结果:左侧腰肋三角的面积比右侧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侧腰肋三角与胰腺的垂直距离比右侧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肋三角是急性胰腺炎并发胸腔积液的重要通路,左侧腰肋三角面积大且与胰腺距离近,是导致左侧胸腔积液多发的可能原因.
-
儿童与成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临床和MDCT特征的比较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的临床特征及多层螺旋CT(muh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影像学表现,并与成人胰腺SPT进行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MDCT检查且病理确诊为胰腺SPT的102例病人.分析胰腺SPT的症状和CT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包膜、钙化、内部组成、密度和强化模式.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x2和t检验.结果:共收集患儿18例(≤18岁),成人84例(>18岁).患儿,男3例,女15例,平均年龄(15.1±1.91)岁,腹痛不适(9/18,50%)为儿童胰腺SPT主要的临床表现;儿童病变平均直径明显大于成年病人[(9.1±3.8) cm比(5.9±3.2)cm,P=0.000 3];除肿瘤大小外,儿童和成人胰腺SP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10岁以上的女性儿童,胰腺有较大占位并具有典型SPT的MDCT影像学表现时,应考虑SPT可能.
关键词: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 -
联合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行性研究
目的:总结联合静脉切除(vein resection,VR)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手术经验,讨论联合VR重建的PD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瑞金医院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行联合VR重建的PD 51例胰头部恶性肿瘤病人(VR+组)以及同期行标准PD的329例病人(VR-组).结果:两组病人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联合VR重建的PD病人中行联合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切除重建的PD 28例,联合门静脉(portal vein,PV)切除重建的PD 15例,联合PV与SMV切除重建的PD 8例.两组病人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除静脉血栓)发生均无统计学差异.VR+组病人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多于VR-组.结论:联合VR重建的PD能安全施行,使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得到提高,手术并发症发生并无明显增加.
-
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诊断、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11例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治疗胃和小肠GIST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1例病人CT的检出率为100%,内镜病理检出率为25%.均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7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2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围手术期无病人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10个月和2年出现复发、转移.十二指肠GIST病人的1年和2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1%(10/11)和82%(9/11),预后略差于胃和小肠GIST.结论:十二指肠GIST的术前诊断应综合应用内镜和影像学技术,以提高其确诊率.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合理选择手术方法.低危病人手术后基本可以治愈,中、高危病人术后应配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该病的预后略逊于胃和小肠GIST.
-
机器人辅助胰腺外科的发展现状
就外科手术发展的历程而言,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传统开腹为第一代外科手术.20世纪80年代,以腹腔镜技术为标志的微创外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第二代外科手术.进入21世纪,以DaVinci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研发后迅速投入临床使用,具有全新的理念和技术优势,是外科发展史上又一次革命,这可能预示着“第三代外科手术”时代的来临.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的规范和进展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组有显著异质性的肿瘤,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可发生于人体很多器官和组织,以胃肠道、胰腺、支气管和肺为常见[1].胃肠道和胰腺分别分布着12种和4种主要的神经内分泌细胞,NEN在胃肠道和胰腺中的发病率约为5.3/10万,占所有NEN的55% ~70%,是胃肠道第二大常见肿瘤[1].
-
胰腺形态与主胰管在胰实质中行程特点的再认识与临床
结合临床难题对腹腔脏器的大体解剖学进行再研究,会获得一些有助于推动临床进展的新认识[1-2].笔者对20具尸体的“胆胰十二指肠区域”标本进行研究[3-4],并结合有关胰腺手术时的观察,得到了有关胰头形态及其与胰颈部之间连接结构等特点的新认识.对胰腺标本的多个部位作垂直切面,并分别测量每个胰腺切面上的主胰管与胰腺背侧的距离(背距)以及与胰腺腹侧的距离(腹距),然后将测量到的每个胰腺切面上的主胰管位置连接起来,形成各段主胰管在胰腺实质中行程位置的“概念线”.这些研究引发了胰腺外科某些认识上的新进展.
-
胰肠吻合技术的发展
胰腺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而作为其主要治疗手段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过去由于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10%和50%),临床较少开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手术死亡率已下降至5%左右;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在近十余年中无明显下降,为30%~40%[1-2].术后胰漏是主要并发症,可导致腹腔感染、败血症和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如何避免或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一直是胰腺外科领域的研究重点,仍需不懈的探索.
-
胰腺手术的加速康复外科实践
近年来,随着专业胰腺外科团队的建立和手术技术的成熟,胰腺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已明显下降,并发症发生率也逐渐下降;如何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加速康复外科是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出现一种新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其核心是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尽量减少病人的应激损伤、促进康复,从而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费用,以便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该治疗模式在结肠直肠癌和胃癌等消化道手术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
长链非编码RNA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遗传中心法则表明,人类基因组RNA只是一个在DNA与蛋白质之间的信使,但只有2%的序列是编码蛋白质,大部分被转录为非编码RNA (non-coding RNA,ncRNA).ncRNA根据长度分为小非编码RNA (small noncoding RNA,sncRNA)和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两大类,在基因表达调节的功能与机制上又表现为各自独特的功能.sncRNA主要通过翻译后抑制或RNA干扰途径参与基因转录后调节,而lncRNA更多地参与表观遗传学的调节.诸多研究表明,不同ncRNA的表达越来越被认为是肿瘤细胞的一种标志物,是潜在的肿瘤基因表达调节和治疗的目标.已证明lncRNA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表达异常,并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可调节多种肿瘤的生物学功能,是新的肿瘤标志物及治疗目标.
-
IL-33及其受体与肿瘤发生、发展关联性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是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属于白细胞介素1家族的新成员.IL-33可作为分泌型细胞因子,参与Th2型免疫和炎症反应,也可作为定位于细胞核的核因子,起转录调控作用.以往对IL-33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变态反应、炎症、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心肺疾病等方面,如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促进Th2细胞、嗜酸和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活化并释放IL-4、IL-5和IL-13等Th2型细胞因子,在其他炎症反应性疾病中促进炎症细胞的聚集和IL-1β、IL-6、IL-8等炎症因子的释放.
-
MDCT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中的应用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IPMN起源于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内的导管上皮,向胰管内呈乳头状生长并分泌大量黏液,进而导致胰管扩张或囊性灶形成.IPMN具有潜在恶变可能,可由良性腺瘤逐步进展为交界性肿瘤、原位癌或浸润性腺癌,前二者预后相对较好,而一旦发展为浸润性腺癌,则预后较差.故IPMN的早期诊断及手术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近年来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提高,IPMN的诊断率亦随之增高,目前IPMN的诊断和评估有赖于多排CT (mlutidetector-row CT,MDCT)、MRI和ERCP的综合应用.MRI检查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且MRCP对扩张的胰管及其与胰腺囊性灶间交通关系显示的灵敏度与ERCP相当,对IPMN的诊断有极高的价值.
-
微创技术在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中的应用进展
由于供体匮乏,临床上尸体肝移植的开展受到一定制约.活体肝移植的出现扩展了新的渠道,增加了供肝来源.1988年,巴西Raia等[1]首次进行了活体肝移植的尝试,随后澳大利亚Strong等[2]成功实施了活体肝移植手术.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临床经验的丰富,活体肝移植逐渐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一种相对安全而有效的手段[3-4].活体肝移植中,供体的安全一直是受关注的问题,如何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减小供体手术创伤、减轻供体痛苦并及早使供体达到生理和心理的康复,成为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和促进活体器官捐献的关键[5-7].
-
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的诊断及外科处理
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来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4%,其中25%~30%属遗传性.遗传性MTC(HMTC)分为多发内分泌肿瘤2A型(MEN-2A)、多发内分泌肿瘤2B型(MEN-2B)和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FMTC)3种类型.MTC是MEN-2的主要病变,也是早出现的病变,是MEN-2病人的主要死因.HMTC常表现为双侧、多发病灶,病程早期即发生颈部和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因此及时、彻底的手术治疗至关重要.鉴于MEN-2的RET基因突变类型与疾病临床表现型有很强的相关性[1],应用基因测序技术,通过对MEN-2先证者家族成员基因突变的筛查及分析,推测其可能的临床表现型并评估风险,进而在肿瘤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手术,提前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进展,使病人获得大的临床效益.
-
妊娠相关乳腺癌诊治进展
乳腺癌是妊娠期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第1例妊娠期乳腺癌的报道可追溯到1869年.妊娠相关乳腺癌(pregnancy-associated breast cancer,PABC)是指妊娠期或分娩后1年内诊断的原发性乳腺癌,发病率为3/10 000~1/3 000,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2%~3.8%,在45岁以下的育龄妇女中,患病率达7%~14%[1].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增加和女性生育期的推迟,PABC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瑞典卫生注册处统计表明,PABC的发病率从1963年的16/10万增高到2002年的37.4/10万[2].妊娠使乳腺癌的诊治变得更复杂,如何使产妇获得有益治疗而又能将胎儿风险降到低,是外科、妇产科、肿瘤科医师共同面临的挑战.
-
FOXO1在代谢综合征时胆结石形成中的调节作用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S)与胆石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但MetS状态下胆石病发生的具体机制尚未明了,现就MetS时FOX01对胆结石形成的调节作用作一阐述.胆石病与MetS的关系胆囊胆固醇结石病(简称胆石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发达国家,胆石病的发病率为10%~15%[1],且已成为个人及国家的沉重医疗负担.在我国,胆石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海地区胆石病发病率超过10%,已接近欧美发达国家.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胆道感染减少和饮食西方化,胆囊结石中主要是胆固醇结石[2].对胆石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始终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
腹腔镜外科在Castleman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是少见且病因不明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以淋巴结肿大为特征,Castleman等[1]于1954年首次发现,并于1956年首次系统报道了该疾病[2].CD临床分为局灶型(local Castleman's disease,LCD)和多中心型(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MCD),病理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LCD病人因病变多累及单处淋巴组织,手术切除病灶后,预后良好;而MCD迄今为止尚缺乏确切有效的诊疗手段.腹腔镜外科技术在历经20余年的发展和日趋成熟后,在CD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也日渐彰显.
-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附1例报告)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AIP)是一类以胰腺弥漫性或节段性炎症改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的年轻成员,AIP是少数几类可治愈的胰腺疾病,也因此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组织学上AIP以胰腺导管淋巴浆细胞浸润和组织纤维化为特征,由于发病率低,且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较难与胰腺癌鉴别,故目前对AIP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困扰.现将AIP 1例报道如下.
-
胰腺肿瘤的多学科诊疗模式
胰腺疾病通常发病隐匿、定位困难,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这与胰腺本身的解剖和生物学特点有关,胰腺肿瘤特别是胰腺癌易于早期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及远处转移,未经手术治疗的病人5年生存率始终低于5%[1-3].另一方面,由于胰腺疾病缺乏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手段,胰腺肿瘤的手术和综合治疗方案存在很多争议之处,使得胰腺疾病诊治过程难以完全规范化[4-6].因此,仅靠单一学科已不能满足胰腺疾病诊疗的需要,而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则可集中多个学科的技术优势,通过合作讨论提供更为全面的解决方案.
-
捆绑式胰胃吻合的技术演进及应用
胰肠(胃)吻合口漏一直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安全开展的重要因素,胰肠(胃)吻合口重建方式被认为是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胰肠(胃)吻合口重建的方式具有方法众多、小样本临床研究多及随机对照研究少的特点.胰肠(胃)吻合口的重建方法包括胰肠吻合和胰胃吻合两类,对于这两类重建技术的优、缺点以及预防胰漏的效果仍存在争议,没有统一的术式标准,大多依赖手术医师的偏好和经验而定.
-
个体化治疗的合理推荐——记2013年St.Gallen早期乳腺癌会议
第13届早期乳腺癌全身治疗的专家共识会议于2013年3月在瑞士的St.Gallen召开,有来自94个国家从事乳腺癌诊治的医务工作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内容主要是结合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进展,就乳腺癌病人推荐一个较为合理的治疗方案.目前已知乳腺癌至少包含腔内细胞(Luminal)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性型4个亚型[1].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需针对不同亚型的乳腺癌病人制定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在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上,临床试验非常重要,但对于个体病人优治疗方案的判断还存在缺陷.总体上,局部治疗对于提高生存率非常关键,但对有高危远处转移风险的病人,其作用就弱化了.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