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Chinese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중국의약생물기술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0.3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713X
- 国内刊号: 11-551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注射用微乳伪三元相图及其性质研究
目的 为难溶性药物提供合适的注射用微乳载体.方法 以中碳链甘油酯作为油相,聚氧乙烯蓖麻油、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磷脂、泊洛沙姆单用或合用作为表面活性剂,乙醇、聚乙二醇 400 单用或合用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建立不同的空白微乳体系并考察其伪三元相图.选取3种具有代表性的空白微乳体系进行粒径、形态学、稳定性评价.将尼莫地平、替尼泊苷、法莫替丁等3种水难溶性药物分别载入3种微乳体系,制备载药微乳并进行性质评价.结果 伪三元相图中,随着Km值的增大,微乳区域变大.空白微乳和载药微乳呈略带淡蓝色乳光的澄清透明液体;乳滴呈大小均匀的圆球形;粒径呈高斯分布;空白微乳和载药微乳均可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好.结论 所建立的空白微乳体系稳定性较高,便于临床使用,可用作难溶性药物的载体.
-
人血脑屏障体外实验模型的建立及缺氧-复氧对其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 建立人血脑屏障体外实验模型,并探讨缺氧-复氧对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将分离、纯化的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VEC)在细胞插入器上培养至汇合状态,以液面试漏试验确定血脑屏障模型的形成,并通过形态学检查、跨内皮细胞电阻(TEER)测定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透率对血脑屏障模型进行鉴定;以未达汇合状态的HB-MVEC及培养至汇合状态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对照.观察缺氧.复氧处理(缺氧2h和复氧1、2、4、8、24h)和缺氧-复氧时存在白细胞激活产物(缺氧2 h后在有白细胞激活产物存在情况下复氧1 h)对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的影响,以及前列腺素E、α1抗胰蛋白酶和丹参单体764-3对血脑屏障模型的保护作用.各项实验均观察3孔细胞.结果 HB-MVEC在细胞插入器培养至汇合状态后,液面试漏试验呈阳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细胞间无间隙,透射电镜检查证实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血脑屏障模型、未达汇合状态HB-MVEC和HUVEC的TEER分别为(46.0±1.3)、(30.8±1.4)、(7.5±2.1)Ω/cm2;向细胞插入器内加入含HRP的培养基培养1 h后,HRP通透率分别为0.17%±0.03%、0.26%±0.04%和0.94%±0.07%;缺氧2h和复氧1、2、4、8、24h HRP通透率分别为3.97%±0.94%、6.06%±0.75%、7.17%±0.18%、7.96%±0.47%、8.57%±0.62%、10.37%±0.78%.血脑屏障模型缺氧2 h后在有白细胞激活产物的情况下复氧1 h,其HRP通透率为8.87%±0.76%,明显高于无白细胞激活产物组(7.20%±0.87%);而前列腺素E、α1抗胰蛋白酶和丹参单体764-3能够减弱这种情况下的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增加,3组的HRP通透率分别为7.08%±0.89%,6.01%±0.57%和5.53%±0.62%.结论 应用HB-MVEC可以构建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缺氧.复氧明显增加血脑屏障模型的通透性,前列腺素E、α1抗胰蛋白酶和丹参单体764-3具有保护血脑屏障模型的作用.
-
大肠杆菌生物合成中心代谢途径的改造及其对工程菌色氨酸产量的影响
目的 改造大肠杆菌色氨酸生物合成的中心代谢途径,以进一步提高色氨酸产量.方法 根据ppsA和tktA基因序列分别合成引物行PCR扩增,将PCR扩增所得PLacO1-tktA-T1片段和pZA31质粒连接,经筛选鉴定正确的pZA31-tktA重组质粒和PCR扩增所得PLacO1-ppsA-T1片段连接,构建pZA31-ppsA-tktA重组质粒,并进行测序鉴定.将鉴定正确的pZA31-ppsA-tktA和pZE12-arofbr-trpEDfor重组质粒共转化至E.coli MGl655ART-R,获得的重组菌株命名为E.coli MG1655△RT-R[pZA31-ppsA-tktA/pZE12-aroGfbr-trpEDfbr](工程茵);以pZEl2-aroGfbr-trpEDfbr重组质粒转化至E.coli MGl655ART-R得到的重组菌株E.coli MG1655△RT-R[pZE12-aroGfbr-trpEDfbr]作为对照菌株,加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3 h后收集部分菌体行ppsA、tktA酶活性测定,其余发酵液继续培养4-5h后,监测调整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和pH值保持不变,48 h后检测色氨酸产量.结果 PCR扩增所得片段均与预期DNA表达片段大小一致;pZA31-ppsA-tktA重组质粒测序显示,克隆的tktA和ppsA基因序列与报告序列完全相同.工程菌ppsA和tktA酶活性(U)与对照菌株比较,分别提高了3和3.5倍(分别为0.25±0.04 vs.0.08±0.02,P<0.05:0.21±0.03 vs.0.06±0.02,P<0.05);色氨酸产量(g/L)与对照菌株比较,提高了13倍(1.10±0.05 vs.0.80±0.05,P<0.05).结论 成功改造了大肠杆菌色氨酸生物合成的中心代谢途径,进一步提高了色氨酸产量,为构建高产色氨酸基因工程菌打下了基础.
-
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对组织工程气管软骨力学强度的影响
目的 研究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对组织工程气管软骨力学强度的影响,探索适宜的组织工程气管软骨培养方法 .方法 分离2周龄Lewis大鼠剑突软骨细胞传代培养,收集第3代软骨细胞种植到DegraPol管状支架上,静态培养7 d,然后将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分别置于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培养(生物反应器组)或继续静态培养培养3周(静态培养组).取出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以噻唑蓝(MTT)法测定软骨细胞增殖活性,结果 以吸光度(A)值表示(每组n=6);以Zwick1445型材料试验机测定软骨细胞一支架复合物的大应变值和应力值(每组,n=4);并制备扫描电镜标本,观察软骨细胞在DegraPol支架中培养后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不同条件下培养3周,生物反应器组和静态培养组A值分别0.17±0.05、0.12±0.01,大应力值分别为(0.33±0.04)和(0.26±0.01)MPa,大应变值分别为(3.53±0.91)和(1.71±0.13)mm/mm,2组间3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生物反应器组获得更好的软骨样结构和更多的细胞外基质.结论 旋转生物反应器能够提供更好的体外培养条件,有利于组织工程气管软骨的形成.
-
小鼠骨髓抑制和再生过程中Sod/Gpx/Cat抗氧化酶基因的动态表达研究
目的 研究Sod/Gpx/Cat抗氧化酶系列基因在小鼠骨髓抑制和再生过程中的动态表达,了解氧化应激在骨髓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经5-氟尿嘧啶(5-Fu)注射后的骨髓抑制和再生C57BL/6小鼠模型,分别在5-Fu注射前(第O天)和注射后第3、7、11、14天各断颈处死6只小鼠(分别记为0 d组、3 d组、7 d组、11 d组、14 d组),收集小鼠骨髓单核细胞.Trrizol试剂抽提小鼠骨髓单核细胞总RNA,采用Affymetrix小鼠全基因组cDNA 430A芯片检测小鼠骨髓细胞Sod/Gpx/Cat系列基因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 进行半定量RT-PCR鉴定.结果 Sodl/Sod2/Gpx1/Gpx3b/Gpx4b/Cat在各组小鼠骨髓细胞中均有较高的表达,Sod3/Gpx2则在7 d组开始表达,11 d组和14 d组表达量持续减少.其中Sod2/Gpx3b/Gpx4b/Cat从0 d组到14 d组均为表达量先增加后减少;Sodl/Gpxl则为表达量先减少后增加;在各组小鼠骨髓细胞中未检测到Gpx3a/Gpx4a/Gpx5/Gpx6的表达.结论 Sod/Gpx/Cat抗氧化酶系列基因在小鼠骨髓抑制和再生过程中呈现特征性的动态变化,这种变化提示了骨髓细胞氧化应激反应过程的组织特异性和调控特定的细胞信号通路的过程.
-
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细胞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方法 ,并观察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对晚期肺癌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s数量的影响.方法 19例晚期肺癌和10例乳腺癌患者均给予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于化疗前1 d和化疗后第7天采集患者外周血,分别加入鼠抗人CD4-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CD8-PE(藻红蛋白)/CD3-PerCP(多甲藻叶绿素蛋白)、CD25-FTTC/CDl27-PE/CD4-PerCP、CD3-FITC/CD(16+56)-PE/CD45-PerCP单抗,并以分别加入同型鼠抗人IgGl-FITC、Igol-PE、IgGl-PerCP抗体作为阴性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化疗前后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和CD4+CD25+Tregs、NK细胞所占比例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重复3次.结果 与化疗前比较,晚期肺癌和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D4+CD25+Tregs的比例均明显降低(6.82%±3.11%vs.5.48%±2.13%,P=0.045;6.38%±1.84%VS.3.88%±1.69%,P=0.007);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D4+T细胞的比例升高(48.84%±16.44%VS.56.35%±14.50%,P=0.006),CD8+T细胞的比例降低(51.18%±16.44%vs.43.65%±14.50%,P=0.006),CD4+/CD8+T细胞比值升高(1.12±0.60VS.1.57±0.88,P=0.008),而CD3+T细胞和NK细胞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D3+、CIM+、CD8+T细胞、NK细胞的比例和CD4+/CD8+T细胞比值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成功建立了FCM检测CD4+CD25+Tregs的方法 ,联合应用CD4、CD25、CDl27检测CD4+CD25+Tregs简便可行、重复性好,检测结果 可靠、准确,比较适用于临床检验.紫杉醇联合卡铂能够降低晚期肺癌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s的数量.
-
siRNA干扰跨膜转运蛋白21的表达对KO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γ分泌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跨膜转运蛋白21(TMP 21)对γ分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缺陷型KO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KO)]分为转染组(T)和对照组(C),转染组转染载有TMP 21小分子干扰RNA(siRNA)的质粒,对照组转染空质粒.每组均制备包含细胞全膜蛋白的样品(T1、C1),经CHAPSO进一步溶解后超速离心制备所得纯化全膜蛋白样品(T2、C2),用γ分泌酶组分早老蛋白1(PS-1)特异性抗体免疫沉降C2或T2后获得的γ分泌酶样品(IPT2、IPC2).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类样品中γ分泌酶重要组分TMP 21、PS-1和Nicastrin(NCT)蛋白表达量;应用ELISA法检测β淀粉样肽40和β淀粉样肽42的生成总量.结果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TMP 21蛋白表达量在转染组样品IPT2中为5294±247 ng/ml,在对照组样品IPC2中为19110±579 n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样品中PS-1与NCT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TMP21可与PS-1共沉降.ELISA法检测显示,转染组样品IPT2与饱和浓度底物C99反应生成的β淀粉样肽40和β淀粉样肽42总量为348±18 pg/ml,对照组样品IPC2为与饱和浓度底物C99反应生成的β淀粉样肽40和β淀粉样肽42总量为342±18pg/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MP 21可能为γ分泌酶的组分之一.在TMP21蛋白低表达状态下γ,分泌酶活性升高,提示TMP 21为γ分泌酶的负调控因子之一.
-
重组溶瘤腺病毒Ad-CD80-TPE-GM对Hep2细胞移植瘤的杀伤效应
目的 研究自行构建的重组溶瘤腺病毒Ad-CD80-TPE-GM对裸鼠Hep2细胞移植瘤的杀伤效应.方法 裸鼠皮下接种Hep2细胞悬液建立荷人喉癌动物模型.将裸鼠分为单次治疗组和连续治疗(每天1次、连续5 d)组,每组据治疗药物不同再分为PBS组、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复制缺陷型5型重组腺病毒(Ad-GFP)组、Ad-CD80-TPE-GM组,以PBS、Ad-GFP组为对照组.单次治疗组于治疗后4 d取外周血并剥离肿瘤,分别用有限稀释法、BCA蛋白质定量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组织中的病毒感染滴度、总蛋白浓度和CD80表达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表达水平,并计算肿瘤组织中病毒感染滴度量和总蛋白中GM-CSF的表达量.连续治疗组于首次给药后观察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待对照组肿瘤直径>1 cm,或肿瘤表面出现明显溃疡时剥离肿瘤,计算Ad-CD80-TPE-GM组分别与2个对照组相比的相对肿瘤增殖率和抑瘤率.结果 单次治疗组中,Ad-CDS0-TPE-GM组肿瘤组织中病毒感染滴度量(IU/tumor)为1.13×106(1.40×105~7.25×107),明显高于Ad-GFP组[1.17×102(7.80×101~2.40×102),P=0.01],而PBS组未检测到病毒;GM-CSF表达量(pg/mg)为397.32±179.67,明显高于PBS组(4.02 4±0.93,P<0.01)和Ad-GFP组(6.92±2.79,P<0.01):CD80表达阳性率为31.6%±9.0%,而PBS和Ad-GFP组均基本不表达(均P<0.001).连续治疗组中,Ad-CD80-TPE-GM组与PBS和Ad-GFP组相比,相对肿瘤增殖率分别为31.8%(P<0.05)、25.9%(P<0.01);抑瘤率分别为73.4%、77.9%(均P<0.001).结论 Ad-CD80-TPE-GM能在端粒酶阳性的人喉癌Hep2细胞移植瘤组织内大量复制并有效表达目的 基因,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
-
生物条形码:一种新的痕量蛋白检测技术
目前,蛋白质的痕量检测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像检测核酸的PCR那样高灵敏度的、可对目标蛋白进行扩增的技术[1-2].2003年,美国科学家Mirkin 领导的课题组首次报道了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bio-bar codes assay,BCA)[3],可以对痕量蛋白进行检测.与临床上常规的ELISA法检测相比,其检测灵敏度可达它的106倍.本文针对BCA检测系统的技术要点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简要综述.
-
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肿瘤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然而目前在临床肿瘤治疗和诊断中广泛应用的药物还多数为非选择性药物,体内分布广泛,尤其在一些正常组织和器官中也常有较多分布,常规治疗剂量即可对正常组织器官产生显著的毒副作用,导致患者不能耐受,降低药物疗效,所以提高药物的肿瘤选择性,减少其在非靶向部位的聚集是提高抗肿瘤药物疗效的关键.减少药物对非靶向部位的毒副作用,降低药物治疗剂量并减少给药次数,从而提高药物疗效,这种治疗方法即被称为肿瘤靶向治疗.现今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胰岛素自身抗体检测研究进展
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糖尿病相关抗体,例如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抗体(IA-2A)、锌转运体8抗体(ZnT8A)[1]等.
-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T2DM)是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全球T2DM患者已经超过1.5亿,预计到2025年T2DM患者将增加1倍[1].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向卫生部刘谦副部长汇报工作并听取指示
为了做好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换届工作,更好地推动协会的发展,协会领导班子主要成员于今年1月24日向卫生部刘谦副部长以及相关司局的领导进行了工作汇报,并听取了卫生部领导的重要指示.
-
胰酶浓度对轮状病毒蚀斑形成的影响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属(reovirus),是世界范围内导致婴幼儿急性肠炎的主要病原.
-
如何正确进行生物医学科研设计Ⅱ.如何合理选用单因素实验设计
编者按生物医学科研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而生物体具有极大的变异性.科研的目的就是要从表面上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或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以便正确地解释和揭示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发展乃至消亡的规律,从而达到认识人类社会并促进其发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至于征服自然之目的.
-
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续一)(2007年10月更新)
编者按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制定的<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简称"统一要求")是帮助作者完成论文写作和向期刊投稿的指导性文件.
-
药品灭菌中的F0值与无菌保证的探讨
F0值是指将被灭菌物品不同受热温度折算到与121℃热压灭菌时热效力相当的灭菌时间,是标准灭菌时间,一般不低于8 rain[1].F0值的计算对验证灭菌效果极为有用.近年来国内大输液药品生产中陆续出现一些问题,大输液药品的灭菌效果也成为业内人士探讨的焦点和热点.F0值是否大于8,则是焦点中的焦点.
-
生物安全柜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生物安全问题,特别是2003年SRAS暴发以后,生物安全柜已广泛应用在我国各行业的相关实验室.
-
CRO与生物医药产业
为节省经费及人力,实现研究开发的专业化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委托CRO进行专业的技术开发和临床试验,目前已成为国外制药企业进行新药研发的主要途径.
-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2007
2007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领域精彩纷呈,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本文仅就国内外相关研究简况,以信息传递形式加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