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摘要: 1 前言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其治疗策略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 的开发应用,使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日渐受到重视,成为更科学合理地对乳腺癌进行个体化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乳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一种乳腺癌辅助治疗的新概念,是指对非转移性乳腺癌在局部治疗前进行的系统性内分泌治疗,其目的是使那些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的乳腺癌原发病灶和区域淋巴结肿瘤缩小降期,为外科手术创造条件,从而提高乳腺癌的局控率并为需要行乳腺切除术的患者提供保留乳房的机会[1].
-
局部晚期鼻咽癌ERCC1 mRNA表达水平与铂类同期放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明确鼻咽癌铂类同期放化疗疗效与肿瘤组织中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ene1,ERCC1)mRNA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肿瘤科经活检诊断为鼻咽低分化鳞癌的初治患者,放化疗前通过RT-PCR测量肿瘤组织中ERCC1 mRNA表达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顺铂单药同期放化疗,治疗结束3个月后复查,评估疗效,分析铂类药物化疗短期疗效与ERCC1 mRNA表达水平间的关系.结果 共78例患者纳入研究且可评价,其中完全缓解占65.38%,部分缓解占24.36%,疾病稳定占5.13%,疾病进展占5.13%;有效率89.74%,疾病控制率94.87%.ERCC1 mRNA在肿瘤组织的平均表达水平为1.216,患者的年龄、性别和TNM分期与ERCC1 mRNA表达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前肿瘤组织中ERCC1 mRNA低表达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高表达者(P<0.05).结论 ERCCl 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铂类同期放化疗短期疗效间呈负相关关系,可预测铂类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效果.
关键词: 鼻咽癌 同期放化疗 DNA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铂类 -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LGR5、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LGR5、Nanog基因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航空总医院132例结肠腺癌、60例结肠腺瘤、72例因其他良性病而行结肠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腺癌及腺瘤组织中LGR5、Nanog的表达,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并随访.结果 ①LGR5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在细胞膜也有少量表达,Nanog则主要定位于细胞核.LGR5在正常组织、结肠腺瘤、结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6.7%、26.7%、63.6%.Nanog的阳性率分别为19.4%、33.3%、71.2%.LGR5、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结肠腺瘤及正常结肠组织(P<0.05),但在结肠腺瘤与正常结肠组织之间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以β-actin为内参蛋白,LGR5、Nanog在结肠腺癌组织的表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结肠腺瘤组织(均P<0.05).③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结肠腺癌患者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LGR5、Nanog表达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结肠腺癌患者Dukes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是LGR5、Nanog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5月,中位随访时间56个月,Log-rank检验示LGR5(-)组患者生存率高于LGR5(+)组(χ2=4.603,P=0.031),Nanog(-)组患者生存率高于Nanog(+)组(χ2=13.870,P<0.001).结论 LGR5、Nanog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潜在因子,未来可针对结肠腺癌中高表达LGR5、Nanog等具有干细胞特性的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治疗,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
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超声特征联合BRAF V600 E基因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甲状腺单侧乳头状癌(uPTC)的超声特征、BRAF V600E基因检测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甲状腺全切和双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53例uPTC患者灰阶超声参数、BRAF V600E基因以及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研究uPTC患者原发灶声像图超声参数、BRAF V600E基因及临床参数与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构建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uPTC患者性别(男)、病灶部位(下极)、肿瘤大直径(>10 mm)、侵犯包膜、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病灶数目、纵横比、边界、肿瘤回声、微钙化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对侧淋巴结转移转移无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OR=2.784)、侵犯包膜(OR=4.183)、BRAF V600E基因突变(OR=6.273)、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OR=6.852)是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预测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9(95%CI 0.719~0.963),当取约登指数大时,其预测敏感性74.38%,特异性88.59%.结论 男性uPTC患者伴被膜侵犯、BRAF V600E基因突变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等危险因素时,应警惕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可采取积极的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以减少复发及再手术时的风险.
-
下腹部外横内纵小切口取标本的全腹腔镜下右半肠癌根治术(右半类NOSES术)
目的 探讨下腹部外横内纵小切口取标本的全腹腔镜下右半肠癌根治术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期间34例实施下腹部外横内纵小切口取标本的全腹腔镜下右半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4~295(中位数176)min;出血量10~100(中位数30)ml;肿瘤大小1.1~9.5(中位数4)cm;下腹部外横内纵小切口长度4~7(中位数5)cm.患者术后排气时间18~96(中位数38)h,术后镇痛时间26~46(中位数36)h,术后住院时间4~11(中位数6)d.术后腹腔感染2例,均未出现吻合口漏等其他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无二次住院患者及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1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下腹部外横内纵小切口取标本的腹腔镜下右半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推广.
-
2016~2018年中国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评价
目的 了解我国2016年至2018结直肠癌临床实践指南(CPGs)的现状并采用AGREE-China工具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为我国规范制定结直肠癌CPGs提供参考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明确的推荐意见.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4个中文期刊数据库,搜集我国制定的结直肠癌CPGs,检索时限为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采用AGREE-China评价纳入的中国结直肠癌CPGs的质量.结果 共纳入10部指南.指南在AGREE-China 5个领域平均得分如下:科学性与严谨性为21.10%,有效性与安全性为5.00%,经济性为6.00%,可用性与可行性为63.97%,利益冲突为0.结论 我国结直肠癌CPGs总体质量不高,大部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在今后指南制定中要特别注重指南制定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有效性与安全性和经济性,提高对利益冲突的关注,并及时对指南进行更新修订.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临床实践指南 共识 质量评价 中国临床指南评价体系 -
乳头状肾细胞癌60例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疗及预后因素,提高对疾病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龄37~80岁;病变位于左肾34例,右肾26例.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44例,保留肾单位手术16例.用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结果均为乳头状肾细胞癌,其中Ⅰ型35例,Ⅱ型25例.肿瘤平均直径5.0 cm(1.9~12.0 cm).肿瘤TNM分期:pT1~T2期51例,pT3~T4期9例.Fuhrman分级:Ⅰ~Ⅱ级49例,Ⅲ~Ⅳ级11例.6例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6例伴有癌栓,5例发生远处转移,6例死亡.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分型、是否有远处转移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P<0.05).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级是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结论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肾细胞癌少见类型,Ⅱ型比Ⅰ型预后差,病理级别与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总体预后较好.
-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的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Ⅰ期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宁波市第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定期复查的251例Ⅰ期肺癌患者病历资料,对术后复发转移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1例患者中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47例,复发转移率18.7%;中位随访时间43.1(9.5~97.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是否化疗、肿瘤大径、胸膜侵犯及脉管癌栓的术后复发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清扫淋巴结个数(≤15个和>15个)以及不同的术前血清CEA浓度(>5 ng/ml和≤5 ng/ml)术后复发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清扫淋巴结≤15个及术前血清CEA浓度>5 ng/ml为肺癌术后复发转移高危因素.结论 术前血清CEA浓度>5 ng/ml及清扫淋巴结≤15个患者,术后应积极随访.
-
抵钉座体外置入法经肛门外翻切除标本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抵钉座体外置入法在经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近期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肛肠外科接受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行抵钉座体外置入法经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部无辅助切口手术(NOSES组),26例行传统腹壁小切口取标本手术(LAP组).并对其术中、术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共5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环周切缘情况、术后随访情况及术后肛门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LAP组相比,NOSES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更短,术后疼痛评分、额外镇痛药物使用率更低,住院费用更少,患者对术后腹壁外观满意程度更高(均P<0.05).结论 抵钉座体外置入法经肛门外翻切除标本的腹部无辅助切口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近期疗效满意,且在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腹壁外观更加美观等方面具有优势.
关键词: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 腹腔镜 直肠癌 外翻技术 免辅助切口 -
胃癌个体化免疫治疗新策略研究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在胃癌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胃癌组织中PD-L1、PD-1和hMSH2、hMLH1蛋白表达.结果 胃癌组织中,PD-L1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脉管癌栓相关(均P<0.05);PD-1表达与各临床病例特征均无相关(P>0.05).hMSH2、hMLH1表达与TNM分期相关(P<0.05).PD-L1与hMSH2、hMLH1蛋白表达相关(均P<0.05),PD-1与hMSH2、hMLH1蛋白表达均无相关,PD-L1表达与PD-1无相关(P>0.05).结论 依据错配修复缺陷基因及PD-L1表达水平选择性阻断PD-L1/PD-1免疫检查点有望成为胃癌个体化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
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区域淋巴廓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清扫范围与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布规律.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山西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胃食管结合部癌患者肿瘤数据库,基于Nishi分型选取其中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肿瘤,直径≤40 mm并R0切除患者相关肿瘤学数据勾勒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高频转移站别区域图.结果 纳入306例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结果显示:pT4期肿瘤占87%、pN阳性占77.8%、pTNM分期Ⅲ期占74.5%;肿瘤直径(25.44±18.03)mm;腹腔淋巴结转移高频区域依次是贲门左右侧(第1、2组)、小弯侧胃左血管周围(第3组)、胰腺上缘腹腔干(第9组)及其主干分支胃左动脉(第7组)、肝总动脉(第8a组)、脾动脉近端(第11p组)、肝动脉(第12a组)周围以及食管裂孔周围(第19、20组);胃远端区域转移较为罕见.结论 瘤体直径≤40 mm胃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淋巴清扫区域应集中在贲门左右侧、小弯侧、胰腺上缘腹腔干及其主干分支以及食管裂孔周围,胃远端及大弯侧区域淋巴清扫外科获益价值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