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耳道乳头状瘤发病机理探讨

    作者:徐华;苏旭

    目的 探讨外耳道乳头状瘤发病机理,分析外耳道乳头状瘤与人乳状瘤病毒感染的关系,分析外耳道感染人乳状瘤病毒的可能途径.方法 收集2010年01月01日至2014年12月30日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病理科收集的30例外耳道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avision法染色光镜观察,复习相关文献.30例病例均有在公众场所使用共用挖耳工具挖耳的病史.结果 30例患者女性3例、男性27例、发病年龄20岁-70岁,平均33.3岁,病变大径为1.1cm.镜下观察,鳞状上皮呈乳头状增生,轻度到高度角化,有不全角化细胞散在.中心结缔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表皮内可有挖空细胞,分布在表层和中层,有少数核分裂.免疫组化染色30例外耳道乳头状瘤病患者中有18例外耳道乳头状瘤增生的基底样细胞层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PV染色阳性,阳性率60%.统计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耳道乳头状瘤的发病机理主原是由于皮肤受损后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所致.

  • 女阴尖锐湿疣156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刘仲杰;廖晓丹;贺文珍

    尖锐湿疣(CA)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性传播性疾病.病理学检查是诊断CA的常用手段.而女阴CA易与乳头状瘤性疾病相混淆.本研究试图通过156例女阴CA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探讨CA的临床和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全麻用于乳腺手术

    作者:张亚慧;李家高

    1临床资料病例25例,均为女性,体重45~90kg,年龄27~62岁,手术时间半小时~3小时,单纯纤维腺瘤15例,腺管乳头状瘤2例,乳癌根治2例,取病理1例.

  •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下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解连伟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82例,行鼻内镜下手术切除,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患者术后随访12~60个月,73例痊愈,9例复发,复发率11%.结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行鼻内镜下手术切除术,只要掌握好手术适应证,肿瘤的原发部位和侵犯范围判断准确,手术方案选择适当,病变组织切除彻底,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就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33例CT影像分析

    作者:李健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影像资料及手术资料.结果:CT示33例累及上颌窦,31例累及鼻腔,27例累及筛窦,31例累及中鼻道,28例累及中鼻甲;CT显示受累部位及骨质破坏部位同手术所见有所差别.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无特异CT表现,CT影像与手术所见对比显示,它能较准确判断肿瘤的侵及范围.

  • 扁桃体乳头状瘤2例

    作者:张玲;陶兴罡

    乳头状瘤为咽部常见的良性肿瘤,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系皮肤或黏膜上皮及其下结缔组织向表面呈乳头状突起所形成.咽部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或在咽部检查时发现,少数可有咽干、痒、异物感等,较大可有吞咽及呼吸不适或障碍.

  • 不同术式根治性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朱林;周雪源;陈宝相;肖树森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根治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2013年6月进行治疗的75例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鼻内镜手术组(A组36例)、鼻内镜联合柯路式组(B组21例)、鼻侧切开组(C组18例),对三组之间的手术质量效果以及手术后复发率的比较。结果三种手术方式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显著(P<0.05)。出血量三组间的两两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在A组与C组以及B组与C组差异均显著(P<0.05);三组复发率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分期复发率T1为7.7%、T2为7.31%、T3为53.3%、T4为100%,随着分期的增高复发率增高。结论鼻内切手术方式对于早期的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质量高、安全性好的选择,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治疗复发率,值得推广使用。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后黏膜恢复过程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仝屹峰;崔树林;马芙梅

    目的:观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低温等离子射频手术后黏膜纤毛超微结构的动态恢复过程.方法:手术中使用低温等离子刀将肿物全部切除.手术结束时,于术区边缘留取少量黏膜制备电镜标本,进行超微结构观察.术后定期清理复查,分别于术后6周和术后12周留取术区边缘相同部位的黏膜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解黏膜的变化情况.结果:手术后样本电镜观察见,纤毛肿胀,簇状聚集,覆盖面积下降;纤毛融合,微管结构异常,线粒体减少,内嵴脱颗粒.术后6周,纤毛的数量及摆动方向较术中有所改观,可见微绒毛,仍可见到纤毛肿胀;线粒体扩张、嵴不清有所好转.术后12周,纤毛覆盖面积增加,纤毛朝向一个方向;纤毛粗细均匀,微管结构清晰可见,内质网扩张,线粒体狭长致密.结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变被彻底清除后,病变周围的黏膜转归过程与慢性鼻-鼻窦炎的转归过程基本类似.术后及时进行清理复查,促进黏膜形态和功能的恢复,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结果也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术后清理复查提供了组织细胞学的支持.

  • 声音嘶哑可能是肺癌

    作者:刘江峰

    临床上常见的声音嘶哑的原因主要是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喉部的急慢性炎症、声带上的肿瘤如乳头状瘤、喉淀粉样变等,另外,癔病患者由于情绪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声音嘶哑,这些病变对声带的发音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仅音调变低变粗,重者声音嘶哑,严重者只能说耳语,甚至完全失音.

  • 鼻内镜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术式探讨

    作者:王景学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彻底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式.方法 对23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25侧),根据鼻内镜、CT检查.确定肿瘤的范围,采用鼻内镜经鼻切除10例(12侧),经鼻切除同时加上颌窦前壁开窗联合径路肿瘤切除13例(13侧),全部病例随访12-46月(平均23.8月).结果 23例中,术后2例((3侧)复发.1例鼻内镜下去除病灶基底部微波热凝,1例行鼻侧切开鼻内镜下肿瘤切除,随访1年未复发.结论 术前根据鼻内镜、CT检查,确定肿瘤的范围,准确的肿瘤分级,选择合理的术式是减少肿瘤复发的关键.

  • 人乳头瘤病毒结构蛋白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孙媛媛;苗季;夏宁邵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属于乳多空病毒科(Papovaviridae)的乳头瘤病毒属,是一种无包膜的双链DNA病毒,能诱发人的皮肤或粘膜产生疣和乳头状瘤,某些基因型与子宫颈癌密切相关.

  • 多发皮赘、腹痛、腹泻

    作者:陈苗;严雪敏;冯瑞娥

    1病历摘要患者男,51岁.皮肤多发小丘疹和皮赘43年,间断腹痛、腹泻3年.1.1病史患者7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颈部皮肤多发小丘疹,直径约2~5 mm,无红肿、疼痛,不伴瘙痒.10岁时,感冒后出现双侧扁桃体肿大,局部放疗无效,行扁桃体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乳头状增生,未发现恶性病变.术后扁桃体窝处淋巴组织增生,乳头状瘤变;并出现耳廓、外耳道、唇、口腔黏膜、双侧腋下、前臂多发小丘疹、皮赘,嗓音改变.16岁行面颈部赘生物切除,病理诊断:乳头状瘤.

  • 支撑喉镜在喉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俊光;白丽君

    我科从1997年5月起对喉部良性病变,如乳头状瘤、声带息肉、喉角化症等,采用全麻支撑喉镜下喉部肿物切除术,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鼻内镜下鼻-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何龙;谢景华;吴晓钟;高雄辉;孟庆翔;李鹏

    目的 评价鼻内镜下各种手术方法治疗鼻-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P)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鼻窦IP患者,统计分析不同患者类型、Krouse分期或手术方法的复发率.结果 随访(68±3)个月,6例术后复发.其中初发和复发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9.8%(4/41)、11.8%(2,17);Krouse分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11.1%(1,9)、6.7%(2,30)、6.7%(1/15)和50.0%(2/4);单纯鼻内镜、鼻内镜辅助柯一陆手术进路术与鼻内镜辅助鼻侧切开进路术复发率分别为15.6%(5/32)、4.2%(1/24)和O(O/2).不同患者类型、Krouse分期或手术方法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鼻窦IP安全、有效、微创,根据不同患者类型以及分期采用不同的内镜手术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嗜酸细胞性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

    作者:耿建祥;石群立;张新华;马恒辉

    患者男性,57岁.右侧肢体无力10个月,加重伴头痛2个月.患者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侧肢体无力,行走时易向右侧摔倒.头颅CT示全脑室系统扩大,考虑为老年性脑萎缩.2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且出现发作性头痛、头晕,每次持续3~5 min,并伴视力明显下降.MRI示第四脑室下部占位,考虑为脉络丛乳头状瘤可能;梗阻性积水.行第四脑室下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第四脑室内,直径3.5 cm,灰红色,表面呈细小乳头状、结节状,血供丰富,部分脆软,部分较硬,肿瘤与小脑组织有界限,但无明确包膜.切除肿瘤送病理检查.

  •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作者:张晋夏;崔全才

    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评估与分类一直是乳腺病理中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本文集中讨论乳腺病理诊断中常见的几种乳头状病变的诊断与处理原则,包括:①乳头状瘤的各种变异形式、乳头状瘤伴不典型性(不典型乳头状瘤)、乳头状瘤伴导管内癌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的鉴别;②包裹性乳头状癌与实性乳头状癌的新进展;③细针活检时乳头状病变的诊断和对标本评估的影响.重点讨论免疫组化,尤其是肌上皮标记在这些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 肺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3例报道

    作者:刘荣美;孟庆大

    孤立性支气管内乳头状瘤(solitary endobronchial papilloma,SEP)是非常罕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肺肿瘤的0.38%.根据乳头被覆上皮的不同,该肿瘤被分为3种亚型:鳞状细胞乳头状瘤、腺性乳头状瘤和混合性鳞状细胞和腺性乳头状瘤(mixed squamous cell and glandular papilloma,MSCGP).和前2种亚型相比,MSCGP更为罕见,在临床和病理上很容易误诊为各种类型的癌,例如黏液表皮样癌、腺癌等[1,2].因此,熟悉并掌握该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报道3例MSCGP,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复习相关文献,加强对该肿瘤的认识,以期减少误诊的发生.

  • 肾脏孤立性纤维瘤一例

    作者:陈旭东;郑晓刚;周晓军

    患者女,33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腰部疼痛,呈持续性隐痛,无阵发性加剧,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血尿.MRI:右肾盂占位性病变,考虑为乳头状瘤或乳头状癌,合并肾上盏积水.专科检查:双侧肾区无隆起,未扪及包块,无触压痛.术中见右肾盂肿瘤2 cm×2 cm×2 cm,境界较清;肾上盏扩张积水,未压迫肾动静脉.

  • 具有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肖立;王朝夫;朱雄增;殷于磊;陈燕;卢晨;余波

    目的 研究伴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和多点荧光原位杂交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具有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病变41例,分为内翻乳头状瘤、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用多点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3、7、17号染色体获得和9p21缺失;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p53、CK20和Ki-67;并对12例进行随访.结果 (1)内翻乳头状瘤12例,平均1.2 cm,由互相连接的细胞索或巢在固有膜内生长,细胞索相对较细而宽窄一致,细胞巢外呈栅栏状、内为流水状排列,可见鳞状分化,无细胞学上的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4例可见少量表面外生乳头,被覆少于6层的正常尿路上皮.(2)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24例,平均2.1 cm,结构似内翻乳头状瘤,但细胞索较粗并宽窄不一,细胞巢粗大并不规则状,可形成实体结构,瘤细胞轻至中度异形,核分裂象1~8个/10 HPF,3例表面均未见外生性乳头,但表层尿路上皮有明显异型增生,有少量外生乳头者外生成分形态符合低级别或低度恶性潜能.(3)旺炽型yon Brunn细胞巢5例,平均0.9 cm,表面被覆正常或增厚的黏膜组织,固有膜内见巢状分布、大小不等、排列紧密的尿路上皮团伴有囊腔形成,细胞均无异型性,无或偶见核分裂象.多点荧光原位杂交:79.1%(19/24)的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存在染色体异常阳性,而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无阳性染色体异常.免疫组织化学:CK20仅在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弱表达,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均为阴性;16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和1例内翻乳头状瘤中有5%~50%的瘤细胞弱表达p53;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1%~5%表达Ki-67,内翻乳头状瘤和旺炽型von Brunn细胞巢均低于1%.随访:2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经多次复发后为浸润性癌,行全膀胱切除后仍发生远处转移.内翻乳头状瘤无复发.结论 伴内翻生长特征的尿路上皮增生性病变在良恶性病变中存在形态学上的重叠,但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在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上有独特特征.多点荧光原位杂交在鉴别诊断中有辅助作用.

  • 重新评价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的组织学分级

    作者:程亮;赵明

    组织学分级是评估膀胱癌预后重要的特征之一[1]。自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引入3级分级系统以来,尿路上皮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和分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2-3]。1998年,国际泌尿病理协会( ISUP)针对膀胱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举行了一次共识会议,对1973 WHO分级系统进行了部分修正,并正式引入“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 PUNLMP)”这一诊断术语。1999年的WHO分类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类系统,除了引入PUNLMP之外,仍然保留了1973年WHO的3级分级系统。1973年WHO分类的1级肿瘤在1999年分类中被再分为PUNLMP和1级肿瘤,由此进一步造成了诊断和理解的困惑。随后的2004年WHO分类则延续了1998年ISUP的分类方法,将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分为四个范畴:乳头状瘤、PUNLMP、低级别癌以及高级别癌(表1)[1-3]。

867 条记录 1/44 页 « 12345678...434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