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心血管系统疾病 > 中华高血压杂志

中华高血压

中华高血压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중화고혈압잡지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 高血压杂志;中国高血压杂志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1.3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540/R
  • 国内刊号: 谢良地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zggxyzz@126.com
  • 曾用名: 高血压杂志;中国高血压杂志
  • 创刊时间: 1993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预防医学会 福建医科大学
  • 出版地区: 福建
  • 主编: 中华高血压杂志编委会
  • 类 别: 心血管系统疾病
期刊荣誉:
  • 血压测量共振理论的实验验证(二):动脉脉音和血压听诊音的起源

    作者:王滨涛;王柏岩

    目的 探究动脉脉音和血压听诊音的起源.方法 将一只心音传感器绑缚于心前区心尖搏动强处,将另一只心音传感器绑缚于右肱动脉血压听诊处或右颈动脉搏动强处,分别记录未测量血压时和测量血压时心音与肱动脉脉音、心音与颈动脉脉音的同步图;将一只心音传感器绑缚于右颈动脉搏动强处,将另一只心音传感器绑缚于右肱动脉血压听诊处,记录未测量血压时此两处动脉脉音的同步图.结果 动脉主峰波形与第1心音波形群近乎同时发生;动脉后峰波形与第2心音波形群近乎同时发生;血压听诊音波形出现在主峰的位置上.结论 动脉主峰脉音、血压听诊音和第1心音三者是同源的,均起源于房室瓣关闭所产生的振动;动脉后峰脉音与第2心音是同源的,均起源于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关闭所产生的振动.

  • 非高血压中老年人群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作者:李雯;赵剑秋;李俊娟;刘雪梅;李晓庆;黄玮;邵丹;张丽;吴寿岭

    目的 探讨开滦研究队列基线(2006年)血压水平及4年后(20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关系.方法 在参加2006 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101 510人中分层随机抽取观察对象,按人选标准选取观察对象5440人组成研究队列,于2010-2011年对观察队列进行健康体检,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选取队列中非高血压人群共计3802人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基线血压和4年间血压变化进一步分为:①稳定为正常血压组(n=673);②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793);③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408);④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n=295);⑤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n=915);⑥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n=718),观察血压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结果 正常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2.4%,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8.1%;正常血压稳定为正常血压、进展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19.2%、32.5%、54.2%;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及进展为高血压组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27.8%、34.4%、46.9%.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与稳定为正常血压组比较,正常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降为正常血压组、稳定为正常高值血压组和正常高值血压进展为高血压组发生颈动脉斑块的OR值(95% CI)分别为2.451(1.604~3.744)、1.513(1.019~2.247)、1.643(1.212~2.228)和2.268(1.643~3.123).结论 非高血压人群中,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增加.血压稳定在正常水平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低.

  • 线粒体tRNAThr T15941C突变位点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作者:丁禹;高贝贝;朱侯勇;童国新;周亮;叶显华;黄进宇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突变和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本文报道一个具有母系遗传特征的中国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母系成员和正常对照的线粒体基因,经过数据比对筛选突变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该家系的高血压发病率较高,此外,母系成员的线粒体基因全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存在同质性的tRNAThrT15941C的突变以及ND1 C3497T突变,T15941C突变位于tRNAThr基因TψC环上高度保守的61号碱基,突变破坏了原有的57A-61T的碱基配对,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也发现T15941C突变改变了tRNAThr的二级结构,可能会引起线粒体tRNA代谢障碍.结论 线粒体tRNAThrT15941C和ND1 C3497T突变可能是这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发病的重要分子基础.该家系表现出的线粒体DNA同质性突变,发病年龄等表型差异,提示核基因、环境因素和线粒体遗传背景等可能对tRNAThrT15941C突变的表型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 江西省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胡丽华;黄晓;蔡华秀;梁茜;游春娇;黄磊;詹碧鸣;陈思思;杨人强;董一飞;李菊香;李萍;洪葵;吴延庆;吴清华;苏海;鲍慧慧;程晓曙

    目的 明确江西省年龄>15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现状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制订高血压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江西省年龄>15岁的常住居民15 296人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开展心血管病患病现况调查,分析高血压患病流行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江西省年龄>15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9.00%,标化患病率为15.69%,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64.77%、27.07%和12.58%;城市和农村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3.76%、24.04%,标化率分别为17.49%、13.98%,城市高于农村(x2=175.32,P<0.01).男女患病率分别为30.07%,28.26%,标化率分别为17.43%、14.51%,男性高于女性(x2=5.71,P<0.05).不同性别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经趋势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体质量指数(BMI)和(或)腰围的增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增龄、高BMI、腹型肥胖、高身体脂肪率为男、女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绝经为女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适当饮酒是女性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结论 应加强对江西省居民尤其是城市人群血压和体质量监测,积极开展患者及高危人群健康教育与干预.

  •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伴发餐后低血压的临床观察

    作者:路岩;朱丹;郝宇;张英;宋玮;程云鹏;杨晓蕾;姜一农

    目的 观察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变化,探讨餐后低血压(PPH)临床特点及其与心、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病房住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1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PPH诊断标准分为PPH组(n=153)和非PPH组(NPPH组,n=38),探讨PPH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行心脏超声、肾功能检查,探讨PPH对心脏及肾脏损害的影响.结果 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1例中,153例在不同餐次出现至少一次PPH,PPH总发生率80.1%.早餐及午餐PPH发生率高于晚餐(P<0.05);早餐、午餐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大于晚餐[(18.3±14.9)、(20.3±14.6)比(15.5±13.0) mm Hg,均P<0.05],三餐后舒张压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PP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80~89岁高龄老年组早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较60~69岁低龄老年组增大[(26.3±12.1)比(16.8±15.0)mm Hg,p<0.05].根据三餐的餐前收缩压之和取平均值分为3组,餐前平均收缩压较高的C组(≥160 mm Hg)与B组(140~<160 mm Hg)的PPH发生率高于收缩压较低的A组(<140 mm Hg)(P<0.05);且C组和B组三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高于A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餐餐前平均收缩压是PPH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50,95% CI 1.021~1.079).PPH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大于NPPH组(P<0.05),而PPH组与NPPH组在肾功能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H发生率为80.1%,三餐中以早餐及午餐PPH发生率较高,晚餐PPH发生率低;三餐餐前平均收缩压是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PH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PH的发生可能会引起住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结构的改变.

  • microRNA在高血压肾损害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雁;姜月华;李伟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个庞大的小分子调控RNA家族,是约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目前人类基因组已鉴定的miRNA超过2000种,参与了近1/3基因的表达调控[1].研究发现,miRNA不仅在发育调控[2]、细胞增殖[3]和死亡、造血过程[4]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对肾脏发育、肾细胞癌、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等肾脏疾病及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还可作为肾脏疾病及高血压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5,6].近来大量研究表明,miRNA在高血压肾损害进程中有特异性的表达,为高血压肾损害的机制研究和治疗靶点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miRNA在高血压肾损害进程中的表达特点、作用靶点及相关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
  • 曲美他嗪对合并高血压的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患者对比剂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作者:胡越成;张茹艳;丛洪良

    目的 探讨介入术前服用曲美他嗪对合并高血压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发生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IAKI)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 连续筛选2012年1-6月需住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且合并高血压的冠心病患者748例.依据患者既往是否服用曲美他嗪及时间长短,分为曲美他嗪长期组(>2周)、曲美他嗪短期组(术前1~2 d)和常规药物组(未服用曲美他嗪).结果 3组间对比剂剂量均衡可比.与常规药物组相比,曲美他嗪长期组术后CIAKI的发生率降低(8.54%比16.88%,P<0.01),曲美他嗪短期组术后CIAKI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9%比16.88%,P>0.05);曲美他嗪长期组和短期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术后曲美他嗪长期组血尿素氮、肌酐低于常规药物组[(5.08±1.45)比(5.89±1.68) mmol/L,(75.21±18.12)比(97.43±23.37) μmol/L,均P<0.0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高于常规药物组[(89.55±19.03)比(72.38±16.58)mL/(min·1.73 m2),P<0.05].常规药物组术后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较术前升高,曲美他嗪短期组术后肾素活性较术前升高,曲美他嗪长期组介入术后肾素活性、AngⅡ及醛固酮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长期口服曲美他嗪(至少2周)对于高血压患者发生CIAKI具有预防作用,但曲美他嗪的肾脏保护作用并不能完全由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来解释.

  • 右美托咪定联合降压药对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疗效的观察

    作者:高露露;黄日红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降压药用于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对术前血压、心率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所有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根据Dex的使用情况将患者随机分为非Dex组(Non-Dex组,常规降压药物)和Dex组(常规药物+静脉泵注Dex),各26例.观察患者降压药物治疗期间心率、血压等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及疗效.结果 与Non-Dex组比较,Dex组在不同时间段使用硝普钠、乌拉地尔、硝苯地平、艾司洛尔、美托洛尔、替米沙坦等降压药物剂量明显减少(P<0.05);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降低(均P<0.05);6h内Dex组MAP、心率达标率分别为76.92%、80.77%,明显高于Non-Dex组(均P<0.05).结论 Dex联合降压药用于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可明显减少服用降压药剂量,有效控制血压、心率,缩短目标血压、心率达标时间,提高达标率.

  • 高血压治疗:基于血压水平,还是基于风险?

    作者:刘靖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间存在线性关系,血压>115/7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心血管病风险随着血压水平上升而进一步增加.与此同时,既往数十年间开展的大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一致地显示,降低血压可以显著减少血管事件的发生,包括死亡.因而国内外众多高血压指南一致认可“降压是降低(血管)事件的基础”[1-3].然而,对于这一论断,仍需辩证看待.

    关键词:
  • 新年新思考——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外管理

    作者:郝玉明;祖秀光;刘金明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病,是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近3亿,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并且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做好慢性病管理工作.对于我国来说,心脑血管病中脑血管病是第一杀手,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必须放到首位.要预防心脑血管病,“降压是硬道理”,降低血压,可以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但是降压不是唯一的,高血压患者需要综合管理,因此,要提倡从降压治疗到血压管理的理念转变,从血压管理再到血压外综合管理的理念转变,后从疾病管理到患者管理的理念转变,只有做到这3个理念的转变,才能更好地管理高血压患者,不仅做到血压有效达标,还要管理其他危险因素,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同时节省费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做到长期获益.

    关键词:
  • 清晨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刘凯;龚深圳;陈晓平

    早期的研究发现,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存在昼夜变化的特点,清晨时段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峰时期[1-2].随着动态血压监测的出现,研究者们同样发现人体血压也存在昼夜变化的现象,即表现为睡眠后几小时内血压明显下降,清晨时段觉醒前后血压呈明显上升的趋势[3].生理情况下,觉醒前后血压上升幅度通常不超过15 mm Hg(1 mm Hg=0.133 kPa,幅度10%~20%).高血压人群中,清晨时段血压上升的幅度可≥25 mm Hg,临床上用清晨血压(morning blood pressure)和血压晨峰(morning surge)来描述这一现象.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清晨时段血压异常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将近年清晨血压异常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机制及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 病例177:46岁男性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腹主动脉血栓

    作者:王欢;张祖杰;吴小盈;韩涛;陈慧

    患者,男性,46岁,于2015年4月1日以“反复气短、血压难以控制6年,加重1个多月”为主诉再入院.6年前无明显诱因夜间入睡后突发气促、心悸、面色苍白,随即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大汗淋漓,急诊就诊当地医院,查血压220/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血糖12.0 mmol/L,经治疗好转.其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多次就诊当地急诊,并规则服用坎地沙坦4 mg/次,1次/d,左旋氨氯地平10 mg/次,1次/d,二甲双胍缓释片1 g/次,2次/d.呼吸困难和血压升高仍时有发生,伴腰背部酸痛,快速步行数米即感双下肢酸胀,休息后可缓解.两年前(2013年)为进一步诊治,入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关键词:
  • 非洲裔美国人体力活动与高血压发生的相关性

    作者:Diaz KM;Booth JN;Seals SR;Abdalla M;Dubbert PM;Sims M;Ladapo JA;Redmond N;Muntner P;Shimbo D;练桂丽

    非洲裔美国人在美国各种族(民族)中高血压患病率(男性为40.8%,女性为41.5%)高.有证据表明,与美国其他种族(民族)相比,非洲裔美国人高血压与因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终末期肾脏疾病引起的过早功能丧失和死亡呈不成比例地升高相关.需要确定控制非洲裔美国人危险因素的措施,以减轻其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在许多其他人群中已证实,体力活动对预防高血压有保护作用.因此,高血压指南推荐采用体力活动作为预防性生活行为方式.较少研究报道非洲裔美国人体力活动和高血压发生的相关性.

    关键词:
  • 怎样正确看待膳食胆固醇摄入放宽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作者:戴伦

    邓君曙(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宜兴214221)2016年5月13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这是我国居民膳食指南的第四版.之前,在2013年发布过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RDIs)的报告,该报告修改了膳食胆固醇参考量的标准,并取消了膳食胆固醇摄人的上限,只是没有引起媒体的太多关注,而这次新版膳食指南中仍不设定膳食胆固醇上限,但国家卫计委专门举行了发布会,被传媒作了高度关注,尽管如此,不知道的人还很多(其中包括医务人员).

    关键词: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与代谢异常的机制探讨

    作者:严晓伟

    代谢异常是指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发生代谢紊乱的病理状态,代谢异常各组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且常常合并存在.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门诊高血压患者中,61.5%合并血脂异常,23.4%合并糖尿病,27.8%合并糖调节受损[1];2型糖尿病患者中59.8%合并高血压,42.0%合并血脂异常[2].胰岛素抵抗是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以及糖耐量受损等代谢异常组分的“共同土壤”.

    关键词:
  • 中心动脉压及其变异性与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作者:张毅

    高血压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风险是降压治疗的主要目的和原则.无症状靶器官损害是心血管病发展的中间阶段,也是心血管病风险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对患者的无症状靶器官损害进行积极筛查.2013年欧洲高血压学会/欧洲心脏病学会高血压管理指南建议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如左心室质量和左心室舒张功能等进行检查,以对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进行准确分层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1].现已明确靶器官损害与血压具有相关性,但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以及不同的血压参数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复习文献比较不同血压指标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综述评估动态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 pressure,CAP)监测及CAP变异性在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 孤立性肺动脉型Takayasu病1例

    作者:孔令秋;邹林岑;邹宗秀;张攀;李燕伟;黄大军;许勇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17岁,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紧2年,伴双下肢水浮肿6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年在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紧,伴运动耐力进行性下降,偶有口唇发绀,无胸痛、咳喘、咯血,无头晕头痛、黑矇晕厥,无畏光、关节疼痛、皮疹等不适.曾反复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心电图、超声等检查,提示右心室扩大,考虑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右心室心肌病?”;并给予“利尿剂、酒石酸美托洛尔(倍他乐克)”等治疗,患者症状无明显好转.入院前6个月患者开始逐渐出现双下肢水肿,伴腹胀、纳差、少尿等,为求进一步治疗,患者转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我院)就诊.

  • 判读“辅查”结果,请结合临床

    作者:江隆福

    论到判读“辅助检查”(“辅查”)结果,请结合临床,我们先来看1个病例.46岁,女性,反复发作性心悸10年,伴频繁发作1周入院,门诊两份心电图分别提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频发室上性早搏二联律”,只是早搏形态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形态极度相似,图发到微信群里,引来各样的诊断,科室医生问我的意见,我说:“结合患者心悸发作无规律性,持续时间为瞬间到数秒钟不等的非持续性临床特征,加上心电图见频发二联律早搏之QRS形态与心动过速发作的QRS形态完全一致,应该考虑为同源性的自律性心动过速与早搏,不太可能是折返性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之后的心内电生理检查中证实,患者系左侧近希氏束旁的自律性心动过速与频发早搏.回想这例患者,若单从体表心电图形态上去分析,的确很难做出鉴别,但若结合临床就可以得出大致诊断的验前概率.

    关键词:
  • 医学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

    作者:迟相林

    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则信息感到震惊:“医生一罢工,全国死亡率竟然下降50%:1976年,哥伦比亚的堡高塔市的医生罢工52 d,出现了一个被称为‘不寻常的副作用’,就是当地死亡率下降了35%.同年,在美国洛杉矶,当医生对医疗事故保险涨价不满而罢工示威时,全市患者死亡率下降了18%.1973年,以色列全国医生大罢工1个月,根据耶路撒冷殡葬协会的统计,该月全国死亡人数下降了50%.1983年,上述故事在以色列重演.

    关键词:
  •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Rongzhong Xu;Weiguo Chen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随着近年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不仅能够控制血压,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也起到良好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有;①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作用:中医药主要通过抑制肾素的作用、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拮抗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3个关键点,下调心脏糜蛋白酶信号通路,下调AngⅡ1型受体(AT1R)的mRNA表达而控制血压水平;②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抑制交感神经或阻断神经节的作用,从而抑制交感神经活动;③内皮功能障碍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保护血管内皮是防治高血压的关键.中医药能够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缺氧诱导因子(HIF)信号通路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增加Krtppel样因子4(KLF4)磷酸化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减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54、CD62P)的表达,抑制白细胞和内皮细胞黏附及抑制血管壁炎症等作用;④中医药可以上调PI3K p85 mRNA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稳定血压;⑤中医药干预高血压与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主要通过开放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内向整流钾通道(Kir)和电压门控钾通道(Kv)等诱导血管舒张功能、参与Ca2+/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cGMP)通路引起血管内皮舒张从而控制血压.

  • 心房颤动的根本出路是防控

    作者:胡大一

    心房颤动是随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与高龄相关的一种常见心律失常,机制复杂,病因不明.1例年轻患者的无任何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和90岁老人的慢性持续性心房颤动可以视为完全不同的疾病.如果前者发作频繁,病症明显,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作为优先考虑的选择.而对后者,显然不应考虑消融,更合理的治疗是控制心室率和安全有效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特别要谨慎平衡抗凝中血栓栓塞与出血的风险.同时对肾功能明显减退的高龄患者,更应关注管控出血风险.

    关键词:
  • 老年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

    血压波动(blood pressure fluctuation)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的变化程度,是人类血压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1],又叫做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2].年龄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老年人不仅血压水平较中青年人高[3],而且容易发生血压波动幅度和频率的非生理性变化,称为异常血压波动,临床上可表现为昼夜节律异常、体位性低血压、晨峰血压增高、餐后低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和隐蔽性高血压、随访间和季节间的血压波动等.

    关键词:
  • 201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诊疗标准介绍

    作者:张璐;郭艺芳

    2016年12月,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更新并颁布了2017年糖尿病诊疗标准.基于新研究证据,新指南对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策略进行了更新,其中关于心血管病防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 血压管理1)糖尿病患者每次就诊均应常规测量血压.2)多数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3)不需要过于复杂治疗的情况下,伴有心血管病高风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血压可控制在<130/80mmHg.4)糖尿病合并慢性高血压的妊娠女性的血压控制目标为120~160/80~105 mm Hg.

    关键词:
中华高血压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