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Bone and Joint Surgery 중국골여관절외과
- 主管单位: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 主办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影响因子: 0.90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1316/R
- 国内刊号: 翁习生 郝晓健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细胞膜受体ALK1在软骨TGF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调控
软骨细胞的凋亡是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进程中的重要步骤,软骨细胞的凋亡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细胞机制介导,TGF β信号通路就是其中重要的细胞机制之一.TGFβ通路中Smad2、3与Smad1、5、8两种通路的平衡失调推动了软骨细胞走向终末分化、终启动软骨细胞凋亡.Smad2、3和Smad1、5、8信号通路的膜受体的ALK1和ALK5,可以通过改变他们之间的比率以及各自的活性等方式来有力地调控TGFβ信号通路的平衡,对TGFβ信号通路产生影响.一系列研究启发我们去寻找人为阻断ALK1通路的有效方法,达到人为调控TGFβ通路平衡的目的,从而预防早期骨关节炎的发生.本文就骨关节炎进程中软骨细胞膜受体ALK1在软骨TGF3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及调控作一综述.
-
表皮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对关节假体黏附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一直是骨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问题,又被称为"关节置换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也是阻碍人工关节学科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随着无菌术严格化、操作技术规范化以及预防性运用抗生素等多种手段的应用,关节置换术后的感染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1%~5%[1,2].研究表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初始原因是细菌黏附在人工关节表面[3].目前,对假体周围感染的细菌分型、黏附因素及黏附机制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本文对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遗传易感性
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isc degeneratvie disease,DD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普遍认为DDD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人们试图从以机械因素模型为代表的环境因素方面入手来寻找DDD的病因,虽有一些发现,但仍不能完全解释其病因.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遗传易感性即遗传因素对于揭示DDD发病的重要作用.
-
IGF-1基因5’端功能性SNP与中国汉族人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是常见的关节炎,尤其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更高,它是包括遗传因素在内的多因素致病疾病.已有多项研究发现,许多基因与OA的易感性有密切关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growth factor 1,IGF-1)可以促进软骨细胞合成软骨中的细胞外基质.IGF-1及其受体在软骨的发育及成年后重塑阶段均具有重要功能,并可能与OA的病因具有相关性.目的:IGF-1基因启动子区域- 1245C/T位点(rs5767)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膝关节OA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及探针法,检测中国汉族人群中具有临床症状且有影像学证据的524例原发性膝关节OA患者与540例健康对照者IGF-1基因启动子区域- 1245C/T位点等位基因分布,分析- 1245C/T位点等位基因与膝关节OA的相关性.结果:O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GF-1基因启动子区域- 1245C/T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 =0.35、0.14).按OA严重程度分组(中重度组患者均为K/L分级3、4级,轻度组为K/L分级2级),中重度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10),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4);但CC型与其它基因型(TT、TC)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3).正常对照组中TT+TC所占比例较中重度OA组多,OR=1.36,CI=[1.03,1.80].逻辑回归分析示,上述差异为年龄、BMI及性别差异所致,与rs35767的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中国汉族人群的OA易感性与年龄、BMI、性别构成相关,与IGF-1基因启动子区域- 1245C/T位点( rs35767)基因多态性可能无关.
-
体绘制分体建模法建立人体股骨有限元模型
背景:股骨三维有限元研究建模方法有很多种,而采用体绘制分体建模方法至目前为止尚未见报道.目的:采用体绘制分体建模方法建立正常人股骨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分析该建模方法的优越性.方法:将CT原始图像进行去噪等预处理后,建立正常人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皮质骨、松质骨及髓腔3部分解剖结构.再将皮质骨分为3种材料、松质骨分为6种材料,骨髓为单一材料属性分体建模,并行有限元力学分析.结果:采用体绘制分体建模方法建立的人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皮质骨、松质骨及髓腔解剖结构.结论:采用体绘制分体建模比整体建模单一划分材料更接近真实情况,更符合有限元分析的要求.
-
CD147、PCNA、VEGF和MMPs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背景: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为临床手术治疗,局部侵袭性生长和术后复发率40%~50%,其病理学分级与影像学分型均不能对临床表现进行精确的预测,找到其他影响GCT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相关因素并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尤为重要.目的:研究CD147、PCNA、VEGF、MMPs等分子在GCT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相互关系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47、PCNA、VEGF、MMPs等分子在68例GCT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其相互关系以及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Jaffe分级及复发的关系.结果:CD147、MMP-2、MMP-9、VEGF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无关;CD147、MMP-2阳性表达在Jaffe各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D147、MMP-2、MMP-9在预后各分组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 <0.05);CD147与MMP-9、VEGF、MVD、PCNA表达呈正相关(r=0.271,P=0.025;r =0.411,P=0.000;r =0.872,P=0.000;r=0.394,P=0.001).结论:CD147与GCT的恶变、复发有关,并且和MMP-9、VEGF、MVD、PCNA的表达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GCT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并可作为化学治疗的新靶点.
-
骨关节炎患者滑液中COM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是软骨中非胶原蛋白的主要成分,软骨的损伤、修复和代谢变化均可能影响COMP的表达水平.目的:研究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关节滑液中COMP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注射玻璃酸钠对关节滑液中COMP的影响.方法:52例膝关节OA患者接受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行X线片检查,按Kellgren放射学诊断标准评级,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开始后5周、6个月时患者膝关节的WOMAC评分.采用ELISA方法测定在接受透明质酸钠治疗前、治疗开始后5周关节液中的COMP水平.19例因半月板或韧带损伤接受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OA组患者滑液中COM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6).OA组患者滑液中COMP水平与OA严重程度(WOMAC评分)呈正相关(P=0.001),与影像学Kellgren分级标准无相关性(P=0.12).结论:滑液中COMP水平与OA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测定OA患者血中COMP水平对进一步研究OA发病机理、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防治策略及监测防治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腰椎Active-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背景:腰椎融合术一直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金标准”,但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木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为保留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理和运动特性,提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目的:比较前路Active-L型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和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62例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6~ 58岁,平均47.7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4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1例;手术节段:L3-4 2例,L4-5 13例,L5-S1 5例.对照组行腰椎融合术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0~60岁,平均48.5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7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3例;手术节段:L3-4 4例,L4-5 26例,L5-S1 12例.随访观察指标包括:(1)临床疗效评定:术后疼痛及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手术成功率的评定.(2)影像学评定:膜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独立因素t检验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全部获得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为12 ~27个月,平均1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 27个月,平均19.8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下腰痛方面均取得明显疗效.在改善ODI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椎间隙活动度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恢复腰椎前凸序列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融合术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掌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条件下,相比腰椎融合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因此,在合适的手术适应证下,人工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更优且可以替代腰椎融合术的有效治疗方法.
-
脊柱转移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探究
背景:脊柱是恶性肿瘤中除肺脏、肝脏外常见的转移部位.脊柱转移肿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多数骨科医师选择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的:初步评估脊柱转移肿瘤切除和脊柱重建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脊柱转移肿瘤患者42例,分别进行前路椎体切除,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比各种手术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疼痛缓解率和症状缓解率.结果:随访时间为5~108个月.前路椎体切除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34 min,出血量1966 ml,术后疼痛缓解率为83%,症状缓解率为33%;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8 min,出血量1292ml,术后疼痛缓解率为85%,症状缓解率为28%;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90 min,平均出血量2275 ml,术后疼痛缓解率为100%,症状缓解率为57%;经皮椎体成形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均未统计),疼痛缓解率为100%,之前均无症状.结论: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手术时间较长,平均出血量较多,但术后症状缓解率和疼痛缓解率较高,对于单节段病变椎体或者致病椎为单节段、无重要内脏转移、一般情况较好、预期寿命超过半年的患者,应采用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以达到解除病痛的效果.
关键词: 脊柱转移肿瘤 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 -
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在AAOSⅢ型髋臼大面积骨缺损翻修中的应用
背景:颗粒骨打压植骨是修复髋臼骨缺损的重要方法,对大面积髋臼骨缺损采用打压植骨结合非骨水泥臼杯重建仍然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髋臼重建术修复AAOSⅢ型髋臼大面积骨缺损的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随访2005年6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28例(28髋)AAOSⅢ型髋臼大面积骨缺损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34~74岁,平均53.8岁.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Ⅱ期翻修9例,骨溶解及髋臼假体松动翻修19例.本组AAOSⅢ型髋臼骨缺损面积大,术中见髋臼骨缺损超过髋臼关节面的50%.全部采用同种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髋臼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臼杯有无松动、植入骨与宿主骨整合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采用Harris评分.结果:28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为13~70个月,平均4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32~48分,平均4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6~95分,平均90分.28例髋臼假体均固定牢固无松动征象,植入骨逐渐与宿主骨整合,无感染及坐骨神经损伤.结论:在获得臼杯初始稳定固定的情况下,大面积颗粒骨打压植骨(臼杯与宿主骨接触面积<50%)结合多孔非骨水泥臼杯髋臼重建术修复AAOSⅢ型髋臼大面积骨缺损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
-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被认为是经皮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相对禁忌证.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在临床上较常见,其治疗方法有待探讨.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的可行性、疗效及椎管重建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无神经症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患者18例.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评估疼痛程度;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swse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骨折椎体椎管内骨块占位率,骨折椎体前缘、中缘的高度,Cobb角.结果:1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 ~33个月,平均20.4个月.术后无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仅1例患者出现椎间盘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无症状.患者术后疼痛迅速缓解,VAS评分术前8.2±1.3分,术后2.8±0.8分(P<0.05),末次随访时维持在3.0±0.8分.ODI评分术前为67.4%±7.7%,术后降至37.8%±3.1%(P<0.05),末次随访时为38.9%±2.6%.椎管内骨块占位率术前与术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前、中缘和Cobb角的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安全、有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爆裂骨折亦存在椎管重建现象.
-
四川省壤塘县120例藏族成人大骨节病患者手部影像学特点
背景:大骨节病( Kashin-Beck disease,KBD)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关节软骨和骺板软骨变性坏死为基本病变的地方性骨关节病.既往研究发现,几乎所有成人KBD患者均存在手部关节异常,手部关节的影像学改变特点是区分KBD和其他骨关节疾病的重要参考因素.目的:研究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藏族成人KBD患者手部X线片特征.方法: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120例藏族成人KBD患者为KBD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120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均行双手前后位X线片检查,研究其影像学特点,测量KBD组及对照组右手近节和中节指骨指数.结果:KBD组120例,男42例,女78例;年龄为20~80岁,平均63.6岁.双手前后位X线片检查示方形骨端108例,喇叭状干骺端112例,腕骨拥挤113例,桡骨远端增粗及变短92例,指间关节半脱位57例,108例患者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及关节边缘骨赘增生等骨关节炎改变.KBD组男性患者及正常男性中指近节指骨指数分别为4.04及4.16 (P=0.021),女性患者及正常女性分别为4.21及4.37 (P =0.013).结论: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藏族成人KBD患者手部X线片示方形骨端、喇叭状干骺端、腕骨拥挤、桡骨远端增粗变短、指间关节半脱位及骨关节炎改变.男、女患者近节指骨指数小于正常人群.
-
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的手术选择
背景: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以保守治疗为主,在一些情况下需行手术治疗,目前对其手术适应证和具体手术方法尚存争议.目的:探讨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与手术适应证.方法:2004年6月至2011年4月手术治疗3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患者,男18例,女16例;左侧14例,右侧20例;其中6例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6例行可吸收钉固定,18例行空心钉固定,3例为陈旧骨折不愈合行锁定接骨板固定,1例行骑缝钉固定.均为Dameron分型1区骨折,手术适应证为明显移位超过2mm或累及骰骨第5跖骨关节面超过30%,受伤机制均为扭伤.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78个月,平均27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为2.7 ~3.3个月,平均3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协会中前足功能评分为87 ~ 100分,平均(93.0±5.3)分;VAS疼痛评分为0~2分,平均(0.6±0.8)分.结论: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根据骨折情况采取适合的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高龄股骨颈基底型骨折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后生活质量评价
背景:股骨颈基底型骨折属于股骨颈骨折,同时又是囊外骨折,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由于发生率低故相关研究甚少.目的:比较分析高龄(70岁以上)股骨颈基底型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差异.方法:1995年9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38例股骨颈基底型骨折患者,男12例,女26例;年龄70~91岁,平均79.4岁;全部患者均为外伤性新鲜骨折,其中16例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为一组,另22例选择内固定术为一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1年运用Harris评分中部分项目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结合术后1年髋部正侧位X线片.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1年后生活自理、髋部疼痛及行走距离等方面较内固定组优异.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年后均未出现假体松动,而内固定组骨折均愈合.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基底型骨折近期效果较理想,具有以下优点:(1)术后可早期负重活动,较快恢复伤前活动能力;(2)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内科合并症的发生几率;(3)近期感觉及功能优于内固定.但同时股骨颈基底型骨折作为囊外骨折血供较好,骨折愈合率高,对于预期生存时间超过5年、骨质量较好的老年患者考虑行内固定治疗,可避免人工关节置换后期的磨损、松动及下沉.
-
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低剂量NSAIDS类药物与单纯用药治疗小关节骨关节炎伴下腰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背景:腰背痛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盐酸氨基葡萄糖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已得到证实,在治疗腰背痛中的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盐酸氨基葡萄糖与低剂量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联用与常规剂量NSAID、相同剂量盐酸氨基葡萄糖、小剂量NSAID相比治疗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伴下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小关节骨关节炎伴下腰痛患者,男93例,女67例,年龄29~65岁,平均(46.4±10.9)岁.随机分为A、B、C、D组.A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750 mg,1日2次,加用双氯酚酸钠片25 mg,1日1次;B组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片75 mg,1日1次;C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750 mg,1日2次;D组口服双氯酚酸钠片25 mg,1日1次.治疗前(0周)、8周和16周使用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和SF-36量表进行评估.结果:147例获得随访,失访率为8.13%.各组患者的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和SF-36评分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A、B两组间的各个评价参数在各随访点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B两组的疗效明显优于C、D两组.无一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可减少治疗小关节骨关节炎伴下腰痛中NSAID类药物的用量,可成为降低NSAID药物相关风险的替代治疗选择.
-
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评价
背景:传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切除股骨颈,严重影响股骨近端受力平衡,容易发生骨吸收,导致假体松动和下沉.保留股骨颈的全髓关节置换术应用一种优良而又全新的全髋人工关节,目前报道尚少.目的:评价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及X线片影像结果.方法:2007年7月至2008年9月,50例61髋行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均选用保留股骨颈人工关节柄(CFP)和骨小梁固定型髋臼杯(TOP),使用专用模板,行垂直股骨颈截骨,自转子间窝向上保留股骨颈0.5 ~1cm.选择合适的外杯,55°外翻角装入.聚乙烯内杯设计保持外翻45°.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X线片评估包括假体位置、松动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52个月,平均46.35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8.5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91.22分.1例初次置换时出现穿通骨折;1例出现轻度异位骨化;无假体松动及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术保留了大量骨质,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一种良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