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ultiple Organ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중화로년다기관질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
- 影响因子: 0.7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1-5403
- 国内刊号: 11-4786/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高血压伴发合并症患者中心动脉压及血管功能的变化
目的:探究高血压伴发合并症患者的中心动脉压与血管功能参数的变化。方法入选对象为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瑞金医院老年病科接受无创中心动脉压检测的志愿者344例,其中正常对照组124例,单纯高血压达标组67例,高血压伴发合并症组153例。所有入组对象采用BPro?动脉脉搏波采集设备,结合A-PULSE CASP?中心动脉压应用软件,采用改良型扁平张力法专利技术,实时监测无创中心动脉压,并检测动脉反射波增强指数(RAI)、动脉反射波与收缩期巅峰之时差(PRT)等血管功能参数。结果高血压伴发合并症降压达标组CASP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单纯高血压降压达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高血压伴发合并症患者中,降压达标与降压未达标两组比较,前者CSAP明显低于后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伴发合并症患者积极控制外周血压有助于降低中心动脉压及改善血管功能,且中心动脉压与血管功能监测可以用于预测降压达标与否的临床预后。
-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地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5年来高龄(≥80岁)急性心肌梗死病例78例。其中PCI治疗40例,药物保守治疗3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住院期间临床疗效以及PCI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与药物保守治疗组相比,PCI治疗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症状缓解率明显提高(52.63%vs 75.00%,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降低(39.47%vs 15.00%,P<0.05)。出院后6个月内再次心绞痛(42.86%vs 18.42%)和心肌梗死(22.86%vs 5.26%)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再次心血管事件和猝死的发生率也有一定下降(25.71%vs 10.52%,P=0.09)。结论 PCI治疗可以改善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由此可见,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 PCI治疗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
-
老年人高同型半胱氨酸高血压与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同型半胱氨酸(Hcy)高血压(H型高血压)与血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51例,其中Hcy水平≥15μmol/L为老年H型高血压组121例,Hcy水平<15μmol/L为单纯高血压组130例;另外同期选择老年健康体检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同期测定Hcy、UA、FIB水平,比较各组UA、FIB水平的差异。结果老年H型高血压组、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3组UA[(320.97±106.61)、(280.74±71.27)与(261.01±71.80)μmol/L]及FIB[(3.22±0.52)、(3.05±0.52)与(2.68±0.41)g/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H型高血压与UA(OR=3.896)、FIB(OR=3.100)水平及叶酸降低水平(OR=2.776)成正比(P<0.05)。结论老年H型高血压与UA、FIB密切相关。监测UA及FIB对老年H型高血压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初步探讨
目的:评价丁苯酞(NBP)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7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BP注射液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并记录不良反应。90d随访时再次评定BI和mRS。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NIHSS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3.60±4.26) vs (9.31±3.79),对照组(13.57±4.20) vs (11.23±4.06),P=0.04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d时两组BI均明显升高,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54.57±24.17) vs (77.86±21.46),对照组(54.14±23.81) vs (67.0±23.30),P=0.04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d两组mRS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90d,治疗组mRS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3.40±0.81)vs(2.80±0.96),对照组(3.49±0.82)vs(3.29±0.93),P=0.03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 NBP注射液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90d远期预后,安全性良好。
-
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并发症(DPN)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920例。采集血清进行生化指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UA]检测,同时对入组患者是否患有DPN进行诊断并记录。SUA水平四分位法分为4个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尿酸水平与DPN发病率的关系。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水平>3.5mg/dl即第2个四分位后,SUA即为DPN的危险因素,且随着SUA水平的升高,其影响程度增加,OR值分别为2.95(2.02~8.76),3.06(1.75~6.45),4.15(0.84~6.74),均P<0.05。结论 SUA是DPN的一个危险因素,在DPN的临床治疗中除了降糖、降脂和降压之外,有效地降低SUA水平应该成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高龄高血压患者双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双下肢动脉闭塞症(PAOD)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老年病科高龄高血压患者121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下肢动脉超声以及动态血压监测。根据下肢动脉超声结果将其分为PAOD组(n=49)和非PAOD组(n=72)。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龄高血压患者PAOD发病率为40.5%。PAOD组年龄、冠心病发生率、血肌酐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非PAOD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冠心病、白昼平均收缩压(dDBP)、HbA1c是PAOD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PAOD=-12.169+0.131×年龄+1.341×冠心病-0.069×dDBP+HbA1c×0.692。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PAO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年龄、冠心病、dDBP、HbA1c是PAOD的独立危险因素。
-
老年人误吸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诊治进展
误吸是指唾液、鼻咽分泌物、细菌、食物等经喉头进入呼吸道的异常过程,是老年人常见临床问题。它所导致的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是老年人常见死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老年人发生误吸的事件不断增加。为此,本文就误吸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诊疗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有效防治老年人误吸提供依据。
-
胃转流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外科手术已被认可为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一种新型方式,其中胃转流术是目前备受关注的手术方式,并逐渐进入临床。胃转流术治疗T2DM效果显著,尤其适用于伴肥胖的T2DM患者,甚至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血糖及缓解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然而,其潜在作用机制复杂,主要包括胃肠激素分泌的变化、脂肪因子的作用、胆汁酸代谢等。
-
肌少症的发病机制
肌少症,亦称骨骼肌减少症(sarcopenia)或者说是增龄性骨骼肌减少,是以骨骼肌质量、力量以及功能的降低为主要特征的退行性综合征。肌少症的发生机制复杂多样,包括运动量下降、神经-肌肉功能衰退及运动单位重组、蛋白质摄入与合成减少、激素水平变化、脂肪组织增加与慢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紊乱及基因与种族等。深入研究肌少症的发病机理对老年人肌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抑制羰基应激改善老龄鼠心肌缺血预处理的保护作用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激活乙醛脱氢酶2(ALDH2)对老龄小鼠缺血预处理(IPC)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通过观察成年和老龄小鼠心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活性在IPC过程中的差异,分析老龄鼠心肌IPC保护作用减退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2月龄)和老龄(20月龄)雄性C57小鼠(每组各6只)在体给予3个5min缺血/5min再灌注循环的IPC处理后,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缺血30min再灌注4h建立在体小鼠急性心肌I/R模型。离体心脏行Langendorff灌流给予3个循环的5min停流/5min再灌注以模拟全心IPC,同时记录心功能变化。在体或离体再灌注结束后取心肌组织检测ALDH2和SIRT1活性,及蛋白质羰基化程度。结果与成年组相比,IPC处理并不能有效地改善衰老心肌的I/R损伤和SIRT1活性。检测心肌ALDH2活性显示,老龄鼠心肌ALDH2的活性较成年组显著降低并导致衰老心肌在I/R后出现羰基应激增强(均P<0.05)。IPC并不能有效改善老龄鼠心肌ALDH2活性和羰基应激程度。预先激活老龄鼠心肌的ALDH2可显著抑制衰老心肌的羰基应激,改善IPC对老龄鼠I/R心肌SIRT1有激活作用(P<0.05),进而促进老龄鼠心肌I/R后收缩舒张功能的恢复。结论激活心肌ALDH2可显著改善老龄鼠心肌IPC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羰基应激引起的SIRT1失活有关。
-
缺血后适应对老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能否减轻老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比较缺血后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在成年和老龄大鼠之间有无差别。方法32只雄性F344大鼠分为成年(6~8月龄)和老龄(20~22月龄)组,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2h,8只)和缺血后适应(IPost)组(缺血30min,给予4轮10s再通/10s缺血后再灌注2h,8只),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心电图,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再灌注2h后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结果再灌注2h时,成年IPost组MAP和RPP均高于I/R组(P<0.05),而老龄IPost组与I/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初30min内,成年IPost组和I/R组心律失常评分分别为1分和3.5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龄IPost组和I/R组心律失常评分分别为2分和3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和老龄IPost组心肌梗死面积较I/R组分别减少52%和44%(均P<0.05)。成年和老龄IPost组CK和LDH浓度较I/R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能缩小老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酶释放,且其程度与成年大鼠相似;同时缺血后适应能改善成年大鼠心肌顿抑、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但此作用在老龄大鼠未观察到。
-
肝性脑病大鼠脑超微结构的改变
目的:通过观察肝性脑病大鼠脑部分区域及氨对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讨论其病理发生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肝性脑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每组6只。用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硫代乙酰胺诱导的肝性脑病大鼠和体外氨中毒大鼠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肝性脑病大鼠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尼氏体数量明显减少;可见凋亡各期表现。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器减少,黑质的超微结构改变程度较基底核略重。体外培养氨中毒神经元变化:神经元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明显水肿,线粒体明显肿胀,尼氏体显著减少;可见不同时期的凋亡表现。结论肝性脑病大鼠脑超微结构改变明显,其主要机制可能与氨中毒引起的神经元凋亡有关。
-
高龄老人自发性肌肉内血肿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患者1,男性,98岁,因反复咳嗽、咯痰30余年,加重1周入院。入院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从2012年5月开始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后因肺部感染,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出现呼吸衰竭,于5月12日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至5月22日,患者肺部感染得到控制,而停用泰能。患者在2012年6月1日出现血压下降,低88/55mmHg(1mmHg=0.133kPa)。同时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血红蛋白从2012年5月30日的83g/L降至2012年6月1日的65g/L,而血小板、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均正常。患者无咯血、便血等症状,间断给予输血治疗,从2012年6月1日至2012年6月5日共输注红细胞1200ml。至2012年6月5日,血红蛋白77g/L。2012年6月5日发现患者右大腿肿胀明显。右大腿彩超报告:右大腿皮肤及皮下组织水肿增厚。右大腿前侧肌肉组织内可见数处长梭形不均质回声包块,边界欠清,部分区域呈无回声,包块内未见明确血流信号。包块大前后径3.5cm。在该处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液8ml。考虑右大腿血管自发性破裂出血,停用氯吡格雷(波立维,clopidogrel),并给予止血治疗。右大腿肿胀逐渐消退。
-
本期组稿专家介绍
王晓明,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及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国家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及全军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老年病预防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军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老年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学分会委员、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陕西省保健委员会专家。担任《心脏杂志》副主编,《中华保健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和《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地区副主编,《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实用老年医学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和《国际老年医学杂志》编委。负责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4名,获军队及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主编著作3部和副主编著作2部。主要从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投稿须知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及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月刊,大16开本。本刊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国内各大检索系统和美国《化学文摘》等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决策中的辩证思维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重症患者常见的死因,近年来MODS诊断和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及早诊断和规范、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治疗极大改善了MODS患者的预后。临床上MODS患者病情往往复杂多变,要求在极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科学理性的临床决策思维对MODS患者的合理诊治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医师应努力学习和充分灵活地运用辩证思维,为对MODS进行科学的临床诊疗决策提供合理的思路。
-
重视老年多器官衰竭早期救治中微循环功能障碍的处理
老年患者由于各个脏器功能的衰退及合并慢性疾病,在以肺部感染和心、脑、肾等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等刺激下更易发生老年多器官衰竭(MOFE)。目前认为微循环障碍是导致MOFE重要的基础机制,也是并发MOFE过程的核心环节。现代观点认为,对老年重症患者进行早期微循环功能的监测及以微循环为靶点的治疗方案已经成为治疗MOFE的新策略。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辅助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治疗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1例
我科成功救治1例糖尿病、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患者以持续性胸痛起病,伴有血压下降、大汗淋漓,心电图、心肌酶谱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过程中又出现急性左心衰、重症肺炎、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开通前降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无创呼吸机支持治疗,之后患者仍有反复发作心衰,肺部感染迁延不愈,终在冠心病监护病房治疗41d后好转出院。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