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下肢动脉血管超声与动脉硬化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血管超声与动脉硬化检测指标踝臂指数(ABI)和心踝血管指数(CAVI)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在北京市第二医院进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的320例患者,依据病变情况分为3组(无病变组、轻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比较各组间动脉硬化检查指标ABI和CAVI的差异,分析两种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探讨下肢动脉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三组间AB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肢动脉病变与ABI呈负相关,而与CAVI呈正相关(P=0.00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糖尿病、脉压差是影响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ABI和CAVI可以作为筛查血管闭塞和动脉硬化的可靠指标,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的诊断符合率.
-
帕瑞昔布钠镇痛对老年急诊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神经系统的影响
目的 探讨帕瑞昔布钠围手术期镇痛对老年急症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浓度与术后谵妄(POD)、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同意并与患者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与海慈医疗集团骨科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急诊股骨头置换术患者80例,年龄>70岁,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n=40):吗啡组(C组)及帕瑞昔布钠组(P组).P组采用帕瑞昔布钠20 mg或40 mg(体质量50 kg为依据)静脉注射镇痛,每12h1次,连续6次;C组首次静脉注射吗啡2 mg或4 mg作为对照.2组均额外每次追加吗啡2 mg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达3分以下.主要观察指标:(1)2组术后住院时间,吗啡追加量;(2)2组POD的发生率与术后3 d(T1)、1周(T2)、3个月(T3)及6个月(T4)患者POCD的发生率;(3)2组各随机抽取20例于采取镇痛措施前(t0)、麻醉前(t1)、术毕(t2)、术后6 h(t3)、24 h(t4)及48 h(t5)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浓度;(4)其他严重并发症.结果 与C组相比较,P组吗啡追加量及术后住院时间降低[(7.9±2.6) mg比(31.3±3.9)mg,(11.4±1.5)d比(12.3±1.6)d,均P<0.05];P组POD及T1~T4 POCD发生率降低(22.5%比45%,17.5%、12.5%、7.5%、2.5%比37.5%、32.5%、25%、17.5%,均P <0.05);P组血清NSE浓度在t2 ~t5时降低[(7.1±2.7) μg/L、(9.5±3.6)μg/L、(8.4±3.6) μg/L、(7.2±2.8)μg/L比(9.4±4.1)μg/L、(13.6±5.0) μg/L、(11.1±3.7) μg/L、(9.4±3.3) μg/L,均P<0.05],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在t1~t5时降低[(0.61 ±0.27) μg/L、(0.99±0.38) μg/L、(0.73±0.25) μg/L、(0.65±0.28) μg/L、(0.87±0.32) μg/L比(0.83±0.36) μg/L、(1.48±0.57) μg/L、(0.98 ±0.37)μg/L、(0.88±0.29) μg/L、(1.12 ±0.45) μg/L,均P<0.05],其他时间点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帕瑞昔布钠围手术期镇痛减轻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改善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利于患者康复.
-
髓芯减压BMMCs移植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
目的 观察浓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s)移植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植入治疗中、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10年1月采用髓芯减压BMMCs移植人工骨植入治疗ARCO分期Ⅰ期、Ⅱ期、ⅢA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5例(57髋),年龄26 ~58(39.4±7.2)岁.对照组髓芯减压单纯人工骨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17例(27髋),年龄26 ~51(38.0±6.0)岁.术后每半年及终末随访时摄髋关节前后位、蛙式位X线片,观察股骨头修复及坏死进展情况,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髋功能改善情况,应用视觉模拟标尺法进行临床疼痛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整体术后终末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与单纯植骨组相比,BMMCs移植组术后终末随访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幅度更明显.两组患者整体术后终末随访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与单纯植骨组相比,BMMCs移植组术后终末随访VAS评分较术前降低幅度更明显.BMMCs移植组临床成功率(75.4%)高于单纯植骨组(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MCs移植组放射学成功率(59.6%)高于单纯植骨组(4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046).结论 髓芯减压结合浓集自体BMMCs移植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植入治疗股骨头坏死可有效改善患髋功能,显著减轻疼痛,适用于Ⅰ~ⅢA期股骨头坏死.
-
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的比较
目的 比较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007年8月—2008年7月14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行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被定义为颈动脉或下肢动脉存在任何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采用Kappa统计方法评价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的差异.同时比较不同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类型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单纯以颈动脉或下肢动脉超声检测作为诊断依据,新诊断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分别为27.0%和62.2%,联合检测患病率为66.2%.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间的Kappa值为0.32(95%CI0.22 ~0.42),下肢动脉超声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间的Kappa值为0.91 (95% CI0.84 ~0.98).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同时发生粥样硬化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6.5%)明显高于单纯颈动脉或单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为0%及10.3%).结论 联合颈动脉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颈动脉和下肢动脉同时发生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应该更加积极干预以减少将来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
两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颈动脉内膜剥脱+人工血管补片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分为翻转式颈动脉剥脱组(eCEA)和颈动脉剥脱+补片成形组(pCEA).结果 共248例患者完成随访,共行274例次手术,其中eCEA组101例次,pCEA组173例次.所有手术操作顺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病变狭窄程度及双侧病变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EA组在转流管使用率(15.8%)、抗生素使用率(26.7%)、手术时间(88±20) min、术中出血量(45±16) ml及住院天数(16±4)d上均低于pC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手术相关死亡、术后再狭窄及术后同侧脑卒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安全有效,eCEA术式具有潜在优势,但具体术式选择需根据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术者经验等进行选择.
-
染色体易位携带者核型分析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同染色体间易位与临床效应的关系,为优生和辅助生殖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不孕不育和产前诊断中心进行咨询的患者3067例,对其染色体核型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72例染色体易位患者中,17例妊娠后检测胎儿染色体易位位点与夫妻一方一致,继续妊娠(17例中70.59%有多次不良孕产史);另40例染色体易位患者有1~5次不良妊娠史,导致不育结局;还有15例染色体易位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生殖器形态或功能障碍,致原发不孕.结论 染色体易位携带者是男女不孕不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自然受孕或辅助生殖者应行产前诊断,以避免染色体异常患儿出生.
-
细胞增殖上调因子对肝细胞癌预后的预测作用
目的 研究细胞增殖上调因子(URGCP)在预测肝癌的预后和在肝癌的进展和发展中的潜在价值.方法 取材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病理科278例肝癌石蜡包埋标本,标本患者的手术日期在1995-2003年,在15个肝癌细胞株及10对肝癌与癌旁组织进行实时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URGCP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278例肝癌样本,对URGCP表达进行分析,统计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分析URGCP蛋白与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URGCP在所有测试的肝癌细胞株及122例(43.8%)石蜡包埋肝癌标本中高表达.URGCP主要为胞质表达,随着肝癌级别的增高,URGCP的表达水平增高.URGCP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显著正相关,与肝癌患者的预后生存显著负相关,与患者年龄、肿瘤个数、大小、AFP不相关.结论 URGCP在促进肝癌细胞增殖和肿瘤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可能代表了一种新的预后标志物和治疗疾病的靶标.
-
周细胞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渗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周细胞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渗漏的影响.方法 建立角膜基质层间植入微粒体诱生新生血管的大鼠模型,数字法随机分配大鼠一只眼为实验组,另一只眼为对照组,实验组植入含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中和抗体(抗PDGF-B)的微粒体,对照组植入含有VEGF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的微粒体,术后5d伊文氏兰示踪法检测新生血管渗漏率,角膜称重,α平滑肌激动蛋白抗体(抗α-SMA)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抗体(抗CD31)对角膜切片及铺片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并计算周细胞包裹指数(MPI).结果 实验组MPI为11.3%,角膜重量为(8.96±1.09) mg,新生血管渗漏率为(0.68±0.36) μg·ml-·mm-2;对照组MPI为56.5%,角膜重量为(7.36±0.56) mg,新生血管渗漏率为(0.24±0.07) μg· ml-1·mm4,3个指标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M1<0.01,P渗漏率=0.01,P重量=0.01).结论 周细胞具有抑制角膜新生血管渗漏的作用,为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抗渗漏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
原发右心房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伴多发转移一例
患者男,52岁,因胸闷、憋气伴低热1周就诊.查体:心音遥远,心率118次/min,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中期杂音,心浊音界增宽.超声心动示:三尖瓣返流Ⅰ度,右房侧低回声实性肿物,心包积液.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肢导低电压,t波异常.遂行PET-CT示右心房区高代谢软组织肿块,大小6.1 cm×7.1 cm,SUV值21.7,考虑恶性病变;右颈部及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未予治疗.半年后,患者出现腰部酸胀、疼痛,行胸腰椎MRI示胸12、腰2、3、4及骶1椎体异常信号,T1呈低信号,T2成不均匀高信号,伴腰2、3椎体病理性骨折,考虑骨转移瘤,遂于局麻下行“腰3椎体肿物切检+腰3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病理:(腰3椎体左)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S-100(+),Vim(+),CD34(+),考虑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关键词: -
肢端肥大症规范化诊治的推广势在必行
肢端肥大症(以下简称肢大)是由功能性垂体腺瘤过度分泌生长激素及腺瘤的占位效应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症候群.由于起病隐匿,肢大患者平均在患病9年后当表现出典型的肢大体征或出现视功能障碍时方被诊断.北京协和医院的资料显示,肢大患者诊断时平均年龄36.6岁,而此时患者常常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糖代谢异常、高血压、心肌肥厚以及呼吸系统等并发症,加之对垂体前叶其他轴系例如性腺轴功能的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
关键词: -
第295例眼睑下垂—吞咽困难—静止性震颤—起步困难
患者男,48岁,以“眼睑下垂36年,起步困难、行走拖步3年,吞咽困难7个月”为主诉,2011年11月第一次入院.患者36年前出现双眼睑下垂,伴视物双影,症状呈疲劳性,有晨轻暮重改变,查新斯的明试验(+),诊断为“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长期服用“溴吡斯的明”治疗有效,眼睑下垂明显改善.2009年患者出现左下肢行走拖步,逐渐出现行动缓慢、左上肢行走时不摆动,无肢体震颤,继续服用“溴吡斯的明”治疗病情未见好转.
关键词: -
中国肢端肥大症诊治指南(2013版)
一、前言肢端肥大症(以下简称肢大)是一种起病隐匿的慢性进展性内分泌疾病,患者就诊时病程可能已达数年甚至10年以上.肢大的主要病因是体内产生过量的生长激素(GH).95%以上的肢大患者是由分泌GH的垂体腺瘤所致.长期过度分泌的GH可导致全身软组织、骨和软骨过度增生,引起面容改变、手足肥大、皮肤粗厚、内脏增大、骨关节病变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此外,垂体肿瘤压迫症状、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结肠癌等恶性肿瘤发生率也会相应增加,这些代谢紊乱性疾病和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存质量,导致患者寿命缩短.临床上诊断和治疗的延误会使这些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加.
关键词: -
齿状突骨折及其相邻节段损伤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齿状突骨折本身及其相邻节段损伤的外科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手术治疗的37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21 ~65岁,平均36岁.单纯齿状突骨折25例,其中Ⅱ型20例,浅Ⅲ型5例;合并相邻节段不稳12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6例;齿状突骨折合并C2/3不稳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C1/2及C2/3同时不稳2例;神经损伤12例,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6例.手术在稳定齿状突骨折的同时,兼顾相邻节段不稳情况,选择个性化的固定方式.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JOA评分,有脊髓损伤者采用Frankel评分标准,术后随访X线或CT片评价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 3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明显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气管食管损伤等手术并发症.随访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JOA评分(12.1±2.1)分,术后3个月(15.4±3.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64,P=0.000);临床JOA改善率(90.8%±11.6%),优良率98%.术后6个月Frankel分级,除1例B级无恢复外,其余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术后佩戴颈托3个月.9个月内X线片复查示骨折愈合良好,植骨融合者在3~6个月内均获骨性融合(平均4.5个月);颈椎序列良好,颈椎伸屈侧位片显示颈椎稳定;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结论 根据齿状突骨折本身特点结合有无合并相邻节段不稳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在稳定齿状突骨折同时将相邻不稳的节段固定,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比较胸腰段爆裂骨折前后路联合和后路伤椎次全切内固定植骨融合的中长期疗效
目的 比较重度胸腰段爆裂骨折前后路联合和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47例重度胸腰段爆裂骨折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5例接受前后路联合前路伤椎次全切、后路复位内周钉融合术,B组22例接受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减压和固定手术.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后3、6、12个月及随后每年1次随访(36 ~ 68个月).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1周肺功能;分别记录每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功能评分;影像学资料评估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 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终获得坚固融合,神经症状改善显著.B组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l周肺功能明显优于A组,分别为(677.4±178.2)ml比(902.4±156.9) ml;(155.1 ±29.7)min比(194.2±35.7) min;肺功能分别为(2.8±0.4)分比(2.3±0.5)分和(2.7±0.3)分比(2.2±0.3)分及(84.2±9.8)分比(74.8±10.5)分,P<0.05.ASIA运动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两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组平均改善约1.4级,B组约1.41级;末次随访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联合人路、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以及内固定均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但后路手术具备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肺功能影响不大等明显优势.
-
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比较单侧伤椎置钉或双侧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46例载荷分享评分(LSC)为5~7分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伤椎固定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资料,按照伤椎单侧或双侧置钉数分为5钉组及6钉组,5钉组25例,6钉组21例.依据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AVHC)、矢状面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神经功能恢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v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节段、LSC、AVHC及矢状面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钉组的手术时间(109.2±30.7)min及术中出血量(376.0±303.1)ml,6钉组的手术时间(110.0±32.1)min及术中出血量(409.5 ±361.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6,-0.342,P>0.05).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5钉组(17.5±4.1)个月,6钉组平均(18.3±4.3)个月,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3,P>0.05).术前有部分神经功能损害者均获得恢复.两组均获得满意的放射学及功能学评价,未次随访时5钉组AVHC(93.0%±3.0%),Cobb角(2.6±5.6)°,VAS(1.4± 1.0),ODI(17.2±7.8);6钉组AVHC(93.1%±2.74%),Cobb角(3.2±5.4)°,VAS(1.6±1.0),ODI (16.7±5.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9,-0.390,-0.688,-0.235,P>0.05).结论 对于载荷分享评分在5~7分胸腰椎骨折进行伤椎置钉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安全有效,单侧伤椎置钉能获得和双侧伤椎置钉相同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