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和P50检测
目的 应用惊跳反射弱刺激抑制(PPI)和P50两项新技术共同评价精神分裂症感觉门抑制及其变异特点.方法 应用德国Brain Products公司的ERP记录与分析系统,PPI采用单独强刺激和弱刺激+强刺激范式,P50采用S1和S2范式,对82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来源于2007年9月至2014年2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78名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来源于同时期医院工作人员及附近居民)作了PPI和P50检测.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结果 (1)患者组[(97±17)ms]比健康对照组[(89±14) ms]单独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长(P<0.05).患者组[(96±20) ms,(41±29)μV],比健康对照组[(92±21) ms,(24±14) μV]弱刺激+强刺激的惊跳反射潜伏期长,波幅增高(P <0.05,P<0.01).患者组(41%±37%) PPI抑制率低于健康对照组(67%±32%,P<0.05).(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患者组P50中的S2波幅增高[(5±3)μV比(3±2)μV,P<0.05],S2和S1波幅的比值升高[(82%±41%)比(43%±22%),P<0.05],P50抑制明显减弱.结论 精神分裂症的PPI同P50一样,也存在异常.PPI抑制率和P50中的S2/S1波幅比值的结合,可作为本病的脑电生物学标记.
-
个体化肩关节假体对肱骨近端骨性结构解剖适配性的影像学评价
目的 探讨个体化肩关节假体对肱骨近端骨性结构的解剖适配性.方法 2013年10至2014年10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对12例单侧行个体化肩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病例进行影像学测量、分析与评价.对术后患侧肩关节进行X线摄片,测量相关参数包括颈干角(NSA)、前后扭转角(RA)、肱骨头高度(HH)、肱骨头直径(HD);与健侧对应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及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肱骨近端参数与健侧相比,患侧术后NSA和RA分别与健侧参数相差<3°,患侧术后HH与健侧参数相差<2 mm,患侧术后HD与健侧参数相差<3 mm.术后患侧与健侧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健侧NSA(140.2 ±6.8)°,患侧术后NSA(139.5 ±6.6)°;健侧RA(34.4 ±3.3)°,患侧术后RA(33.8 ±3.1)°;健侧HH(15.3 ±2.1)mm,患侧术后HH(14.6±0.9)mm;健侧HD(42.2±2.8) mm,患侧术后HD(41.8 ±2.3)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个体化肩关节假体实现了肱骨近端核心参数连续可调,置换术后患侧与健侧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个体化肩关节假体对肱骨近端骨性解剖结构适应性好.
-
神经内镜治疗松果体区肿瘤致梗阻性脑积水的策略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肿瘤活体组织检查加三脑室底造瘘术在松果体区肿瘤致梗阻性脑积水的诊疗效果.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65例松果体区肿瘤致梗阻性脑积水患者,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肿瘤活体组织检查加三脑室底造瘘术,在获取肿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的同时一期解决脑积水,根据肿瘤病理学诊断决定下一步治疗策略.结果 65例患者在脑室镜辅助下行肿瘤活体组织检查加三脑室底造瘘术均顺利完成手术,98.5%(64/65)成功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对37例生殖细胞肿瘤和6例松果体母细胞瘤行PEB方案(顺铂+依托泊苷+博来霉素)化疗和放疗,生殖细胞肿瘤放化疗有效率为91.7% (33/36);6例松果体母细胞瘤患者中4例放化疗后肿瘤缩小,总共56.9%(37/65)的患者无需开颅手术而获益.结论 采用神经内镜辅助肿瘤活体组织检查加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松果体区肿瘤致梗阻性脑积水,可以以较小的代价明确肿瘤的病理性质,使大部分患者(病理为生殖细胞瘤和松果体母细胞瘤)避免开颅手术,同时一期解决梗阻性脑积水,可考虑作为松果体区肿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常规治疗方案.
-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后病死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病死危险因素.方法 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232例年龄≥70岁的股骨颈骨折行关节置换术患者,男64例,女133例.将患者依照年龄分成3组:A组70 ~79岁,B组80 ~ 89岁,C组>90岁.对3组患者进行了病例回顾,对比分析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的间隔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术前并发疾病、美国麻醉学会(ASA)术前身体状况分级和淋巴细胞数量与术后随访1年期间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14例患者病死于术后和随访1年期间,其中1例患者病死于住院期间,其余l3例患者病死于随访期间.A组病死例数为3例,病死率为3.9%,B组病死例数为5例,病死率为7.2%,C组病死例数为6例,病死率为24.0%;对比显示,相比于A组和B组,C组病死率显著增高.13例病死患者ASA评分为Ⅲ级或Ⅳ级(9例为ASAⅢ级,4例为ASAⅣ级),13例患者血清白蛋白<35g/L,11例患者血清淋巴细胞数量<1 500/L.病死患者与存活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淋巴细胞数量AS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患者与存活患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5d内手术者与5d后手术者病死患者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 90岁、低血清淋巴细胞数量、合并2种以上疾病、血清白蛋白<35g/L、血红蛋白< 10 g/L和术前身体状况ASAⅢ级或Ⅳ级是老年股颈骨折患者关节置换术后和随访1年期间发生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的筛查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女性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宫颈感染状况及不同基因型的分布规律,为临床预防、治疗及HPV疫苗的研发、推广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和青岛市中心医院的823例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利用PCR扩增、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患者宫颈脱落细胞进行23种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823例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感染阳性率为47.51% (391/823),从2011至2013年呈逐年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程度的增加,低危型-HPV和高危型-HPV感染率也在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以单一基因型和二基因型感染为主,占全部基因型的86.19%(337/391),多基因型感染为0.51%(2/391);高危型以HPV16亚型为主,低危型以HPV6亚型为主,感染以高危型为主,占76.21%(298/391),未检测到39、82亚型.结论 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HPV感染率高,以高危型为主,应给予积极治疗.
-
肾去交感神经对心力衰竭犬心室基质重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肾去交感神经(RSD)对心力衰竭(心衰,HF)犬心室基质重构的影响.方法 19只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7),心衰组(n=6)和RSD组(n=6).假手术组植入起搏器不起搏;心衰组植入起搏器后行右室快速起搏3周;RSD组先行双侧肾动脉消融再行右室快速起搏3周,实验前后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采用Masson染色、ELISA和Western印迹等方法检测心室间质纤维化、脑钠肽(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变化.结果 心衰组和RSD组犬的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增大[左室:(27.0±2.4)mm 比(37.0±2.8) mm,P<0.01和(30.0±2.5) mm比(36.0±2.8) mm,P<0.05;右室:(11.0±1.5)mm比(14.0±1.7) mm,P=0.03和(12.0±1.1) mm比(14.0±1.2) mm,P<0.05].与RSD组相比,心衰组犬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25.0±3.7) mmHg比(3.3±1.6) mmHg,P<0.01],且心室肌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升高(左室:24.1%±4.8%比8.5%±1.9%,P<0.01;右室:17.2%±5.2%比11.8%±3.9%,P<0.01).与假手术组和RSD组相比,心衰组犬心室中TGF-β表达明显增加,心室肌组织及血清中BNP,AngⅡ和醛固酮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RSD可抑制长期快速心室起搏引起的心室肌基质重构.
-
聚乙二醇-骨形态发生蛋白-2-聚乳酸/聚已内酯载基因仿生骨促进骨缺损修复的实验观察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PEG)/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纳米基因复合物及载基因仿生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骨缺损修复的共同作用.方法 通过离子交联法制备PEG/BMP-2纳米基因复合物,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聚乳酸(PLA)/聚已内酯(PCL)载基因仿生骨并接种BMSCs于仿生骨之上,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检测BMSCs转染后BMP-2蛋白表达;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培养上清中BMP-2分泌情况;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转染后细胞BMP-2及骨钙素mRNA表达水平;截除新西兰大耳白兔双侧桡骨中段,植入载基因仿生骨材料,对骨缺损修复部位摄X线片、行HE染色和BMP-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制备出PEG/BMP-2纳米颗粒及PEG-BMP-2-PLA/PCL载基因仿生骨.PEG/BMP-2纳米颗粒转染BMSCs和载基因仿生骨BMSCs内BMP-2表达量明显上调,骨钙素mRNA表达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所增加;体内实验中,PEG-BMP-2-PLA/PCL载基因仿生骨组与对照组比较BMP-2表达升高,新生骨在骨缺损区域所占面积比也明显增加.结论 PEG-BMP-2-PLA/PCL对骨缺损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
穿支皮瓣血流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
穿支皮瓣(perforator flap)经过不断的发展[1-3],已经开创了皮瓣的小型化、精细化、薄型化、微创化的新时代,已逐渐成为显微修复重建外科中的主力皮瓣,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关于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定位、管径、蒂长以及其营养的范围、各穿支之间的联接方式等已有非常详尽的研究资料[4],2001年在比利时根特市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对穿支皮瓣的的命名等达成的“根特共识”(Gent consensus)[5],穿支皮瓣的专著(Perforator Flaps:Anatomy,Technique,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出版和Saint-Cyr等[6]提出的“穿支体区”(perforasome)的概念,极大地规范和促进了穿支皮瓣的发展,这些也标志着穿支皮瓣的发展已逐步走向成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 -
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中常见的原发颅脑肿瘤,约占原发性颅脑肿瘤的一半[1].尽管应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中位生存期仅14.6个月,5年生存率少于10%[2-3].近几年肿瘤免疫治疗快速发展,相关临床试验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2010年靶向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的疫苗Sipuleucel-T、免疫抑制靶点CTLA-4的人源单克隆抗体ipilimumab分别获批获用于前列腺癌及进展期黑色素瘤的治疗[4-5].同样,免疫治疗在胶质瘤的临床及临床前期研究中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有望成为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之外新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 -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缺血性脑血管病致残、病死及卒中复发率高,给家庭及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1-3].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血管内介入治疗能显著地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病死及卒中复发率.因此,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血管内治疗备受瞩目.
关键词: -
眼部淋巴瘤临床表现、病理及MRI/CT影像分析
目的 探讨淋巴瘤在眼部分布特点及MRL/CT特征,提高该病影像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9月来北京同仁医院以眼部症状就诊,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经病理证实为眼部淋巴瘤、有完整的MRI/CT影像资料的73例患者,男47例、女26例.结果 淋巴瘤位于双眼24例,右眼23例,左眼26例(合计97侧),常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中位年龄(60±12)岁.病理上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瘤5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例;T细胞和其他类型比较少见,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2例,滤泡性淋巴瘤和NKT淋巴瘤各1例.病变边缘清晰64侧,欠清晰17侧,模糊16侧.29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肿块,分别位于结膜16.5%(16/97)、泪腺5.2% (5/97)、眼睑3.1% (3/97)、眼肌2.1% (2/97)和泪囊3.1% (3/97);68侧表现为弥漫性病变,分别累及眶隔前区39.2%(38/97)、肌锥外区71.1%(69/97)、肌锥内区55.7% (54/97)、眼球区46.4% (45/97)、骨膜下区14.4% (14/97)、肌锥区75.3%(73/97)、泪腺区39.2%(38/97)和视神经鞘区34.0%(33/97).MRI(70例/94侧)显示T1WI呈等信号88/94侧,低信号6/94侧;T2WI呈等信号52/94侧,稍高信号40/94侧,混杂信号2/94侧.信号均匀67/94侧,不均匀27/94侧.增强扫描轻度强化27/94侧,中度强化67/94侧;强化均匀52/94侧,不均匀42/94侧.CT(21例/24侧)扫描显示18/24侧表现为等密度,6/24侧表现为稍高密度.均匀7/24侧,不均匀17/24侧.邻近骨质无变化16/24侧,受压变形6/24侧,骨质破坏2/24侧.病变常可累及周围结构,如眶尖(27/97侧,27.8%)、眶下裂(14/97侧,14.4%)、翼腭窝(10/97侧,10.3%)、眶上神经(8/97侧,8.2%)、海绵窦(8/97侧,8.2%)和面部软组织(6/97侧,6.2%)等.结论 眼部淋巴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表现为多结构、多部位受累,MRI呈等/稍长T1和T2信号,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不均匀强化,周围骨质无明显变化.
-
128层双源CT对比剂优化方案在法洛四联症患儿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对比128层双源CT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在法洛四联症患儿血管造影中的图像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60例超声心动图初诊法洛四联症未行手术治疗,需进一步明确心血管解剖结构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随机平均分为A、B、C3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2、1.2、1.5 ml/kg,对比剂注射时间分别为10、12、15 s.测量各组升主动脉(AA)、主肺动脉(MPA)、降主动脉(DA)、右心室(LV)的CT值及噪声,计算信噪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各测量部位的CT值、信噪比及主观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的CT值分别为(422±78)、(393±69)、(425±83) HU,MPA的CT值分别为(389±107)、(369±88)、(420±110) HU,DA的CT值分别为(437±112)、(418±97)、(438±117) HU,LV的CT值分别为(406±96)、(391±94)、(399±96) HU.B组图像均匀度(81±65)及上腔静脉硬化束伪影优于A、C两组(179±178、106±6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法洛四联症患儿行128层双源CT血管造影,1.2 ml/kg对比剂用量、12 s注射时间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可提高图像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低管电压结合低对比剂浓度对胃肠道恶性肿瘤供血动脉CT图像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应用低管电压结合低对比剂浓度,使用50%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对胃肠道恶性肿瘤供血血管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3-12月行全腹能谱CT扫描、体质指数(BMI)≤22 kg/m2并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恶性肿瘤58例患者进行分析.按首诊日期分为A组(管电压为80 kVp联合50% ASiR,对比剂浓度为270 mgI/ml)和B组(管电压为120 kVp,对比剂浓度为350 mgI/ml).使用Mann-WhitneyU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年龄差异.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比较两组男女比例差异.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对肿瘤供血动脉重建图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kappa检验比较评分一致性;使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进行两组重建图像主观评分比较.测量肿瘤供血动脉CT值(记为CT1)、病灶水平右侧竖脊肌CT值及前腹壁脂肪的SD值(SD值).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比较上述数据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CT1、SD值、对比噪声比(CNR)、图像灵敏度(FOM)及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结果 两组年龄及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肿瘤供血动脉重建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80、0.813).A组与B组重建图像主观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0.9比2.5±0.8,P=0.09).CT1、SD值、CNR及FOM值间一致性很好(ICC值均>0.75).A组CT1[(459±69) HU]、CNR值(20.2±3.3)、FOM(85±37)明显高于B组CT1值[(250 ±42) HU]、CNR值(9.3±1.9)、FOM(9±4)(P=0.00).A组SD值明显低于B组[(20.0±1.7)比(22.4±3.2),P<0.01].CTDIvol值A组明显低于B组[(5.2±1.2)比(13.5±4.7) mGy,P<0.01].结论 对于BMI≤22 kg/m2的患者,低管电压及低对比剂浓度条件下,使用50% ASiR算法,获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供血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扫描高对比剂浓度的图像,且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