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肾脏病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ephrology 중화신장병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18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7097
- 国内刊号: 44-121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白细胞介素6通过STAT3诱导腹膜间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分化
目的 探讨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基因3(STAT3)对白细胞介素6(IL-6)诱导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上皮间质转分化(EMT)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HPMC并分组:(1)50 μg/L IL-6刺激HPMC不同时间,按刺激时间24、48、72 h分组;(2)不同浓度IL-6刺激HPMC 24 h,按IL-6浓度50、100μg/L分组;(3)应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建立稳定沉默STAT3基因的HPMC,分成空白对照组、IL-6组、空载体组、空载体+IL-6组、慢病毒感染组、慢病毒感染+IL-6组,其中IL-6刺激均以50μg/L终浓度刺激24 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上皮钙黏素(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上述分子的蛋白表达及通路蛋白Janus激酶2(JAK2)、STAT3磷酸化水平;细胞免疫荧光观察E-cadherin、α-SMA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IL-6浓度组和不同作用时间组细胞E-cadherin蛋白和mRNA表达均下降(均P<0.05),α-SMA、VEGF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升高(均P<0.05),通路蛋白磷酸化(p)-JAK2/JAK2比值和p-STAT3/STAT3比值均升高(均P<0.05),且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沉默STAT3基因后,与空载体+IL-6组比较,慢病毒感染+lL-6组α-SMA、VEGF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上升(P<0.05). 结论 IL-6通过激活STAT3通路而刺激HPMC分泌VEGF并诱导EMT的发生.沉默STAT3基因可抑制人腹膜间皮细胞EMT的发生.
-
分泌型PLA2-IB及PLA2R在人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目的 研究分泌型磷脂酶A2-IB(sPLA2-IB)及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在人肾小球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的信号传导通路.方法 体外培养条件永生性人足细胞,按刺激的sPLA2-IB浓度分组,以PBS或不同浓度sPLA2-IB(10-9、10-7、10-5 mol/L)分别刺激2h.划痕实验检测足细胞迁移率,Hoechst-33342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足细胞凋亡率,Western印迹检测足细胞p-cPLA2α、p-p38及p53蛋白表达.将细胞分为对照组、siRNA阴性对照组、PLA2R siRNA组,采用PLA2R siRNA或对照siRNA转染足细胞,再给予10-5 mol/L sPLA2-IB刺激足细胞2h,用Western印迹检测p-cPLA2α、p-p38及p5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PBS对照组比较,10-7、10-5 mol/L组sPLA2-IB降低了足细胞迁移能力,增加了足细胞的凋亡率,且呈剂量依赖性(均P< 0.05).此外,与PBS对照组比较,10-7、10-5 mol/L组p-cPLA2α、p-p38及p53蛋白表达增加(均P< 0.05),且随着sPLA2-IB浓度的增高,其蛋白表达含量亦逐渐增高.采用PLA2R siRNA转染沉默足细胞PLA2R表达后,再以sPLA2-IB刺激,p-cPLA2α、p-p38及p53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下降(均P< 0.05).结论 sPLA2-IB增加人足细胞凋亡率并降低细胞迁移能力,可能是通过PLA2R活化p38-cPLA2α-p53信号通路导致的.
-
Klotho减轻硫酸吲哚酚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机制
目的 观察klotho蛋白对硫酸吲哚酚(IS)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并探讨内质网应激是否参与此过程中及可能机制.方法 (1)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以5、25、50 mg/L IS干预细胞48 h,以50 mg/L IS干预细胞12、24、48 h,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观察IS对细胞活性的影响.(2) 50 mg/L IS处理细胞48 h,同时给予0、1、10、100 μg/Lklotho蛋白干预,CCK-8测定细胞活性,观察不同浓度klotho蛋白对IS毒性的影响.(3)细胞分为对照组、IS组(50 mg/L IS)、klotho组(50 mg/L IS+100 μg/L klotho)和磷酸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抑制剂Compound C组(50 mg/L IS+100 μg/L klotho+10 μmol/L Compound C)干预48 h,CCK-8测定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糖调节蛋白78(GRP78)、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的mRNA和蛋白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磷酸化AMPK表达.结果 IS以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的方式抑制细胞活性.50 mg/L IS组细胞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klotho蛋白可部分恢复IS抑制的细胞活性且呈浓度依赖.100 μg/L klotho组细胞活性高于IS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IS组GRP78、CHOP表达上调,细胞凋亡率增加,磷酸化AMPK降低(均P<0.05);与IS组比较,klotho组GRP78、CHOP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降低,磷酸化AMPK上调(均P<0.05).klotho蛋白的作用可被Compound C阻断,上述指标Compound C组与kloth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可抑制细胞活性,诱导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klotho蛋白可部分拮抗IS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活化AMPK通路和降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细胞凋亡有关.
-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对转化生长因子β1活化肾脏成纤维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目的 观察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活化的肾成纤维细胞(NRK-49F)中的表达,探索Cyr61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0.0、0.5、1.0、2.0、5.0 μg/L TGF-β1刺激活化NRK-49F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Cyr61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2)质粒转染构建过表达及低表达Cyr61的NRK-49F细胞,分为对照组(转染空质粒组)、过表达组和低表达组.CCK-8法检测3组细胞培养24、48、72 h的增殖活性.5.0 μg/L TGF-β1诱导活化3组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纤维化标志物(Col1α1、Co13α1、MMP9、MMP13)、细胞衰老信号通路分子(p53、p21、Rb、p16)的mRNA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Col3、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 (1)与0.0 μg/L TGF-β1组比较,0.5、1.0、2.0、5.0 μg/L TGF-β1组NRK-49F细胞的增殖活性均增加(均P< 0.05),1.0 μg/L组Cyr61蛋白表达降低,5.0 μg/L组Cyr61蛋白表达升高(均P<0.05).(2)Cyr61过表达组NRK-49F细胞24、48、72 h的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呈时间依赖性.(3)TGF-β1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Cyr61过表达组NRK-49F细胞增殖活性降低,促纤维化因子Col1α1和Col3α1表达减少,同时抗纤维化因子MMP9和MMP13的表达增加,周期停滞在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细胞衰老信号通路基因p53、p21和Rb mRNA表达增加 (均P< 0.05),而Cyr61低表达组上述效应正好相反(均P<0.05);3组细胞p16基因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r61抑制肾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纤维化表型分泌,从而减缓肾脏纤维化进程,p53/p21/Rb细胞衰老信号通路可能参与Cyr61的抑纤维化作用.
-
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吗替麦考酚酯(MMF)与环磷酰胺(CTX)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紫癜性肾炎(HPSN)患儿临床资料,中位随访时间22(7,48)个月.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MMF组(MMF 15~ 20 mg· kg-1·d-1或800~ 1200 mg/m2+泼尼松)和CTX组(CTX8~12 mg· kg-1·d-1+泼尼松).收集患儿基线临床和肾脏病理资料,及接受治疗后1、3、6个月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随访期间HSPN累计缓解率、复治率和不良反应.研究的主要终点为完全缓解和失访,次要终点为蛋白尿缓解.结果 共计48例患儿完成随访,MMF组34例,CTX组14例.两组患儿治疗后1、3、6个月时,24 h尿蛋白量均较基线值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Alb)均较基线值明显升高(均P<0.05),血清肌酐(Scr)与基线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MMF组缓解率高于CTX组(73.5%比42.9%,P=0.046),治疗3、6个月及随访结束时的累计缓解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至随访结束,48例缓解患儿有5例(10.4%)复治,MMF组的复治率明显低于CTX组(3.0%比28.6%,P< 0.001).复治多发生在泼尼松及CTX停药后和MMF减量过程中.MMF组11例患儿接受了IMPDH2基因多态性检测,9例AA型患儿治疗显效时间明显早于AG型和GG型.至随访结束,MMF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CTX组(8.8%比35.7%,P=0.025),用药过程中两组均有真菌感染发生.结论 MMF与CTX冲击治疗儿童紫癜性肾炎的近期疗效相当,MMF组复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TX组.初步研究发现IMPDH2基因多态性与MMF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有关.
-
分类树模型分析筛选1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
目的 分析影响1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筛查1型糖尿病肾病高风险人群,以期指导早期防治.方法 采用横断面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8年至2015年394例1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白蛋白量分为无白蛋白尿组(299例)、微量白蛋白尿组(73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22例).使用分类树模型分析筛选尿白蛋白量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结点增益分析筛选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的高风险人群.结果 建立的分类树模型共包括3层,10个结点,从27个预测变量中筛选出4个重要解释变量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纤维蛋白原(Fib)、腰臀比、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白蛋白尿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腰臀比> 0.82者出现大量白蛋白尿的概率为43.8%;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RDW> 0.14者,有88.9%的概率出现大量白蛋白尿.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1型糖尿病白蛋白尿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
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膜透析置管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患者在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的麻醉方式下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行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患者3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体重指数(BMI) 18~ 30 kg/m2,随机分为3组:局部浸润组(L组)、TAPB组(T组)和腹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组(TR组).观察3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完成后(T1)、手术开始切皮时(T2)、关腹时(T3)、术后6 h(T4)、术后12 h(T5)和术后24 h(T6)等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术中追加局麻药使用量,术后镇痛药使用量,术中及术后24 h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3时间点,L组和T组MAP和HR明显高于TR组(P< 0.05);T4、T5时间点,L组MAP和HR明显高于T组和TR组(P<0.05);L组、T组术中罗哌卡因追加量和术后地佐辛用量明显多于TR组(P<0.05);L组术中罗哌卡因追加量和术后地佐辛用量亦明显多于T组(P<0.05).L组患者在T3、T4、T5时VAS评分高于T组和TR组(P<0.05).3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不良情况.结论 超声引导下TAPB联合RSB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的麻醉效果确切,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
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损伤与原发高血压恶性肾硬化患者临床及长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恶性肾硬化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肾小管周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损伤情况及肾脏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3月3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经肾脏病理诊断的恶性肾硬化(MN)患者52例,获取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对肾活检标本进行CD34染色,对照组为良性肾硬化(BN,17例)和肾小球轻微病变患者(GML,19例),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52例原发性高血压恶性肾硬化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2:1,平均年龄(34.0±8.2)岁.收缩压高(230.4±25.0) mmHg,舒张压高为(156.4±20.6) mmHg,伴有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和蛋白尿.肾脏病理中肾小球硬化指数、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与eGFR和尿蛋白水平相关(P<0.01).经过有效降压治疗,血压达标率显著提高(76.9%比3.7%,P< 0.01);血肌酐显著降低[(376.4±263.8) μmol/L比(486.8±375.7)μmol/L,秩和检验P<0.01],24 h尿蛋白量显著改善[(1.10±0.70)g比(2.04±1.26)g,P<0.01,n=21].恶性肾硬化组肾脏PTC面积比例显著低于BN组和GML组,并与Scr(r=-0.553,P=0.001)、eGFR(r=0.476,P=0.004)显著相关.中位随访74个月,1年、5年和10年的肾脏累积存活率为90%、64%和23%.Kaplan-Meier分析显示PTC面积比例较高者肾脏生存时间更长[(114.8±12.4)个月比(63.0±8.3)个月,Log-Rank检验x2=5.312,P< 0.05].单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提示血压控制不达标、出院时eGFR< 30 ml· min-1·(1.73m2)-1、PTC面积比例低、肾小管间质损伤重、贫血是肾脏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提示血压控制不达标(RR=3.89,95%CI 1.75~ 8.65,P=0.001)和出院时eGFR< 30 ml·min-1·(1.73 m2)-1(RR=4.27,95%CI 1.40~ 13.09,P=0.011)为肾脏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恶性肾硬化患者传统血管病变与临床资料相关性欠佳,PTC面积比例与肾功能相关性好.血压控制不达标和出院时eGFR< 30 ml·min-1·(1.73 m2)-1为肾脏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新发足部溃疡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新发足部溃疡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14年1月到2014年6月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接受规律随访,且病情稳定的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记录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透析充分性评估、足背动脉搏动检查、糖尿病足临床症状及踝肱指数等.根据有无糖尿病足溃疡/截肢史分组.所有患者随访至2015年12月31日.终点事件包括新发足部溃疡,及因足部溃疡或坏疽导致的截肢、下肢血管血运重建术等.结果 共纳入108例患者,其中16例患者有糖尿病足溃疡史,1例因此而截肢.平均随访时间为(17.7±5.6)个月.随访期间有11例(10.2%)患者新发足部溃疡,3例(2.8%)患者因足部溃疡或坏疽导致截肢,8例(7.4%)患者接受下肢血管血运重建术,合计13例患者(12%)发生足部溃疡等复合终点事件,发病率为81.3例次/1000患者·年.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糖尿病足部溃疡史是预测腹膜透析患者新发足部溃疡等复合终点的唯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新发足部溃疡等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2%,既往糖尿病足部溃疡史是预测其复合终点的独立危险因素.
-
WISP-1在IgA肾病患者中的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
目的 初步探讨IgA肾病(IgAN)患者血清与肾组织中Wnt1诱导分泌蛋白1(Wnt induced secreted protein-1,WISP-1)的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收集肾活检明确诊断有肾间质纤维化的局灶增生型IgA肾病53例,以16例微小病变型肾病(MCD)为阴性对照组,14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研究对象肾组织和血清中WISP-1水平,同时测定相关的临床指标,并对患者肾脏纤维化程度进行统计,分析血清WISP-1的表达与患者临床及病理的特点,明确其在IgAN肾间质纤维化中的意义.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WISP-1在MC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肾脏组织中均无明显表达,而在有肾间质纤维化的局灶增生型IgAN患者的肾组织中有大量沉积,主要表达在肾间质;且IgAN患者的血清WISP-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15)和MCD患者(P=0.030).在IgAN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亚组分析中,肾间质纤维化评分0~10%(F1组)和纤维化评分>25%(F3组)两组的WISP-1血清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MCD组(均P<0.05),而F2组(10%<纤维化≤25%)与正常对照组和MCD组之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SP-1在肾间质纤维化的IgAN患者血清和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一致,均高于未发生肾纤维化的正常对照和MCD患者,且IgAN患者血清WISP-1的表达在纤维化评分较低组明显升高.血清和肾脏组织中WISP-1的表达与IgAN肾间质纤维化发生有关,WISP-1可能作为一个早期的驱动因子在IgAN肾间质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腹主动脉钙化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腹主动脉钙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14例MHD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全段FGF23浓度.应用腹部侧位X线平片结果计算腹主动脉钙化积分(AACS),评判患者腹主动脉钙化情况.按血清FGF23水平的四分位数分成4组;按AACS分为无或轻度钙化组(AACS≤4)、中度钙化组(5≤AACS≤15)和重度钙化组(AACS≥16).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MHD患者发生腹主动脉钙化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法分析各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法分析MHD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114例MHD患者中有76例(66.7%)存在腹主动脉钙化,中位AACS为4.0(0,11.0),中位血FGF23浓度为7277.4(2535.0,9990.8) pg/ml.中位随访时间72.0(67.8,72.8)个月.全因死亡22例(19.3%),CVD死亡17例(14.9%).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FGF23与AAC呈正相关(r=0.285,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FGF23浓度升高(OR=2.831,95%CI:1.010 ~ 7.937,P=0.048)、年龄增加(OR=1.059,95%CI:1.020~ 1.100,P=0.003)、透析龄长(OR=1.009,95%CI:1.000~1.017,P=0.039)、吸烟(OR=3.010,95%CI:1.177 ~ 7.696,P=0.021)是MHD患者腹主动脉中重度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期间中重度钙化组较无或轻度钙化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及CVD死亡率增高(P值分别为0.028和0.03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FGF23水平与患者全因死亡及CVD死亡无相关性.结论 MHD患者腹主动脉钙化发生率高,腹主动脉中重度钙化患者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率均较高.血清FGF23水平是腹主动脉中重度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尚不能作为MHD患者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预测因子.
-
腹膜透析在紧急起始透析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全球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stage,ESR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2010年全球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261.8万人,2030年预计将增长至543.9万人,其中亚洲地区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预计由96.8万人增至216.2万人[1].由于ESRD起病隐匿、知晓率低、就诊晚,患者在就诊时往往需要紧急起始透析,占透析患者的30%~50%[2].使用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进行血液透析(HD)是目前全球主要的紧急起始透析方式3-5].然而,目前研究普遍表明使用CVC紧急起始HD可增加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菌血症、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和死亡风险,不利于患者的长期预后[5-6].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残余肾功能的保护更优、血源性疾病感染少、居家治疗、操作简便、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回归较好、治疗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近年来PD作为紧急起始透析方式的关注度不断上升.紧急起始PD能够减少CVC的使用率,从而减少CVC相关的并发症,改善ESRD患者预后.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使用紧急起始PD具有更好的卫生经济学效益、可增加ESRD患者救治率.本文将对紧急起始PD在紧急起始透析中的应用前景进行总结.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
1998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