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Nursing 중화현대호리잡지
- 主管单位: 黑龙江护理杂志;现代护理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影响因子: 1.1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682/R
- 国内刊号: 何成伟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人文护理干预模式对精神科患者焦虑水平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人文护理干预模式对精神科患者焦虑水平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精神科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文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水平和社会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75,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评分为(5.14±2.32)分,SDSS评分为(8.14±2.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54±2.01),(12.25±2.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251,6.137;P<0.05)。结论人文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明显改善精神科患者的焦虑情绪和社会功能,提高其依从性。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与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及社会支持的现状,探讨治疗依从性与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问卷、健康行为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总得分为(33.80±3.28)分,其中药物治疗维度得分为(9.85±1.44)分;自我效能总得分为(66.28±13.78)分,其中高水平占26.09%,中水平占65.22%,低水平占8.69%;社会支持总得分为(41.67±5.32)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与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均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482,0.711;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高自我效能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
电话随访对子宫腺肌瘤术后 GnRH-a治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观察电话随访护理干预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RH-a)治疗子宫腺肌瘤剔除术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子宫腺肌瘤剔除术后联合GnRH-a治疗的115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对患者进行电话跟踪随访,给予饮食、休息、活动、生活、精神等方面正向的引导、持续的心理干预、复诊提醒及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等护理干预。对照组未进行电话随访护理干预,按常规主管医生门诊定期随访复诊。结果研究组患者痛经症状缓解或消失者53例(96.36%),术后无明显复发者52例(94.54%),经量减少经期缩短者52例(94.54%),对照组依次为49(89.09%),51(92.72%),50(90.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1,0.00,0.13;P>0.05)。两组患者潮热盗汗、皮疹痤疮、恶心头痛、四肢乏力、关节酸痛、烦躁抑郁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15,6.15,4.45,5.04,4.25,4.25;P<0.05)。两组患者坚持规律用药、定期复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与正确应对不良反应的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9,7.31,14.31,10.45;P<0.05)。结论电话随访护理干预可提高子宫腺肌瘤剔除术后联合GnRH-a治疗患者的依从性,患者能正确有效应对不良反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进护患关系。
-
整体干预在皮脂腺囊肿切开不愈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整体干预治疗方法在门诊伤口护理中心皮脂腺囊肿切开不愈反复感染伤口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制定整体干预伤口护理制度和流程,从伤口评估、制订方案、具体的操作流程方面着手,优化伤口处理的流程,把湿性理论贯穿于伤口处理过程中,将物理辅助治疗作为伤口治疗的辅助方法。结果观察的16例患者伤口全部愈合,患者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结论整体干预的治疗方法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皮脂腺囊肿切开不愈及反复感染的几率。
-
剖宫产术后早期进食对胃肠道功能恢复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的 Meta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早期进食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维普、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剖宫产术后早期进食与胃肠道功能相关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结果剖宫产早期进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有提前趋势,WMD=-10.17,95%CI=-15.35,-4.99,Z=3.85,P<0.0001;肛门排气时间有提前趋势,WMD=-10.52,95%CI=-13.00,-8.03,Z=8.30,P<0.00001;解便时间有提前趋势,WMD=-26.79,95%CI=-41.72,-11.85,Z=3.52,P=0.0004,早期进食组发生腹胀风险较对照组少,RR=0.72,95%CI=0.57~0.92,Z=2.59,P=0.010。结论剖宫产术后早期进食可以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减少腹胀发生。
-
长春市三甲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了解长春市三甲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长春市3家三甲综合医院280例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体评价满意度为90.4%,其中性别、年龄、月收入为影响因素。对各条目进行分析,满意度高的3个条目为尊重患者隐私和信息保密(96.4%)、护士仪表整洁端庄(95.7%)、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94.6%);满意度低的3个条目为病房环境整洁舒适(73.6%)、获得疾病相关知识和健康教育(75.7%)、入院后护士提醒各种注意事项(77.9%)。结论依据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应主要从完善医院环境设施、提高护理服务能力和提高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3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
系统化干预对提高护士识别心电监护预警能力的作用
目的:探讨系统化干预提高心内科护士对心电监护预警的正确反应,保证患者安全。方法成立科内心电监护质量控制小组,制定监护仪各参数的报警标准值,设定监护仪的套餐序列和统一调整监护仪默认值等,对全科护士分层次培训和考核。比较系统化干预前后护士对监护仪报警设置预警能力的反应。结果干预后护士对心电监护预警能力的反应均有提高,1~4年护龄护士报警值设置耗时从干预前平均105 s缩短到42 s,5~9年护龄护士从87 s缩短到31 s,≥10年护龄护士从68 s缩短到25 s;干预后1~4年护龄护士对危象报警反应时间从干预前平均92 s缩短到57 s,5~9年护龄护士从54 s缩短到42 s,≥10年护龄护士从30 s缩短到25 s。结论系统化干预提高了临床报警值设置的正确率和护士对心电监护预警的反应能力,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安全。
-
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需求的调查
目的: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对延续护理的需求,为构建骨科术后延续护理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某军队三级甲等医院骨科关节置换术患者200例,出院前采用自行设计的延续护理需求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护理指导内容排在前3位的为下床时间98.0%、平衡训练94.0%、康复流程93.0%;延续护理形式排在前3位的为健康教育手册100.0%、网上咨询90.0%、热线电话82.0%;61.0%的患者认为出院2个月内需要得到每周1次的专业指导,出院3个月后需要得到2周1次的专业指导。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对延续护理服务有较高的需求,护理人员应在规范院内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出院后的康复指导,避免患者从医院到家庭出现的医疗护理脱节。以此达到促进肢体正常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
胆道 T管引流术后一次性引流袋更换时间的研究
目的:比较一次性引流袋更换时间对胆道T管引流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探讨普通及抗反流一次性引流袋对患者为获益的更换时间。方法将144例行胆道T管引流术且胆汁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A组与B组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A组每天更换,B组每周更换,C组使用一次性抗反流引流袋,每周更换。抽取引流袋胆汁做细菌学监测,比较3组患者胆道T管引流术后第5天与第10天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更换一次性引流袋次数与相关费用。结果3组患者胆道T管引流术后第5天与第10天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51,1.64;P>0.05)。 A、B、C 3组患者更换引流袋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9.17,P<0.01);3组更换引流袋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19,P<0.01)。结论对于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道T管引流的患者,使用一次性普通引流袋且每周更换对患者为获益,其感染风险较低,与抗反流引流袋相似,并可降低患者费用及护士工作量。
-
更正
关键词: -
改良骨水泥输送器在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主要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损伤性关节炎、肘部骨缺损引起的肘关节不稳定、肘部骨折畸形愈合及其他肘关节手术失败后的患者。它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功能活动。但术后的假体无菌性松脱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难题,而临床安装方法是导致假体松动的机械性因素。手术中安放试模经X线透视确认假体位置良好后,需用骨水泥固定尺骨和肱骨假体。因肱骨和尺骨髓腔内径比较小,骨水泥输送器注入管的外径超过尺骨和肱骨的内径,故其适用于髋关节置换而不适用于肘关节置换,所以临床上通常是用手将面团期骨水泥填塞入髓腔内,并将骨水泥涂在假体表面,然后将假体置入,但这种做法会导致骨水泥充盈度不佳,加之髓腔表面不光滑导致骨水泥分布不均匀,增加术后假体松动的危险,所以笔者进行了骨水泥输送器的改良,使其能插入髓腔深部,然后逐步后退填充骨水泥并维持加压,使得髓腔骨水泥充盈良好,应用于临床后,医生反响较好,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一种新型配药和冲洗用注射器的研制与应用
临床上经常将注射器与导尿管连接注药或冲洗,比如泌尿外科膀胱恶性肿瘤患者需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灌注药物是化疗药,操作步骤如下:先给患者插导尿管,用50 ml注射器抽吸药物,去掉注射器针头,将注射器鲁尔接头直接连接导尿管,用手捏紧导尿管与注射器的鲁尔接头,使之连接紧密再进行推药,由于注射器的鲁尔接头和导尿管不配套,靠手来捏紧鲁尔接头和导尿管,药物非常容易涌出,造成药物浪费,也污染医务人员的手和患者的衣服、床单,增加护士的工作量;插有导尿管的患者如尿管不通,需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去掉注射器针头,将注射器鲁尔接头直接连接导尿管,由于注射器的鲁尔接头和导尿管不配套,要靠手来捏紧鲁尔接头和导尿管,生理盐水很容易涌出,打湿患者的衣服、床单。而临床上的冲洗器,其塔座接头前没有鲁尔接头,不能套接针头,不能配药。临床上没有既可以配药又可以冲洗的注射器,现研制一种新型配药和冲洗用注射器,方便临床工作,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器在气管切开患者试堵管中的应用
临床上气管切开患者在拔除气管套管前均需常规试堵管,目前临床上尚无配套使用的堵管器材,传统上多采用棉签头包裹胶布,材料制作较繁琐,堵管时操作不便,堵管后棉签容易受痰液污染及软化,患者在咳嗽等活动时容易脱落,影响堵管效果,且外形不美观且不易达到安全及灭菌要求。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一种自制的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器,用于气管切开患者需拔除气管套管前的试堵管,经50余次使用,效果满意。现将自制的新型气管切开堵管器介绍如下。
关键词: -
自制一次性掰安瓿工具的应用
掰安瓿抽取药液是静配中心加药护士每天面临的事情。有些安瓿玻璃较薄,使用握力不当,玻璃易粉碎在手里,有些安瓿玻璃较厚或是安瓿容量较大,再加上新护士,掰前潜意识中就有种恐惧感,故常常用笔、开瓶器、砂轮敲击,容易划伤手。如何规范、简易地掰断安瓿而又避免玻璃安瓿的碎片伤及自己的手指,备受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关注。2013年10月起,静配中心的加药护士使用自制的一次性掰安瓿工具,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黏贴标签在冠脉支架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所用的支架由裸支架演变成药物支架。但药物支架有效期短、价格较高,特别是一些不常用的规格,很容易过期,再则遇到急性心肌梗死需要抢救的患者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护士为了争分夺秒有可能疏忽查看有效期。为了避免先用远效期的及避免过期支架植入患者体内,我科采用各色黏贴标签对不同有效期的各个阶段的支架进行标示,具体做法如下。
关键词: -
气管插管雾化装置的制作与应用
脱离呼吸机的气管插管患者由于吸气时缺少鼻腔的加湿作用,气管插管及气道内壁的痰容易干燥结痂,常规方法是用注射器向气管插管内滴水,但对患者刺激较大,不良反应较多,又不能持续湿化。我科根据临床需要设计出气管插管雾化装置,提供一种加药、加水方便,可以持续雾化,也可以间断雾化,湿化气道,治疗疾病,增加患者舒适度的工具,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
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妇科肿瘤一直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女性盆腔的解剖特点,妇科肿瘤患者其发病部位的特殊性,加上肿瘤因素、手术创伤的疾病影响以及肥胖、高龄等个体原因,妇科肿瘤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高发人群,是妇科手术近期并发症之一,其中良性子宫肌瘤经阴道切除后,血栓形成发生率6%~7%,经腹子宫切除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12%~15%,恶性肿瘤根治术后发生率12%~33%[1]。 DVT的临床表现比较隐匿,患者多无明显的不适感觉,漏诊率较高。虽然诊断相当困难,但确诊仍然要依靠临床表现,早期特征性的表现有患侧下肢肿胀、疼痛及不明原因的低热等[2]。一旦发病患者出现严重身心痛苦,甚至因严重肺栓塞而危及生命。妇科肿瘤手术后特别是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由此继发的肺栓塞发生率明显提高,病死率也相应提高。对妇科肿瘤手术后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患者生命安全,提高生存质量,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3]。现就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及预防护理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
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与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低氧血症的发生规律,提出护理对策。方法监测2013年1—4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的围术期指尖血氧饱和度( SpO2),进行曲线描记,对不同手术类型患者围术期SpO2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SpO2变化曲线几近一致, SpO2低值主要集中在手术当日,术后第1~2天表现为明显的低氧血症,在第3~5天表现出平稳上升恢复的趋势;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手术当日及术后第1天SpO2检测值分别为(91.9±2.5)%和(92.9±2.0)%,均低于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3.3±2.2)%、(93.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89,-2.231;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SpO2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术后1d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氧血症,尤以膝关节置换术为著,应加强护理干预,预防低氧血症的发生。
-
一例少年血色病患者的护理
患者女,21岁,因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口干、多饮、多尿,症状逐渐加重。2013年11月26日出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乏力、嗜睡,当地医院就诊,查尿糖(+++),尿酮体(+++),测血糖33.3 mmol/L,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给予补液、消酮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2013年12月26日,以“1型糖尿病”收入我院,查体:患者体形消瘦,贫血貌,甲床、口唇黏膜苍白,无腋毛,19岁闭经;存在皮肤斑丘疹、脱发及光敏现象,双手掌纹色素沉着,主诉乏力,活动后伴有心悸。生化检查:C 肽(空腹)0.5 ng/ml (0.8~4.2),C肽(餐后2 h)0.05 ng/ml(0.8~4.2);糖化血红蛋白HbA1c 7.6%(4.5~6.3);糖化白蛋白(GA)23.2%(11.0~16.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7 mmol/L(2.07~3.6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3 U/L(5~40);IGF-1、性腺轴、HPA轴垂体水平低减;铁四项:血清铁Fe 221.5μg/dl(50~170),转铁蛋白TRF 1.55 g/L(2.00~3.60),铁蛋白饱和度TS 101.3%(25~50),铁蛋白Fer 2325 ng/ml(14~307)。影像学检查:腹部MR可见肝脏、胰腺、部分心肌各序列信号减低,符合血色素沉积表现,肝脏铁沉积为中度(1.8\R\3.8 ms)至重度(<1.8 ms)铁过载水平;心肌铁沉积为中度(10\R\15 ms)至重度(<10 ms )铁过载水平。心脏彩超提示心肌病变,左心扩大,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右室收缩功能减低,主肺动脉增宽。24 h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5个,1阵室性连发,室上性期前收缩17个。药物负荷及静息心肌显像示:左室增大;左室侧壁(心尖、中部、基底)可逆性血流灌注减低,考虑心肌缺血;下壁(心尖、中部、基底)心肌部分可逆性血流灌注减低,心肌缺血合并心肌梗死可能;前壁(心尖、中部)心肌不可逆血流灌注减低,符合心肌梗死。垂体MRI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早期垂体底部偏右侧弱强化结节,约0.45 cm,病灶延迟强化。盆腔B超提示子宫发育不良,宫腔少量积液,盆腔积液。诊断明确为原发性血色病,伴有心律失常、左室扩大、广泛心肌缺血,特殊类型糖尿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给予去铁胺(德斯芬)静脉泵入祛铁治疗;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培哚普利口服改善心肌重构;给予甘精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及磷酸西格列汀口服降糖治疗;给予戊酸雌二醇口服促进子宫发育、泼尼松口服替代治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低下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监测生命体征平稳,平卧后稍有胸闷,血糖控制良好,已顺利出院。
-
一例 Hybrid技术辅助下实施复发性后纵隔肉瘤切除并胃食管弓下吻合术的手术配合
患者男,48岁,因“巨大纵隔脂肪肉瘤术后26年,第3次复发”收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987年1月行左前纵隔巨大脂肪肉瘤切除术,1993年3月行复发性左前纵隔肉瘤切除,2011年7月肿瘤再次于左右纵隔复发并侵犯食管、降主动脉外膜及心包,行左后纵隔巨大肉瘤切除,并切除中下段食管、降主动脉外膜、胸导管及心房侧心包,胃食管弓下吻合术。2013年8月发现肿瘤复发于后纵隔,侵犯降主动脉可能,未发现远处转移及手术禁忌。2013年8月13日在我院杂交手术室成功完成巨大纵隔脂肪肉瘤复发手术,术中植入主动脉支架,同期经右胸行肿瘤切除术。手术过程:患者全麻下行右胸后外侧切口进胸,探查见后纵隔肿瘤约5 cm ×4 cm ×4 cm,侵犯脊椎前筋膜、管状胃大网膜,并在第8胸椎平面侵犯降主动脉,左胸严重粘连,无法游离胸主动脉;解剖肿瘤时发生降主动脉破裂,破口直径约0.5 cm,因粘连严重,主动脉无法游离,并且主动脉外膜在上次手术中已剥除,壁薄;多次以Surgpro血管线带垫褥式缝合破口,均因组织撕裂而失败;遂以手指压迫破口,暂时控制出血;经右侧股动脉穿刺,造影确定主动脉支架型号,置入主动脉支架,封堵破口止血。继续完成肿瘤根治性切除,常规关胸。手术时间共5 h,置入支架后出血停止,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肌酐一过性升高后恢复正常。恢复顺利,未出现截瘫、胸背痛、远端器官供血不足等症状,以及肺部感染、脓胸及其他并发症。术后35 d复查胸部CT良好顺利出院。
-
重症监护病房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的构建
目的:构建适合重症监护病房( ICU)护士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评价的量化表,为ICU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效果提供客观的评价标准。方法应用德尔菲法( Delphi)建立评价表框架、条目及权重,应用评价表对ICU护士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构建出ICU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包含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2个维度;评价内容包括出勤情况、日常生活护理质量、压疮护理质量、协作质量、医嘱执行质量、与家属沟通质量6个条目;评价内容包括科室评价、组间评价、自我评价3个条目。测量结果显示护士在“压疮护理质量”、“与家属沟通能力”方面平均得分较低,分别为88.20,87.68分。结论通过定量研究方法,确立了适合于ICU护士使用的优质护理服务质量评价表,为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情况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
医用壳聚糖修复膜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效果
目的:观察医用壳聚糖修复膜治疗化疗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65例化疗性静脉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医用壳聚糖修复膜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50%的硫酸镁湿敷。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9,P<0.01)。结论医用壳聚糖修复膜在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上效果显著。
-
全程信息化管理在压疮高危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程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压疮高危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评价其对压疮高危风险预防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设立压疮管理核心组对全院压疮高危患者的护理实行专科技术指导;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块,完善压疮高危风险报告表,增设压疮高危风险统计分析表,并实行智能化记录和自动统计;完善并实施压疮高危患者的护理管理流程,加强护理管理者对压疮预防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压疮高危患者从上报到转归的全过程均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动态实时管理。结果全程信息化管理体系实施后,全院压疮高危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18.98%,较实施前的32.64%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2,P<0.01);压疮高危患者上报资料正确率为98.15%,与实施前的91.71%相比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4,P<0.01);护理部进行季度压疮高危风险统计所需时间由6 h 降至20 min。结论应用全程信息化管理体系,可降低压疮高危患者的压疮发生率,提高压疮高危风险上报资料的正确率,提高压疮高危风险统计分析的工作效率,有助于完善压疮预防和控制工作。
-
医院化疗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归因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化疗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环节,分析其原因,为化疗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预防和早发现、早处理、制定更为合理全面的化疗护理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两家三级甲等医院4年上报的化疗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共40起进行回顾性归因分析。结果40起化疗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出现多的类别为给药错误,占27.50%;所有发生环节中,外周静脉化疗药物渗漏表现为突出,占20.00%;查对不严是化疗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内因,占15.69%;患者的身体状况不佳为主要外因,占7.84%。同时,患者及家属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不良事件的早发现。化疗相关护理不良事件发现阶段分布为化疗前10.00%,化疗中35.00%,化疗后55.00%。40起化疗相关护理不良事件中,护士发现占56.67%,患者及家属发现占43.33%。结论化疗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归因分析显示,护士的职业素质和医院的管理制度都有可待提高的空间,新型的、系统的化疗安全管理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
-
指纹识别技术在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使用指纹识别仪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质量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精神病患者在入院时通过便携式指纹比对机器录入相关信息,当各种诊疗护理操作时,不需要患者或家属提供信息的情况下,直接通过指纹比对,快速准确地确认患者身份信息。比较使用指纹识别仪前后精神患者对身份识别依从率、身份识别的缺陷率、腕带材料成本节约率、护理人员对身份识别的满意度。结果使用指纹识别仪前后精神患者对身份识别依从率分别是82%,98%;身份识别的缺陷率分别是36%,6%;腕带材料成本节约率分别是5%,45%;护理人员对身份识别的满意度分别是86%,9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7.11,13.56,21.00,46.89;P<0.05)。结论使用指纹识别仪,提高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的依从性,降低精神患者身份识别的缺陷率,节约成本及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从而提高精神病患者身份识别管理质量。
-
超声引导下辅助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 穿刺局部麻醉时机的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辅助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穿刺局部麻醉时机的选择,为临床制定统一操作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28例行PICC置管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麻醉组和后麻醉组各64例。前麻醉组置管时,穿刺前在穿刺点注射2%利多卡因0.2 ml做局部麻醉;后麻醉组置管时,在导丝成功植入后扩皮刀扩皮前在穿刺点注射2%利多卡因0.2 ml做局部麻醉。评估两组患者在穿刺过程中置管肢体的疼痛评分和穿刺次数。结果前麻醉组患者疼痛评分为(1.64±1.58)分,后麻醉组为(1.64±1.2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P>0.05),但前麻醉组穿刺次数(1.59±1.35)次,明显多于后麻醉组(1.18±0.50)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0.05)。穿刺前麻醉组,局部麻醉点到实际穿刺点距离与疼痛评分呈正相关(r=0.319,P<0.05)。结论穿刺前局部麻醉与放入导丝后局部麻醉所致置管肢体疼痛无差异,但放入导丝后局部麻醉终穿刺次数少于穿刺前麻醉,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
大专实习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实习护生对目前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见解与总体评价,护生对人文素质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护患沟通》课程在培养护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为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护理专业人文素质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制实习护生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查表、护患沟通对培养实习护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调查表与实习护生对医院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评价表,对在常德市各临床医院实习的122名大专三年级护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习护生对到目前为止已开设的《护理伦理学》《人际关系护患沟通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管理》及《卫生法规学》6门人文素质课程的完全掌握率分别为98.3%,80.3%,62.3%,90.2%,77.9%,64.7%。实习护生对医院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评价很满意占62.3%,对临床教师的人文素质、人文品质评价很满意占88.5%,对医院人文品位的总体评价很满意占63.9%。96%以上的护生认为护患沟通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健康教育能力、融洽护患关系很重要,94%以上的护生认为护患沟通对预防护患纠纷很重要,对更好地理解和尊重服务对象很重要等。结论临床医院人文素质教育及人文品位还不尽如人意,护生自身人文素质修养有待进一步完善,医院加强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形象与人文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建议进一步推进人文素质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调整临床实习计划,重组护生实习期间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医院人文环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护生的人文素养。
-
表格式护士长巡查日志在神经外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表格式护士长巡查日志在神经外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3年起应用护士长巡查日志实施安全管理查房,与2012年护理质量进行比较,比较应用前后神经外科病房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综合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结果应用后神经外科综合护理质控得分为(97.60±4.09)分,高于应用前的(92.26±3.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26,P<0.05);应用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33%,低于应用前(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6,P<0.05);应用后患者及家属的综合满意度为96.83%,高于应用前(9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64,P<0.05);应用后护理人员综合满意度为100.00%,高于应用前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7,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病房应用表格式护士长巡查日志安全管理查房,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
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小儿普外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小儿普外科住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收治的724例普外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62例和对照组36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 PEWS),依据分值采取不同级别的早期预警干预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儿非计划入住ICU率、自动出院/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及医生对护士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非计划入住ICU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93%,9.39%,(6.09±3.30) d,低于对照组的4.97%,16.30%,(6.93±4.60)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5.01,8.63,2.84;P<0.05);观察组患儿自动出院/死亡率为0.28%,低于对照组的0.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医生对观察组护士满意度在护士是否能主动巡视患儿、护士是否能观察到患儿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告知医生、护士的沟通能力如何、科室医护配合是否满意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11,4.25,3.10,2.17;P<0.05)。结论 PEWS评分系统能帮助医护人员方便、快捷地识别、处理危重症/潜在危重症患儿,加强了医护间沟通病情的及时性、准确性,提升了患儿安全,有利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为提高护士工作的独立性、增强职业自信提供了可靠支持,值得在小儿外科病房中推广应用。
-
急诊科护士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
护士能力与患者的结局及安全问题高度相关,比如医疗差错、院内感染[1-2]、病死率、术后并发症、非计划拔管等[3-4]。急诊科是医院特殊科室之一,承担着社会突发事件、急性病发作及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抢救和治疗责任,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急诊科患者病种多、发病急、病情凶险,加之抢救仪器设备具有“高新尖”的特点[5],因此对医护人员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护士能级化管理的开展,护士究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及如何进行能力评价的问题成为研究者和护理管理者关注的热点。本文现将国内外学者对急诊科护士能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层级岗位管理模式在急诊护士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急诊护士层级岗位管理模式实施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参照护士岗位管理要求分层设置护理岗位,开展与之相匹配的岗位竞聘、岗位实施、岗位培训与绩效分配,分析层级岗位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结果通过岗位竞聘、实施责任制整体分工、创新岗位培训模式、改革绩效分配方案等岗位管理,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保持在97%以上,患者满意度由82%上升到92%,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达到98%,高度认可护士的工作,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也由原先的87%上升到96%。结论通过急诊护士层级岗位管理的实施,终达到了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医、护、患三者满意度的成效。
-
品管圈在急诊护士经历工作场所暴力致创伤应激障碍中的应用
目的:评估品管圈对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应激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温州市某几家医院第一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急诊科护士45人随机分为观察组( n=24)和对照组( n=21),观察组成立品管圈小组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心理干预方法。分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早期(1周内)及3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问卷、职业倦怠感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问卷( PTSD-SS)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WCQ),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早期,两组护士PTSD-SS评分、职业倦怠感、应对方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观察组护士的PTSD-SS评分为主观评定(2.01±0.19)分、社会功能(5.03±1.09)分、重现体验(20.12±1.80)分、回避症状评分(20.11±3.98)分,均低于对照组[(3.09±0.23),(6.63±1.27),(26.31±1.91),(28.92±4.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16,2.121,2.331,2.453;P<0.05)。职业倦怠感、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评分分别为(3.51±1.01),(34.29±7.17),(14.98±1.94)分,与对照组[(4.17±0.98),(30.83±8.33),(20.25±1.5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118,2.098,2.382;P<0.05)。两组警觉性增高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2,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护士的应激障碍自评量表评分、职业倦怠感、消极应对评分降低,积极应对评分增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仅有警觉性增高评分升高,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可有效改善急诊护士经历工作场所暴力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有利于患者精神心理康复。
-
单次聚焦解决模式在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团队学习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单次聚焦解决模式在急诊科护理实习生学习团队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1—12月某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90名护理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应用单次聚焦解决模式对学习团队进行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应用护理学习型组织量表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干预模式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90名护理实习生护理学习型组织量表得分为(80.31±4.68)分,高于干预前得分(74.30±3.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P<0.05);其中全局意识与战略领导、创造学习环境以形成共同愿景、团队合作与创新、倡导对话交流和调查研究4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3.12±4.28),(24.54±3.12),(26.05±2.55),(11.03±2.40)分,均高于干预前[(21.36±3.90),(20.79±2.56),(23.44±3.24),(9.78±2.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4,4.98,3.19,2.12;P<0.05)。结论单次聚焦解决模式可显著提高急诊科护理实习学生的团队学习能力,能更好地构建学习型组织。
-
继续教育园地
关键词: -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采用远程稿件处理系统的通知
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统一管理的要求,《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于2013年6月1日起采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处理系统。该系统根据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稿件处理流程、编辑加工规范、审稿制度、管理规范等业务需求设计,功能更完善。本刊原Email:cjmn@cjmn.net不再接收新投稿件。作者投稿请登录本刊网址http://www.cjmn.net,点击“网上投稿”进入中华医学会门户网站“业务中心”,在该页面上有“投稿作者操作说明下载”,可按照其具体要求进行操作。投稿过程若仍有问题,也可咨询本刊编辑部。编辑部联系方式:010-83191170,010-83191171。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