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与遗传(电子版)杂志
Obstetrics-Gynecology and Genetics(Electronic Edition)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腹腔镜下卵巢皮内荷包缝合与表面贯穿缝合两组不同的缝合方法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手术中两种不同缝合止血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茂名市人民医院妇科行腹腔镜下单侧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的患者80例,将其分为两组:A组用0/4微乔小针细线卵巢皮质内荷包缝合式40例,B组用0/3微乔大针粗线贯穿缝合卵巢皮质40例,持续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激素水平、月经异常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的妊娠率. 结果 (1)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和B组卵巢功能检测结果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3)两组患者中有小部分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出现月经异常,但均可自行恢复;(4)术后6个月,A组患者中有5人自然妊娠,B组患者中有1人自然妊娠.结论 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中,采用镜下小针小线皮内荷包缝合的方式和传统大针粗线贯穿缝合相比较,两者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前者对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但对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后者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手术技巧要求相对较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卵巢缝合.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microRNA-155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与微小RNA-155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 方法 (1)选取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37例为研究组,另选取2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病例的宫颈脱落细胞,宫颈组织以及血清标本. (2)采用导流杂交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基因型以及用荧光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测定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及血清中微小RNA-155的表达. 结果 (1)研究组HR-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9.64,P<0.01);(2)研究组其组织及血清中的微小RNA-155表达均高于对照组(Z=-2.20,P<0.05;Z=-4.75;P<0.05);(3) HR-HPV阳性的宫颈组织中微小RNA-155的表达高于HR-HPV阴性的宫颈组织(Z=-2.26,P<0.05). 结论 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宫颈组织与血清中miRNA-155的表达变化可能与HR-HPV感染有关.
-
早产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早产与儿童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三大电子数据库从建库至2015年12月的所有文献,查找有关早产和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风险的相关研究报告.纳入有关儿童急性白血病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实验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采用Rev Man 5.3软件和Stata 10.0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终共纳入12篇文献,其中8篇报道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7篇报道了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共包括2786 687例儿童,其中急性白血病儿童13 319例.Meta分析表明,与正常儿童相比,早产儿童发生急性白血病的风险增加(OR=1.09,95% CI=1.02-1.17,P=0.01).其中AML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2,95% CI=1.21-1.67,P<0.01),ALL发生风险与正常儿童相比无显著差异(OR=1.04,95% CI=0.96-1.13,P=0.29).漏斗图的对称性较好,不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 早产是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
Ⅰ期子宫内膜癌外科治疗后放射治疗的生存状况研究
目的 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外科治疗后放射治疗的生存状况. 方法 选取2008年3月~2011年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外科治疗后放射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65例,分析患者3年、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结果 Ⅰ期子宫内膜癌外科治疗后放射治疗的3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00%、98.26%;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38%、86.54%.局部复发3例(4.62%),远处转移4例(6.15%).急性放射性肠炎11例(16.92%),急性放射性膀胱炎7例(10.77%),肠穿孔1例(1.54%),肠梗阻2例(3.08%),便血4例(6.15%).不同分化程度、年龄及病理类型与Ⅰ期子宫内膜癌外科治疗后放射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具有一定相关性(RR=5.158,P=0.023). 结论 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放疗的疗效良好,放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不易发生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壁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型内异症)剥除手术造成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病理组织学基础.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妇产医院行腹腔镜下囊肿剥除术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共90例,实验组为卵巢型内异症60例,对照组为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瘤30例.观察卵巢型内异症和畸胎瘤囊壁剥离前全层的组织结构;测量并比较卵巢型内异症、畸胎瘤的囊内壁上皮细胞层厚度、纤维化致密带厚度、纤维化疏松带厚度、卵巢髓质厚度、卵巢皮质厚度、皮质中卵泡个数. 结果 卵巢型内异症与畸胎瘤剥离前囊壁组织结构存在不同;卵巢型内异症囊内壁上皮细胞层、卵巢髓质厚度与畸胎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391、1.439,P>0.05);卵巢型内异症囊壁纤维化致密带、卵巢皮质均厚于畸胎瘤,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453、-2.163,P<0.05);卵巢型内异症囊壁的皮质中的卵泡数少于畸胎瘤,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5.61,P<0.05).结论 卵巢型内异症囊壁存在致密的纤维组织层这一病理组织学特征,是手术难于剥离、易丢失部分正常卵巢组织的原因,术中应注意保护,避免发生术后卵巢功能减低与衰竭.
-
脐动静脉血气分析在围产期的临床应用
国内多年来以Apgar评分作为评估新生儿分娩后结局的唯一依据,其局限性日渐明显.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结果可用于诊断新生儿窒息,评估窒息严重程度,有助于新生儿的后续治疗;可作为法律纠纷的必要备案文件,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能持续改善和提高产科分娩质量.脐动静脉血气分析被公认为目前评价胎儿氧合及酸碱平衡状况客观、可靠的标准.
-
血管解剖学测量技术的发展及研究价值
人体血管的解剖关系在临床手术中至关重要.血管解剖的测量,从早解剖尸体,用工具直视下直接测量,发展到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进行测量,实现了从尸体到在体的跨越.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技术与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立体解剖形态及结构,并实现从有创到无创的技术突破.血管解剖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精确的人体血管解剖数据,并且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及成功率.
-
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与卵巢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较高的肿瘤之一,大多数卵巢癌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诊治均比较困难.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是近年研究较多的炎症指标,有研究提示术前高水平的NLR与卵巢癌患者的诊断、病情进展、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等密切相关,是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NLR与卵巢癌的关系予以综述.
-
我的腹腔镜之路
2000年6月中旬,在佛山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内镜学术会议,是我永世难忘的一天.这是我院(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有史以来举办的规格高的一次学术会议,当时有近400人参加,其中不仅有许多国内知名的妇产科专家,还有美国、法国的著名学者.我跟我的团队在这次会议上演示了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慢慢进行,过程却并不顺利,出血特别多,惶恐紧张之中我屡次想要放弃,中转开腹.同事们一次又一次的鼓励给了我信心和支持.经过3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手术终于成功了.我赶紧躲进更衣室,掩面而泣,流下了从医以来的第一滴泪水,不知是成功之后的喜悦还是惊险过后的辛酸,亦或是重压过后的解脱.
-
子宫腺肌病恶变1例报告及分析
患者,女,53岁,因“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4月余”于2016年3月2日入院.定期体检,2011年体检发现“子宫肌瘤,直径约3 cm”,予观察.49岁开始出现月经不规律,月经周期渐延长至半年至一年.2014年复查B超提示“子宫肌瘤,直径1.5cm”,之后绝经,具体时间不详.2015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阴道流血,色鲜红或暗红,无血块,初始量不多,之后量逐渐增多,伴腹胀乏力,无明显腹痛.
-
β地中海贫血并畸胎瘤相关性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2例报道
病例1 卢XX,22岁,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因精神行为异常20天,意识障碍10余天,于2014年8月8日入我院神经内科治疗.发病前1天有头痛前驱症状;后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兴奋躁动、易激惹、暴力倾向、近事记忆障碍),伴口-舌-面及四肢不自主运动;后续病程中逐渐出现意识模糊,呼之不应,反复癫痫发作,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高热、痰涎多、心率增快、血压降低).入院后病情持续恶化,出现中枢性低通气症状,予行气管切开并呼吸机辅助呼吸.
-
子宫腺肌病介入手术技巧探讨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虽为良性疾病,治疗方法多种,但多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效果得到一定认可.良好的手术技巧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本文分别从股动脉穿刺置管、投照机位选择、路图应用、超选择子宫动脉插管、栓塞操作等方面探讨子宫腺肌病介入手术的技巧.
-
子宫腺肌病术前预处理及术后药物治疗
对子宫腺肌病进行病灶挖除、大子宫切除、大子宫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需要进行预处理,其中主要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ue,GnRHa)3个月.术后使用GnRHa 6个月可以明显减少复发.用GnRHa治疗4~6个月之后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eransfer,IVF-ET)可显著提高临床妊娠率.
-
子宫腺肌病分型治疗的探讨
子宫腺肌病的保守性治疗是近年临床研究的热点,如何按子宫腺肌病病灶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保守性治疗是获得子宫腺肌病治疗疗效的关键.本文依据国内新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对目前子宫腺肌病分型以及按分型治疗进行探讨,以其为临床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提供一些线索.
-
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疗效评价与预测新方法
子宫腺肌病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保守治疗手段,利用新的预测方法预测UAE疗效将有助于选择适合UAE治疗的患者以及对复发风险大患者的提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