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ology and Nephrology 국제필뇨계통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41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673-4416
- 国内刊号: 43-1460/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患者清醒状态下输尿管支架取出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门诊患者清醒状态下实施输尿管支架取出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4月在本院门诊拟行输尿管支架取出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利多卡因,B组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变化,麻醉前基础值(T1)、注药后(T2)、膀胱镜置入(T3)、取双J管时(T4)、术后3 min (T5)各时段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离室时间、麻醉效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患者术后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能顺利取出输尿管支架管.A组患者较B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麻醉效果优于B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患者离室时间早于A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丙泊酚-利多卡因复合液能够安全用于门诊患者输尿管支架管取出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降钙素原对于早期诊断经皮肾镜术后尿脓毒血症的临床价值
目的 通过检测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分析降钙素原在早期诊断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后尿脓毒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上尿路结石行PCNL的8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PCNL术后继发脓毒血症)56例,对照组820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 hPCT水平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PCNL手术.观察组术前PCT(0.024 ±0.006) ng/mL,术后6 h PCT(5.21±2.22) ng/mL,对照组术前PCT(0.026±0.007) ng/mL,术后6 h PCT(1.31 ±0.29) ng/mL,两组术前PCT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CT均有不同程度上升,组内手术前后P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 hPCT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L术后疑是继发脓毒血症时,立即检测血清PCT水平,有助于临床上早期对尿脓毒血症的诊断.
-
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根治术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研究术前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PLR)比值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根治术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更好地治疗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明确的164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64例健康居民作为对照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血线,终确定PLR的截点值为130,分为高PLR组(PLR≥130)和低PLR组(PLR< 130),分析术前PLR比值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并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术前PLR值与患者年龄、组织类型无明显相关(P>0.05),与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术前PLR< 130患者在1、3、5年中的无病生存期与总生存期明显高于术前PLR≥130患者(P<0.05);经单因素分析,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术前PLR值、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P<0.05),而年龄、远处转移、组织类型、浸润深度与前列腺癌患者预后无相关性(P>0.05);经Cox回归分析显示:Gleason评分、临床分期、术前PLR≥130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辅助治疗是提高患者预后生存率的保护因素;PLR联合PSA对前列腺癌患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PSA(P<0.05).结论 术前PLR比值是影响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价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并且PLR联合PSA能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率,两种指标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
-
零热缺血下3D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应用
目的 探讨零热缺血下3D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收治的肾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低血压辅助无肾动脉阻断(零热缺血)3D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肾动脉阻断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结果 研究组在各项指标如术前术后血红蛋白、血清肌酐、患肾肾小球滤过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感染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低血压辅助无肾动脉阻断(零热缺血)3D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可改善肾脏微循环灌注和肾小球滤过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PRNCR1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非编码RNA1(PRNCR1)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诊治前列腺癌患者4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88例,进行PRNCR1检验.结果 PRNCR1检验的灵敏度84.4%(38/45)、特异度90.9%(80/88)、阳性预测值82.6%(38/46)、阴性预测值92.0%(80/87)、符合率88.7% (118/133),PRNCR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含量高于癌旁组织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年内转移、复发、肿瘤死亡患者30例,其PRNCRA表达量高于两年内无转移、复发、死亡的患者(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NCR1表达在诊断前列腺癌有价值,PRNCR1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
-
输尿管软镜技术在疑似肾盂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并评价疑似肾盂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实施输尿管软镜检查的意义,有效提高诊治率.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收治3例以血尿为主诊经由外院转院患者,入院前均在外院行CT尿路成像检查、膀胱镜检查及输尿管镜检查,结果均提示阴性.入院后通过被动扩张输尿管后行输尿管软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采取后续治疗措施.结果 3例患者中有2例在镜下发现乳头状肿瘤,其中1例直接一期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1例待病理明确诊断后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另外1例仅显示肾盂黏膜粗糙,术中以取石网篮行多处活检,后病理同样提示肾盂恶性肿瘤.结论 输尿管软镜技术在疑似肾盂恶性肿瘤中的诊断率确实,可行性高,值得临床中推广.
-
电子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镍钛合金取石网篮处理肾结石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来研究电子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镍钛合金取石网篮在处理直径2 ~4 cm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上顺序收集观察了98例在本院接受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的肾结石患者,结石直径在2 ~4 cm,其中手术过程中仅使用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的患者有47例(对照组),术中同时联合使用了镍钛合金取石网篮的患者的51例(观察组),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接受手术次数、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术后出血、发热症状发生率和术后石街形成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平均年龄、术前CT平扫提示的结石大径和结石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手术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但平均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石街形成率为4.26%,明显高于观察组(0.00%),两组患者的术后出血率和发热率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电子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联合镍钛合金取石网篮处理2~4 cm肾结石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提高一次性结石清除率,降低术后石街形成风险,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次数.
-
微波消融辅助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直径≤ 4cm肾肿瘤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微波消融辅助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直径≤4 cm肾肿瘤的疗效,并分析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肾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对照组采取射频消融辅助切除肿瘤组织,观察组则使用微波消融.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和肿瘤消融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肾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BUN、Scr和KIM-1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但观察组术后的各项数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消融辅助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对肾功能影响较轻,术后并发症较少,患者恢复更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Foxo1在肾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Foxo1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行肾癌部分切除术及肾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肾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71例,采用qPCR、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oxo1在肾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肾癌组织中Foxo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和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Foxo1蛋白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肾癌组织中,Foxo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Foxo1在肾癌组织中明显表达减少和缺失,可能是导致肾癌发病的机制之一,在肾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抑癌作用.
-
改良HoLEP术式与TURP术式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性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研究改良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EP)术式与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式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性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2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TURP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HoLEP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及住院时间.于术毕、术后3、6、9、12个月观察两组大尿流率、剩余尿液水平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国际勃起功能评分表(IIEF-5)评分;术后6个月,观察两组勃起功能障碍及逆行射精发生率,并比较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大尿流率呈上升趋势,观察组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剩余尿液水平呈下降趋势,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不同时刻IPSS与QO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勃起功能障碍及逆行射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HoLEP术式相比TURP术式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其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且不会增加对术后性功能的影响.
-
手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单中心15例报告
目的 观察手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共15例符合肾切除术标准的患者进行了手辅助肾切除术,收集患者术前统计学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中转开放、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15例患者包括肾结核(7例)、疑似输尿管下段肿瘤术后证实为肾、输尿管结核(1例)、肾结石并肾积水感染(6例)以及输尿管狭窄并脓肾(1例).手术时间为68~189(93.0±29.8)min,出血量10~330(79.3±87.9)mL,没有患者输血及中转开放手术.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1例)、持续腹胀(3例)、镇痛药物应用(3例)、持续尿漏(1例),均为Clavien 1级的轻微并发症,保守治疗后消失,没有患者出现Clavien 2~5级的并发症.结论 手辅助腹腔镜切除术结合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肾脏切除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肾切除术提供了一种替代方法.
-
尿路重建术后上尿路结石的治疗(附8例报告)
目的 探讨尿路重建术后并发上尿路结石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8例既往不同原因行尿路重建(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输尿管狭窄行输尿管再植术、肾功能衰竭行肾移植术、输尿管狭窄行回肠代输尿管术)术后并发上尿路结石患者,其中肾结石2例,输尿管结石5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1例,接受不同的个体化的治疗:其中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2例;经皮肾镜取石术1例;一期双侧经皮肾造瘘术,二期输尿管软镜联合膀胱镜留置输尿管支架1例;逆行输尿管镜碎石2例;经皮肾顺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1例;积极观察随访1例.结果 除1例密切观察随访患者外,其余7例术后均无有意义残石.术后发热2例,全身炎症反应1例,经过抗感染治疗好转.结论 针对尿路重建术后不同特点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可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疗效良好.
-
青春期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目的 分析阐明青春期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取本院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经肾活检明确诊断为IMN且随访1年以上的青春期儿童患者90例,并随机抽取同期成人90例IMN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结果 ①青春期IMN患儿起病时肾功能正常,与成人IMN相比低蛋白血症明显(P =0.0235),血IgG水平低(P <0.0001),但外周血CD4、CD20计数明显升高(P <0.0001),而尿蛋白定量及肾小管损伤指标、镜下血尿无差别;②青春期IMN患儿血抗PLA2R抗体阳性率为58.82%(40/68),与成人IMN阳性率55.9%(33/59)相当(P =0.857);③青春期IMN患儿平均随访12 ~ 130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累计有效率为88.89%(80/90),肾存活率2年为98.8%,3年为97%,6年为87.3%,与成人IMN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175);④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尿RBP、肾活检时血肌酐为IMN患儿出现肌酐倍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青春期儿童IMN血抗PLA2R抗体的阳性检出率与成人IMN相当,其治疗反应和预后和成人IMN类似.
-
GPC5与前列腺癌发生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5(GPC5)与前列腺癌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104例(病例组),同时选取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89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GPC5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GPC5 mRNA表达.同时选取高侵袭前列腺癌PC3系细胞、低侵袭LNCaP系细胞以及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RWPE-1系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GPC5蛋白表达.结果 观察组GPC5 mRNA相对表达为(0.64±0.15)和GPC5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4.6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PSA ≥4 ng/mL、肿瘤分期为T3、Gleason评分≥≥8分患者GPC5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34%、19.44%和21.05%,明显低于术前PSA<4 ng/mL、肿瘤分期为T2和Gleason评分<8分患者(P<0.05);GPC5蛋白阳性表达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39.04个月,明显高于GPC5蛋白阴性表达患者(P<0.05);PC3细胞GPC5蛋白表达为(0.083±0.024),明显低于LNcaP和RWPE-1细胞(P<0.05);LNcaP细胞GPC5蛋白表达为(0.301±0.083),明显低于RWPE-1细胞(P<0.05).结论 前列腺癌组织GPC5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
日间手术行输尿管下段结石钬激光碎石术的技术探讨
目的 日间手术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的可行性及技术探讨.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8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输尿管下段结石行输尿管镜检+钬激光碎石术患者共408例,将患者随机纳入日间手术组与非日间手术组,术中使用Wolf F7/7.5输尿管镜,钬激光将结石充分粉碎,套石篮取出碎石粒,并留置双J管引流.结果 408例手术均顺利一期完成,日间手术组手术时间(34.89±20.62)min,住院天数(1.00±0.00)d,总住院费用(12530.88±2423.08)元,显著低于非日间手术组,手术术后无感染、出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1~4周拔除D-J管,复查CT/KUB,结石清除率100%.结论 通过优化措施的日间手术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是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效率高,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
-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前后膀胱壁厚度改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前后膀胱壁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40例,对术前、术后膀胱壁厚度进行测量.结果 4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前膀胱壁厚度为(3.6±0.3)mm,术后6个月复查测定膀胱壁厚度为(2.9±0.2)mm,手术后膀胱壁厚度较术前降低(0.7±0.06)mm,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后膀胱壁厚度较术前有一定程度降低,手术前后膀胱壁厚度测定在评价前列腺手术疗效中具有一定价值及意义,有望成为一种具有新的临床研究价值的客观评价指标.
-
中国北方肾移植人群IMPDH-Ⅱ rs11706052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频率的研究
目的 了解中国北方肾移植人群IMPDH-Ⅱ rs11706052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频率,探讨IMPDH-Ⅱ rs11706052位点多态性检测在器官移植临床的意义.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之间于中日友好医院随访的81例北方肾移植受者,采用数字荧光分子杂交测序法IMPDH-Ⅱ rs11706052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MPDH-Ⅱ rs11706052位点多态性基因型分布频率及男女性别组间差异.结果 本组81例北方肾移植受者中AA型65例(80.2%),AG型16例(19.8%),未检测出IMPDH-Ⅱ rs11706052突变纯合子GG型受者.IMPDH-Ⅱ rs11706052 A等位基因频率为90.1%,G等位基因频率为9.9%.本研究样本中男女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样本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89、0.416,P>0.05).结论 中国北方肾移植受者人群中IMPDH-Ⅱ rs11706052基因位点突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其突变基因G等位基因频率为9.9%.但与国内南方人群IMPDH-Ⅱ rs11706052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体外短波联合药物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体外短波联合西帕依麦孜彼子胶囊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150例,依据NIH-CPSI评分和前列腺液检查结果,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体外短波联合西帕依麦孜彼子胶囊)、体外短波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西帕依麦孜彼子胶囊),每组50例,治疗4周后,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CPSI评分、尿流率、临床疗效.结果 三组患者均能有效缓解前列腺炎症状.联合治疗组的NIH-CPSI评分改善情况较其他两组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治愈率46.00%(23/50),总有效率94.00%;体外短波治疗组治愈率20.00%(10/50),总有效率68.00%;药物治疗组治愈率26.00% (13/50),总有效率72.00%.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联合治疗组显著高于单一治疗组(P<0.05).三组治疗前后大尿流率和平均尿流率均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大尿流率和平均尿流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体外短波联合西帕依麦孜彼子胶囊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能迅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愈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前列舒通胶囊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究前列舒通胶囊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Ⅲ型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本院男科门诊收治的78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给予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与前列舒通胶囊;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IH-CPSI评分以及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NIH-CPS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不适或疼痛症状评分、排尿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总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88.4%(37/43),对照组为62.9%(22/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前列腺炎综合治疗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ERG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生化复发风险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组织ERG蛋白表达情况与术后生化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121例局限性前列腺癌并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住院病历及门诊随访资料收集患者确诊时年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格里森评分(GS)、病理分期及切缘状态等参数.结果 共有98例患者完成终随访,ERG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5.7%(35/9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确诊时PSA水平(P =0.007)、GS(P=0.024)及ERG蛋白表达状态(P <0.0001),与术后生化复发相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确诊时PSA水平(HR =2.134,P=0.001)、GS(HR=1.361,P=0.030)及ERG蛋白表达状态(HR=2.024,P=0.044)分别为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RG蛋白表达状态是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其检测及分析,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随访及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体外物理振动辅助排石法治疗ESWL术后肾下盏残石的疗效分析
目的 了解体外物理振动辅助排石治疗相比传统排石方法的临床优势,为该方法的临床推广使用提供理论经验.方法 2014年4月至2016年9月期间,对本院收治的130例符合研究要求的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实验组(体外物理振动辅助排石治疗)49例患者、对照组(传统排石治疗)65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手术后第1天、手术后第7天、手术后第14天)手术相关指标(结石排净率、排石率)、生化指标(ADC值、NGAL、Cys C、β2-MG含量)、主要临床表现(血尿情况、尿WBC阳性情况、腰痛、发热)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结石排净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比较,其排石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结石排净率和排石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前、手术后24h、出院前)ADC值、NGAL、Cys C、β2-MG含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24h、出院前比较,ADC值、NGAL、Cys C、β2-MG含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前、手术后24h、出院前)主要临床表现(血尿情况、尿WBC阳性情况、腰痛、发热)构成情况均发生了显著改变(P<0.05),随着时间迁移,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例数均有明显下降,手术后24h、出院前比较,血尿情况、尿WBC阳性情况、腰痛、发热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项临床表现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体外物理振动辅助排石治疗相比传统排石方法,其结石排净率和排石率普遍较高.同时,接受该治疗方法的患者术后症状恢复相对更好.
-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磷变异性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磷变异程度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6年6月江阴市人民医院121例年龄大于60岁的MH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磷变异系数(CV)中位数,将患者分为血磷高变异组(CV≥0.18)和血磷低变异组(CV <0.18),分析患者血磷CV与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 入选患者死亡40例(33.1%),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17例(14.0%).血磷高变异组全因病死率高于低变异组(P =0.002);其心血管疾病病死率高于低变异组(P =0.003).COX回归分析显示血磷高CV(HR=2.442,95% CI:1.253~4.760,P=0.009)、低血肌酐(HR=0.998,95% CI:0.996~1.000,P=0.017)、高C反应蛋白(HR=1.027,95% CI:1.008~1.046,P=0.006)是老年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磷高CV(HR=5.244,95%CI:1.486~8.507,P=0.010)和低血白蛋白(HR=0.829,95%CI:0.711~0.967,P=0.017)是老年MH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血磷高变异组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老年MHD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血磷低变异组(P=0.001).结论 老年MHD患者血磷变异较大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高.
-
血管内皮细胞MEKK3在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MEKK3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明确MEKK3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Cdh5-CreERT2 Mekk3 fl/-小鼠通过喂食他莫昔芬后特异性敲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MEKK3.基因敲除小鼠及对照组构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48 h后检测小鼠血肌酐、尿白蛋白和肾脏病理学改变,评价MEKK3对小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MEKK3在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能改善再灌注损伤后小鼠肾功能,减轻肾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敲除血管内皮细胞的MEKK3能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及炎症细胞浸润明显,磷酸化的Smad2表达升高,血肌酐和尿蛋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血管内皮细胞中MEKK3的表达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和抑制Smad2的磷酸化有关.
-
膀胱癌中AEBP1的表达及预后相关性
目的 通过GEO公共数据库,探索AEBP1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在膀胱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表现差异,判断AEBP1的表达对膀胱癌术后患者特异性生存率与总体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对从NCBI中收集到的膀胱癌公共数据集进行回顾性与预后分析,再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方法分析AEBP1推动膀胱癌发展的可能机制.结果 显示在不同侵袭性(P<0.001)、分级(P<0.001)、T分期(P<0.001)、N分期(P=0.002)的膀胱癌患者中,AEBP1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高表达组临床特征差于低表达组;并且有AEBP1的表达与膀胱癌患者术后的总体生存和特异性生存相关联,AEBP1高表达组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期明显差于AEBP1低表达组膀胱癌患者(P =0.0003,HR=0.272,95% CI:0.135~0.548),AEBP1高表达组膀胱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期亦明显差于AEBP1低表达组膀胱癌(P=0.0159,HR=0.5479,95% CI:0.3360~0.8934).AEBP1高表达样本富集了与肌细胞生成、炎症反应、紫外线反应、MYC信号通路、内皮-间质转换、Notch信号通路、KRAS信号通路、IL6-JAK-STAT通路、IL2-STATS信号通路、Hedgehog通路、TNF-α通路、补体、干扰素γ、顶端结、凝固、黏液、缺氧、血管生成、顶面、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相关的基因.结论 AEBP1与膀胱癌中多个病理指标相关联,高表达组的膀胱癌患者临床预后更差,进一步分析AEBP1推动膀胱癌发展的机制,对于膀胱癌的抑制发展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
腹腔镜和后腹腔镜切除术对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和后腹腔镜切除术对肾上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联合治疗的肾上腺肿瘤患者9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3例,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观察组进行后腹腔镜手术,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气腹前(T1)、气腹后30 min(T2)、气腹后60 min(T3)及气腹结束后30 min(T4)的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两组患者MAP及HR水平均较T1时刻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两组患者PaCO2水平较T1时显著升高,PH水平较T1时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O2水平与T1时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PaC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时,两组患者PaCO2水平均较T2、T3时降低,PH水平较T2、T3时升高,且与T1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两组患者Na+、HCO3-水平均较T1时显著增加(P<0.05),K+水平较T1时显著降低(P<0.05).相同时刻,Na+、K+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HCO3-水平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能对肾上腺肿瘤切除患者较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更好,但对患者血气指标影响较大.
-
维持性血透患者透析中收缩压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目的 初步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过程中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MHD患者202例,利用臂式电子血压仪监测和记录连续30 d内所有血透过程中的血压值,利用变异系数(CV)表示患者血透过程中的收缩压变异性(SBPV),同时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SBPV均值将患者分为高SBPV组和低SBPV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高SBPV组与低SBPV组比较,患者年龄更大(P =0.001)、平均舒张压更低(P =0.001)、低血压发生次数更多(P=0.001)、透析前血清钠更高(P =0.043)、白蛋白更低(P =0.012)、C-反应蛋白更高(P=0.01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血清钠、钙磷乘积和低血压发生次数与SBPV呈正相关.结论 MHD患者透析中SBPV与年龄、血清钠、钙磷乘积和低血压发生次数呈正相关.
-
肾积水程度对输尿管结石患者冲击波碎石术成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肾积水程度对输尿管结石(UC)患者冲击波碎石术(SWL)排石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3年1月值2017年5月来本院接受SWL术治疗的UC患者420例.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排石成功与否分为排石成功组(310例)和排石失败组(11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并比较不同肾积水程度患者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UC患者SWL术排石成功的危险性因素.结果 排石成功组在结石异质性指数方面显著高于排石失败组(P<0.05),在年龄、结石直径、结石密度、肾积水严重程度方面显著低于排石失败组(P<0.05).不同肾积水程度患者在性别、结石部位、结石直径、结石密度、一次排石成功例数方面差异显著(P<0.0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石直径≥10.00 mm、结石密度≥≥700.00 HU、结石异质性指数≤235.00HU、肾积水程度≥3级会增加UC患者SWL术排石失败的风险(P<0.05).结论 术前3级和4级程度的肾积水不利于UC患者SWL术排石效果.
-
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碎石与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对钬激光碎石的疗效对比
目的 对比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碎石(UHL)与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UPL)对复杂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手术治疗复杂输尿管结石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复杂输尿管结石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采用输尿管镜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输尿管镜联合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复杂输尿管结石疗效更优,可缩短结石完全排出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9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据入院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两组(A组Hcy< 15 μmol/L,B组Hcy≥15 μmol/L),比较不同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99例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24例,发生率为8.0%,A组患者196例,发生造影剂肾病11例,发生率5.61%;B组患者103例,发生造影剂肾病13例,发生率12.6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9).两组之间比较术前血肌酐、血尿酸、γ-谷氨酰转肽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年龄、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白蛋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15 μmol/L(OR=1.060,95%CI:1.014~1.107,P=0.009),术前血肌酐(OR=1.039,95%CI:1.014~1.064,P=0.002)、γ-谷氨酰转肽酶(OR=1.032,95%CI:1.005 ~1.060,P=0.022)是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15 μmol/L、血肌酐升高、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风险增加.
-
输尿管软镜与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2~3 cm肾下盏结石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与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2~3 cm肾脏下盏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泌尿外科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68例直径在2 ~3 cm肾下盏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输尿管软镜组(34例)和微创经皮肾镜组(34例),分别采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对两组患者一次性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舒适度、疼痛度及创伤指标(TNF-α、IL-6和CRP)及总手术费用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一期手术均获得成功,两组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经皮肾镜组手术时间明显比输尿管软镜组短(P<0.05),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高于输尿管软镜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方面,输尿管软镜组明显低于微创经皮肾镜组(P<0.05);输尿管软镜组术后6、12、24、48 h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微创就经皮肾镜组(P<0.05),而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微创就经皮肾镜组(P<0.05).在手术费用方面,输尿管软镜组明显低于微创经皮肾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TNF-α、IL-6及CRP 24 h后均升高,但72 h后下降.不同时间点经皮肾镜组明显高于输尿管软镜组(P<0.05).结论 对于直径2~3 cm的肾下盏结石,输尿管软镜在结石清除率上接近于微创经皮肾镜,并具有出血少、创伤小、费用低、较高的舒适度、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是治疗的一种可靠选择,其有望成为治疗2~3 cm肾脏下盏结石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
-
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对复杂性肾结石BMG、BUA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复杂性肾结石BMG、BUA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结石清除率为90% (54/60),对照组为75%(45/60),观察组患者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hs-CRP、Ang Ⅰ、Ang Ⅱ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MG、BUA、NGAL、Cys-C、hs-CRP、Ang Ⅰ、Ang 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8.33% (5/60),对照组为21.67%(13/6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肾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机体应激反应,对患者肾功能影响较小,且安全性高.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分析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关系.方法 利用癌症基因信息数据库分析IGF2与临床预后,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检测63例膀胱癌和1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IGF2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IGF2表达水平与临床因素间的联系.结果 高表达IGF2的膀胱癌患者总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低表达IGF2的膀胱癌患者(P =0.049);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IGF2在膀胱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T4)组织中IGF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组织(Ta~T1),同时在高级别膀胱癌中IGF2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低级别膀胱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GF2高表达的膀胱癌患者总生存期降低,IGF2的表达差异水平与膀胱癌的进展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膀胱癌靶向治疗及预后预测的重要蛋白分子.
-
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在不同时机下导尿的择期苏醒期躁动研究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在不同时机下导尿的择期苏醒期躁动情况.方法 本研究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选取了本院内120例拟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B、C三组,分别在不同时机(手术当日晨间、手术麻醉前、手术麻醉后)对患者进行导尿,对比不同导尿时机各组患者对导管的适应程度、苏醒期躁动分级和一次性导尿成功率.结果 C组患者对导管的适应率为92.5%,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的苏醒期躁动率为10%,显著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的一次性导尿成功率为100%,显著高于A组(P<0.05),但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麻醉前,在手术室对患者进行导尿,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对导尿管的适应率,同时也将降低患者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宜广泛应用和推广.
-
两种微创手术方案对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碎石与输尿管镜激光碎石+取石网方案对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患者共13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65例,分别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方案与输尿管镜激光碎石+取石网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住院总时间、一次性碎石成功率、术后随访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一次性碎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术后3d结石清除率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经皮肾镜碎石与输尿管镜激光碎石+取石网方案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在结石清除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相近;但经皮肾镜碎石方案应用可缩短用时,加快术后康复进程.
-
维持性肾脏替代治疗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规律腹膜透析改血液透析的患者更改透析模式前后多指标及并发症差异,以指导患者适应透析方式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肾内科2009年1月25日至2017年1月25日因各种原因规律腹膜透析失败改血液透析且资料完整的患者(26例),选取患者更改模式前后一次检验结果及进入血液透析3个月后的检验结果.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10例,年龄(53.46±16.49)岁,更改透析模式后与更改透析模式前相比,总蛋白水平高,[(69.06±8.86)g/L vs.(61.91±9.60)g/L,P<0.05],白蛋白水平升高[(37.25±4.60)g/L vs.(32.31±6.87)g/L,P<0.05],血磷水平升高[(2.38±0.95) mmol/L vs.(1.82±0.72) mmol/L,P<0.05],血钾水平升高[(5.28±0.90) mmol/L vs.(4.08±1.08) mmol/L,P<0.05],尿素氮水平降低[(19.12±9.72) mmol/L vs.(27.12±9.10) mmol/L,P<0.05],肌酐水平降低[(888.45±25.23) μmol/L vs.(1022.64±37.85) μmol/L,P<0.05],总胆固醇水平降低[(3.78±0.83)mmol/L vs.(4.52±0.98) mmol/L,P<0.05].患者在白细胞、血红蛋白、血钙、甘油三酯、血钠、超敏C反应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透析方式均可作为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原腹膜透析患者转血液透析的过渡阶段需加强宣教,避免高钾血症的发生.
-
二甲双胍与肿瘤研究进展
作为一种经典的抗糖尿病药,二甲双胍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对肿瘤有抑制或预防作用;二甲双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抑制肿瘤干细胞、肿瘤细胞的增殖,通过与化疗药物联用,达到增加化疗药物敏感性,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抑制肿瘤,在动物实验中,使用二甲双胍能明显抑制肿瘤的生长,临床试验发现二甲双胍能预防肿瘤,能抑制肿瘤进展.然而,二甲双胍在肿瘤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未完全明确,本文就二甲双胍与肿瘤近年来的研究作一综述.
-
骨形蛋白-7在抗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
肾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终末期的共同病理损害.骨形蛋白-7(BMP-7)具有抗肾脏纤维化引起的上皮间充质转分化、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的作用,还能拮抗足细胞的凋亡和慢性肾脏炎症的发生.通过调节BMP-7基因的表达,影响BMP-7与其膜受体BMPR的结合以及影响BMP-7信号转导通路(主要是BMP-7/Smads信号通路)能够抗肾脏纤维化病变.本文简要介绍了BMP-7细胞内信号的传导,BMP-7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以及总结了几种通过调节BMP-7水平抗肾脏纤维化的几大治疗方向.
-
Meis1基因与肿瘤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骨髓嗜病毒整合位点1(Meis1)是在小鼠髓系白血病细胞中发现的病毒整合位点,在多个组织器官中都有所表达.Meis1基因不仅参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且积极参与到血管发育和造血之中,还与白血病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Meis1在多种实体肿瘤中皆有表达,并且参与到肿瘤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中.在血管新生与发育中,Meis1基因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和造血干细胞(HSC)介导的血管新生的过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Meis1基因有可能成为一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载体,本文就Meis1基因结构功能特点和其与肿瘤血管新生的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
-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与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早期的研究是围绕其作为急性肾损伤(AKI)新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展开,随后的研究发现它在慢性肾脏病、继发性肾脏病方面同样具有灵敏的诊断价值和预测作用,尤其在急慢性肾脏疾病的生物学预测价值和预后评估方面越发得以体现.因此本文重点围绕NGAL与肾脏损伤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
-
TGF-β超家族在肾脏内皮-间充质转分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肾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病(CKD)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共同途径,其特点是激活肌成纤维细胞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及小管间质纤维化.新近研究表明,内皮细胞(ECs)也可经历内皮-间充质转分化(EndMT)促进纤维化的发生,并被认为是肌成纤维细胞的生成机制之一.本文重点强调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在肾脏EndMT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可能机制.
-
糖皮质激素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
IgA肾病是全球常见的肾小球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慢性肾脏病(CKD)的重要原因.目前针对IgA肾病仍缺乏特异且有效的治疗方案,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对改善蛋白尿、保护肾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可能导致更高风险的不良事件.本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IgA肾病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
可视化穿刺系统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应用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经皮肾镜取石术是目前治疗直径大于2 cm的肾和输尿管上段结石和复杂肾结石的首选手术方式,但是由于其复杂的操作程序和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让许多泌尿外科医师望而却步.可视化穿刺系统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很大程度地降低了经皮肾镜取石术的难度,现对可视化穿刺系统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应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
高迁移率族蛋白1与肾脏病
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1,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在炎症放大及维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的研究发现,HMGB1在急性肾损伤、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患者肾脏中表达显著增加,认为HMGB1与上述肾脏疾病密切相关.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肾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肾癌是我国泌尿生殖系常见肿瘤之一,手术在晚期肾癌中的作用有限,而放疗、化疗及激素治疗均对其不敏感.因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十年间一系列靶向药物已经渐渐代替IL-2、IFN-α等传统的免疫治疗,但分子靶向药物的靶点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路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通路,其作用难以持久抑制肿瘤生长,大部分患者终都会出现肿瘤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能在肿瘤出现耐药后进一步延长患者总生存时间,本文主要叙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在晚期肾癌中的研究进展.
-
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的研究进展
自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问世,它所带来前所未有的微创优势一直被誉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运用不同设备开展前列腺腔内剜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微创手术不断涌现,使得该传统手术有逐渐被取代的趋势.本文回顾目前新研究,分析了各种腔内前列腺剜除术的优缺点,以供广大泌尿外科医师参考.
-
先天性肾积水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和水平提高,使得胎儿及新生儿期肾积水病例数逐年增多.这一群体的诊断、随访策略制定、治疗指征及临床转归预测为小儿泌尿外科的医师带来了挑战.在这篇综述中,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分析了UPJO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且对涉及UPJO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作一综述.
-
持续低效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
持续低效血液透析结合了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和间歇性血液透析两者的优点,不但给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性价比治疗,同时对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也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就持续低效血液透析目前临床应用情况,持续低效血液透析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间歇性血液透析两者的比较,以及持续低效血液透析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多发性硬化患者下尿路症状的评估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慢性、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导致中青年残疾的病因之一.随着该病逐渐被神经内科医生所认知,各类针对性用药被广泛用于控制其病情的进展.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泌尿系统的并发症同样严重地影响着MS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本文就MS的下尿路症状的诊断及治疗作相关综述.
-
KLF4与炎症反应
Kruppel样因子家族是锌指蛋白类转录因子,这个家族以羧基末端序列有3个锌指结构为特征,这一类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功能.KLF4是该家族中的一员,同样参与了体内许多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如细胞分化、细胞增殖、炎症调控、胚胎发育、抑制和促进肿瘤等.继续加深对Kruppel样因子家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就目前KLF4在炎症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
Randall斑在草酸钙结石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目前关于结石形成机制有多种学说,包括Randall斑学说、过饱和结晶学说、游离颗粒和固定颗粒学说等,其中较为突出的是Randall斑学说.本文从Randall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特点,Randall斑在分子水平方面的研究及其基因表达的关系作一综述.
-
经尿道膀胱肿瘤整块切除的研究进展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是目前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主要方法,但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切除不彻底、肿瘤易复发、切除的标本病理诊断不够精确、易产生闭孔神经反射等.基于上述问题,近期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整块切除”这一概念,并采用多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
二仙汤在女性尿路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探讨
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病,由于细菌产生耐药性、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女性雌激素下降等因素,尿路感染反复发生,病情迁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可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晚期出现肾功能不全,危及患者生命.二仙汤是20世纪50年代张伯讷教授所创方,全方由六味药组成: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知母、黄柏、当归,集寒热补泻于一方,凉而不寒,温而不燥,阴阳并调.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二仙汤治疗尿路感染疗效显著,本文收集、整理了有关文献,为指导临床提供参考.
-
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进展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治疗上,中、低危前列腺癌单靠根治性手术就能获得较好的疗效,而高危前列腺癌因其侵袭性强、易复发和易转移等特点,佳治疗选择一直存在争议.手术、放疗、化疗、去势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案都对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各种弊端.随着微创外科和新兴放疗技术的应用,为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本文就高危前列腺癌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经皮肾肿瘤穿刺活检术在转移性肾肿瘤中的临床应用9例报告
目的 探讨经皮肾肿瘤穿刺活检在转移性肾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自2008年5月至2017年4月9例行经皮肾肿瘤穿刺活检的转移性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8例经B超定位引导穿刺,1例经CT定位引导穿刺.9例患者穿刺病理结果均有诊断意义(100%).7例报告肾细胞癌.1例为尿路上皮癌.1例为来源肺癌的低分化腺癌.7例肾癌行靶向药物治疗.1例肾尿路上皮癌和1例肺腺癌肾转移行化疗.4例患者出现肾周或包膜下血肿,1例出现肉眼血尿,未治疗并自愈.没有病例出现穿刺通道肿瘤种植.结论 在B超或CT定位下的经皮肾肿瘤穿刺活检对于转移性肾肿瘤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安全的.
-
经皮肾镜碎石术并发大量腹膜外积液的预防与临床处理
目的 总结经皮肾镜取石并发大量腹膜外积液的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行PCNL术的患者中3例合并大量腹膜后积液的患者.经穿刺引流、胃肠减压、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结果 3例患者经过上述治疗,生命体征逐渐平稳,48 h内转至普通病房,4d内血常规、电解质恢复正常,均在2周内出院.结论 经皮肾镜并发腹膜外积液的诊断并不困难,但需注意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前早期发现,同时术中尽可能采取正确的操作方式避免腹膜外积液的发生.对于已发生的腹膜外积液,除采取对应的治疗外,需警惕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发生.
-
重症狼疮性肾炎1例
目的 探讨重症狼疮性肾炎及时诊断的重要性.方法 对在本院诊治1例重症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经肾活检病理学确诊为重症狼疮性肾炎,及时给予免疫抑制剂和相关对症治疗后,病情缓解,且长期随访过程中病情稳定.结论 重症狼疮性肾炎患者病情危重,且预后较差,针对临床患者,怀疑继发狼疮性肾炎时,应及早行肾活检明确诊断并确定疾病分期,结合相关辅助检查早期正规治疗,提高患者预后.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