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NF基因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摘要: 目的:克隆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全长基因,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质粒.方法:从孕17 d大鼠胚胎脑组织中提取RNA,参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合成cDNA第一、二链,加入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与pcDNA3质粒连接,构建表达质粒.结果:提取的总RNA经纯化后电泳出现18 s和28 s 2个条带,PCR扩增目的基因为630 bp的条带,测序结果为633bp.结论:正确地克隆了大鼠GDNF基因全序列,为进一步获得重组活性的GDNF蛋白奠定基础.
-
穹窿梗死
穹窿梗死以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因单纯穹窿梗死常不伴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患者主诉症状较少,相关表现多由家属提供,易出现误诊和漏诊.文章通过总结分析现有病例报道,从穹窿解剖学、血液供应、梗死病因、临床表现及可能的机制、影像学特征等方面对穹窿梗死进行了综述.
-
缝隙连接蛋白43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之间存在缝隙连接.其中,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的缝隙连接蛋白之一,参与细胞间物质交换的代谢偶联以及电信号传递的电偶联,对细胞新陈代谢、内环境稳态、细胞分化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脑缺血后,缝隙连接失偶联及半通道活性异常引起细胞内外环境的稳态失衡,终导致脑组织损伤.因此,维持Cx43的正常功能对于保护脑组织免受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元损伤至关重要.
-
尿酸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尿酸是嘌呤代谢终产物.大量临床研究显示,高水平血清尿酸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良好的预测指标.氧化应激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作为一种强效抗氧化剂,在血管再通治疗中应用尿酸被认为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文章就尿酸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思路.
-
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与脑小血管病
颅内动脉扩张延长症亦称扩张性脑动脉病,表现为至少1支颅内动脉长度和直径增加,受累的颅内动脉扩张延长.脑小血管病主要指脑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通常用于描述脑白质和皮质下灰质的一系列影像学改变,包括近期皮质下小梗死、腔隙、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扩大、脑微出血和脑萎缩.近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颅内动脉扩张延长症与脑小血管病存在一定联系.
-
卒中后认知损害的血液生物标志物
卒中后认知损害(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 )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量表评定,但缺乏特异性.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存在与PSCI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文章对PSCI的血液生物标志物进行了综述.
-
肠道菌群: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靶点
众多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影响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包括缺血性卒中.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及病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缺血性卒中.文章归纳总结了肠道菌群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靶向肠道菌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新方向.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对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近年来,红细胞分布宽度作为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对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
脑白质疏松的多模式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疏松或脑白质病变以T2加权成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双侧对称高信号为特征,与卒中、痴呆和认知减退相关.文章对脑白质疏松的多模式磁共振成像进行了综述,包括结构学和功能学磁共振成像.
-
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超声评价
超声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卒中后吞咽困难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近年来,超声评价吞咽功能的优势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对超声评估吞咽功能的既往研究进行了综述.
-
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随着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的发展,对脑小血管病(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的发病机制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文章对CSVD 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综述,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β淀粉样蛋白沉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受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