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联合应用神经保护剂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bcl-2表达的影响

    作者:潘殿卿;李志梅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神经保护剂联合应用是否较单一神经保护剂对局灶性脑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并分为1,6-二磷酸果糖(FDP)组、MK-801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western印记技术观察缺血后6和24 h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缺血后6 h和24 h,联合治疗组bcl-2表达明显增加,与单一用药各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神经保护剂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组织缺血的保护作用较单一用药各组明显增强.

  • 神经保护剂干预实验性缺血半暗带演变规律的磁共振动态观察

    作者:张雪君;孙志华;姜琳;张云亭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半暗带(IP )的扩散加权成像(DWI )和扩散张量成像(DTI )演变规律.材料与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 )缺血模型.分为应用神经保护剂组及对照组.在0.5 ~48h 内行T2WI(T2WI)、DWI 及DTI 检查,测定缺血灶不同部位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平均弥散系数(Dcavg)、部分各向异性(FA )值,计算病侧与对侧正常组织的相对值rADC 、rDCavg 、rFA 值.结果 神经保护剂组与对照组的相对(r)ADC 值、rDCavg 值、rFA 值,2h 以内组间各ROI 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3 ~6h 以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4h 、48h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大鼠MCAO 模型缺血灶ADC 、Dcavg 、FA 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IP 存在的时间窗为9 ~12h,应用神经保护剂后IP 存在时间可延长至24h.

  • 不同麻醉药预处理对颅脑手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宋爽;刘秀娟

    目的:研究不同药物的麻醉预处理对颅脑手术患者脑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颅脑神经顺应性正常行颅脑手术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5例:A组,对照组;B组,异丙酚预处理组;C组,异氟醚预处理组;D组,利多卡因预处理组;E组,异丙酚+利多卡因预处理组。气管插管后至开颅钻孔时,B、C、D、E组实施不同的麻醉预处理。监测并检验患者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静脉血乳酸(LAD)、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T0时和术后24 h(T2)、48 h(T3)、3 d(T4)时IL-1、TNF-α、乳酸脱氢酶(LDH)、肌磷酸激酶(CPK)含量。结果与T0时比较,各组T1时NSE含量均较高(P<0.05);SOD、MDA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E组SOD值和A组MDA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LAD无统计学差异。与T0时比较,T2~T4时各组IL-1、TNF-α、LDH、CPK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与A组比较, E组T2~T4时IL-1、TNF-α、LDH、CPK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E组比较,B、C、D组T4时IL-1、TNF-α、LDH、CPK值升高幅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异丙酚、异氟醚、利多卡因行麻醉预处理,对颅脑手术患者均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在抑制炎性反应及预防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异丙酚+利多卡因联合麻醉预处理,脑保护效应更为显著。

  • 瑞舒伐他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俊华;于明;苏建华;陈玉芳;耿瑜睿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的影响,探讨瑞舒伐他汀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瑞舒伐他汀组,每组24只,每组又分为脑缺血再灌注后12、24、72h3个时间点,剔除造模过程中死亡的大鼠,每个时间点随机选取6只大鼠.分别取大鼠脑组织,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数和AIF蛋白阳性细胞数.结果 模型组和瑞舒伐他汀组大鼠再灌注12、24、72 h神经细胞凋亡数和AIF蛋白阳性细胞数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而瑞舒伐他汀组神经细胞凋亡数[(47.12±6.15)个vs (67.31±20.12)个,(34.94±8.47)个vs (62.03±8.71)个,(24.02±7.02)个vs (56.63±6.72)个]和AIF蛋白阳性细胞数[(31.01±10.22)个vs (45.12±8.54)个,(22.93±6.97)个vs (37.34±8.38)个,(15.92±6.01)个vs (30.71±4.86)个]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 瑞舒伐他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IF蛋白、对抗细胞凋亡有关.

  • 远隔缺血后适应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李海霞;郭倩;沈月贞;骆迪;王新强

    目的 探讨远隔缺血后适应(RIPOC)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筛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RIPOC组(66例)和对照组(6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RIPOC组患者在入院后第2天开始每天上、下午各行一轮无创上肢缺血后适应,连续锻炼10d.比较两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及随访6个月不良脑血管事件,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133例患者中,男性67例,平均年龄(73.1±10.1)岁.两组间的基线情况、神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0 d后,RIPOC组脑血流动力学、脑血管反应性和屏气指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同时,RIPOC组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6个月两组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P=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P=0.003)、高血压(P=0.03)和高基线NIHSS评分(P =0.005)为预测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论 RIPOC可改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促进脑血流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但对短期预后无显著影响.高龄、高血压和高NIHSS评分为短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 阿尔茨海默病疾病调修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腾;郁金泰;刘秋燕;谭兰

    疾病调修(disease modifying)药物作为一类新药,能够在症状尚未出现的疾病起始阶段及时作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机制,阻止或延缓AD病程的发生发展,近几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就AD疾病调修药物当前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低剂量他克莫司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潘峰;陈安民;郭风劲;祝成亮

    目的:探讨低剂量他克莫司(tacrolimus,又名FK506)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损伤组(30只)和FK506治疗组(30只).采用Allen's打击法致伤大鼠T10脊髓,假手术组仅做椎板切除术.FK506治疗组在脊髓损伤后5min一次性经尾静脉注射FK506 0.3mg/kg,其余两组以相同方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致伤后30min、6h、24h、48h、72h取伤段脊髓组织行病理观察及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伤后1、3、7、14、21d行脊髓功能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结果:伤后3、7、14、21d,FK506治疗组斜板实验和BBB评分明显优于损伤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伤后各时间点FK506治疗组脊髓损伤区出血坏死较损伤组轻;伤后6、24、48、72h神经细胞凋亡FK506治疗组较损伤组明显减少,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低剂量他克莫司(0.3mg/kg)治疗对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 他克莫司对犬急性脊髓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吕德成;袁先厚;李洪敬;魏学磊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FK506)对犬急性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Allen′s法制成犬急性脊髓损伤实验模型.动物随机分为:A组(n=8),经动脉插管注入生理盐水;B组(n=8),FK506 0.18 mg/kg;C组(n=8),FK506 0.3 mg/kg.B组、C组均在致伤后2 h经动脉插管单次给药.致伤后行脊髓MRI影像学检查、脊髓功能评分、脊髓组织病理观察、神经丝蛋白(NF200)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脊髓功能评分C组优于A组(P<0.05);B组优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MRI显示:脊髓损伤后C组病变范围小,恢复快,B组次之,A组差.C组NF和GFAP表达高于A组(P<0.05),B组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局部应用FK506(0.3 mg/kg)对急性脊髓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减轻继发损伤,加快脊髓功能的恢复;局部应用FK506对急性脊髓损伤治疗有一定的剂量-效应依赖关系.

  • 叶酸对子痫前期模型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王军;葛静;杨丽娜;薛丹;李巨

    目的 探讨叶酸对子痫前期模型大鼠的脑神经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确定妊娠的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他3组大鼠于妊娠第10天采用腹腔内注射同型半胱氨酸(Hcy,200 mg·kg-1·d-1)及隔日背部皮下注射谷氨酸单钠(MSG,1 g·kg-1·48h-1)的方法建模.在建模同时,低剂量组用10 mg·kg-1·d-1、高剂量组用20mg·kg-1·d-1叶酸灌胃,对照组按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腹腔内及背部注射,模型组、对照组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灌胃,直至孕20 d.于孕第20天取孕鼠血浆,再取孕鼠脑组织固定,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法测血浆中叶酸的浓度;末端脱氧核酰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标记法检测孕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核因子кB(NF-кB)活化情况;逆转录(RT)PCR技术及蛋白印迹法观察孕鼠脑组织神经细胞bcl-2 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1)叶酸浓度:低剂量组为(39.5±3.4)nmol/L,高剂量组为(40.1±5.4)n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血浆叶酸浓度均明显高于模型组的(26.9±6.7)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数分别为(48.2±9.1)和(44.7±8.3)个,明显低于模型组的(75.8±10.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F-кB活化情况: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NF-кB细胞核移位数分别为(48±9)和(45±8)个,与模型组[(76±10)个]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cl-2 mRNA及蛋白表达:低剂量组bcl-2 mRNA与蛋白表达分别为0.98±0.49、0.89±0.52,高剂量组分别为0.95±0.38、0.92±0.47,与模型组的0.62±0.20、0.45±0.37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叶酸对于子痫前期大鼠脑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其抗凋亡机制可能与抑制了NF-кB活化从而促进bcl-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有关.

  • 基于血管再通的神经保护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赵文博;车睿雯;张婧;段建钢;陈健;吉训明

    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为血管闭塞后脑组织供血障碍而发生缺血坏死所导致的一大类疾病. 1995 年至2015 年,静脉溶栓是唯一被证实有效的AIS血管再通治疗措施,但静脉溶栓存在治疗时间窗短、禁忌证多、出血风险大、对大动脉闭塞的开通效果差等缺点. 2015 年以来,随着"五大试验"(即MR CLEAN、EXTEND IA、ESCAPE、SWIFT PRIME及REVASCAT )结果的公布,血管内治疗对AIS的治疗效果首次得到肯定,能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并改善患者预后[1-6].

  • 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保护药转化医学的现状

    作者:刘小蒙;罗玉敏;陈俊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目前唯一被国际认可的治疗急性期脑缺血有效的药物.然而,因溶栓时间窗及溶栓禁忌证的限制,能成功进行溶栓的患者极少.即使成功溶栓后恢复脑血流,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并无神经保护作用,且本身存在神经毒性,还需要其他神经保护药物进行治疗[1].抗栓治疗虽可降低卒中的复发率及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并不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且可增加出血性转化的风险.

  • 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成晓;叶建新;林航;穆军山

    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种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降低血脂水平而问世.2006年公布的"强化降胆固醇水平预防卒中"(the Stroke Prevention by Aggressive Reductionin Cholesterol Levels,SPARCL)试验证明,对于近期内发生过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总胆固醇(TC)水平仅轻度升高且没有冠心病史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80 mg/d,保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为1.9 mmol/L,可降低16%的再发卒中的风险[1].此试验成为他汀类药物防治卒中的里程碑.2011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的新指南,也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推荐力度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不仅在于可降低血清TC水平,其降脂以外的作用也备受关注[2].

  • 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分析及进展

    作者:刘毅;孙智善;孟然;吉训明

    缺血性脑损伤(卒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早期,通过对卒中发病机制和调节介质的研究,提示神经保护药是潜在、有效的干预和治疗药物.此后,大量研究采用动物模型来探讨缺血后脑内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的改变,证实部分药物确实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为神经保护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通过MEDLINE检索引擎(PubMed)以"neuroprotection"和"stroke"为关键词搜索文献,结果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前,无相关文献;而在随后的几年,相关的研究成倍数增长.显示,卒中神经保护的研究正逐渐成为生物医学的研究重点.

  • 原花青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作者:贾玉洁;闵连秋;季占胜;刘畅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和原花青素100 mg/kg组、200mg/kg组及400mg/kg组,共5组,每组6只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断头取脑,制备脑组织匀浆,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结果原花青素100mg/kg组和200mg/kg组的SOD活性分别为(54.0±2.8)NU/mg和(52.7±2.2)NU/mg,与缺血对照组(46.2±1.8)NU/m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原花青素100mg/kg组和200mg/kg组丙二醛含量分别为(1.15±0.17)μmol/g和(1.17±0.14)μmol/g,与缺血对照组(1.54±0.18)μmol/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原花青素对局灶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活性和自由基作用有关.

  • 联合应用尼莫地平和胞磷胆碱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秦怀洲;王举磊;李立宏;白万胜;赵振伟;高国栋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尼莫地平、胞磷胆碱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缺血对照组,尼莫地平组,胞磷胆碱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12只.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90 min,同侧颈总动脉结扎60 min模型.尼莫地平经颈内动脉给药(40 μg/kg);胞磷胆碱经腹腔注射给药(250 mg/kg,1次/d,连用3 d).再灌注后24 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后72 h测量脑组织梗死体积,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前脑皮质细胞凋亡率. 结果 对照组、尼莫地平组、胞磷胆碱组及联合用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6±0.8、1.5±1.2、1.2±0.8和0.7±0.6;脑梗死体积分别为(186±25)、(122±22)、(119±21)和(81±27)mm3;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6±1.9)、(8.8±2.0)、(4.6±2.4)、(2.2±1.7)%.所有观察指标,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组与胞磷胆碱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与尼莫地平组或胞磷胆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所有用药组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尼莫地平和胞磷胆碱早期使用均有效,两药联合使用疗效优于单独用药.

  • 尼莫地平联合环磷酰胺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朱弘;吉训明;李淑婷;罗玉敏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尼莫地平和环磷酸酰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将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四组,即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联合用药组(尼莫地平+环磷酰胺)及对照组,每组12只大鼠.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后4 h行再灌注.于缺血后再灌注前20min、再灌注后12、36 h,经大鼠尾静脉缓慢推注给药(将尼莫地平、环磷酰胺溶于1.5ml等渗盐水中).尼莫地平组:1 mg/kg;环磷酰胺组:100mg/kg;联合用药组:尼莫地平0.5mg/kg+环磷酰胺50mg/kg;对照组:等渗盐水1.5ml.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48 h计算大鼠存活率,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流量和脑梗死体积的测定.结果 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的各项测定结果:①大鼠存活比例分别为5/12、6/12、8/12及3/12.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四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4.39±0.20、4.27±0.67、3.65±0.47及4.67±0.71.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大鼠脑组织血流量分别为(96±23)、(113±39)、(139±44)及(79±41)%.三个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与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④大鼠脑梗死体积分别为(261±55)、(183±58)、(104±54)及(384 4-59)m3.尼莫地平组、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缩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与环磷酰胺联合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效果优于单独用药.

  • 联合应用环磷酰胺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淑婷;吉训明;朱弘;罗玉敏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环磷酰胺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脑缺血 - 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 取45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OD组、环磷酰胺组及联合用药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4 h模型,剔除模型制作期间死亡的大鼠后,并补齐每组6只.经尾静脉给药,对大鼠脑缺血 - 再灌注模型进行干预,分别给予相应组别大鼠等渗盐水1.5 ml、SOD 2 mg/kg、环磷酰胺100 mg/kg及联合用药SOD 1 mg/kg+环磷酰胺50 mg/kg.给药时间为再灌注前20 min、再灌注后12 h和36 h.MCAO期间及再灌注后48 h记录大鼠脑组织血流量并计算相对值;再灌注后48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测定脑梗死相对体积. 结果 对照组、SOD组、环磷酰胺组和联合用药组的大鼠脑血流量变化相对值分别为(79±40)%、(81±19)% 、(113±39)% 和(134±4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4.7±0.7、4.5±0.5、4.3±0.7和3.7±0.8;脑梗死相对体积分别为4.3±1.0、3.1±0.9、2.3±0.8和2.0±0.6.所有观察指标,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OD组或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SOD组或环磷酰胺组与对照组比较,除环磷酰胺组大鼠的脑血流量变化相对值增加外(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应用环磷酰胺与SOD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疗效较单独用药更加显著.

  • 阿司匹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

    作者:徐涛;曲方;周中和;宋福林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8只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A组)和小剂量组(B组,阿司匹林20mg/kg)、中等剂量组(C组,阿司匹林80 mg/kg)、大剂量组(D组,阿司匹林320 mg/kg),每组12只.实验组于脑缺血-再灌注术后连续3 d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阿司匹林.脑缺血-再灌注后当日始连续4 d对每组动物进行Bederson评分并记录.第4天处死各组大鼠,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梗死灶体积,用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原位标记凋亡细胞,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调节基因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用阿司匹林干预后,B、C、D组大鼠肢体功能改善,与A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梗死体积显著缩小(分别较A组缩小16.3%、19.2%和12.8%);缺血周边区凋亡细胞阳性率A组为58%,B组为37%,C组为35%,D组为40%;缺血区BCL-2蛋白表达A组为38%,B组为55%,C组为60%,D组为50%;BAX蛋白表达A组为50%,B组为34%,C组为33%,D组为42%.三个药物组间进行比较,小、中等剂量阿司匹林组对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大剂量组.结论早期应用阿司匹林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 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无血清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王新钊;谭庆荣;王百忍;张瑞国;杨浩;刘晓军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以100 mg/L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大鼠PC12细胞7 d后,将细胞随机分为无血清组、氟哌啶醇组、利培酮组(氟哌啶醇组和利培酮组的浓度均分为10,20,40,60,80 μmol/L)和血清组,每组5孔.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用Hoechst33342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1)给予利培酮(20,40μmol/L)72 h后,细胞活性[(64.2±4.4)%,(60.8±3.9)%]高于无血清组[(48.0±2.8)%;P<0.01],而10 μmol/L、20 μmol/L、40 μmol/L、60 μmol/L、80 μmol/L各浓度氟哌啶醇组的细胞活性[分别为(31.8±3.9)、和(24.4±1.3)%、(14.3±2.6)%、(10.5±2.1)%和(4.1±1.4)%]均低于无血清组(P<0.01).(2)流式细胞仪检测,利培酮组的凋亡率[(34.6±2.8)%]低于无血清组[(50.7±3.1)%;LSD-t=-16.0,P<0.01],而氟哌啶醇组的凋亡率[(59.3±5.2)%]高于无血清组(LSD-t=8.6,P<0.01);血清组和利培酮组细胞滞留于G1期的比例[分别为(53.5±5.4)%和(71.1±3.7)%]低于无血清组[(81.2±3.0)%]和氟哌啶醇组[(82.1±5.7)%;P<0.01].(3)无血清组和氟哌啶醇组多见凋亡细胞,其中氟哌啶醇组更明显;而利培酮组偶见凋亡细胞,以核浓缩为主.结论利培酮对PC12细胞有抗凋亡作用,可能是其参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硫化氢:中枢神经系统的新型神经调质和保护剂

    作者:郭雪莹;杨晓明;叶同;冀兵;冯杰;冯贵龙

    硫化氢(H2S)作为一种有毒气体被人们所熟识,但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2S亦是生物系统中的一种活性分子.H2S在大脑有相对较高的表达,发挥着重要的生理、病理功能.它能通过影响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和第二信使系统[包括细胞内Ca2+浓度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等]来调节神经传导;而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它在病理状态下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凋亡的作用;并且,在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显示潜在的治疗价值,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缺血性卒中和创伤性脑损伤.靶蛋白的硫巯基化修饰是这些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总结了目前H2S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强调其作为神经调质和神经保护剂的作用.

225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