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 화서구강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四川大学
- 影响因子: 1.3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1182
- 国内刊号: 51-1169/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丙泊酚和异氟醚麻醉对舌癌围术期患者细胞因子反应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丙泊酚和异氟醚麻醉对舌鳞癌围术期患者炎性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4例拟行舌鳞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异氟醚组(I组).P组手术中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5~8 mg·kg-1·h-1;I组麻醉维持采用异氟醚,维持呼气末浓度为体积分数0.6%.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术后24 h(T2)和术后48 h(T3)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水平,并记录4个观测点的平均动脉压和直肠温度.结果 两组患者T1、T2和,T3时的IL-6、IL-10质量浓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均于T1点达到峰值,术后24 h开始回落;I组IL-6质量浓度在T1点时高于P组(P<0.01),而IL-10质量浓度在T1、T2点时低于P组(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直肠温度在4个观测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丙泊酚全静脉麻醉对舌癌根治术术后炎症反应比异氟醚轻,对预防严重并发症具有潜在的治疗意义.
-
制作工艺对牙科陶瓷半透性和颜色的影响
目的 研究制作工艺对牙科陶瓷半透性和颜色的影响.方法 采用VITA VNK 95体瓷和釉瓷瓷粉制作试件,分为不同烧结次数组(1、2、4、6、8、10次)、不同烧结温度组(910、920、930、940、950℃)、不同烧结真空度组(95、65、35、0 kPa).采用PR-650型扫描光谱色度仪测量各组试件的透射率、y值、主波长和色纯度.结果 体瓷试件烧结6次后透射率明显升高;釉瓷试件烧结2次后透射率明显升高,继续增加烧结次数则下降.釉瓷试件在烧结温度低于标准温度时透射率明显降低.真空度降低后体瓷和釉瓷试件的透射率迅速降低.明度随烧结条件的变化与透射率基本一致,主波长和色纯度随烧结次数和温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烧结真空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烧结次数、烧结温度和烧结真空度对牙科陶瓷的半透性和颜色有显著影响,釉瓷的半透性对制作工艺的变化更为敏感.
-
三维颅颌面测量器的研制及临床初步应用
目的 评价三维颅颌面测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技术制作三维颅颌面测量器,并应用三维颅颌面测量器对12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进行辅助骨折复位.结果 12例患者经采用三维颅颌面测量器辅助骨折复位后,术后均取得了较好效果,颧面部轮廓基本对称,容貌恢复良好.术后未出现因穿刺而导致的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三维颅颌面测量器能够对颅颌面部硬组织进行较精确的测量,对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复位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
-
儿童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的关系初探
目的 检测儿童牙面龈上菌斑中的放线菌,初步探讨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40例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无龋组和龋敏感组各20例.用无菌牙签收集乳牙表面3个不同部位的龈上菌斑.龋敏感组收集完整面、白垩斑和龋洞内(牙本质层)的菌斑;无龋组收集唇面、邻面和胎面沟裂的菌斑.提取菌斑的细菌DNA,用放线菌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对其电泳条带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无龋组放线菌检出率为100%,龋敏感组为95%,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氏放线菌、戈氏放线菌、龋齿放线菌、衣氏放线菌和黏性放线菌在两组儿童的菌斑中均有检出,前3种放线菌在无龋组的检出率高于龋敏感组,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儿童3个检测部位间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放线菌是儿童乳牙龈上菌斑中的主要定植细菌,可能是有益菌;其检出情况与乳牙检测部位的关系不大.
-
不同锥度牙胶尖热垂直加压法根尖封闭性的研究
目的 对不同锥度牙胶尖热垂直加压法根管充填的根尖封闭性进行比较.方法 将62颗下颌切牙经GG钻及Hero642锉根管预备至0.06锥度30号,然后随机分为0.02锥度组(30颗)、0.06锥度组(30颗)和阳性对照组(2颗),0.02锥度组和0.06锥度组分别应用0.02锥度牙胶尖和0.06锥度牙胶尖加Cortisomol糊剂热垂直加压法进行根管充填,阳性对照组不进行根管充填.将0.02锥度组和0.06锥度组中的10颗牙置入印度墨水中浸泡24h,10颗牙置入印度墨水中浸泡10 d,10颗牙置入Hank's平衡盐溶液67 d后再置入印度墨水中浸泡90 h.阳性对照牙置入印度墨水中浸泡24 h.应用立体显微镜三维测量根尖渗漏的线性长度,对根尖封闭性进行评价.结果 阳性对照牙根管全长均有墨水染色.0.02锥度组随浸泡时间延长其根尖渗漏明显增加,0.06锥度组随浸泡时间延长根尖渗漏无明显增加.在浸泡24 h和10 d时,0.02锥度组和0.06锥度组的根尖渗漏距离无显著性差异(P=0.601,P=0.471);浸泡67 d时,0.02锥度组和0.06锥度组的根尖渗漏距离有显著性差异(P=0.041).结论 使用与根管锥度相一致的牙胶尖进行根管充填,能够得到更好的根尖封闭性.
-
辽宁省中年和老年人缺牙及义齿修复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辽宁省中年和老年人缺牙及义齿修复情况.方法 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辽宁省城市和农村地区35~44岁和65~74岁年龄段的1584人的缺牙和义齿修复情况进行调查,并采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584个受检者中,牙列缺损887人(56.00%),牙列缺失104人(6.57%),牙列完整593人(37.44%);失牙6 776颗,失牙均数为4.28颗,上下颌缺牙数分别为3 550颗和3 226颗;义齿修复率为52.77%.结论 应重视中老年人尤其是农村地区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加大力度作好龋病和牙周病的防治工作,以促进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
免冲洗酸蚀复合体窝沟封闭系统的实验研究
目的 比较免冲洗酸蚀复合体窝沟封闭系统和传统磷酸酸蚀窝沟封闭系统在恒牙应用时的封闭和微渗漏情况.方法 16颗新鲜拔除的第三磨牙分成4组.Ⅰ组应用免冲洗酸、粘接剂Prime & bond NT和复合体窝沟封闭系统,Ⅱ组采用磷酸和Resin树脂窝沟封闭系统,Ⅲ组采用磷酸和复合体窝沟封闭剂,Ⅳ组采用免冲洗酸、粘接剂Prime & bond NT和Resin树脂窝沟封闭剂.应用硝酸银浸染法和实体显微镜检查微渗漏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窝沟封闭情况.结果 4组牙齿都存在微渗漏.Ⅰ、Ⅳ组微渗漏比率均高于Ⅱ组(P<0.01):Ⅰ组和Ⅳ组、Ⅱ组和Ⅲ组的微渗漏比率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Ⅰ组高于Ⅳ组,Ⅲ组高于Ⅱ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采用磷酸酸蚀组可见树脂突,材料均匀;采用免冲洗酸蚀组基本上未见树脂突,材料之间裂隙大.多数样本的窝沟底部渗透较差.结论 免冲洗酸蚀系统的微渗漏高于磷酸酸蚀系统,复合体封闭剂的微渗漏较高;磷酸酸蚀法有利于提高窝沟封闭剂的固位.
-
早期舌癌不同颈部处理方式对无病生存率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T1/T2N0M0期舌鳞癌患者无病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颈部处理方式对无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97例舌癌患者的住院病历和随访记录,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性别、年龄、T分期、原发灶治疗方式、颈部处理方式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共6个可能影响患者无病生存率的因素进行筛选,KaplanMeier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生存率分析并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比较各因素不同水平生存分布的差异.重点考察不同颈部处理方式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T分期、原发灶治疗方式、颈部处理方式和细胞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其P值分别为P<0.001、P=0.04、P=0.003、P<0.001,相对风险率分别为4.387、0.496、0.504、2.620.各有影响因素下不同水平间的无病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N0患者颈部不同处理方式对患者无病生存率有明显影响,颈淋巴清扫术加放疗可减少复发风险49.6%;TNM分期对早期舌癌预后有良好的描述能力.
-
纳米羟磷灰石对玻璃离子黏固剂的性能影响
目的 探讨添加纳米羟磷灰石(nano-HAP)的玻璃离子黏固剂(GIC)的力学性能、充填后的材料-牙本质界面渗漏状况和矿化性能.方法 将nano-HAP按8%的质量分数比均匀混入GIC粉末形成复合材料(实验组材料),单纯GIC为对照组材料.采用两种材料分别制备20个柱状样本,测定其三点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选用120颗完整的离体牙,在颊面制备V类洞,分别采用两种材料充填后放入质量分数1%若丹明-B-异硫氰酸盐溶液中染色24h,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充填界面的渗漏现象.在健康犬磨牙上制备V类洞,分别用两种材料充填,8周后拔除充填牙,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材料内部和充填界面的矿化情况.结果 添加nano-HAP的GIC复合材料的三点弯曲强度、压缩强度与单纯GIC相比有所提高(P<0.001,P<0.05);添加nano-HAP的GIC复合材料和单纯GIC充填离体牙标本后均出现纳渗漏和微渗漏,但前者出现微渗漏概率较后者低(P=0.004);复合材料充填界面有新形成的羟磷灰石晶体,并沉积形成矿化带,单纯GIC充填界面没有羟磷灰石晶体形成.结论 添加nano-HAP的GIC充填牙齿后能形成较紧密的材料-牙本质界面,并有矿化潜能,可作为窝洞衬里或预防性充填材料应用.
-
Pancherz分析法评价头帽型肌激动器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疗效
目的 通过Pancherz分析法评价头帽型肌激动器(HGAC)在矫治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中对牙和颌骨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15例ANB角大于等于5°、覆盖大于6 mm、磨牙远中关系的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戴用HGAC矫治8-12个月,每天戴用时间不少于14 h,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Paneherz分析法分析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和牙齿位置的变化,统计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后SNA角减小(P<0.05),SNB角变化不明显(P>0.05),Go/Me、co/OLP、ML/NSL增大,ANB角减小,pg/OLP增大,下切牙角增加,上切牙角减小(P<0.05);覆盖情况改善,其中骨因素44.64%,牙因素55.36%;下磨牙前移,磨牙关系得以改善,其中骨因素65.65%,牙因素34.35%.结论 HGAC矫治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可有效地内收远移上牙列,刺激髁突和关节窝的改建,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在前牙覆盖改善中,牙因素大于骨因素:在磨牙关系改善中,骨因素大于牙因素.
-
纳米金刚石改性核树脂的机械及固化性能
目的 以纳米金刚石(UFD)为填料加入到自行合成的光固化核树脂中,测试核树脂的性能变化.方法 将不同含量的钡玻璃粉填料和UFD加入到树脂基质中制得6组光固化核树脂,分别测试它们的挠曲强度、维氏显微硬度和光固化深度,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挠曲强度、维氏显微硬度值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仅加质量分数为0.2%硅烷化处理的UFD即可使钡玻璃含量分别为60%和70%的两种光固化核树脂的挠曲强度分别提高34%和21%,而维氏显微硬度分别增加23%和30%;同时核树脂的固化深度均超过2 mm,符合相应的国际标准要求.但是UFD会对核树脂的颜色产生一定影响.结论 微量UFD的加入能显著改善树脂的机械性能,同时又不影响材料的固化性能,但是对树脂颜色的影响需进一步改善.
-
乳牙菌斑固相钙、磷、氟质量分数与患龋状况及摄糖频率的关系
目的 分析乳牙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患龋状况及摄糖频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93名北京城区3-5岁儿童根据患龋情况分为重症婴幼儿龋(S-ECC)组47人;无龋(CF)组46人.分别收集集合菌斑,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光光度计和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受试者乳牙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并进行组间比较;对两组受试者每日摄糖频率进行调查,分析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摄糖频率的关系,并在S-ECC组分析菌斑固相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dmft、dmfs的关系.结果 S-ECC组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均值低于CF组,但是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S-ECC组患儿每日摄糖频率高于CF组;乳牙菌斑固相成分中钙、磷、氟质量分数与摄糖频率及dmft、dmfs值之间没有相关关系.结论 CF组儿童与S-ECC组患儿相比,并没有显示出其菌斑固相成分中拥有更大的钙、磷、氟储库.
-
粗化处理对新型骨植入钛合金的生物相容性影响
目的 研究国内新研制的骨植入钛合金1ZS进行喷砂并酸蚀处理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SD大鼠体外原代培养方法培养成骨细胞,并将细胞分别接种于新型钛合金(光滑表面)及表面处理的材料表面,建立体外共同培养模型.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第3天成骨细胞的增殖率,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培养第5天进行细胞碱性磷酸酶功能活性检测.结果 喷砂与酸蚀处理组表面的成骨细胞,在3 d时的细胞增殖率与光滑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5 d时的处理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值与光滑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EM观察成骨细胞在喷砂与酸蚀组表面具有典型形态特征,伸展良好,具有丰富的板状、丝状伪足,优于光滑组.结论 喷砂并酸蚀处理的新型钛合金在体外实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功能活性表达.
-
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女性开(牙合)患者的咬合力分析研究
目的 探讨咬合因素对女性开(牙合)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女性开(牙合)患者102名,根据TMD的有无分为两组,伴有TMD的试验组有59名患者;不伴有TMD的对照组有43名患者.采用咬合力测试仪对两组患者进行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每一咬合接触点上的平均咬合压强和咬合重心的测试,并通过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的咬合力和咬合接触面积均小于对照组,两组间每一咬合接触点上的平均咬合压强和咬合重心的偏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咬合力不足与开(牙合)女性TMD的发病有关.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反义cDNA干预喉癌细胞信号转导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反义cDNA在体外对人喉癌Hep-2细胞信号转导的干预作用.方法 以缺陷重组腺病毒为载体,构建EGFR正、反义cDNA的重组腺病毒,并在人胚肾母细胞(HEK293)中包装、纯化.将已纯化的EGFR cDNA重组腺病毒在体外转染人Hep-2喉癌细胞,采用MTT法检测重组腺病毒对Hep-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D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ep-2细胞内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地构建并制备了高滴度的EGFR cDNA 1032 bp片段的正、反义重组腺病毒.同时,它们能被高效地转移到Hep-2细胞内,其中反义重组腺病毒能够抑制Hep-2细胞的增殖和EGFR蛋白的表达.结论 EGFR反义cDNA能有效地干预人喉癌Hep-2细胞的细胞周期信号转导机制,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
不同静压力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静压力对髁突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对培养到第3代的新生SD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加载12、24、36 kPa的静压力,1 h后立即收集样本,同时设不加载力的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样本细胞进行染色,用病理图像分析仪分析细胞胞浆中胶原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 对于对照组、12、24 kPa组,随着压力的增加,髁突软骨细胞表达I、Ⅱ、Ⅲ型胶原及蛋白多糖(PG)增加.与24kPa组相比,36kPa组髁突软骨细胞表达Ⅰ型胶原及PG减弱,而Ⅱ、Ⅲ型胶原表达则增加.结论 适当的压力刺激可能会使髁突软骨细胞分化更加成熟,但是过大的应力则可能导致髁突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减弱,从而表现出去分化的某些特征.
-
腺病毒介导的TRAIL基因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株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以凋亡基因TRAIL为靶基因,腺病毒(Ad)为载体.巨细胞病毒启动子(CMV)为启动子的重组基因治疗药物AdCMV-TRAIL诱导鳞状细胞癌细胞系TCa83凋亡的作用.方法 用重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的腺病毒AdCMV-EGFP为对照组,转染TCa83细胞确定重组腺病毒的转染率.在细胞转染l、3、5、7 d时,应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应用MTT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以AdCMV-TRAIL为实验组转染TCa83细胞,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TRAIL的表达.结果 AdCMV-EGFP在1000 particles/cell时转染率为100%.细胞转染AdCMV-TRAIL和AdCMV-EGFP后,随时间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但AdCMV-TRAIL组较AdCMV-EGFP组下降更快(P<0.001).AdCMV-TRAIL和AdCMV-EGFP均能诱导TCa83细胞凋亡,而AdCMV-TRAIL组引起细胞凋亡的程度明显比AdCMV-EGFP组大(P<0.0001).通过RT-PCR可检测到594 bp的TRAIL基因.结论 AdCMV-TRAIL在体外能抑TCa83细胞的活性,并能促进其凋亡.
-
咬合创伤致咀嚼肌疼痛的中枢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咬合创伤后咬肌区的化学和机械伤害性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c-fos、P物质(SP)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牙合)面洞型内放入一个2 mm牙用固位钉造成咬合干扰,咬合创伤形成后7 d,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和机械刺激对照组在麻醉下对左侧咬肌区行机械性刺激,记录有疼痛反应次数,2 h后处死动物.咬合创伤化学刺激组和化学刺激对照组在麻醉下左侧咬肌区注射体积分数为5%甲醛,2 h后处死动物.取大鼠脑干组织,用SABC漂染法检测c-fos、SP表达,并定量分析.结果 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后,c-fos在脑干ober水平和颈髓C1-2水平有两个表达高峰,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和咬合创伤化学刺激组动物c-fos表达均明显高于其对照组(P<0.05).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机械性刺激后脑干SP表达明显高于其对照组(P<0.05),在颈髓C1-2水平SP表达咬合创伤机械刺激组比其对照组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72).结论 咬合创伤可引起脑干和颈髓中枢神经元的敏化,是咬合创伤致咀嚼肌疼痛的中枢机制之一.
-
动态载荷下下前牙固定桥基牙牙周膜的三维有限元法分析
目的 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动态载荷下下前牙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牙周膜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规律.方法 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动态垂直、斜向加载,计算基牙牙周膜的应力和应变值,绘出牙周膜的应力分布图及牙周膜的应力-时间曲线.结果 动态载荷下,下前牙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牙周膜的应力和应变分布趋势与静态载荷基本相同,但其大小明显降低,变化率为60%-75%.牙周膜的应力分布及大小具有时间依赖性,一个咀嚼周期结束后,牙周膜有残余应力存在.斜向冲击载荷时,牙周膜应力下降直至消失的时间比垂直向冲击载荷短.结论 动态载荷下,下前牙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牙周膜的应力和应变值明显降低.在一个咀嚼周期中,牙周膜的应力分布和大小具有时间依赖性,一个咀嚼周期结束时,牙周膜有残余应力存在.残余应力的大小与加载量及加载方向有关.加载方向是影响牙周膜应力分布、应力累积和应力释放的重要因素.
-
建(牙合)期上皮剩余的形态学和细胞活性研究
目的 追踪观察上皮剩余在牙齿萌出和建猞过程中的形态分布和细胞活性改变.方法 细胞角蛋白14(CK14)标记小鼠上皮剩余细胞,光镜观察其分布和细胞形态,透射电镜观察上皮剩余细胞的超微结构.PV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CK14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上皮剩余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自牙齿萌出前到建(牙合)后期上皮剩余的外形和分布改变明显,建(牙合)后期上皮细胞簇更为规则,分布由牙根表面的较广泛分布向根分叉和牙颈等部位局限,与成熟期上皮剩余相似.建耠阶段,上皮剩余沿牙根表面呈现类网格样布局,细胞数量较萌出前期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活性检测显示此时上皮剩余特别是根分叉水平细胞增殖活跃.建(牙合)后期上皮剩余细胞数量开始减少,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簇内出现细胞凋亡征象.结论 上皮剩余不是仅仅作为无功能的剩余物,其可能是上皮根鞘功能的延伸或持续,在建(牙合)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完成牙周组织的发育和维持牙周内环境的稳定.
-
不同灭菌法对齿科高速裂钻腐蚀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齿科常用的灭菌方法: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化学浸泡灭菌法对高速裂钻腐蚀的影响.方法 将100根全新高速裂钻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根.第1组为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处理;另9组为实验组,分别用湿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化学浸泡法处理5、10、15次.采用称重法、扫描电镜观察及成分分析、表面显微硬度测量法对高速裂钻的腐蚀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湿热法处理5、10、15次组,干热法处理10、15次组以及化学浸泡法处理15次组与对照组相比,其重量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图片显示:湿热组形貌改变为显著,出现明显腐蚀外观并与灭菌次数呈正相关;干热组轻微.表面成分分析显示高速裂钻中的主要成分钨、铬、铁、钴、镍在灭菌处理前后其相对体积分数有所改变,其中钨以对照组、干热组、化学浸泡组、湿热组顺序依次增多:铁则以此顺序依次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三种灭菌法均降低裂钻表面硬度(P<0.05),其中湿热组影响大;干热组和化学浸泡组次之.随着灭菌次数的增加,湿热组和化学浸泡组裂钻表面硬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热组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灭菌处理对高速裂钻均产生一定的腐蚀,以湿热法为明显.温度和湿度对高速裂钻的腐蚀有协同作用,干热灭菌对裂钻的腐蚀作用较轻.
-
17β-雌二醇对大鼠咀嚼肌成肌细胞内钙离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17β-雌二醇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咀嚼肌成肌细胞胞浆中钙离子(ca2+)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1周龄雌性SD大鼠的咀嚼肌成肌细胞,以酸刺激模拟咀嚼肌疲劳状态,以Fluo-4-AM对细胞内Ca2+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一段时间内正常pH值条件下以及酸性刺激下17β-雌二醇对咀嚼肌成肌细胞胞浆中Ca2+浓度的影响.结果 正常pH值条件下,加入浓度为10-9、10-8、10-2mol/L的1713-雌二醇后,细胞内Ca2+度迅速升高,随后迅速下降并在与正常pH值时胞浆Ca2+度相当的水平上重新形成动态平衡.酸性刺激条件下,加入浓度为10-9、10-8、10-7mol/L的17β-雌二醇后,细胞内Ca2+度迅速降低,并在比原来低的水平上形成新的动态平衡.结论 本实验观察到一定浓度的雌激素能够使酸性刺激下咀嚼肌成肌细胞胞浆内Ca2+浓度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从而减少胞浆Ca2+的超载,维持咀嚼肌正常的功能.
-
下颌第一磨牙牙体缺损修复后静力与冲击动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对下颌第一磨牙根管治疗术后远中(牙合)面牙体组织缺损复合树脂或银汞合金充填金属全冠修复模型进行静力与冲击动力的三维有限元法初步比较分析,为临床的修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逆向工程技术法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上下颌第一磨牙牙尖交错(牙合)及尖对尖咬合状态,冲击动力选用半正弦脉冲型,冲击载荷较静载荷下的应力变化用冲击系数表示.结果 在两种载荷下,复合树脂或银汞合金充填金属全冠修复的有限元模型的大Mohr应力值均出现在金属冠上;而这两种修复方式中,牙本质的Mohr应力值差别不大,远小于牙本质拉伸极限强度;冲击系数接近于1.结论 冲击载荷更符合口腔的实际情况,但适当的静载荷分析是可接受的.金属全冠修复是必要的;复合树脂或银汞合金充填金属全冠修复效果无明显差异.
-
不同表面处理钛片对成骨细胞骨架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喷砂、酸蚀、碱热处理的钛片表面对成骨细胞F-actin骨架的影响.方法 将纯钛钛片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6组:机械打磨组(G组)、喷砂组(SB组)、酸蚀组(sLA组)、光滑碱热组(AH1组)、喷砂碱热组(AH2组)、喷砂酸蚀碱热组(AH3组).在各组钛片表面培养成骨细胞1、2、4、12 h后,用Phalloidin-TRITC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6组钛片表面成骨细胞F-actin骨架的变化.结果 成骨细胞接种于6组钛片表面1 h后,各组表面肌动蛋白纤维丝不能清晰看见,SB、AH2、AH3、SLA组肌动蛋白呈环状,纤维分布于粗糙表面隆起部分的边缘.接种2 ha,各组肌动蛋白纤维开始铺展,SB组微丝束有方向性的排列;G组细胞的肌动蛋白纤维成束,排列于细胞周围,有沿沟纹方向铺展趋势;Ahl组细胞肌动蛋白纤维于核周围的环绕核呈平行环状排列,周边纤维呈放射状分布;AH2、AH3组纤维呈网状排列,周边纤维汇集呈指状突起,伸入周围孔洞或附着于表面隆起部靠分的边缘.接种4 h后,G、AH1组肌动蛋白纤维开始定向平行排列;与细胞长轴一致.接种12 h后,各组表面肌动蛋白纤维完全铺展,互相平行排列,与细胞长轴一致,并横跨整个细胞,止于细胞周缘.SB、AH3、SLA组细胞肌动蛋白纤维汇集成束,伸入周围孔洞或附着于表面隆起部分的边缘,将细胞悬挂于凹窝上方.结论 成骨细胞接种于6组钛片后,在不同的表面上肌动蛋白的重组有一定的顺序和形态.SB表面利于细胞骨架排列及伸展.
-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1例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PL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手掌和脚掌部位的皮肤过度角化以及乳、恒牙过早脱落.本文就1例具有典型PLS临床特点的病例进行报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口腔正畸的机遇与挑战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兴正畸矫治技术.该技术没有与传统固定正畸技术一样的托槽和矫正弓丝等装置,其生产和加工过程是基于数字化三维重建与快速成型技术等现代先进的高科技技术,使得该技术在美观性、舒适性、便捷性、疗效可预测性等方面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受到国内外口腔正畸界的广泛关注,并在正畸临床治疗中得到不断应用和推广.随着材料学、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学、工程制作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在其发展中迎来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刚刚出现10多年的新技术,其发展与临床应用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对该技术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应用前景进行论述.
-
扭转辅簧的设计及其在方丝弓矫治技术中的临床应用
介绍一种自行设计的适用于方丝弓矫治技术的扭转辅簧的结构原理和制作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上扭转牙的矫治.结果表明,扭转辅簧制作快捷,使用方便,能有效地矫治扭转牙,尤其在矫治结束前的精细调整阶段更具优势.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