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 림상혈액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2806
- 国内刊号: 42-128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乳酸酸中毒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报道1例罕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伴乳酸酸中毒(B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预后进行总结.结果:该患者为男性,27岁,系"纳差乏力7个月余,气促心悸1d"入院,肝脾肿大,乳酸8.8 mmol/L,阴离子间隙26.3 mmol/L,骨髓细胞学可见原始幼稚淋巴细胞约74.5%,免疫分型可见一群CD10-CD19+ CD45dim原始幼稚细胞,多次化疗后仍持续进展,2个月后死亡.检索1980年至今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共有16例ALL并发乳酸酸中毒的病例报道,其中男12例,女4例,血清乳酸平均水平为19.6 mmol/L(6.1~61.2 mmol/L),13例接受化疗,8例乳酸可下降,其中3例迅速反弹,高达61.5%(8/13)的患者在化疗数小时至数天内死亡.结论:乳酸酸中毒是ALL一种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对于血流动力学正常的ALL患者,若出现阴离子间隙增高,应考虑B型乳酸性酸中毒的可能性,此类患者病死率极高,往往与原发疾病难以控制有关,诊治的关键在于成功有效化疗.
-
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pstein-Barr病毒血症的检测和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pstein-Barr病毒(EBV)血症的发生率,筛选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并评估EBV血症对移植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01-2014-06于本中心接受异基因移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共50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EBV血症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标本.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移植后EBV血症2年累积发生率为22.1%±1.9%,不同类型白血病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处理中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单倍型供体是影响EBV血症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后EBV血症阴性和阳性患者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4.1%±2.3%和67.7%±5.7%,无白血病生存率分别为61.6%±2.3%和63.1%±6.0%,复发率分别为19.2%±2.1%和18.9%±5.3%,非复发死亡率分别为28.0%±2.2%和23.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BV血症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异基因移植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预处理中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和单倍型供体可显著升高EBV血症的发生率.通过积极监测及治疗,EBV血症不会显著降低移植预后.
-
华中地区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血酶抵抗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目的:抗凝血酶抵抗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严重遗传性易栓症,其分子基础在于凝血酶原基因发生功能增强型突变.此类突变在日本(p.Arg596Leu)和塞尔维亚(p.Arg596Gln)的3个静脉血栓栓塞症家族中报道,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包括中国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常见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p.Arg596Leu、p.Arg596Gln以及抗凝血酶抵抗在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人群是否存在.方法:选择60例未知原因易栓症患者对凝血酶原基因功能区测序;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paⅡ对p.Arg596Leu和p.Arg596Gln突变在1 304例和1 334例病例-对照人群中进行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p.Arg596Leu和p.Arg596Gln以及其他凝血酶原基因变异分析同源性以及可能的危害.结果:在60例易栓症患者中检测到3种基因变异c.494C>T,c.316+ 36G>A和c.423-7G>C,微小等位基因频率均大于0.1,且预测均无功能改变;相反p.Arg596Leu和p.Arg596Gln预测为在各物种高度保守,但所有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均未检测到这2种突变.结论:我国p.Arg596Leu和p.Arg596Gln突变可能极罕见,遗传性抗凝血酶抵抗不是我国华中地区易栓症的常见因素.
-
含硼替佐米方案的诱导治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初诊时合并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含硼替佐米诱导治疗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治疗方案对初诊时合并髓外病变(EMD)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4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结果:入选的244例初诊患者中合并EMD者66例(27.0%).244例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3组:传统化疗组59例,持续新药治疗组87例,新药序贯ASCT组98例.传统化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PFS显著低于不伴EMD患者(7.433:25.400个月,P=0.024),持续新药治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PFS与不伴EM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133:27.100个月,P=0.269),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PFS与不伴EMD患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46.667:44.867个月,P=0.743).在EMD患者中,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与传统化疗组及持续新药治疗组相比,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中位PFS(P<0.05).传统化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OS显著低于不伴EMD患者(21.033:34.667个月,P=0.043),持续新药治疗组中伴有EMD患者的中位OS显著低于不伴EMD患者(10.400:44.300个月,P=0.004),而在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中伴有EMD与不伴EMD患者间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5).在EMD患者中,硼替佐米序贯ASCT组与传统化疗组及持续新药治疗组相比,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中位OS(P<0.005).结论:含硼替佐米诱导治疗序贯ASCT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提高初诊伴EMD的MM患者的生存,克服EMD的不良预后影响.
-
Epstein-Barr病毒转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并建立永生化细胞株
目的:体外建立正常人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永生化的B淋巴母细胞系(iBLCLs)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为研究ITP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B958细胞产生的EB病毒(EBV)感染正常人及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获得永生化细胞株后,光学显微镜观察iBLCLs细胞形态学特征,RT PCR技术检测EBV中潜伏膜蛋白1(LMP-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iBLCLs细胞周期及检测细胞膜表面CD19分子标记的表达.结果:5例正常人PBMCs均成功转化为iBLCLs;5例ITP患者中3例PBMCs转化成iBLCLs,其余2例PBMCs在转化16天左右开始退化未能成功建株.ITP患者成功转化所需时间明显长于正常人.所有iBLCLs均表达LMP-1基因序列和细胞膜表面CD19分子.结论:PBMCs感染EBV后建立的iBLCLs保持了成熟B淋巴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特征,在转化过程中第16天左右存在一个"危机期",未感染EBV的细胞.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并死亡.部分ITP患者的PBMCs因不能度过这个"危机期"而转化失败.如何改进实验条件以提高ITP患者PBMCs中B淋巴细胞建株的成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而为体外研究ITP免疫异常机制提供靶细胞.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Treg及Th17表达情况测定及分析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在脾脏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行脾脏切除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例因脾外伤而行脾脏切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血液病诊断及治疗标准》中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分为有效亚组(31例)和无效亚组(1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Treg和Th17水平的测定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脾脏组织中的Tre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Th17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有效亚组患者脾脏中的Treg及Th17水平与无效亚组患者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脏组织中的Treg水平明显降低,而Th17水平则明显升高,导致两者比例失衡,可能是影响此类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预后和脾脏组织中的Treg及Th17水平并无明显相关.
-
氧化苦参碱对多发性骨髓瘤U266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多发性骨髓瘤(MM) U266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及机制.方法:以不同终浓度(0、5、10、20 mmol/L)氧化苦参碱处理MM U266细胞.分别采用MTT法、瑞特染色、流式细胞仪及western blot检测MM U266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形态、细胞凋亡及其凋亡因子(Bax、Bcl-2)蛋白表达.结果:氧化苦参碱(5、10、20 mmol/L)可显著抑制MM U266细胞增殖,呈剂量依赖性.20 mmol/L氧化苦参碱作用48 h,MMU266细胞呈现典型凋亡形态学改变.氧化苦参碱(5、10、20 mmol/L)作用48 h后,MM U266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5±1.4)%、(24.7±2.5)%、(43.6±3.4)%,呈剂量依赖性.氧化苦参碱(5、10、20 mmol/L)作用MM U266细胞48 h,可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并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氧化苦参碱可诱导MM U266细胞凋亡,调控凋亡因子Bax、Bcl-2的表达是其可能作用机制.
-
19例原发骨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骨淋巴瘤(PB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PB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结果:①19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1(15~78)岁.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共15例(78.9%),其中非生发中心型9例(60.0%),生发中心型6例(40.0%).首发症状常见为骨痛或活动障碍(18/19,94.7%).单病灶骨受累14例(73.7%),多病灶骨受累5例(26.3%).单病灶受累常见部位是股骨,有4例(28.6%),其次为骨盆3例(21.4%)、脊椎3例(21.4%).Ann Arbor临床分期Ⅰ~Ⅱ期占52.6%,Ⅳ期占47.4%.15例行PET-CT检查,其中Ⅳ期7例(46.7%).②17例接受联合化疗,另2例仅接受手术剔除修复治疗.近期疗效显示9例(52.9%)达完全缓解(CR),7例(41.2%)达部分缓解,1例(5.9%)疾病进展.③年龄与CR率有关(P<0.05),而性别、临床分期、IPI评分、肿瘤细胞起源、血清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氨酶、铁蛋白水平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体与CR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中位随访15(2~60)个月,其中16例存活,2例死亡,1例失访;中位无进展时间为16(4~60)个月.年龄及应用利妥昔单抗是重要的预后因素,初始诱导化疗CR患者可能总生存更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肿瘤细胞起源与总生存无关.结论:PBL主要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年龄与治疗CR率相关,年龄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是重要的预后相关因素.
-
1种罕见型β-地中海贫血的检出:beta nt 1585 A>G
-
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1例
-
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转移1例
-
我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研究现状的共词分析
目的:以共词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近年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分析、总结我国现阶段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方法: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作为关键词,限定期刊年限为2012 01-2015-01,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检索.将关键词导入Excel 2013进行统计与分析,之后利用Ucinet 6.0及Netdraw描绘共现分析图,并展现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共篇关系.结果:通过本研究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终将符合标准的371篇文章纳入研究,提取高频关键词29个(T≥6),展现我国目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热点及趋势,通过描绘共现分析图,展现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相互联系.结论:现阶段我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发病机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耐药、治疗方案的优化选择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新的研究成果,在未来,探讨药物治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可能性、进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层治疗及疾病社区管理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
地西他滨、地塞米松联合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治疗伴T315A,F359I,M244V突变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淋变
目的:报道地西他滨、地塞米松联合尼洛替尼十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淋变1例.方法:对1例伴T315A,F359I,M244V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患者,给予地西他滨、地塞米松联合尼洛替尼十达沙替尼双TKIs治疗,并进行血常规、骨髓形态、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核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治疗期间患者一般情况逐渐好转,血常规逐步恢复,未出现严重感染.复查骨髓形态: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幼淋占2.0%;染色体:46,XX[20];RQ-PCR检测BCR-ABL(RAW%)8.98%;ABL激酶区突变检测T315A,F359I,M244V突变阳性.结论:地西他滨、地塞米松联合尼洛替尼十达沙替尼成功诱导了耐药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患者达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缓解,耐受性良好.
-
Argonaute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目的:研究Argonaute2 (Ago2)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应用EnVis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3例MM骨髓组织和21例正常骨髓组织中Ago2蛋白表达水平及MVD计数.结果:①MM骨髓组织Ago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8.7%,对照组织中未发现Ago2蛋白表达,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MM骨髓组织中MVD为42.44±6.82,对照组织中MVD为7.23±4.1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在MM骨髓组织中,Ago2表达阳性患者骨髓组织中的MVD计数显著高于Ago2阴性表达患者(P<0.05),并且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Ago2表达水平与MVD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21,P=0.011).结论:Ago2蛋白在MM骨髓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并对骨髓中的血管生成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
1例t(15;17)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复发后核型演变成ins(17;15)的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初诊为t(15;17)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复发后演变成ins(17;15)的病例,并探讨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骨髓细胞经直接法和24 h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以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采用染色体15号和17号位点特异双色双融合PML/RARa基因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该患者初诊时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t(15;17)(q22;q12),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2红2绿1融合(2R2G1F)的异常信号.经诱导化疗及巩固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但是1年后复发,核型演变成ins(17;15)(q12;q14q22),7个月后又第2次复发.结论:ins(17;15)可以从t(15;17)的核型演变而来,可能提示病情恶化,预后不佳.
-
LncRNA在造血以及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
血液病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研究进展
-
白消安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中的研究进展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改良VAD-T序贯MPT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上以中老年人多见,化疗是治疗老年MM的主要手段[1].MPT方案目前为老年MM的推荐方案,但缓解率较低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我们既往研究发现改良VAD方案是老年MM的有效诱导方案[2],因此在改良VAD-T诱导方案治疗的基础上,序贯MPT方案治疗老年MM,观察治疗的缓解情况和安全性.
-
不同剂量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短期临床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以浆细胞异常克隆和增殖为特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其特征是骨髓中浆细胞克隆性增殖,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同时伴有广泛的溶骨性病变及贫血、感染、肾功损害等临床表现.硼替佐米作为一种新型靶向药物,在MM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硼替佐米应用的常规剂量为1.3 mg/m2,考虑到硼替佐米剂型偏大,国人的体表面积较小,合用机会较小,一人用浪费较多,为减少浪费及减轻经济负担,故应用1.6 mg/m2.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继发红细胞增多症2例并文献复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ventilation syndrome, OSAHS)以上呼吸道阻塞导致复发性呼吸气流减少或停止为特征,表现为睡眠障碍和间断缺氧,除白天嗜睡和认知障碍外,严重者还可表现有血液学异常,包括红细胞增多、血小板活化及血栓性疾病,有时与原发血液系统疾病难以分辨.现将我科收治的2例OSAHS继发红细胞增多患者报告如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
慢性肝病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机制及治疗
血小板减少是慢性肝病常见的并发症.不同原因导致的肝硬化均可伴发血小板减少症.在我国引起肝硬化的各种原因中,尤以慢性病毒性乙型及丙型肝炎、慢性血吸虫病、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多见.慢性肝病并发血小板减少症与肝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并导致患者临床常规检查及治疗变得比较棘手.正确处理好血小板减少症对改善肝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脓毒症作为宿主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的一种全身性反应,目前仍然是世界上主要的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影响着数以百万计人群[1-2].严重的脓毒症往往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骨髓是常见的受累器官,常表现为血小板的降低.血小板作为A-PACHE-Ⅱ评分和SAPSⅡ的评分项目,在脓毒症患者中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子,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往往提示疾病预后不良[3-5].目前国内外指南推荐对脓毒症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处理主要为根据血小板数量及病情输注血小板,近年来脓毒症患者血小板减少的药物治疗及早期干预也日益被重视,开展了相关的临床研究.
-
妇科相关疾病血小板减少症的应对
众所周知,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对于生育年龄女性来讲,正常的月经、妊娠生理状态就会带来很多困扰,临床常见月经过多、月经紊乱.美国疾控中心报道,10.7%月经过多的女性有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而英国和瑞典报道的数据要高于此,分别为17%和34%[1-3].13%严重月经过多的女性为血管性血友病患者[4].月经过多发生率在普通人群中为5%,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为50%,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中为17%~20%.有文献报道,血小板减少还可导致患者发生卵巢内自发性出血,从而导致卵巢扭转及腹腔内出血,危及患者生命[5].若血小板减少患者一旦患有妇科疾病,如妇科良、恶性肿瘤及各种急腹症需要手术时,围手术期出血的风险大大增加.本文就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妇科相关疾病处理进行简单介绍.
-
第十五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大会暨第二届世界血栓日纪念活动会议纪要
第十五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大会暨第二届世界血栓日纪念会议于2015年10月16日至1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和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承办.会议安排国内外颇有造诣的著名血栓与止血专家进行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介绍本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学术动态,旨在推动我国血栓与止血领域的快速发展.会议共收到论文200余篇,内容全面涵盖血小板、凝血及抗凝因子异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有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新加坡、泰国的代表共300多人参加.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