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Blood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Edition) 림상혈액학잡지(수혈여검험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高效价冷凝集素患者血型鉴定与输血治疗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效价冷凝集素患者血型鉴定新方法.方法:对高效价冷凝集素引起正、反定型不合者,采用加热洗涤和冷吸收法,以清除患者红细胞膜上和血清中存在的冷凝集素后,用盐水法作血型鉴定,Polybrine和微柱凝集交叉配血,及时准确地为患者配型输血.结果:2例恶性淋瘤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患者血型正、反定型不合,主、次2侧均发生强凝集,不规则抗体呈强阳性;患者红细胞经37℃加热洗涤,于4℃条件下吸收冷凝集素后,血型分别定为Rh阳性AB型2例,O 型1例,不规则抗体呈阴性,用Polybrene和微柱凝集配血相合.结论:用加热洗涤和冷吸收可排除高效价冷凝集素的干扰,便于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术后贫血改善分析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骨髓造血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手术前后血清VEGF含量;采用全自动五分类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常规;留取AA患者手术前后的骨髓液,涂片,进行瑞特染色后检测骨髓原始和幼稚细胞百分率.结果:AA患者术后VEGF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贫血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血清VEGF水平提高与改善骨髓造血状况关系密切.
-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复制中的研究
目的:探讨前S1蛋白(Pre-S1)在血清学诊断乙肝病毒复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250例.分别测定每份患者血清中HBV标志物、前S1蛋白和HBV DNA.结果: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97.2%(70/72),HBV DNA阳性率100%(72/72).HBeAg(-)组中前S1蛋白阳性率60.1%(107/178),HBV DNA阳性率63.5%(113/178).前S1蛋白和HBV DNA的总符合率为89.6%(224/250), 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和HBV DNA的总符合率为54.8%(137/25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中检出前S1蛋白阳性2例.结论:前S1蛋白比HBeAg更敏感地反映HBV复制情况,且可弥补由于HBsAg基因编码区突变造成的漏诊.
-
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调查研究
目的:研究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常规血型血清学微型反应板实验方法对孝感地区随机无偿献血者13376例和临床住院患者2638例进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对于抗体筛选阳性的血样品采用血型血清学试管法确认,并鉴定抗体种类和类型.结果: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22%(35/16014),其中随机无偿献血者中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10%(14/13376)、随机临床住院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的检出率为0.796%(21/2638);确认抗体特异性33例,自身抗体2例.其中IgM抗体6例占17.14%(6/35);IgG抗体:25例占71.43%(25/35);IgM加IgG抗体:4例占11.43%(4/35). 结论:本研究检出孝感地区汉族人群中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和分布特点,与文献资料报道基本相符合.填补本地区输血学科建设中尚无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分布资料库的空白.
-
几种常见乙肝模式患者乙肝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乙肝前S1抗原(pre-S1)在几种常见乙肝模式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53例乙肝两对半不同模式的患者血清及50例全阴对照组血清,同步进行pre-S1及HBV-DNA检测.结果:在HBsAg(+)、HBeAg(+)、HBc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85.7%,HBV-DNA检出率为87.8%;在HBsAg(+)、HBcAb(+)、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53.9%,HBV-DNA检出率为49.4%;在HBsAg(+)、HBeAg(+)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78.3%,HBV-DNA检出率为80.0%;在HBsAg(+)、HBc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28.6%,HBV-DNA检出率为24.5%;在HBsAg(+)、HBeAg(+)、HBeAb(+)模式组,pre-S1检出率为16.7%,HBV-DNA检出率为0.0%;在其他模式组,pre-S1和HBV-DNA检出率均为0.0%.结论:乙肝前S1抗原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标志.
-
原发性血色病患者放血疗法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用放血疗法治疗原发性血色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确诊的11例原发性血色病患者进行放血治疗,并在放血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血糖(BS)、血清铁(Fe)、血清铁蛋白(FER)水平,同时检测14例对照者的上述指标.结果:治疗前的ALT、AST和治疗前后的Fe、FE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ALT、AST、Fe和FER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放血疗法可显著降低原发性血色病患者体内的含铁量,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红细胞(RBC)与血红蛋白(Hb)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患者中的影响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甲减患者48例、亚临床甲减患者44例与正常对照组50例的RBC和Hb水平.结果: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临床甲减组与对照组比较,RBC与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减常易引发贫血,全血细胞分析对甲减患者尤其是甲减性贫血患者有较高的临床辅助诊疗价值.
-
828例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血培养分离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为临床提供用药依据.方法:血液标本在BACT/ALERT3D全自动血培养仪中培养,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鉴定,用K-B法进行细菌药敏实验.结果:2007年1月~2008年3月共分离出病原菌828例,其中革兰阳性菌722例,革兰阴性菌98例,真菌8例,分别占总数的87.2%,11.8%,1.0%.结论:及时了解血培养结果可以对临床抗菌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和胶体金法联合检测梅毒螺旋体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和胶体金法(SYP)联合检测在梅毒筛查和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用TRUST法检测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胶体金法、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TRUST对2期梅毒的阳性率较高,为100%,而对1、3期梅毒的阳性率较低,平均为83.96%, 胶体金法对各期梅毒的检出率均较高,平均为99.06%,与TP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胶体金法其特异性和灵敏度与TPP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比TPPA更方便快捷.根据胶体金和TRUST的实验结果,结合症状和病史可初步对梅毒进行诊断分期.
-
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原因调查研究
目的:调查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对2005~2007年报废的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分品种、分项目统计和分析,找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结果: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中全血和红细胞类报废主要原因是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浆报废的主要原因是脂肪血浆.结论:要降低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率,必须加大无偿献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献血者知道献血前吃清淡饮食,忌食含脂肪过多的食物,采用街头ALT筛查,可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报废率.
-
3种梅毒检测方法的比较
目的:对3种梅毒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献血者的筛查.方法:用非特异性的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献血者进行梅毒筛检,阳性标本用梅毒确证试验(TPPA)法进行确证.结果:TRUST法灵敏度为60%(42/70),假阳性率6.67%(3/45),漏检率40%(28/70);ELISA法灵敏度为98.57%(69/70),假阳性率2.82%(2/71),漏检率为1.43%(1/70).结论:ELISA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漏检率较低,非常适合用于献血者的梅毒筛查.
-
对比两种免疫因素产生同种抗体的结果分析
目的:对比临床输血、妊娠2种免疫因素导致产生同种抗体的机率大小.方法:采用微柱凝胶过滤和离心技术,利用免疫化学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对2个实验组即有输血史实验组和有妊娠史实验组的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9例,阳性率为0.6%,其中500例有输血史实验组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5例,阳性率为1.0%,1000例有妊娠史实验组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4例,阳性率为0.4%.结论:统计结果表明,虽然本实验室2者产生免疫性同种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通过输血免疫产生抗体的百分比要大于妊娠免疫.
-
HIV阳性并发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及意义
目的:观察了解HIV阳性同时亦被临床诊断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CD3+,CD3+ CD4+ ,CD3+CD8+ 比值的变化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术(FCM)检测70例HIV阳性肿瘤患者与30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结果:HIV阳性的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3+CD4+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1),CD3+ CD8+细胞比例明显增多(P<0.01), CD3+ CD4+/CD3+ CD8+比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HIV阳性的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观察检测其T细胞亚群水平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积极意义.
-
自愿无偿献血与计划无偿献血对血液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愿无偿献血与计划无偿献血对血液质量的影响,确保血液安全.方法:用ELISA法对2003~2007年莆田市7913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HBsAg、抗-HCV、抗-TP检测,用速率法对ALT进行检测.结果:自愿无偿献血56792份,计划无偿献血22346份,从2003~2007年,各年的自愿无偿献血逐渐上升,计划无偿献血逐渐下降,自愿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2.993%;计划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3.916%,2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2次以上无偿献血人群中,自愿无偿献血含有31.997%,计划无偿献血含有18.03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次献血400 ml中人群中,自愿无偿献血含有43.017%,计划无偿献血含有8.198%,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保证血液安全,应进一步加强工作力度,尽快由部分计划无偿献血向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过渡.
-
建立对输血不良反应及差错事故监测和监控的血液预警系统
血液安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卫生工作重点之一.血液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1].为实现公众和政府提出的供血"零风险"愿望,需要建立有效的血液预警系统,对输血不良反应及差错事故进行监测和监控,采取综合手段逐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及差错事故的发生率.
-
胸腔闭式引流瓶内积血回输在抢救胸腔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探讨
胸部创伤的患者胸腔内大出血,同时积血使胸内压增高,又加重休克,此类患者就诊时常已处于失血性休克、濒死状态,由于失血过多,大量输液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也无济于事.2006年5月~2008年2月,我们指导临床对4例胸部外伤胸腔内大出血濒死患者采用胸腔闭式引流瓶内积血反复回输,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现报告如下.
-
2005~2007年度昆明地区临床用血情况分析
为了解昆明市临床用血的现状和血型分布规律,使血液中心采供血管理工作有据可依,大限度地利用血液资源,避免过期浪费,笔者对2005~2007年度昆明市临床用血及血型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
绩效管理在检验科管理中的应用和体会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检验医学也进入高理论、高水平、高科技的高速发展时期.传统的医学检验(临床检验,Clinical Laboratory Technology)到检验医学(Laboratory Medicine)的变化,反映出它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门以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等专业为基础,面向临床的多学科结合的应用科学.正是这种集检验与诊断相结合的、多学科相互独立又紧密结合的医技科室特性,决定了它不仅需要专业的实验室技术和设备,完整的作业流程,严格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此相适应的,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的、科学的科室管理体系.
-
浅谈基层血站内部质量管理
随着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颁布实施,血液质量管理是目前血站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在输血安全工作的社会化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输血传染病所导致医疗纠纷中实行举证倒置,又成了血站质量工作中的社会聚焦点[1],当前各血站系统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但在实际质量管理控制工作中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对此笔者以ISO9000标准的管理思想为指导,以<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为基础,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作如下浅谈.
-
血浆冷沉淀制剂与药膜法联用治疗复发性口疮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黏膜疾病中发病率高的病种,病因复杂,临床多采用单一洗必泰药膜进行相关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本篇通过洗必泰药膜法与血浆冷沉淀制剂联用治疗复发性口疮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变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累及一系或多系血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临床特点主要是骨髓衰竭和发展为急性白血病(AL)[1].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一些白血病起源于造血主细胞的恶变,而不是来源于造血干细胞[2].也有报道称:淋巴瘤或浆细胞瘤可伴发MDS[3] .但由再生障碍性贫血(AA)转化为MDS很少见.近来本室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
抗-Ce致新生儿溶血病1例
孕妇,28岁,孕3产1,无输血史.曾行人工流产术二胎,此为第三胎,患儿产后24 h出现黄疸,全身黄染呈进行性加重.经血清学检测证实,患儿系属抗-Ce引起的Rh-新生儿溶血病.
-
大量输血引起稀释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2例
我院属于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大量输血较为多见,但大量输血引起稀释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较为少见.近来我们发现2冽,现报告如下.
-
无偿献血者Bm亚型1例
无偿献血者,男,31岁.于2007年11月15日到流动采血车献血.本中心检验科对其血液标本进行血型鉴定时发现正反定不符,标本送至输血研究室作进一步血型血清学检查,确定该献血者血型为Bm亚型,报告如下.
-
眼眶绿色瘤7例
绿色瘤(chloroma)是指幼稚粒细胞在髓外部位形成的局限性实体肿瘤,因新鲜肿瘤组织切面呈绿色而得名[1],眼眶绿色瘤是白血病在眼眶的一种特殊表现.我们共收集武警总医院眼眶绿色瘤患者7例,现报告如下.
-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输血安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灵敏度不断提高,近年来可发现部分HBsAg阴性人群血清中可检出低水平的HBV-DNA,这种复制水平较低的HBV感染状态可见于抗-HBs或抗-HBc阳性的患者,也可见于HBV血清标志物全阴的患者;在部分HBsAg阴转的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中仍可检测出低水平的HBV-DNA,或在肝组织中可检测出HBsAg或HBcAg,这种患者被称为隐匿性HBV感染[1,2],已有很多研究和报道都表明了这种感染存在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