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 란주대학학보(의학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平阳霉素和碘化油乳剂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和碘化油乳剂供血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2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男7例,女14例,瘤体直径6~20.8cm.将导管超选择插入肝海绵状血管瘤供血动脉,注射平阳霉素和碘化油乳剂进行栓塞治疗,巨大肿瘤用明胶海绵条配合阻断供血动脉主干血流.根据肿瘤大小分别进行1~3次栓塞,术后3~6个月后复查.结果 21例患者供血动脉栓塞均获得成功,达到血窦内碘化油聚集和瘤体血供截流的栓塞效果;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及肝功能损害,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瘤体病灶内瘤状血管消失,随时间延长,瘤体逐渐缩小.结论 平阳霉素和碘化油乳剂供血动脉栓塞应成为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首选的治疗方案.
-
儿童颈部淋巴管瘤的CT诊断价值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颈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和CT诊断价值.方法 9例淋巴管瘤中6例为囊性淋巴管瘤,3例为海绵状淋巴管瘤.螺旋CT平扫9例,平扫同时增强扫描3例.结果 淋巴管瘤在CT表现为颈部边界清晰的囊性肿物,位于颈动脉间隙或颈外侧间隙,有明显占位效应,沿邻近疏松组织间隙蔓延生长.囊性淋巴管瘤表现为水样密度,密度均匀,有分隔,囊性区无强化,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海绵状淋巴管瘤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背景下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的点片状和条状.结构,CT增强扫描特征为低密度区无强化,囊壁及分隔呈点状、条状、网格状强化.结论 CT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管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和蔓延范围,依据其部位、内部结构和CT特点可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
高频超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膝关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56例RA患者312个膝关节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特征.结果 病变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滑膜增厚、血管翳形成、关节积液、软骨及骨质破坏等表现.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可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可靠的诊断指标,是临床诊断RA敏感、客观的检查方法.
-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比较
耳的0.5%、0.75%罗哌卡因与0.3%布比卡因对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方法 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标准Ⅰ~Ⅱ级,将60例预施臂丛神经组滞麻醉的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30 mL 0.5%、0.75%罗哌卡因和0.3%布比卡因实施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麻醉效果等.结果 麻醉药平均起效时间0.5%、0.75%罗哌卡因组小于0.3%布比卡因组(P<0.05);外科手术的等待时间0.5%、0.75%罗哌卡因组比0.3%布比卡因组显著缩短(P<0.05、P<0.01).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布比卡因起效迅速、镇痛持续时间长,麻醉效果满意.
-
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和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对比观察
目的 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和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突发性耳聋患者,用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和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各1组,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和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为1组治疗突发性耳聋10~14 d,每组各30例.治疗前后进行纯音听阈测定,2周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组有效率为80%,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组有效率为80%,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组有效率为88%.结论 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和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均有效,而且两药联合使用能提高疗效.
-
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对人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的凋亡诱导和耐药逆转作用
目的 研究鬼臼毒素纳米脂质体(POD-nlip)对人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K562/ADM细胞的凋亡诱导和耐药逆转效应.方法 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POD-nlip.分别以不同浓度的鬼臼毒素(POD)和POD-nlip处理K562/ADM细胞,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Annexin V/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K562/ADM细胞对POD耐受约6~30倍.对K562/ADM细胞的抑制作用,POD-nlip 24、48和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37、1.59和0.40μg/mL,而POD为9.06、2.82和1.67 μg/mL,POD-nlip明显高于POD;0.1μg/mL POD-nlip处理24和72 h,Annexin V/PI染色检测K562/ADM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5.6%和95.7%,但72 h时以晚期凋亡为主;形态上细胞出现胞膜起泡、核染色质浓集、聚集在核膜下呈半月形或指环状、核固缩或核碎裂、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K562/ADM细胞对POD的耐受性得到部分逆转,敏感性提高约2~4倍.结论 POD制备成纳米脂质体可增强K562/ADM细胞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效应,部分逆转其耐药性.
-
精子DNA损伤与自然流产的关系
目的 评价男性精子DNA损伤与女性配偶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关系,并验证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电泳)这种简单、敏感的方法在临床上预测妊娠质量的价值.方法 分别将52例配偶近期有不明原因自然流产史男性的精子和52例配偶近期有正常妊娠史男性的精子进行了彗星电泳分析,并对比分析了其中各32例男性精浆的抗氧化能力.结果 配偶近期有自然流产史男性精子彗星细胞平均尾长和1~4级彗星细胞的百分率均明显高于配偶近期有正常妊娠史男性精子彗星细胞相应的值,并且精浆抗氧化能力明显低下,两组实验结果对比各数据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女性配偶有不明原因自然流产者,其男性精子有较严重的DNA损伤,并且精浆抗氧化能力明显低下.精子彗星电泳能够用来在临床上预测妊娠质量.
-
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及尿酶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敏感指标血清胱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的水平及尿系列酶活性的相关变化.方法 选择经多导睡眠仪监测确诊的46例OSAHS患者(OSAHS组)和健康自愿者3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Cystatin C水平;采用底物速率法检测尿系列酶[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半乳糖苷酶、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 OSAHS组血清Cystatin 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尿系列酶活性较对照组升高(P<0.01或P<0.05).OSAHS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常规肾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OSAHS组血清Cystatin C水平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r=0.495,P<0.05),与平均血氧饱和度和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476、-0.465,P<0.001);NAG和GGT与AHI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0、0.495,P<0.001),而与平均血氧饱和度和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453、-0.428和-0.501、-0.480,P<0.05).结论 OSAHS患者肾功能损害指标血清Cystatin C水平及尿系列酶活性显著升高,提示OSAHS患者存在肾功能损害,且血清Cystatin C水平及尿系列酶活性变化早于常规肾功能指标的变化.血清Cystatin C水平及尿系列酶活性是监测OSAHS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
DNA结合抑制因子-1、Masp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目的 探讨DNA结合抑制因子-1(Id-1)、Maspi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浸润性导管癌中Id-1、Masp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8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Id-1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Maspin蛋白表达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Id-1与Maspin表达有相关性(P<0.05).对80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应用Cox回归分析,Maspin蛋白是保护因素,Id-1蛋白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Id-1、Maspin蛋白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复发、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Id-1、Maspin蛋白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
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全身及病灶局部氧化抗氧化状态的研究
目的 观察恶性胸腔积液(MPE)患者全身及病灶局部氧化抗氧化状态及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方法 对28例MPE患者采用菲罗啉比色法检测胸水及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C);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血浆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胸水肿瘤伴随淋巴细胞(TALs)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DNA损伤情况.结果 MPE患者血浆TAC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胸水TAC显著低于自身血浆TAC(P<0.01),血浆MDA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PBMCs的彗星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ALs的彗星率显著高于自身PBMCs彗星率(P<0.01).MPE患者血浆TAc与MDA之间呈负相关(r=-0.516,P<0.01),胸水TAC与TALs彗星率之间呈负相关(r=-0.538,P<0.01),血浆TAC与PBMCs彗星率之间呈负相关(r=-0.426,P<0.05),血浆MDA与PBMCs彗星率之间呈正相关(r=0.467,P<0.05).结论 MPE患者全身及肿瘤局部存在氧化应激,以肿瘤局部氧化应激更加明显,氧化应激造成的TALs的DNA氧化损伤可能与TALs的功能障碍有关.
-
白血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和端粒酶活性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白血病患者化学治疗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和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粘附酵母菌花环法测定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ELISA法检测TSGF含量和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白血病患者RBC-C3bR降低,RBC-IcR升高,TSGF含量和端粒酶活性增高(P<0.05);经常规化疗后,RBC-C3bR回升,RBC-IcR下降,TSGF含量和端粒酶活性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白血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TSGF含量和端粒活性与化疗效果相关,可作为监测白血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
急性脑梗死患者24 h不同时点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醇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测定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水平及其昼夜节律的变化,探讨ACTH和皮质醇对ACI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34例病情程度不同的ACI患者和30例对照者在8:00、16:00和24:00时的血浆ACTH和皮质醇含量,分析24h内ACTH和皮质醇水平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ACI患者8:00、16:00和24:00时的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在3个时点的变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预后差的患者两种激素水平明显增高,昼夜节律逆转.结论 检测血浆ACTH和皮质醇水平,观察其昼夜节律变化,可判断ACI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
生存素、MMP-2和nm23在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生存素、MMP-2和nm23蛋白在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的生存素、MMP-2和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生存素和MMP-2阳性率呈增加趋势,nm23蛋白呈递减趋势;生存素、MMP-2及nm23的表达与胃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有无脉管侵犯、年龄及性别无关(P<0.05);生存素与MMP-2表达呈正相关(r=0.957,P<0.001),生存素及MMP-2均与nm23表达呈负相关(r=-0.957,P<0.001).结论 生存素与MMP-2的高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作为判断胃癌有意义的生物学标志物.
-
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灌胃及注射给药的抗炎作用和刺激性
目的 研究葡萄籽中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A)灌胃给药的抗炎作用及注射给药的刺激性.方法 用巴豆油诱导的小鼠耳肿和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模型,观察原花青素灌胃给药的抗炎作用,并观察原花青素肌肉和腹腔注射的刺激性.结果 PA 40 mg/kg单次腹腔注射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和巴豆油诱导的小鼠耳肿,而PA 200~400 mg/kg单次或多次灌胃给药对角叉菜胶诱导的大鼠足肿和巴豆油诱导的小鼠耳肿均无明显影响,但给药期间小鼠和大鼠均未见明显异常反应;PA 40 mg/kg腹腔注射后小鼠活动减少、蜷缩,部分小鼠出现扭体反应,肌肉注射24 h后给药部位有渗出液、充血、组织坏死等反应,说明PA腹腔和肌肉注射有刺激性.结论 葡萄籽中原花青素灌胃给药无明显的抗炎作用,而注射给药有一定的刺激性.
-
大黄中游离蒽醌泻下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大黄提取物中游离蒽醌对实验性便秘小鼠的泻下作用.方法 50只昆明种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果导)、大黄游离蒽醌低、高剂量组.(920、2760 mg/kg).建立燥结便秘模型小鼠,通过结肠给药观察大黄提取物中游离蒽醌的泻下作用.结果 大黄中游离蒽醌各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小鼠的首便时间明显缩短,便重、排便粒数明显增加(P<0.01).结论 大黄中游离蒽醌结肠给药时,对燥结便秘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
-
双相水解连续萃取法提取大黄蒽醌衍生物
目的 寻找不易破坏大黄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方法 采用自制装置双相水解连续萃取法提取蒽醌衍生物,并和常用的3种溶剂法对比.结果 双相水解连续萃取法的提取率是常用3种溶剂法的2~3倍.结论 该提取分离操作简便、重现性好.
-
大孔吸附树脂对大黄总蒽醌类物质的吸附纯化
目的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对大黄总蒽醌类物质的纯化和制备.方法 对比5种大孔树脂对大黄总蒽醌的吸附性能,以大黄总蒽醌为考察指标,对大孔树脂吸附纯化大黄总蒽醌的条件进行了筛选.结果 S-8型树脂对大黄总蒽醌适宜交换吸附条件为:pH 9,流速为1 mL/min;洗脱剂用5%氢氧化钠和75%乙醇混合液,解吸效果较好.静态交换容量为15.48 mg/g,动态交换容量为23.12 mg/g,吸附率为92.01%,吸附性能较好.结论 S-8型大孔树脂交换吸附大黄总蒽醌的纯化方法可取,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破伤风抗毒素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抗体效价稳定性
目的 考察液体破伤风抗毒素在不同温度保存条件下抗体效价的变化.方法 对2~8℃条件下保存5年的液体破伤风抗毒素制品进行全面检测,检测保存前和保存后的抗体效价、蛋白质含量、pH、热原、NaCl含量、抗体F(ab')2片段含量、无菌检查、外观、异常毒性等质量指标;将保存5年后的液体破伤风抗毒素制品分别在25℃和37℃条件下进行加速破坏试验,于不同时间进行小鼠中和效力试验.结果 破伤风抗毒素液体制品在2~8℃条件下保存5年各项质量指标均保持稳定;保存5年后的液体破伤风抗毒素再在25℃条件下保存24周抗体效价损失4.37%,37℃条件下保存8周和24周抗体效价分别损失7.86%和13.97%.结论 在2~8℃条件下保存5年的液体破伤风抗毒素制品的抗体效价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但是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抗体效价下降有加速的趋势.
-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乳鼠传代返祖试验中稀释液的筛选
目的 探讨安全试验之乳鼠传代返祖试验中稀释液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14批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少细胞培养物质培养液(MEM)、0.5%水解乳蛋白液、199培养液4种稀释液进行乳鼠传代返祖试验.结果 使用PBS组LD50<1.0 Log LD50/0.03mL,小鼠没有死亡梯度;0.5%水解乳蛋白液组和MEM组出现LD50>3.0 Log LD50/0.03 mL,病毒毒力增强;使用199培养液组乙型脑炎病毒活疫苗毒力稳定,重复性好,无返祖现象.结论 199培养液适宜作为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乳鼠传代返祖试验中所用的稀释液.
-
热休克蛋白与体外循环
热休克蛋白作为一类结构保守、功能多样的应激蛋白,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心肌细胞凋亡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热休克蛋白的保护作用来源于自身,这与一般药物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
甘肃省金昌市农村地区胃癌流行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甘肃省金昌市农村地区胃癌发生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探索甘肃河西走廊地区胃癌高发的原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金昌市的8个乡镇35个行政村长期在当地居住的人群为调查对象.设计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生活饮食习惯、生活及劳动环境状况、胃癌的发病及死亡状况、对胃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等,采用无记名方法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1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71份,涉及住户2071家10040人结果 1990~2006年胃癌年均粗发病率为102.71/100 000,年均粗死亡率95.87/100000,其中男性为147.18/100 000,女性为38.30/100 000,男女胃癌死亡率之比为3.84:1.调查结果显示食用油炸食品和腌制的酸菜与胃癌发生无关;因经常滥用药物、大量吸烟和饮酒而引发胃癌的危险度为未滥用药物、未吸烟和未饮酒的2.306倍、36.192倍和15.51倍,OR95%可信区间分别为1.565~3.396、4.63~282.895~4.11~58.537;人群对胃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低.结论 甘肃省金昌市农村地区胃癌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胃癌高发区.当地人群胃癌高发可能与滥用药物、长期吸烟和饮酒、饮食等因素有关.
-
兰州某高校大学生食用街头食品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大学生食用街头食品的情况及原因,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无记名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食用街头食品的情况和对街头食品卫生的认知等3个方面.选择兰州市某高校医科、文科、理科三年级大学生共2000人,在教室集中向学生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收回有效问卷1874份,其中男学生1095人,女学生779人结果 94.39%的学生每周至少食用1次街头食品,男女学生中分别有38.26%和43.90%的人每周食用3次以上,女学生多于男学生(P<0.05).食用街头食品的原因是用餐方便、价格便宜和口味适宜.大学生缺乏食品卫生相关知识,文科、理科、医科学生平均回答正确得分率分别为40.4%、36.9%和65.4%.结论 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相关知识的教育,建议高校从改善后勤服务、开展健康教育等方面人手,降低大学生对街头食品的食用率,保证学生饮食安全,促进学生健康.
-
药物洗脱长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长病变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药物洗脱支架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长病变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存在一处长病变,并发糖尿病的7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42例各置入至少一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长支架(药物支架组),36例各置入至少一枚普通长支架(普通支架组),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药物支架组共置入支架102枚,其中长支架66枚;普通支架组共置入支架87枚,其中长支架52枚.平均随访(14.2±5.6)月,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支架组与普通支架组相比,心绞痛复发率、支架内再狭窄率、心肌梗死率均低(P<0.05).对心肌梗死、再狭窄者均进行了靶病变重建术.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对冠心病并发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长病变疗效优于普通支架,能减少心绞痛、再狭窄及心肌梗死的发生.
-
高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国产药物支架介入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国产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长期效果,以确定该组患者的疗效.方法 入选36例高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成功植入药物支架,长期随访.结果 36例冠心病患者共118支病变血管,处理相关血管71支(60%),植入药物支架共51枚(Firebird支架43枚,Cypher支架8枚),非药物支架50枚,手术即刻成功率97%.随访3月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Ⅱ级改善29例(81%),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31例(86%),运动耐量提高Ⅰ~Ⅱ级28例(77.8%);6~12个月内6例(16.7%)发生主要心脏事件.药物支架组的主要心脏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非药物支架组(11.8%、29.0%,P≤0.05;6.1%、17.7%,P≤0.01).结论 高龄多支冠脉病变患者使用国产药物支架疗效安全可靠.
-
心室起搏患者房颤与血浆脑利钠肽的关系
目的 研究心室起搏患者房颤发生情况及其与血浆脑利钠肽(BNP)的关系,评估房颤发生的危险预测因素.方法 对符合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Ⅱ级条件的心室起搏患者68例进行随访,发生房颤者为房颤组,未发生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BNP水平,分析研究房颤与BNP的关系.结果 平均随访3年,心室起搏后房颤的发生率为20%,房颤组BNP水平(191.81±36.0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90.15±17.85 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9,P<0.001).结论 心室起搏患者高水平的BNP可能是发生房颤的危险预测因素.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
2013 | 01 02 03 04 |
2012 | 01 02 03 04 |
2011 | 01 02 03 04 |
2010 | 01 02 03 04 |
2009 | 01 02 03 04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