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杂志
Immunological Journal 면역학잡지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重组IL-1β蛋白表达纯化及佐剂效应的评价
目的 应用原核表达系统制备IL-1β重组蛋白,并作为流感喷鼻疫苗的佐剂,研究其作为喷鼻疫苗佐剂的有效性.方法 从Genbank获得IL-1β的基因cDNA序列,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分离纯化表达产物,与甲型H1N1流感喷鼻疫苗均匀混合,免疫Balb/c小鼠,通过对体液免疫、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的检测,证明rIL-1β蛋白佐剂的有效性.结果 IL-1β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表达量约是30%,纯度是94.5%.制备的rIL-1β蛋白具有无毒、稳定和良好的生物活性.通过对小鼠的免疫实验证明,rIL-1β作为喷鼻疫苗佐剂对体液、黏膜和细胞免疫应答均有良好的增强效果.结论 rIL-1β蛋白具有黏膜佐剂的作用,为深入研究佐剂效应提供了实验数据.
-
致敏原剂量对哮喘模型免疫细胞活化及肺组织损伤的影响
目的 研究致敏原的剂量对哮喘模型免疫细胞活化及肺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以卵蛋白为致敏原,采用腹腔注射[高剂量组1 mg/(只·次),低剂量组0.1 mg/(只·次)]联合雾化吸入建立小鼠哮喘模型.ELISA分析血液中过敏相关免疫球蛋白IgE及细胞因子IL-4与IFN-γ的水平,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分析脾脏免疫细胞(包括T、B和DC细胞)的活化程度,HE染色分析肺组织的损伤情况.结果 模型组小鼠血液中IgE及IL-4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0.05).但IFN-γ的水平模型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高、低剂量组间无差异(P>0.05).模型组小鼠脾脏细胞膜型CD28、CD86、CD80、CD40和MHC-Ⅱ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0.05).显微镜下观察模型组小鼠肺组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及支气管壁增厚等病理改变,高剂量组更为严重.结论 哮喘引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和肺组织病理损伤与致敏原的剂量呈正相关.
-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IL-12重组质粒对小鼠乳腺癌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小鼠乳腺癌EMT6细胞在体内外的抑制作用以及BMSC与IL-12真核表达质粒(pcDNA6/IL-12)联合应用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培养BMSC并鉴定;CCK-8法检测BMSC条件培养基对EMT6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7-AAD双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条件培养基对EMT6细胞凋亡的影响.建立小鼠乳腺癌荷瘤模型,分别为对照组(瘤内注射PBS)、BMSC组(瘤内注射BMSC)、IL-12组(瘤内注射pcDNA6/IL-12质粒)、BMSC联合IL-12组(瘤内注射BMSC和pcDNA6/IL-12质粒).于致瘤后第17天处死小鼠,取出肿瘤和脾脏并称其质量,计算脾指数;MTr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LDH法检测脾淋巴细胞杀伤活性,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BMSC条件培养基在体外可显著抑制EMT6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P<0.05).BMSC单独及其与pcDNA6/IL-12联合应用可导致荷瘤小鼠肿瘤的体积缩小(P<0.01),脾淋巴细胞增生反应及杀伤活性增强(P<0.05),肿瘤组织坏死区扩大、炎性细胞浸润增多.结论 BMSC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与pcDNA6/IL-12在荷瘤小鼠体内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
口服调节性T细胞源性外泌体对大鼠移植肾存活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口服调节性T细胞(Tregs)源性外泌体(exosomes)对大鼠移植肾存活情况的影响.方法 肾移植术前5d开始,每天给实验组大鼠用Treg细胞源性exosomes悬液灌胃(0.5ml/天,质量浓度为1.15 g/ml),对照组以同样方式灌饲PBS溶液.术后第3、7、10及13天,颈静脉穿刺抽血,测血肌酐(Scr)和尿素氮(UN)变化.移植术后第10天,取各组大鼠移植肾做病理检测.结果 实验组大鼠存活时间较空白对照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大鼠Scr和UN在术后从第10天,第13天相对于实验组明显升高,而实验组则一直保持相对稳定(P<0.05).病理结果可见实验组大鼠移植肾病理损伤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轻.结论 灌饲Treg细胞源性exosome可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并可改善移植肾功能.
-
BMSCs颈内动脉移植在VD大鼠脑内存活迁移及其对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颈内动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透过血脑屏障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脑内存活、迁移及其对海马细胞凋亡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 取幼年雄性清洁Wistar大鼠股骨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s),贴壁培养后,取3-4代BMSCs诱导分化并BrdU标记.制作VD大鼠模型,术后24 h颈内动脉移植0.5 ml 1.2×107ml的BrdU标记细胞.术后2、4、8周检测移植细胞在VD大鼠脑内存活、迁移以及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检测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颈内动脉移植后BMSCs广泛存活于VD大鼠脑组织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迁移方向集中,主要聚集至海马、大脑皮质等缺血易损伤区域;术后2、4、8周模型组大鼠AAR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较模型组比例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大鼠术后各时相点海马细胞凋亡比例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BMSCs颈内动脉移植后可透过血脑屏障向海马、大脑皮质等脑缺血易损伤区迁移聚集、存活,显著提高VD大鼠的认知能力,并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
STAT3在肝细胞增殖过程中对C/ebpβ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STAT3在IL-6刺激肝细胞增殖过程中对C/ebpβ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用含15 ng/ml的IL-6培养基培养大鼠正常肝细胞BRL-3A,运用CCK试剂盒检测该细胞在IL-6刺激后不同时间里的增殖情况,Westemblot技术检测STAT3、P-STAT3、C/ebpβ的蛋白表达变化情况;利用siRNA瞬时转染技术抑制STAT3在BRL-3A细胞中的表达并观察IL-6刺激肝细胞增殖过程中C/ebpβ的表达变化.结果 IL-6能有效的刺激肝细胞增殖,在增殖早期STAT3 、P-STAT3、C/ebpβ表达均明显上调;在肝细胞增殖过程中沉默STAT3后C/ebpβ表达下调.结论 在IL-6肝细胞增殖过程中STAT3对C/ebpβ起正向调控作用.
-
宫颈癌细胞GM-CSF与COX-2/iNOS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宫颈癌细胞中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对环氧合酶-2(COX-2)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探讨GM-CSF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临床宫颈癌标本52例及正常宫颈15例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标本21例作为对照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宫颈癌组织GM-CSF的表达与COX-2和iNOS表达的相关性;为了从细胞水平进一步论证其相关性,本实验使用宫颈癌细胞系Caski细胞,Caski细胞经GM-CSF转染后过表达GM-CSF,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COX-2和iNOS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以空质粒转染的Caski细胞为对照,在细胞模型中探讨GM-CSF强制表达对COX-2和iNOS表达的影响.同时,通过GM-CSF siRNA干扰Caski细胞GM-CSF表达后,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NOS/COX-2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宫颈癌组织GM-CSF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和CIN组(P均<0.05),而COX-2及iNOS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但与CIN组无明显差异;统计学分析发现GM-CSF与COX-2/iNOS的表达呈负相关(r=-0.542/-0.499).细胞水平结果显示与空质粒转染的细胞相比,转染GM-CSF的Caski细胞COX-2/iNOS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都有显著下降(P均<0.05);GM-CSF在被干扰后,干扰组与对照组相比COX-2/iNOS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在组织和细胞表达水平GM-CSF与COX-2/iNOS的表达均呈负相关,GM-CSF可能通过下调COX-2/iNOS表达而具有抗宫颈癌作用.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HLA-Ⅱ分子表达模式研究
目的 观察经典HLA-Ⅱ分子(HLA-DR/DQ/D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面的表达组合模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离来自健康对照(HC)、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MCHB)、慢性乙型肝炎重度(SCHB)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髓祥树突状细胞(myeloid DC,mDCs)、浆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C,pDCs)及表面HLA-DR/DQ/DP单阳、双阳及三阳性细胞比例,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DC和pDC比例在HC组和MCHB组无明显差别(mDC:0.185%±0.191% vs 0.162%±0.175%,P=0.599;pDC:0.218%±0.246% vs 0.158%±0.154%,P=0.247),但SCHB组(mDC:0.079%±0.049% vs 0.185%±0.191%,P=0.023;pDC:0.095%±0.103%vs 0.218%±0.246%,P=0.027)及ACLF组(mDC:0.076%±0.052% vs 0.185%±0.191%,P=0.022; pDC:0.109%±0.082% vs 0.218%±0.246%,P=0.049)均明显低于HC组.健康对照和CHB患者mDC表面均呈现HLA-DR/DQ共同高表达、HLA-DP低表达的模式;pDC表面HLA-Ⅱ分子在HC组呈现HA-DR//DQ共同高表达同时HLA-DP低表达模式及HLA-DP/DQDP共同低表达的模式,除此之外CHB患者还存在HLA-DR/DQ/DP共同低表达及HLA-DP高表达同时HLA-DR/DQ共同低表达的模式.结论 与HC组相比,SCHB组及ACLF组患者的mDC与pDC的比例均明显下降.CHB患者mDC表面的HLA-Ⅱ分子表达模式与健康对照一致,而pDC表面的HLA-Ⅱ分子则呈现出多样化表达模式.差异的HLA-Ⅱ分子表达模式可能对HBV持续感染产生重要作用.
-
中药组方羌活、独活、防风及木瓜联合甲氨蝶呤对佐剂性关节炎新西兰白兔TNF-α、IL-1β、VEGF分子及mRNA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中药NDRF(主药为羌活、独活、防风及木瓜)对佐剂性关节炎兔的抗炎免疫机制.方法 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新西兰白兔分为模型组、中药NDRF组、MTX治疗组、中药NDRF联合MTX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各组经灌胃或腹腔注射给药.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RT-PCR法检测滑膜组织TNF-α、IL-1β、VEGF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血清TNF-α、IL-1β、VEGF在中药组中含量分别为102.21、2.92、75.15 ng/L,模型组分别为166.73、7.76、218.65 ng/L,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分别为41.47、2.61、72.36 ng/L,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膜组织TNF-α mRNA、IL-1β mRNA、VEGF mRNA在中药组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1.37、0.44、1.05,模型组分别是5.45、3.08、3.14,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分别是0.94、0.04、0.53,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药NDRF对佐剂性关节炎新西兰白兔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与通过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和下调mRNA相关.
-
骨灵膏及其拆方制剂对OA模型大鼠适应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骨灵膏及其拆方制剂对OA大鼠T淋巴细胞CD3+、CD4+、CD8+及CD80、CD86、COL-Ⅱ与OA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GLG、GUG、LG、CLXB、M及NG等6组,每组10只,采用冷固法建立0A模型并给予GLG等灌胃10周,取大鼠血浆、膝关节滑膜及软骨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血浆及滑膜CD3+、CD4+、CD8+的阳性细胞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软骨CD3+、CD4+、CD8+及CD80、CD86、Col-Ⅱ百分率.结果 M组与NG组比较能降低血浆及软骨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P<0.01),增高滑膜CD3+、CD4+、CD8+、CD4+/CD8+百分率和软骨CD80、CD86、COL-Ⅱ阳性百分率(P< 0.01);GLG与M组比较能升高血浆及软骨CD3+、CD4+百分率(P<0.01),降低软骨CD80、CD86、COL-Ⅱ阳性百分率和滑膜CD4+/CD8+比值(P<0.01);GLG与GUG、LG、CLXB组比较能升高血浆及软骨CD3+、CD4+百分率及CD47CD8+比值(P<0.01).结论 GLG可能通过提高OA大鼠整体和局部关节免疫功能,抑制软骨细胞APC功能的激活和抗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减轻了滑膜免疫炎症反应,保护OA软骨和滑膜,作用优于其拆方制剂及CLXB.
-
锯叶棕提取物增加GL261胶质瘤大鼠CD4+T细胞的百分率
目的 探讨锯叶棕提取物对GL261胶质瘤CD4+T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GL261胶质瘤细胞接种于随机选取的10只大鼠腹腔内调整瘤细胞数,其余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及用药组,将调整细胞数后的瘤细胞注射于随机选取的30只大鼠皮下,用锯叶棕提取物不同剂量对用药组隔日灌胃1次,共4周.流式细胞仪测量不同分组的外周血CD4+T细胞的百分率及大鼠体内抑瘤试验.结果 荷瘤对照组与用药组较空白对照组比较,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用药组与荷瘤对照组比较,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2个用药组比较CD4+T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F=207.294,P=0.000).用药组与荷瘤组比较,瘤质量明显减少(F=62.678,P=0.000);SR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抑瘤率明显增高.结论 锯叶棕提取物能够提高GL261大鼠的CD4+T细胞的百分率,并存在剂量依赖性.
-
一种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体检测芯片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应用蛋白芯片法检测多种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自身抗体的方法,并对各个自身抗体的特异性进行统计和评价.方法 将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抗原标志物点制在玻片上制成蛋白芯片,应用蛋白芯片分别检测2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表达情况,由于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特征,检测自身抗体的表达情况可以作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的血清学依据.结果 应用本研究建立的蛋白芯片法可以将84.6%的阳性样本检测出来,而单项自身抗体检测高阳性率仅为61.54%(抗dsDNA抗体).另外,15种自身抗体中特异性较高的有:抗dsDNA抗体(80.0%)、抗Ro/SSA-52KD抗体(75.0%)、抗P2抗体(75.0%).结论 蛋白芯片法用于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具有高通量、操作简便、特异性高等特点,并且15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有效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提示本检测芯片具有良好的临床检测应用前景.
-
PreS1多肽(2-21Aa)介导肝脏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其靶向性研究
目的 以来源于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PreS1抗原2~21 Aa多肽(HBVpreS/2-21myr)为导向的肝细胞靶向长效循环脂质体(long circulating liposome,LCL),通过体外细胞学实验验证其靶向性.方法 固相合成HBVpreS/2-21myr多肽,化学偶联Mal-PEG2000-DSPE(马来酰亚胺-聚乙二醇2000-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生成HBVpreS/2-2 1myr-PEG2000-DSPE;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脂质体,包裹荧光素钠(fluorescein sodium,FS)形成HBVpreS/2-21myr-FS-LCL;激光粒度仪、透射电镜、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和观察脂质体的粒径、超微形态及包封率;以稳定表达NTCP的HepG2为细胞模型,分析纳米脂质体靶向性.结果 合成的靶向脂质体,呈类圆形,大小均匀,粒径为(94.09±9.2)nm,达到纳米级别;有效包裹荧光素钠,包封率为(89.32±1.02)%;与无靶向修饰脂质体相比,可递送更多的荧光素钠进入细胞内.结论 HBVpreS/2-21myr修饰的靶向脂质体,有较高的包封率,为纳米脂质体,能特异性地通过NTCP靶向肝细胞,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肝细胞靶向给药系统.
-
人补体受体1型衍生分子融合基因CR1-SCR2D的构建、表达及生物学活性鉴定
目的 构建和表达具有抑制补体生物活性的双功能域人补体受体1型衍生分子CR1-SCR2D.方法 基于我室前期工作,将CR1-SCR1-3、人工α螺旋肽段linker、SCR15-17 3个DNA片段依次克隆到改造载体pPIC9k(+)和pPICZαB,构建出表达质粒pPICZαB-CR 1-SCR2D;电转化毕赤酵母X-33得到阳性重组子,甲醇诱导目的蛋白CR1-SCR2D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表达结果;经纯化获得CR 1-SCR2D并进行糖基化鉴定后,用CH50和AH50法鉴定目的蛋白在体外抑制补体的生物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目的基因的表达质粒pPICZαB-CR1-SCR2D,基因测序正确;SDS-PAGE和Western blot证实目的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分泌表达;经镍柱纯化后得到较纯的CR1-SCR2D,糖基化鉴定证明其存在糖基化;CH50法和AH50法结果显示CR1-SCR2D均有较CR1-SCR1-3和CR1-SCR15-17更好的抑制补体生物学活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双功能域人补体受体1型衍生分子融合基因CR1-SCR2D,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CR1-SCR2D的分泌表达,该融合蛋白对经典/MBL途径及旁路途径补体激活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TLRs介导引起的反应对机体的两面性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存在于机体的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在免疫调节、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机体的神经系统发育、肠道免疫耐受的调节、内分泌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TLRs也不例外.TLRs介导引起的反应对机体还存在着弊端,TLRs的激活与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肺部疾病、肿瘤和肠道自身免疫疾病有很密切的关系.
-
类风湿关节炎和牙周病关系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A)和牙周病(PD)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似之处,两者临床表现亦相互影响.IL-1、IL-6和TNF-α等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并参与骨破坏吸收的细胞因子,与2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RA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受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影响,后者独有的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可将蛋白瓜氨酸化,并产生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ACPA),这已作为RA的特异性指标.RA患者比正常人群更易患PD,并以中、重度PD较常见.而同样在牙周病患者中RA患病率亦显著升高.PD和RA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联系,为深入研究两者的发病机制并推进相关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契机.
-
Th17细胞在乙型肝炎中的作用
Th17细胞是新近发现的一类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该群细胞在宿主抵抗胞外细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体内Th17细胞的频率显著上升,并且该促炎性效应有可能促进了乙型肝炎的疾病进程,这些结果引起了研究人员对Th17细胞的广泛关注.随后的研究进一步发现,Th17细胞调控着HBV感染引起的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而且白介素23 (interleukin 23,IL-23)能放大Th17细胞的效应和肝脏炎症,由此阐明了HBV介导肝损伤的新途径,并为相关分子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靶标.在针对该群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17A,IL-21和IL-22)上的潜在机制上的研究逐步深入.未来的研究期望能全面揭示HBV感染诱导肝炎的细胞因子相关的分子机制.本综述汇总了新的研究数据来探讨HBV感染诱导肝炎病理过程中Th17的可能作用和详细机制.
-
结肠癌浸润T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意义
目的 目前有报道认为淋巴细胞浸润与结肠癌(CRC)病理学变化相关,但CRC病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亚群各自的临床意义不清楚,本研究就此进行了探讨.方法 我们使用了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7例CRC病人肿瘤组织中心区和边缘区CD4+和CD8+细胞密度,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我们发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亚群与病人的年龄、肿瘤大小、肿瘤的分期/分级不相关,且CD4+T细胞在不同分期/分级病人的肿瘤中心区和边缘区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与M1级病人相比,M0级病人肿瘤边缘区有更高的CD8+T细胞密度,而肿瘤中心区CD8+T细胞在两者间无差别.结论 肿瘤边缘区高密度的CD8+T细胞与低肿瘤转移率相关.结果还提示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有利于深入理解免疫系统对肿瘤的作用及其机制,且对开发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了线索.
-
臭氧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及TNF-α的影响
目的 观察臭氧注射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6例.对照组单纯行小针刀治疗,治疗组行小针刀联合医用臭氧注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疼痛评分及血清TNF-α含量变化,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疼痛评分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臭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释放、减轻患者疼痛有关.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Z1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