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附睾肿瘤二例

    作者:宋严冬;王柏;马忠萍

    附睾肿瘤较为罕见,我院于1998及2002年收治2例附睾肿瘤患者,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1及45岁;病史分别为3周和半年;均为偶然发现阴囊内肿物伴坠胀感,肿块增速不明显.追问病史无下尿路感染、局部炎症及外伤病史.体格检查:左右附睾肿物各1例,均位于附睾头部,肿物呈圆球型、直径分别为1.0及2.0 cm、表面光滑、质地韧、与睾丸分界清楚,触痛不明显,精索及输精管均无增粗及触痛.

  • 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魏世平;王松梅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子宫腺瘤样瘤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光镜观察.其中6例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年龄21~58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肿瘤好发子宫角、宫底处.光镜下表现为上皮样细胞形成腺样、腔隙、条索样结构,有些上皮样细胞可呈空泡状、印戒样.大多伴有平滑肌瘤或平滑肌增:生.免疫组化:CK、EMA、VIM、Calretinin均阳性表达,而FⅧ因子相关抗原、CEA均阴性.结论: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良性病变.符合间皮来源,尤其注意的是,此瘤出现以空泡、印戒样细胞为主时,易误诊为腺癌或印戒细胞癌,结合免疫标记,可鉴别之.

  • 子宫腺瘤样瘤5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谭敏华;雷伟华;胡志雄;郭锦辉;陈威;邹绮嫦;邓超桦;欧瑞芬;周泳健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ATs)组织发生及命名、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50例子宫ATs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复习.结果 50例子宫ATs发生率占同期子宫肿瘤切除标本的1.4%,单纯子宫ATs 14例(28%),伴子宫其他病变36例(72%).肿瘤多位于子宫浆膜下肌壁间,结节状生长,单发43例(86%),多发7例(14%),肿瘤直径0.5 ~5 cm,边界清或欠清,无包膜.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肿物类似平滑肌肿瘤,切面灰白、灰黄色,实性均质,质硬或较软,部分切面湿润,可见大小不一的囊腔,囊内含有黏液.镜下肿瘤组织均由增生平滑肌和上皮样成分组成,上皮样成分形态呈大小不一的腺样、腔隙样、实性巢状、条索状,单个形似浸润性分布于平滑肌束之间,上皮样细胞异型性小或无,未见核分裂象,增生的平滑肌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18例腔隙内黏液样物阿尔辛蓝染色(+),PAS染色(-).免疫组化:50例上皮样成分CK、vimentin、HBME-1、CR和D2-40(+),Ki-67阳性指数均<1%.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或恶变.结论 子宫ATs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间皮,临床及病理检查均不易确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 子宫腺瘤样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廖谦和;胡树红;安慧敏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A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子宫A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22例子宫AT占同期子宫切除标本1323例的1.7%,肿瘤多位于子宫肌壁间.肿瘤直径0.6 ~4 cm,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肿瘤由形态不一的腺样或腔隙样结构组成,腔隙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细胞,间质伴有平滑肌组织增生.肿瘤细胞calretinin、HBME-1和CK(+),CEA、EMA和CD34(-).结论 子宫AT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浆膜间皮,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可有效提高子宫AT诊断的正确性,有重要的病理诊断价值.

  • 子宫腺瘤样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唐涛;王莉;王刚;范嫏娣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5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15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切除标本的1.81%,肿瘤多位于子宫浆膜下及近浆膜的子宫肌壁间,内膜下少见;2例呈弥漫性生长,13例呈结节状,结节直径0.5~5 cm不等,临床表现无特征性.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及腔隙样结构组成,伴有间质平滑肌增生,分为丛状型、腺管型、脉管型及囊肿型.8例腔隙内黏液样物阿尔辛蓝染色(+),PAS染色(-).免疫表型:AE1/AE3、vimentin和calretinin(+),CEA、ER、PR和CD31(-).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支持间皮起源,临床及病理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检查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生物学行为为良性,预后良好.

  • 卵巢腺瘤样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例

    作者:郝金燕;刘莉萍;潘慧;王晨;苏馨;白燕

    患者女性,51岁.绝经7年.1年前因下腹隐痛外院超声发现盆腔肿物,直径5 cm,诊断为卵巢囊肿.予口服药抗炎治疗腹痛缓解.之后定期复查超声.无明显腰酸腹痛,无阴道分泌物增多,无尿频及排尿困难等不适.半月前我院再次复查,B超提示左附件区可见大小5.1 cm ×4.9 cm ×3.4cm无回声,内见分隔,考虑左附件区囊肿.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型,阴道畅,分泌物不多,宫颈肥大,轻度糜烂,子宫前位正常大,质中,活动欠佳,无压痛,左附件区增厚,未及具体包块,无压痛,右附件未及明显异常.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侧卵巢及输卵管切除术.术中见盆腔少量积液,子宫不大,未见明显肌瘤结节.右侧输卵管、卵巢外观正常.左卵巢增大,并见一直径6 cm囊肿.左输卵管肉眼观未见异常.

  • 子宫和卵巢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朱力;李宝珠

    目的 探讨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发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4例子宫和卵巢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24例患者中腺瘤样瘤发生于子宫者21例,卵巢者2例,子宫与卵巢同时发生者1例,分别占本院同期子宫及卵巢肿瘤及瘤样病变的0.34%和0.0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及细胞角蛋白(AE1/AE3)均为阳性,呈双相表达;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均为阴性;S-100蛋白20例阳性(83.3%),上皮膜抗原(EMA)4例阳性(16.7%);其中10例行calretinin蛋白染色,均为阳性表达。结论 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为间皮起源,子宫为常见部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生物学行为为良性,预后良好。

  • 阴囊内腺瘤样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郑敏;穆丹梅;刘磊

    患者男,40岁.右侧阴囊内触及一肿物4年余,渐大,无不适感.自觉可从阴囊底部捻至睾丸上极,专科检查:右阴囊内触及一蚕豆大小肿物,表面光滑,活动度良好,无挤压痛.超声表现:右侧睾丸大小正常,轮廓规整,被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于右侧阴囊内探及一大小约为1.6 cm×1.4 cm的类圆形稍高回声团,边界清,与睾丸附睾分界清晰,内部回声尚均匀,位置不固定,随着探头推移可在阴囊内上下运动.CDFI:稍高回声团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图1).术后病理:见直径1.5 cm球形白色肿物,实性、质韧,包膜完整;诊断为腺瘤样瘤.

  • 阴囊内腺瘤样瘤的声像图表现

    作者:李志强;崔立刚;陈文;冉维强;贾建文

    目的 探讨阴囊内腺瘤样瘤的声像图表现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阴囊内腺瘤样瘤的临床及声像图资料.结果 本组10例阴囊内病灶都能被高频超声清晰显示,病灶大径0.8~2.5 cm,平均(1.36士0.55)cm;5例位于附睾尾,2例位于附睾头,3例位于睾丸内;其中5例边界清晰,5例边界不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5例呈等回声,2例呈中高回声,2例呈中低回声,1例呈中强回声后方伴弱声影;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3例肿物内探及少量血流信号,其余7例其内未探及血流信号.剪切波弹性成像显示,1例腺瘤样瘤的弹性模量值明显大于周围的睾丸实质.结论 阴囊内腺瘤样瘤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超声对于诊断阴囊内腺瘤样瘤具有重要价值.

  • 附睾腺瘤样瘤的针吸细胞学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杨立民;孟加榕;林惠灵;耿月华;许家伦;张闽峰

    目的:探讨附睾腺瘤样瘤的针吸细胞学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附睾结节并行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的患者84例,对其临床表现及针吸细胞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1例患者的针吸细胞学诊断,10例诊断为附睾腺瘤样瘤,1例诊断为可疑恶性肿瘤,11例病例均经活检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诊断为腺瘤样瘤。结论细针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简便快速而准确,对附睾腺瘤样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的手段之一。

  • 附睾腺瘤样瘤超声表现1例

    作者:王琰;罗飞;付艳梅

    患者男,30岁.因发现左侧阴囊内肿物6个月,自觉肿物进行性增大就诊.超声检查:左侧附睾头大小约2.5 cm×1.6 cm×1.0 cm,内探及一大小约1.5 cm×1.4 cm×1.0 cm的等回声肿物,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质(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物内部可见少量彩色血流信号(图2),收缩期峰值流速8.95 cm/s,阻力指数0.53,左侧附睾体、尾未见异常回声.超声诊断:左侧附睾头实性肿物(考虑附睾良性肿瘤可能性大).术中附睾头部可见一大小约1.5 cm×1.3 cm×1.0 cm的实性肿物,无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病理诊断:左侧附睾头腺瘤样瘤.

  • 阴囊内腺瘤样瘤超声表现及误诊分析

    作者:傅巧敏;魏凌琳;庄勇;叶小剑;曾锦树

    目的 观察阴囊内腺瘤样瘤的声像图表现,并分析超声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阴囊内腺瘤样瘤患者的术前超声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其超声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 15例阴囊内腺瘤样瘤中,8例位于附睾尾部,5例位于附睾头部,2例位于睾丸;3例超声误诊为炎性改变,3例误诊为囊肿,2例误诊为恶性肿瘤,7例未定性.超声表现为实性(12例)或囊性(3例)肿块.实性肿块中,7例边界清晰、形态规则,5例边界欠清晰;其中6例内部回声均匀,6例内部回声欠均匀,可见无回声及点状强回声.囊性肿块均为多囊,其内可见分隔.15例中,8例可探及血流信号,7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 阴囊内腺瘤样瘤的超声表现缺乏特异性,结合病史及其他影像学手段有助于减少误诊.

  • 精索腺瘤样瘤一例报告

    作者:邱永丰;苏学志;王壮;汪立东

    患者,男,42岁,以阴囊内肿物8年入院.8年前无意中发觉右睾丸旁黄豆大肿物,无不适,渐长大,10 d前出现阴囊部疼痛、红肿,自服抗生素后疼痛、红肿消失.

  • 子宫和输卵管腺瘤样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孙昆昆;沈丹华;陈云新

    目的 探讨子宫和输卵管腺瘤样瘤的发生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年3月至2008年12月腺瘤样3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3例腺瘤样瘤中,31例发生于子宫,2例发生于输卵管,肿瘤多位于浆膜下及近浆膜的肌壁间.其中 32例呈结节状生长,结节直径1~5 cm不等,1例妊娠患者肿瘤弥漫性生长伴梗死,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其中子宫腺瘤样瘤中合并子宫平滑肌瘤19例(58%),子宫腺肌病6例(18%),同时合并者2例(6%);合并卵巢畸胎瘤4例(12%),仅表现为腺瘤样瘤3例(9%).镜下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腔样结构组成,周围可见增生的平滑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肿瘤腺腔样成分呈现CK及Calretinin阳性,CD34阴性.结论 子宫和输卵管腺瘤样瘤为间皮起源,子宫为常见部位.CK及Calretinin检测对于腺瘤样瘤的诊断及鉴别有一定的帮助.其生物学行为为良性,预后良好.

  • 子宫浆膜下腺瘤样瘤1例病理报告

    作者:罗巍;石素胜;梁晶;吴小凤

    1病例患者女性,44岁.因子宫肌瘤10余年,白带带血丝3年收住我院.妇科检查:宫体中位,不规则增大如孕8~9周大小,活动欠佳,双侧宫旁软.B超示:"子宫肌层见多个大小不等回声结节,大者5.4cm."临床诊断为"多发性子宫肌瘤",行全宫切除术.

  • 28例子宫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李春明;王淑琴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病理学特征、命名,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28例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7例做了特殊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28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肿瘤标本的3.6%,肿瘤位于浆膜下、肌壁间及宫角处,大小不等,无特殊临床表现.显微镜下瘤细胞呈扁平或立方形,形成形态不一的腺样及腔隙样或脉管样结构,丛状排列或呈单个腔隙状模拟浸润方式穿插于平滑肌束间,28例均伴有明显的平滑肌增生,腔内含有Alician Blue染色阳性物.免疫组织化学:腔隙结构上皮CK、HBME-1全部呈阳性,CD34、CIV94阴性,周围平滑肌Actin阳性.结论 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根据镜下特征,诊断并不难,必要时可借助免疫组织化学确诊.平滑肌成分是否应当看作肿瘤的实质成分及命名,需进一步研究.

  • 睾丸腺瘤样瘤一例报告

    作者:袁久洪;李元德;李汉忠;崔全才;徐峰极

    患者男性,42岁,因发现左侧睾丸肿块1年半,于1999年4月19日入院.检查:左侧睾丸中下部位可触及1.5cm×1.5cm×1.3cm肿块,质硬,轻度触痛.B超示左睾丸内可见一1.74cm×1.4cm低回声区,内有形态不规则强回声光条,后方有声影,彩超见其内有丰富血流.化验:β-HCG<0.5 IU/L,α-FP 3.22μg/L,均正常.考虑为睾丸肿瘤,良性可能性大.于4月26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左侧睾丸探查,术中冰冻病理示腺瘤样瘤,遂行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大体:圆形肿物一个,大小1.5cm×1.0cm×0.8cm,无包膜,灰白色,质硬,切面呈灰粉囊实性,囊直径0.8cm.镜下见:肿瘤由上皮细胞及纤维间质组成,在纤维间质中有许多杂乱腔隙,部分形成腺管状,并有低柱状上皮细胞,细胞核圆形,染色浅,染色质细腻,无核分裂,纤维间质部分玻璃样变及钙化.病理诊断:睾丸腺瘤样瘤.

  • 9例附睾腺瘤样瘤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胡艳萍;李雪;崔莉;刘凤阁;刘彤;许丽娟

    目的 探讨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鉴别诊断,并结合免疫组结果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分析9例附睾腺瘤样瘤的大体、镜下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讨论. 结果 9例附睾腺瘤样瘤直径0.5~5.9cm,形态学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形成细小腔隙或腺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并不同程度地伴有平滑肌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衬覆上皮Calretinin、MC及AE1/AE3、 Vimentin阳性,EMA有5例阳性表达(55.6%),SMA、CEA、CD34、LCA、S-100、NF等均阴性,腺瘤样瘤须与血管瘤、平滑肌瘤、转移癌以及神经纤维瘤等进行鉴别. 结论腺瘤样瘤不常见,好发于男性或女性生殖系统,临床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支持其为间皮来源肿瘤,生物学行为良性,预后良好.

  • 附睾睾丸腺瘤样瘤(附11例报告)

    作者:赵积晔;荆孝东;栾泽强

    目的探讨腺瘤样瘤的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1983-2001年收治的腺瘤样瘤11例,双侧1例,其中位于睾丸2例,附睾10例(头部1例,体部1例,尾部8例).结合文献分析腺瘤样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前明确诊断2例,全部实行手术,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腺瘤样瘤.随访5例无复发及恶变.结论凡发现附睾睾丸肿物,其肿物光滑、质弹性硬应考虑腺瘤样瘤之可能.腺瘤样瘤极易与附睾结核相混淆,应引起重视.确诊需病理检查.

  • 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

    作者:刘川;吴小候;张唯力;胡自力;徐光勇;张荣贵;李昱

    目的 探讨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临床病理特征、组织来源及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合近期文献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本病主要发生于附睾.临床表现为阴囊局部无痛性小肿块.彩超可确定肿瘤的部位.免疫表型:波形纤维蛋白(Vim)、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间皮细胞(MC)均阳性,癌胚抗原(CEA)、CD34、单核巨噬细胞抗原(Leu)M1、上皮相关抗原(MOC)-31均阴性.所有病例均行肿瘤切除术.结论 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靠病理确诊.免疫组化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意义,也支持其为间皮来源.肿瘤切除术中行冰冻切片检查,以确定睾丸及附睾保留的范围.

89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