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皮下脂肪瘤椎管内占位一例
患者:女性,17岁.以腰痛1个月入院,发病以来以腰痛为主,偶尔双大腿疼痛麻木,以左侧为重,大小便正常.查体:腰部肿物约8 cm×12 cm×3 cm,质韧,皮肤颜色正常,中间有一横行瘢痕(16 a前因腰部脊膜膨出而行修补手术),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四肢肌力Ⅴ级.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显示:L2~3脊柱裂,L2~4水平蛛网膜下腔背侧硬膜外脂肪瘤.手术采用棘突上梭形切口,切开皮肤见黄色脂肪组织,血供一般,质较韧,存在细小纤维分隔,与皮下脂肪组织无法分界;锐性分离至椎旁肌肉,见附有细小血管的薄层粉红色的结缔组织薄膜;分隔肌肉与脂肪,钝性分离至椎板缺损处,见脂肪组织长入椎管内,向下延伸,原荷包缝合处钙化予以切除;将L4椎板咬除,充分暴露脂肪瘤,脂肪瘤与硬脊膜无显著粘连,钝性分离,去掉脂肪瘤,彻底止血,使受压的脊髓尽可能复位;游离椎板缺损周边的椎旁肌筋膜,将其按整形修补的方法做重叠和加固,将椎旁肌肉间断紧密缝合加固,以预防术后脂肪瘤复发再次嵌入椎管内及脊髓脊膜膨出;缝合皮下组织、皮肤.病理报告:皮下脂肪瘤.术后病人腰痛缓解,双大腿疼痛麻木消失,2周后伤口一级愈合出院.
-
骨形成蛋白复合材料修复狗椎板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与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后修复狗腰部椎板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异体狗脱钙骨基质颗粒,提取牛骨形成蛋白并行成骨诱导活性测定。将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与骨形成蛋白复合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生物力学测定。无菌操作造成狗腰部椎板缺损,用复合材料覆盖修复,术后不同时间进行X射线照相、99mTc-MDP骨显像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自提的牛骨形成蛋白具有很强的成骨诱导活性。脱钙骨基质颗粒质量比为60%的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学强度,复合材料内部有新生血管和新生骨形成。结论该种复合材料极易塑形,能满足修复不同部位、不同形状骨缺损的需要。有利于新骨形成和新生血管长入,终与宿主骨形成“生物铆定”。
-
骨移植替代材料的进展:活性煅烧骨颗粒复合骨水泥修复狗椎板缺损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与牛煅烧骨颗粒、骨水泥复合后修复狗腰部椎板缺损的效果 . 方法无菌操作造成狗腰部椎板缺损 , 用牛煅烧骨颗粒、骨水泥与骨形成蛋白复合材料修复缺损 . 结果术后不同时间 X射线照相、 99mTc- MDP骨显像和组织学观察证实 , 复合材料内部有新生血管和新生骨形成 , 且在观察期内随时间延长而增多 . 结论该种复合材料极易塑形 , 能满足修复不同部位、不同形状骨缺损的需要 .
-
颗粒骨复合聚乳酸修复椎板缺损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探讨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聚乳酸移植修复狗腰部椎板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 犬9只,每只犬选取L1、L3、L5三个节段,行后路椎板切除造成骨缺损,切除骨质研磨成微小颗粒骨,与聚乳酸复合,实验随机分为4组:A组:自体微小颗粒骨+聚乳酸组;B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组;C组:聚乳酸组;D组:空白对照组,每组选取7个节段.于术后8周进行CT扫描,应用有限元法分析.结果 加载负荷后位移值统计学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聚乳酸组>自体微小颗粒骨组>自体微小颗粒骨+聚乳酸组.结论 聚乳酸与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力学强度优势较明显,并具有一定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
-
脊髓脊膜膨出的手术治疗进展
脊髓脊膜膨出(myelomeningocele,MMC)是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的一种,是胚胎期神经管闭合发生障碍导致椎板融合不全、脊髓和(或)神经根自椎板缺损处膨出所致[1],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畸形或发育异常.MMC病因可能与早期胚胎发育中发生在神经系统的细胞凋亡、机体叶酸缺乏、叶酸代谢相关酶异常或机体抗氧化酶代谢失调等因素有关.Kat报道,美国1983 ~ 1990年间活婴中MMC的发病率为4.4~4.6/10000.我国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为2.47%,其中开放性脊柱裂占30.9%,是世界上此类疾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之一[2].MMC患者可表现为一系列功能障碍,主要包括下肢瘫痪和(或)感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目前治疗MMC的方法包括药物、外科手术及康复治疗等.对于小儿MMC,一般均需手术治疗[3-4].而对于手术时机的确定,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合并症的处理等方面仍存在分歧,本文就近年发表的文献进行综述,探讨目前外科手术治疗MMC的新进展.
-
脊柱椎板切开凿
现在对椎管内疾患进行手术时,切开椎板的方法常用的是先用咬骨钳咬除棘突,再用咬骨器咬椎板,其不足是手术时间长,咬骨器伸入椎板下会损害硬脊膜或脊髓,特别对椎管已有狭窄的情况下危险更大.而且咬骨器咬碎的椎板已经破碎,无法再利用,有时要另取髂骨来修补椎板缺损.
-
OL-2000电动牵引、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0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指术后一段时间原有症状或相似症状再次出现.有文献报道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在椎板缺损区形成大量纤维瘢痕组织与硬膜或神经根粘连,使术后症状复发[1],文献报道其复发率在5%以上,其治疗较非手术者困难.
-
硬膜外纤维化与椎板切除范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硬膜外纤维化与椎板切除范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腰间盘术后有症状患者的CT片椎板切除宽度及高度的测量,来研究硬膜外纤维化影像分级与椎板缺损范围的联系.结果:硬膜囊后方的纤维化严重程度与椎板切除范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相关性,硬膜囊前方的纤维化与之无相关性.结论:(1)椎板缺损越大硬膜外后方纤维化越严重;(2)硬膜外纤维化的来源于原位,减少创伤、彻底止血才是防治硬膜外纤维化的关键.
-
腰椎间盘突出症二次手术后髓核再突出1例
患者男,56岁.因腰疼6个月,加重伴右下肢疼痛20d于2003-09-04入院.患者曾于1994年因腰5骶1椎间盘突出在外院行椎板间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上述症状消失,于1999年上述症状又复发,在另一家医院诊断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并行腰5椎板切除腰5骶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顺利恢复,腰腿疼痛症状消失.本次发病为6个月前劳累时感腰痛,保守治疗有效,时轻时重,20d前弯腰时突感腰痛加剧,并向右下肢放射,行走困难,保守治疗无效并逐渐加重,卧床并未减轻影响睡眠来我院.入院检查:强迫左侧卧位,腰5右侧棘旁压痛,并向右臀及股后侧放射,直腿抬高右15°、左70°,右下肢前外侧及足背感觉减退:X线片示:腰5椎板缺损,腰5骶1椎间隙变窄;CT示:腰5骶1椎间盘突出于右椎间孔及椎间孔外;MRI示腰5骶1椎间孔及椎间孔外1.0cm×1.5cm的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