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牙源性皮肤瘘管的临床特点及诊疗分析
目的 分析牙源性皮肤瘘管的特点以及诊断治疗的探讨.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的牙源性皮肤瘘管病例共11例,对病例的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的探讨分析,同时对所有的病例进行大于2年的追踪性调查.结果 牙源性皮肤瘘管较容易发生在鼻旁、下颌下部、颊部以及颏部,而与之相对应的牙齿分别为上颌尖牙、下颌第一和第二磨牙、下颌第三磨牙以及下颌切牙,其中下颌牙齿多,同时鼻旁和下颌下部的皮肤瘘管在中老年年龄阶段比较易发,而颊部和颏部的皮肤瘘管则较易发生在年轻人群中.针对患者的慢性根尖周炎病灶牙实施根管治疗方式,对不能保留的病灶牙予以拔除,患者的牙源性皮肤瘘管都可以得到治愈.结论 对患者的病灶牙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治愈牙源性皮肤瘘管的关键.
-
皮肤瘘管深部分泌物中检出尖端单孢子菌1例
2000年4月,我院从一患者小腿皮肤瘘管深部分泌物中检出尖端单孢子菌,现报告如下.
-
牙源性鼻旁皮肤瘘管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鼻旁左侧反复肿痛、流脓、结痂,门诊以"鼻旁瘘管"收入科.患者5年前出现左侧面颊部鼻翼旁皮肤红肿、疼痛,继而溃烂、流脓,症状时好时坏.2003年9月到当地医院就诊,先后分别行"鼻旁瘘管切除术和冷冻"治疗,每次术后10余天瘘口再次出现,并有血性分泌物流出,口服抗生素(药名不详)及局部换药治疗无效,遂来我科就诊.专科检查:沿左侧鼻唇沟走行可见一长约4 cm术后疤痕,疤痕中央部有一直径约0.8 cm皮肤外瘘口,由痂皮覆盖,瘘口周围皮肤呈暗红色,局部触压痛明显;鼻腔检查无异常发现;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口义齿,左上尖牙残根有叩击痛存在.副鼻窦冠状位CT片示:左上颌窦炎.摄口腔咬颌片示:左尖牙残根,根尖骨质部分吸收.
-
重视炎症性肠病的皮肤表现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皮肤表现类型多样,包括炎症累及皮肤的IBD特异性皮肤表现及反应性皮肤表现;与IBD并发的皮肤表现,以及继发于其他原因而出现的IBD继发性皮肤表现.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以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为多见;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以皮肤的脓肿和瘘管多见.IBD皮肤表现可以出现在IBD诊断之前、之后或同时,部分特殊类型皮肤表现的出现对IBD诊断具有提示意义.IBD皮肤损害的治疗应以控制IBD病情为基础,根据皮肤损害的类型针对性治疗.
-
眼眶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眼眶慢性骨髓炎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其病程长且易复发,病因难以发现,药物治疗反应迟缓,常留有后遗症[1].作者自1989年以来遇到眼眶慢性骨髓炎病人11例,采用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取得良好效果,观察2~7年无复发,现报道如下.本文共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8~66岁,平均30.02岁,右眼7例,左眼4例,起始于局部" 肿”的6例,外伤5例,病程5个月~6年,其中7例有1~3次手术治疗史,多在术后2~6个月复发.病灶在外侧眶骨6例,上眶骨2例,下眶骨3例.所有病例均有皮肤瘘管.CT片显示有小片死骨形成.
-
慢性泪囊炎
编辑同志,您好!我母亲今年57岁,右眼大眼角流泪、流脓6年多,曾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慢性泪囊炎,请问慢性泪囊炎怎么治疗?答:慢性泪囊炎一般不影响视力,症状也不重,所以患者和家属往往不够重视.一般来讲,如果是外伤骨折引起鼻泪管阻塞而导致的慢性泪囊炎、慢性泪囊炎合并泪囊皮肤瘘管、局部肿瘤或者寄生虫压迫引起的慢性泪囊炎等患者,需要选择手术治疗.
-
188例面颈部皮肤瘘管的临床分析
面颈部的皮肤瘘管临床比较常见,但治疗很棘手,本文将近几年来治疗的188例该疾病进行分类,并探讨瘘管产生的原因,以及进行预防和治疗的相应措施。1 临床资料1.1 瘘管分型与年龄分布详见附表。Ⅰ型-牙源性或骨源性瘘管,共92例。Ⅱ型-涎腺瘘管,共43例。Ⅲ-起源于颌面颈部囊肿的瘘管,共53例。小为2个月,大为76岁。
-
慢性根尖周炎并发皮肤瘘管6例临床分析
慢性根尖周炎(chronic apical periodontitis,CAP)严重时可形成窦道,窦道口大多数位于唇部或颊侧牙龈表面,较少开口于皮肤,开口于皮肤称为慢性根尖周脓肿并发皮肤瘘管[1].多数患者牙齿症状不明显,首诊于皮肤科者易误诊.我科诊治6例以皮肤结节破溃为首发症状的CAP并发皮肤瘘管,现报告如下.
-
颌面部牙源性皮瘘的治疗探讨
颌面部皮肤瘘管主要是牙源性感染的并发症,如果不仔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各项检查,易误诊误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此病已趋少见,作者整理了自1994年起收治的18例病例,报告如下.
-
先天性上唇多发表皮样囊肿合并皮肤瘘管一例及文献复习
表皮样囊肿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病变,它源于胚胎发育时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或源于创伤植入的上皮细胞[1],囊壁病理表现为内衬的被覆复层鳞状上皮,且结缔组织中不含皮肤附属结构[2]。表皮样囊肿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面颈部位发病率约为7%,而口腔发病率仅为1.6%,约占所有口腔囊肿的0.01%[1,3-4]。口底、舌、颌下、颏下为口腔颌面部表皮样囊肿常见发病部位,国内外鲜有报道其位于下颌骨[5]、硬腭[6]、悬雍垂[7]、腭扁桃体[8]、腮腺[9]及上唇[10-12]等处,且均为单发,而多发于口腔颌面部者仅见几例报道[13-14]。另外,在中外文献中,表皮样囊肿发生于口腔颌面部且合并皮肤瘘管者仅见一例报道[15]。作者收治了一例该病患者,报道如下。
-
牙源性感染致颌面部皮瘘14例报告
颌面部皮肤瘘管多见于牙源性感染,若不仔细询问病史和进行检查,易导致误诊,我们对14例阻生智齿冠周炎所致颌面部皮肤瘘管进行牙髓及牙周治疗并进行皮瘘切除术,疗效确切,报告如下:
-
小脑表皮样囊肿合并皮肤瘘管继发感染一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12岁,头痛3个月,恶心、呕吐1个月,加重3d就诊.呕吐呈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且呕吐频繁.查体:体温不高,有颈抵抗,布氏征(+),巴氏征(+),克氏征(+),后枕部有一米粒样红色结节,并有渗液.实检室检查:血常规WBC 12×109/l,N 78%L22%.
-
鼻旁牙源性皮肤瘘管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牙源性皮肤瘘管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对13例牙源性皮肤瘘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所有病例均追踪2年以上.[结果]所有病例病因均为尖牙根尖脓肿所致,其中以右侧多见,占11例,单纯切除瘘管或/和作根管治疗,病变一般在1年左右复发,如果在切除瘘管的同时拔除病牙,治愈后追踪2~4年以上未见复发.[结论]牙源性皮肤瘘管的误诊率高,为61.5%,所以建议对鼻旁之瘘管和脓疱,首先考虑此与尖牙病变有关,在切除瘘管的同时,必须一同拔除病牙,才能彻底治愈本病.
-
下颌冠周炎致颌面部皮瘘12例临床分析
颌面部皮肤瘘管主要是牙源性感染的并发症,如果不仔细询问病史和进行各项检查,易导致误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此病已日趋少见.作者对12例冠周炎所致颌面部皮肤瘘管进行牙体牙髓牙周治疗加病灶根治术,疗效确切,现临床回顾分析如下.
-
牙源性面颊部皮瘘的治疗研究
牙源性面颊部皮肤瘘管临床较常见,长期不愈的面部皮瘘使局部溢脓,皮肤凹陷造成疤痕畸形,经久不愈的面颊瘘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美观,进而影响到病人的工作学习及社交的自信心.作者自1996年至今先后治疗了123例牙源性皮肤瘘管的病人,现作以下介绍.
-
慢性刺激可引起癌变
据研究,慢性刺激,无论是机械性的或炎症性的,只要持续作用人体某一部位,并且达到一定的强度,就能引起肿瘤.如子宫颈癌多见于宫颈撕裂而兼有慢性宫颈炎的妇女;舌癌常发生在龋齿、断齿或假牙托长期摩擦之处;胆囊结石易合并胆囊癌;慢性胃溃疡中,约有1%~5%的病例发生癌变;慢性骨髓炎所形成的皮肤瘘管、反复感染的肛瘘以及慢性小腿溃疡的皮肤,都有发生癌变的可能.慢性机械与炎性刺激导致机体组织由量变到质变,是形成肿瘤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