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警惕抗过敏药物的矛盾效应
据专家估计,我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超过10%,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已成为新世纪的流行病,如过敏性鼻炎、气喘、瘙痒和痒疹等都是较为常见的过敏症.当人们过敏时,常会选择服用抗过敏药物.
-
肝肾综合征、MELD评分和肝移植:一个具有临床实践意义的话题
肝肾综合征(H RS)是肝硬化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预后往往很差.能够及时做出诊断并迅速开始使用特利加压素和白蛋白进行治疗至关重要,这样就可以改善预后.本文讨论了应用MELD评分预测HRS 3个月病死率及其对优先选择肝移植方针的深远影响,而且还分析了药物治疗反应对MELD评分的影响及其可能延迟肝移植时间的效应,提出一种方法可以克服特利加压素和白蛋白对治疗应答者优先选择肝移植政策的矛盾效应.后,本文讨论了在特利加压素和白蛋白治疗都无效的情况下肝-肾联合移植(CLKT)的合理应用.
-
药物的矛盾效应
目的:介绍常见的药物矛盾效应和处理对策.方法:结合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了临床常见的药物矛盾效应,并提出防范措施.结果和结论:各类药物均可出现矛盾效应,有时较难鉴别而易误诊,导致进一步错误的处理,临床医生应重视药物的矛盾效应和处理.
-
药物临床应用中的治疗矛盾
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效应,简称为"药物治疗矛盾”,矛盾效应导致了诊断和治疗上的复杂性,处理得当与否可直接影响病程和预后.我们就此类问题综述如下,供临床参考.
-
抗精神病药的矛盾效应
介绍一些抗精神病药的矛盾反应及其机制.
-
药物的矛盾效应
目的 探讨药物的矛盾效应及发生机理,以期临床医生时药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临床用药时引起注意.方法 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汇总、分析,并加以阐述.结果 许多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均存在着矛盾效应.如抗高血压药反致高血压,抗心绞痛药物诱发心绞痛,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甘露醇、乙酰唑胺对颅内压的矛盾效应,利尿药引起水肿,氢氯噻嗪既用于利尿消肿,又用于抗利尿、治疗尿崩症,抗变态反应药物致变态反应,乙酰水杨酸小剂量防止、大剂量反致血栓形成,解热镇痛药致药物热,青霉素的赫氏反应,中枢抑制药致兴奋反应,止血药致出血,多潘立酮对胃排空的双向调节作用.结论 为使开方遣药做到得心应手、药精效捷,临床医生时药物的矛盾效应、作用机制应有全面的认识,要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应,尽量避免不利于疾病治疗的矛盾效应的产生,使药物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
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矛盾效应
许多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均存在着矛盾效应,如抗高血压药致高血压,抗心绞痛药物诱发心绞痛,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甘露醇、乙酰唑胺对颅内压的矛盾效应,利尿药引起水肿,氢氯噻嗪既用于利尿消肿,又用于抗利尿、治疗尿崩症,抗变态反应药物致变态反应,阿司匹林致血栓形成,解热镇痛药致药物热,青霉素的赫氏反应,中枢抑制药致兴奋反应,止血药致出血,多潘立酮(吗丁啉)对胃排空的双向调节作用.为使开方遣药做到得心应手、药效好、疗效快,临床医生对药物的矛盾效应、作用机制应有全面认识,取其利,避其害,使药物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
硝苯地平临床应用中的矛盾效应
硝苯地平(nitedipine,NF)为钙拮抗剂,现已广泛用于心绞痛、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但在其应用中,常常出现一些与治疗目的相悖的矛盾现象,应引起临床的注意.本文现就NF治疗中的矛盾效应(contradictions effect)简述如下.
-
硝苯地平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矛盾效应
硝苯地平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随着应用的广泛,常出现一些与治疗目的完全相反的矛盾效应,使得临床治疗复杂化,若不能正确识别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鉴于此,本文综述硝苯地平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矛盾效应,以引起临床使用中注意。
1抗高血压与诱发高血压的矛盾
硝苯地平通过钙通道阻滞作用,即阻滞钙离子进入平滑肌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降低外周动脉阻力使血压下降机制,用于各型高血压的治疗。并且对于低肾素型高血压可增加肾血流量,对于不能耐受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者亦有效。硝苯地平还可遏制高血压靶器官的病理过程并使其逆转。目前作为第一线抗高血压药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与原本治疗高血压相反,使用过程中或突然停药可诱发或加重高血压,甚至出现高血压危象。Bursztyn⑴报道一例71岁高血压患者,用硝苯地平治疗4个月停用,3天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率120次/分,血压300/200mmhg,并有肺水肿,立即恢复硝苯地平治疗后血压下降。认为硝苯地平使钙离子丧失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对钙超敏感,一旦停用因血管对钙超敏,引起周围血管阻力骤然增大所致。从而提示抗高血压取得满意疗效后应逐渐减量至完全停用,不可突然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