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降颅压治疗应注意的细节

    作者:周昉;许峰

    颅内高压是儿童常见的危重症之一,若不能及时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可致严重的脑损伤,甚至发生脑疝,是患儿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颅高压处理的关键是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合理地降低颅内压,保证充分的脑灌注,并积极预防脑疝。降颅压治疗广泛用于颅高压的临床救治,使用时应注意细节。

  • 危重病患儿急性颅内高压及脑水肿的病因和病死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张育才;杨丽萍;汤定华;张宇鸣;裘刚

    目的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区(PICU)危重病患儿发生急性颅内高压及脑水肿的原因、流行病学特点和病死危险因素.方法总结1999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PICU危重病患者中,急性颅内高压及脑水肿患儿的病因、预后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关系.利用队列研究对患者病死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446例危重病患儿中,216例发生急性颅内高压及脑水肿,病死率29.2%.5年间病死率无明显变化(χ2=0.371,P=0.985).神经系统与非神经系统原发疾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6,P=0.460).神经系统感染、意外伤害和败血症是常见病因,分别占27.8%、22.4%和10.2%.对12个死亡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合并器官衰竭数目、年龄小、入科当日危重评分值、有基础疾病、呼吸衰竭和瞳孔大小改变与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或P<0.001).结论 1999年以来,颅内高压及脑水肿患儿的病死率依然很高.神经系统感染、意外伤害和败血症是主要发病危险因素;患病年龄小于1岁、低危重评分及合并MODS是病死主要危险因素.

  • 视神经鞘减压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颅内高压患者视神经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旭乡;杨惠青;吉训明;刘大川

    目的 探讨视神经鞘减压术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颅内高压患者视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7年6月-2010年12月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后颅内高压所致的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的患者36例,经结膜入路实施视神经鞘减压手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3、7、30、90、180、360 d的矫正视力、视野平均缺损值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变化,评价手术的有效性.观察围手术期患者颅内压变化和手术部位出血情况,评价手术的安全性. 结果 36例患者的67只眼(双眼31例,单眼5例)接受手术治疗.发病至手术的时间为30 ~72 d,术前颅内压为(335 ±45) mmH2O;视力为0.40 ±0.24;视野平均缺损值为(-16 ±7)dB,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为(269 ±63) μm;所有患者手术7d后视力和视野较术前改善,术后30d颅内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80 d时视力趋于稳定.患者均无围手术期颅内高压加重和眶后出血.结论 视神经鞘减压术可改善颅内静脉窦血栓后颅内高压造成的视神经损伤患者的视力、视野及视乳头水肿,对视神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亚低温对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病患者脑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徐跃峤;许平;陈文劲;程玮涛;王宁

    目的 初步探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脑保护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机械碎栓治疗,同时采用脱水、降颅压等多种药物治疗.对发生脑庙后的6例患者,行开颅清除血肿和(或)单纯去骨瓣减压术.对7例患者(亚低温组)采用亚低温辅助治疗的方法,控制目标肛温在35℃,平均持续(4 ±2)d;对另外7例(非亚低温组)常规控制目标肛温< 38℃.比较两组患者短期和长期神经系统功能的情况、疾病转归和预后.结果 ①降温24 h时,亚低温组的肛温平均为(35.2±0.9)℃,非亚低温组为(37.1±0.5)℃.②亚低温组3例患者存活且恢复良好,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27±2.1)分,死亡4例;非亚低温组死亡6例,存活1例,GOS为4分.亚低温组死亡比例为4/7,非亚低温组为6/7,P=0.559.结论 重症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病死率高,亚低温辅助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在监测颅内压数学模型中的应用

    作者:曾高;邓巍;何乾;焦风;任金马;栾文忠;梁冶矢

    目的 探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在建立无创颅内压监测数学模型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 对10例颅脑外伤所致急性颅高压患者连续20 min采集其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心率,同时在硬膜外置探头监测颅内压,共获2911组数据.通过Matlab7.0软件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众参数和颅内压的贝叶斯正规化3层BPNN预测模型,进行训练样本和预测样本的仿真模拟,并计算出各个因素的平均影响值(MIV).结果 BPNN模型结构为4-20-1,训练至191步时网络收敛.预测样本的预测值和真实值的相关系数r=0.99,平均绝对误差为1.17 mm Hg,平均相对误差为7.36%.按照MIV绝对值大小列出4个因素,对于颅内压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顺位为VMCA、PETCO2、MAP和心率.结论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与颅高压的非线性特性相契合,对颅内压的预测效果良好,能较好地处理颅高压内部多因素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 脑出血的研究进展和治疗现状

    作者:马舒贝;吉训明;罗玉敏

    脑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20%[1],是目前循证医学证实有效治疗手段较少的卒中之一[2]。规范治疗和综合管理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急性期合理降低血压、脑室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和微创手术等技术的合理应用,有望改变目前脑出血匮乏的临床治疗策略,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3]。笔者针对脑出血的一些有争议的治疗方法及策略进行综述,为今后脑出血治疗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大鼠静脉窦高压致硬膜血管变化的研究

    作者:张鹏;李萌;宋庆斌;缪中荣;凌锋

    目的探讨大鼠静脉窦高压后硬膜血管变化及其静脉窦高压在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体重200~250 g的SD雄性大鼠110只,随机分为静脉窦高压组(85只)和假手术组(25只),将静脉窦高压组85只大鼠闭塞左侧横窦和上矢状窦前1/3,并吻合右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制成静脉窦高压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单纯解剖相应的颈部血管和硬脑膜窦,但不行吻合或闭塞.术后90d,随机取7只静脉窦高压组大鼠和5只假手术组大鼠,行硬脑膜血管明胶墨汁灌注,观察硬膜血管的状况.结果术后90d静脉窦高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的硬膜血管数分别为(10.7±1.5)条/mm,(10.3±0.6)条/mm,差异无显著性.在静脉窦高压组中1只大鼠有硬脑膜动静脉瘘,其形态和结构与生理性动静脉短路类似.结论大鼠静脉窦高压一段时间后,颅内硬膜血管无明显增生.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形成很可能是由动静脉间的短路发展而来.

  • 颅内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一例

    作者:王芬;郭秀海;吉训明;陈健;武剑;贾建平

    患者女,53岁,农民.因"阵发性头晕,伴视物模糊40 d"于2010年2月13日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曾于外院查眼底示"视乳头水肿,眼底出血",头部CT和MRI检查未见异常,头部MR静脉造影(MRV)提示"双侧横窦和乙状窦交界处血流减低".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积水患儿诊治一例

    作者:狄云海;陈超;戴冬伟;洪波

    患儿 男,7岁.因反复头痛2个月,加重2周于2015年10月9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患儿出生后4个月因外伤致脑出血(图la),就诊于当地医院,因脑积水(图lb)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分流泵压力不详,图lc),术后恢复良好.此次人院前2个月,患儿出现反复头痛,为间歇性胀痛,以额部为著,发作时伴有间歇性恶心,呕吐数次,均为胃内容物;无肢体麻木、无力、活动障碍,无视力下降、视物不清等,曾就诊于当地医院,并在全身麻醉下拔除侧脑室-腹腔分流管,术后患儿头痛无明显缓解,且进一步加重2周,并出现复视,两次腰椎穿刺术提示脑脊液压力均> 300 mmH2O(1 cmH2O =0.098 kPa),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其结果未见异常,头部MRI及MR静脉成像(MRV)检查显示,上矢状窦后部狭窄闭塞可能(图ld).

  • 华法林抗凝治疗颅内高压合并静脉窦狭窄一例

    作者:赵文博;孙永馨;张婧;吉训明

    患者男,54岁,因“头晕1年加重伴头痛7个月”,于2014年2月26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于2013年2月饮酒后出现持续性头晕、头部发胀,同年7月头晕、头部胀痛感加重,并出现左眼持续胀痛,视物模糊及视物成双。于2013年8月就诊于我院,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为300 mmH2 O,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多导睡眠图监测提示中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为“颅高压原因待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能性大”,嘱患者行无创呼吸机治疗。正规治疗患者半年余,治疗期间患者仍有持续性头部胀痛伴间断性头晕。患者既往有高脂血症、糖尿病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史。此次入院体格检查:血压、心率正常,体质量指数(BMI)=29.4 kg/m2。意识清楚,双侧眼底未见视乳头水肿,颅神经检查正常,四肢肌力Ⅴ级,感觉无异常,双侧腱反射对称,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入院后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为305 mmH2 O,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血尿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抗核抗体谱和易栓症筛查(血浆蛋白酶S和C、抗凝血酶Ⅲ、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均未见异常。脑 MR静脉血管成像(MRV)示双侧横窦狭窄(图1);静脉窦高分辨 MRI检查示右侧横窦末端腔内占位性改变,巨大蛛网膜颗粒可能(图2)。DSA检查示左侧横窦纤细,右侧横窦末端局限性狭窄(图3,4)。经右侧颈内静脉穿刺行静脉窦内造影并检测压力,狭窄近端压力为80 mmH2 O,远端压力为180 mmH2 O。考虑手术风险较大,给予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4.5 mg/次,1次/d,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波动在2.2~2.7。1个月时随访患者症状较前无改善,3个月时随访头部胀痛感较前好转,6个月和1年随访患者症状完全消失。2015年2月复查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为220 mmH2 O,压颈(Queeken)试验显示脑脊液压力上升迅速、下降稍缓慢,嘱患者停用华法林,至今不适症状未再出现。继续随访中。

  • 用数学模型实现无创颅内压监测的现状与应用前景

    作者:曾高;焦风;李运海;栾文忠;梁冶矢

    颅内压增高(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严重时将导致脑疝,并可能危及生命.因此,监测颅内压,并根据颅内压选择治疗措施,也是治疗合并颅内高压疾病(intracranial diseases combined with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DICH)的前提.

  • 重视颅内压的基础研究

    作者:栾文忠

    颅内疾病无论是外伤、肿瘤、脑血管疾病、炎症,还是先天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高压(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而病情程度及预后大多与ICH的程度呈正相关.

  • 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术中配合

    作者:牛香美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占全部脑血管病的3.5%,死亡率达10%20%.常由妊娠、感染、创伤和凝血性疾病等引起[1,2].若不早期确诊治疗,可导致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缺血及出血性梗死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传统治疗方法有全身抗凝或静脉内给予尿激酶等溶栓药物.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溶解血栓,使闭塞的静脉窦再通,恢复正常的脑循环,从而达到改善症状或治愈的目地.介入治疗静脉窦血栓过程中的护理配合直接关系到溶栓术的成败,现将护理配合的经验报道如下.

  • 以视乳头水肿为主征的颅内高压患者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崔世磊;张晓君;颜榕;刘丽娟;路阳;孙林;孙厚亮;田国红;王振常

    目的 观察以视乳头水肿为主征的颅内高压患者病因分布.方法 收集2002年12月至2011年7月间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以视乳头水肿为主要体征的颅内高压住院患者的临床和颅脑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并确定病因学诊断,观察这一类患者的病因构成及各组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符合入组条件的颅内高压患者174例,男56例,女118例,平均发病年龄(38.6±11.2)岁.符合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127例(73.0%,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 20例(11.5%),其他病因27例(15.5%),该27例包括良性颅内占位性病变7例,硬脑膜动静脉瘘6例,手术相关因素6例(包括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术后、硬脑膜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及神经鞘瘤术后),Castleman病、淋巴瘤、脑囊虫、Arnold-Chiari畸形、脑膜癌病、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syndrome)各1例,可疑颅内感染2例.IIH组体重超重者占73.4%(47/64),视力低于0.1的眼球占11.4%(29/254),本组平均年龄(38.3±11.1)岁,女性占75.6% (96/127);CVST组平均年龄(38.3±11.7)岁,影像学提示侧窦受累者占85% (17/20),其中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占65% (13/20),本组中男性13例(65%).结论 IIH为本组以视乳头水肿为特征的颅内高压患者为常见的病因.该组患者多为育龄期超重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视功能损害.CVST是第二常见病因,其中以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较为多见.应注意鉴别包括某些恶性病变在内的其他少见病因.

  • 脑膜癌合并静脉窦血栓一例

    作者:赵金星;韩会军;韩娣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9岁,主因“反复头痛伴呕吐、一过性视物不清1个月余”于2007年7月收入院.患者1个月来反复头部胀痛,以后枕颈部为著,每次持续数分钟,发作时常伴喷射性呕吐,为胃内容物,偶有一过性双眼视物不清.

  • 以特发性颅内高压为表现的颅内静脉窦血栓一例

    作者:颜榕;杨庆林;孙厚亮

    1 病例介绍患者,女,39岁,以“头痛伴阵发性视物模糊1年,加重1月余”于2010年11月25日收住我院神经内科.1年前患者晨起后出现头痛及双眼视物模糊,头痛为持续性胀痛,无固定部位,视物模糊持续数秒钟缓解,无黑朦发作,伴双耳搏动性耳鸣,于弯腰、用力时明显,症状间断出现,每日发作次数不等,不伴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无力、意识障碍、肢体抽搐等,未特殊诊治.

  • 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特发性颅内高压

    作者:张晓君

    顾名思义,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是指原因不明的颅内高压以及相关临床表现的一个临床综合征.这样一个听起来很简单的定义,在临床以及相关研究中应用时却时时令人困惑.

  • 特发性颅内高压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作者:颜榕;张晓君

    特发性颅内高压(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以往曾称为假性脑瘤(pseudotumor cerebri,PTC)或良性颅内高压(benign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BIH),是指一组颅内压升高、但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检查无脑积水或颅内占位、且脑脊液成分正常的综合征.

  • 不同影像技术在表现为孤立性颅内高压的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孙厚亮;张晓君;李勇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受阻和脑脊液吸收障碍,进而引起颅内高压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以及相应症状的一组疾病[1].

  • 经颅多普勒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吴钢;郑冲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自发性脑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伤性脑出血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较为凶险的疾病.准确的了解脑血流情况能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等提供重要依据.

565 条记录 3/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