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硬脑膜动静脉瘘致慢性颅内高压一例报告

    作者:黄流清;赵瑛;黄晨光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因反复双眼发作性视物模糊伴进行性视力减退,于2003年9月入院.同年3月始,无诱因反复发生双眼视物模糊,数秒钟后自行缓解,伴进行性双眼视力减退,1个月后双眼视力从1.0降至左0.6、右0.1.无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无阳性体征,当地医院拟诊"视神经乳头炎",经甲基泼尼松龙1000 mg静脉滴注×3 d,氟美松10 mg静滴×3 d等治疗,视力恢复.1个月后,在激素维持治疗下,视力再度下降至右眼光感,左0.2,经眼科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右视神经萎缩,左视神经缺血性病变",经改善循环、激素及中药治疗视力未恢复,而完全丧失.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监测甘露醇降颅压效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谭戈;周冀英

    目的利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监测颅内高压患者颅压水平,研究降颅压效果与甘露醇用量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颅内高压患者,应用NIP-200型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监测患者每日颅压,计算高颅压与低颅压间的差值(降颅压效果),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降颅压效果与性别,年龄,高颅压时的心率、血压以及降至低颅压时甘露醇总用量的关系.结果60例患者低颅压平均值为(213.4±66.8) mm H2O (83.5~364.5 mm H2O), 患者的颅压水平从入院至低值时甘露醇总用量的平均值为(1870.8±861.9) ml(375~4000 ml).降颅压效果与高颅压时的血压(舒张压和收缩压)和心率无相关性(P》0.05),与性别、年龄显著相关(P《0.05),与甘露醇用量显著相关(P《0.01).结论甘露醇有明显的降颅压作用,但是用到一定的剂量后,便不再有降颅压作用.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降颅压的效果好.患者年龄越小,降颅压效果越好.

  • 表现为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0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作者:路阳;崔世磊;颜榕;孙厚亮;王振常;张晓君

    目的 观察临床表现为单纯性颅内压增高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Y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临床表现为单纯性颅内压增高并同时符合CVST诊断标准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回顾性临床病例研究.结果 共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CVST患者20例,男女比例为13∶7,年龄为(38.3±11.7)岁,体重指数均在正常范围,42.5% (17/40)眼睛视力低于0.1.有可能病因的CVST患者11例(55%),其中头外伤4例,自身免疫性疾病2例,反复流产、上肢静脉炎、中耳炎术后、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后以及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各1例.各项头颅影像检查综合分析示,CVST患者中侧窦受累者占85% (17/20),上矢状窦受累者占35% (7/20),13例(65%)为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结论 以单纯性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CVST患者以青年男性多见,视力损害较重,存在脑外伤等多种诱发因素.其中多数为孤立性侧窦血栓形成,横窦和乙状窦狭窄是其常见的磁共振静脉成像表现.

  • 支架成形术治疗特发性颅高压综合征合并静脉窦狭窄的疗效

    作者:吴艳;罗玉敏;吉训明;凌锋

    目的 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特发性颅高压(IIH)综合征合并静脉窦狭窄(CVS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5例诊断难治型IIH合并局限性CVSS患者行静脉窦造影及压力测定,对其中狭窄两端压力差超过150mm H2O(1 mm H2O=0.0098 kPa)的14例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检测静脉窦的形态、压力差、临床改善情况.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并发症和静脉窦是否通畅.结果 所有患者支架成形术成功.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高颅压症状迅速缓解.随访期间临床症状无复发,DSA或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检查显示静脉窦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 对于存在CVSS的IIH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犬顽固性颅内高压模型的初步建立

    作者:许菲璠;侯宗刚;徐建;罗伟;刘海洋;石广志;刘佰运

    目的 通过建立犬脑顽固性颅高压模型,从基础实验层面出发,加深了解外伤后顽固性颅高压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 杂种犬10只,制作脑硬膜外水囊压迫模型,动态监测压迫及解压后3h过程中的动脉压、颅内压、脑电图等多种神经生理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1)在水囊体积大时刻,平均动脉压( 97.5±7.8) mmHg及脑温(35.6±0.36)℃分别较其基础值(83.7±13.0) mmHg、(36.8±0.30)℃有显著升高(P=0.023)及降低(P<0.05).(2)随着水囊体积增大,颅内压逐渐升高伴脑灌注压不断降低.(3)解压后,再次出现类似水囊压迫的二次顽固性颅高压(62.2±6.6)mmHg.结论 本实验初步复制出了类似于人类脑外伤后继发性顽固性颅内高压的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及可重复性.多项生理指标的监测为进一步加深了解该发病机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脑中心疝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胡旭;董吉荣;蔡学见;王玉海;时忠华;刘斌;徐勤义;蔡桑;陈克非;金东;施栋良;何建青;吴耀义

    目的 建立脑中心疝的动物模型并模拟其临床分期.方法 采用额底放置球囊逐渐注水的方法建立兔子脑中心疝模型,结合临床分期特点观察脑疝形成后颅内压、脑灌注压、生命体征、影像学及病理学等变化.结果 脑中心疝模型建立后,各项观察指标在各期内均出现特异性变化,与临床上相符.结论 本体系可用于建立和明确脑中心疝各期情况,为深入研究中心疝各期病理生理变化机制和临床上有效治疗及预后判定奠定了基础.

  • 上矢状窦开放性损伤的救治体会

    作者:王旭魁;栾红;袁索红;刘新华

    上矢状窦(SSS)是颅内静脉窦损伤的常见部位.1994年-2004年作者共手术治疗开放性SSS损伤11例,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10~62岁,平均28.4岁.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2-16h,平均8h.损伤原因:重物打击、车祸伤6例,坠跌伤3例,刀伤及钉伤2例.入院时休克6例,颅内高压4例,脑损害局灶体征7例.术前GCS评分:3~8分2例,9~12分6例,13~15分3例.

  • 基底静脉血流动力学在颅内高压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吴健;赵庆林;步玮;王峰;乔建勇

    一、资料与方法2005年-2007年共收集颅脑损伤患者80例,男54例,女26例,年龄18~50岁,排除复合伤,均经头部CT证实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形成.

  • 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

    一、概述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正常成人在身体松弛状态下侧卧时的腰穿或平卧测脑室内的压力为6.0~13.5 mmHg(81.6~183.6 mmH2O),儿童为3.00 ~ 6.75 mmHg (40.8~91.8 mmH2O).平卧时成人颅内压持续超过正常限度15 mmHg (204 mmH2O),即为颅内高压.

  • 3%高渗氯化钠溶液对比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韩雪馨;任佳彬;许红梅;于秀荣;李泽福

    目的 系统比较3%高渗氯化钠溶液与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的效果.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库和维普网,搜集自建库至2016年1月对比3%高渗氯化钠溶液(HS)与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应用RevMan 5.3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15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680例患者,其中应用3% HS 341例(HS组),应用甘露醇339例(甘露醇组).两组在干预后颅内压值、颅内压下降幅度、干预后脑灌注压(CPP)、干预后血浆渗透压以及药物起效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S组在降低颅内压作用持续时间(95% CI:1.01 ~ 1.56,Z=9.12,P<0.001)、中心静脉压(95% CI:0.48 ~5.87,Z=2.31,P=0.02)和平均动脉压(95% CI:1.48 ~8.15,Z=2.83,P=0.005)方面与甘露醇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HS和甘露醇均能有效降低颅内压,但3%HS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更加持久,且能有效提高中心静脉压和平均动脉压.

  • 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放弃还是坚持?

    作者:梁玉敏;江基尧

    尽管存在争议,但去骨瓣减压术仍然广泛应用于伴有恶性颅内高压的神经重症患者中[1-6].2011年4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澳大利亚学者Cooper等[7]的文章,题目为《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弥漫性外伤性脑损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热议.因为这是成人颅脑外伤中,对去骨瓣减压术(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治疗重型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e,TBI)疗效评估的第一个用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的结果,其结论为:对于成人重型弥漫性外伤性脑损害患者,早期采用双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和缩短在ICU的治疗时间,但预后不良者则明显增多.如何准确解读这一研究结果?临床医生是否需要改变目前对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策略?也就是说在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后恶性颅内压增高患者时,是放弃还是坚持采用去骨瓣减压术作为重型颅脑外伤的一种救命性手段呢?

  • 脑室外引流手术前后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谈亚萍

    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手术,简单而且有效,能迅速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挽救病人的生命.现总结我院2005-2007年间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破入脑室行脑室外引流的67例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经验.资料与方法男38例,女29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56岁.

  • 不同脑脊液引流方式对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颅高压预后影响

    作者:师金川;喻剑华;叶荣夏;崔亚辉;刘寿荣;张忠东

    目的 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伴颅内高压的治疗策略,以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对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伴颅高压症状的患者,在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反复腰椎穿刺、腰大池置管引流、ommaya囊引流、脑室腹腔分流,根据初始颅内压的水平比较不同脑脊液引流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共计调查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并颅内高压患者34例.颅内压200~249mmH2O的6例患者均痊愈;250~350mmH2O的9例患者中,8例痊愈,1例死亡;>350mmH2O的19例患者中,13例痊愈,6例死亡.单纯采用反复腰椎穿刺的27例患者中,22例痊愈,5例死亡;采用外引流的4例患者中,2例痊愈,2例死亡;采用内引流的3例患者均痊愈.结论 对于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伴颅内高压的患者,可根据初始颅内压水平采用不同的降颅内高压的策略.在充分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对合并恶性颅内高压的患者,建议尽早行腰大池、ommaya囊引流、脑室腹腔分流,以有效控制颅内高压,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障碍-M蛋白血症-皮肤病变综合征患者的眼部特征分析

    作者:戴荣平;董方田;楚洁

    目的研究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障碍-M蛋白血症-皮肤病变综合征(POEMS)患者的眼部特征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至2004年确诊的15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眼部特征及颅内压情况等.结果 15例(30只眼)中,有3例双眼视力轻度下降;7例双眼早期轻度视乳头水肿;5例完全视乳头水肿,其中4例(5只眼)有视乳头边缘或附近视网膜前的小片出血.11例进行了至少1次脑脊液压力的测定,其中7例视乳头水肿患者伴有颅内压升高.结论 POEMS综合征患者眼部主要表现为双眼视乳头水肿,发生率约为80.0%,视乳头水肿患者大多伴有颅内压升高.

  • 特发性颅压增高的治疗现状

    作者:汪宇涵;马瑾;钟勇

    特发性颅压增高(IIH)属于一种弥散性脑肿胀病变,病因多为颅内静脉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颅压增高、头痛、视乳头水肿.由于IIH通常导致严重的视功能损伤,故IIH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有关IIH的药物治疗、减轻体重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支持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非侵入性眼部检查在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谢林丹;张旭乡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是神经眼科常见的慢性致盲性疾病,眼部临床表现为视乳头水肿及视野缺损.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赖腰椎穿刺、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鉴于这些诊断方法的局限性,近年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相干光断层成像术、B型超声等新型非侵入性定量手段相继应用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监测.临床数据证实这些新型检查方法客观、安全、有效.本文就眼科诊断技术在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总结和综述.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并颅内高压1例

    作者:张齐;胡慧军;张良

    1 病例报告患者女,28岁.因"智能障碍4天"入我院治疗.患者曾有一氧化碳中毒史,昏迷约19 h,治疗(具体方案不详)后意识转清,约29天后逐渐出现头晕、言语混乱、性格改变、行走姿势改变、不会穿衣,症状进行性加重.入院时意识清,慌张步态.智能障碍,查体配合稍差,计算力、定向力、记忆力稍差.后出现多次呕吐胃内容物,智能障碍加重,不认识亲属,大小便失禁.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2×109/L,中性粒细胞0.84;血生化检查:血钠136 mmol/L,血钾3.3 mmol/L;腹部X线平片及超声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检查示:双侧大脑半球对称分布大片低密度水肿影(双侧额叶显著),脑室缩小,脑池、脑沟、脑裂变浅,中线结构无移位.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同时给予补液、补充电解质和能量治疗.

  • 颈颅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评价

    作者:祝玉芬

    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和静脉窦血栓(DST)等,常引起脑梗死和致死性渐进性颅内高压.老年人颅颈夹层动脉瘤中5%~20%发生脑卒中.

  • 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特发性颅高压综合征合并静脉窦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魏莹;郭新宾;管生;王子博;邓鑫;逯笑柯

    目的 探讨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特发性颅高压综合征(IIH)合并静脉窦狭窄(CVS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的18例患者资料.介入治疗纳入标准为符合IIH诊断标准,眼科检查提示视乳头水肿,经正规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IIH或短期视力进行性下降的爆发性IIH,且经MR静脉成像或DSA证实CVSS,逆行性静脉窦测压狭窄两端的压力差≥1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行动静脉造影及逆行性静脉窦测压,而后接受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7d,腰椎穿刺测量颅内压.随访6~48个月,术后6个月行DSA观察支架内有无再狭窄及评价支架开放情况,评价治疗效果,观察不良反应.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比较治疗前、后狭窄远端和近端的压力差及颅内压的差异.结果18例均成功行单侧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将支架放置在压力差大的狭窄部位.支架植入后狭窄远端和近端的压力差降至(2.5±2.1)mmHg,与治疗前的(31.5±11.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6,P<0.05);颅内压由术前(385 ± 72)mmH2O(1 mmH2O=0.0098 kPa)降至术后(201 ± 24) mm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P<0.05).治疗后6个月复查DSA,所有患者支架开放良好,无支架内再狭窄.3例(3/16)患者仍间断出现头痛但无需特殊治疗,其余患者头痛缓解;14例(14/17)视觉症状消失;18例患者视乳头水肿均明显好转或消失;8例搏动性耳鸣消失.随访期间所有患者症状无复发.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于存在静脉窦狭窄的顽固性IIH患者,静脉窦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颅内梅毒树胶样肿的影像表现

    作者:李操;王世界;唐光才

    颅内梅毒树胶样肿是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罕见的晚期神经系统表现,多以颅内占位初诊。由于对其影像表现缺乏认识,往往导致术前误诊。通过青霉素G治疗可使大部分梅毒树胶样肿痊愈,仅少数有颅内高压危象或对青霉素耐药的患者需通过手术切除病变。因此,对本病的准确诊断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风险。目前有关脑梅毒树胶样肿影像表现的文献报道较少,多为个案报道[1-2]。笔者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梅毒树胶样肿5例,分析其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565 条记录 4/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