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李华;吕青;薛晖;董立华;Saima Naz;羊惠君

    目的 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和脂肪酸合成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以探询新的分子标志和早期分子治疗的靶基因.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在76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E-FABP广泛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血管内皮细胞、导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在Ⅲ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较Ⅰ、Ⅱ级明显下调(P<0.05).FAS主要分布于腺泡和导管的上皮细胞,表达量随组织学级数的变化趋势与E-FABP相同,两者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此外,E-FABP和FAS的表达与及组织学级数相关(P<0.05),与绝经情况、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无关(P0.05).结论 在Ⅰ、Ⅱ级浸润性导管癌,E-FABP可能作为FAS的下游分子,结合和转运FAS合成的长链脂肪酸,以维持肿瘤细胞旺盛的代谢;在Ⅲ级导管癌,E-FABP、FAS的表达明显下调,癌细胞的活动可能有赖于其他信号分子起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寻浸润性乳腺导管癌的分子标志及早期治疗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 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以及相互关系

    作者:董立华;李华;王凡;李甫强;周鸿鹰;羊惠君

    目的 研究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变化,探讨二者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1例手术切除的病人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FABP、VEGF的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RT-PCR结果显示,肝癌L-FABP以及VEGF在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L-FABP:0.97±0.12,0.83±0.14,t=5.21,P<0.05;VEGF:0.92±0.11,0.59±0.15,t=11.79,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L-FABP阳性反应物主要存在于细胞浆,肝癌组阳性反应物灰度值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73±7.67,癌旁对照组:82.83±6.90,t=7.44,P<0.05),阳性细胞计数肝癌组高于癌旁对照组(肝癌组:92.18±4.44,癌旁对照组:84.52±6.43,t=5.94,P<0.05);肝癌细胞胞浆有VEGF阳性反应物,在癌旁组织细胞则偶见VEGF阳性反应物,差异有显著性(肝癌组:88.69±5.56,癌旁对照组:77.61±5.93,t=8.72,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L-FABP以及VEGF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L-FABP、VEGF基因以及蛋白质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均显著上调,并且二者具有正相关性,我们推测L-FABP在获取更多的脂肪酸的同时可以促进血管的增生,进而促进了肝癌的发展.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测定及其意义

    作者:俞燕;吴翔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 FABP)的变化及其测定意义.方法:选择 74例 ACS患者和 40例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一步法测定血清 FABP,同时以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结果:在 ACS组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患者 FABP与 CK- MB测定值及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不稳定心绞痛 (UA)组( P< 0.05); UA组患者 FABP测定值及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而 CK- MB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在 UA组中, FABP阳性率高于 CK- MB( P< 0.05).结论: FABP对 ACS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亚低温减轻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中心肌损伤及改善生存的影响

    作者:陶冉;甘伟妮;张洁;宋凤卿;左艳芳;陈蒙华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肾上腺素在大鼠心肺复苏中心肌损伤及生存的影响.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建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A/CPR)模型,随机分成4组(n=8):常温对照组(N)、常温肾上腺素组(N+E)、低温对照组(H)、低温肾上腺素组(H+E).观察自主循环恢复情况、神经功能评分及存活情况.20只大鼠经造模后,随机分为N+E组和H+E组,在基础状态、复苏后0.5、1、2、4 h检测2组大鼠的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并在4h处死大鼠取材观察心肌病理.结果 H+E组大鼠自主循环恢复率及72 h存活率明显高于N+E组及H组(P<0.05).H+E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低于N+E组及H组(P<0.05).H+E组大鼠脂肪酸结合蛋白明显低于N+E组(P<0.05),且复苏后4h心肌病理损伤较N+E组明显减轻.结论 肾上腺素和亚低温均能提高心脏骤停大鼠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但给予亚低温干预后,可明显改善肾上腺素复苏后早期心肌损伤,同时改善神经功能,延长存活时间.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缺血心肌中的表达

    作者:王红艳;赵晓云;杨法中;张萍;李小慧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心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揭示H-FABP在心肌代谢异常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5个实验组(A1、A2、A3、A4和A5分别为心肌缺血1、2、4、6和12 h);应用HE染色观察各实验组心肌缺血后病理形态学改变.用RT-PCR和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心肌H-FABP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A2、A3组心肌细胞明显肿胀.有部分形成了"收缩带";A4和A5组心肌细胞边界不清,局灶性凝集坏死,A5组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RT-PCR结果显示A2、A3、A4、A5组与Sham组比较心肌H-FABP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0.05),尤其A3、A4组降低分别约29%、30%(P<0.01).Western Blot检测示A2、A3、A4、A5组与Sham组比较心肌H-FABP蛋白表达均下降,尤其A4组降低约41%(P<0.01).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后H-FABP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可能参与心肌细胞代谢紊乱,是导致局部心肌损伤的机制之一.

  • 检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判断价值--附31例报告

    作者:杨文东;魏树华;綦映柳;袁振祥;马庆海;孟庆松;马万山

    目的:评价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对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31例UAP患者和30名健康人行FAB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定量检测和比较研究,同时严密观察31例UAP患者2周内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周内,血清FABP异常(增高)的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4%,高于FABP正常的UAP患者(8%,P<0.01).CK-MB异常和正常的UAP患者2周内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29%(P>0.05).结论:FABP定量测定对判断UAP患者短期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有重要的预报价值,且比CK-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 夹心ELISA法检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评价

    作者:

  • 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董解菊;肖颖彬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是一组低分子量胞液蛋白,具有组织特异性,各型FABP可作为一些组织特异性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生化诊断指标.本文对FABP的分布、性质、测定方法及其在急性心肌梗塞、小肠缺血性损害、结肠癌和膀胱癌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 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测定及其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郭占军;郭爱芹;曹顶刚;李旭东;杨焕云;张慧

    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是心肌细胞重要能量来源脂肪酸的载体蛋白,当心肌缺氧时,FABP在血液中的水平迅速升高,当AMI早期(0~3h)即可显著增高并可释放入血,有利于AMI的早期诊断,有望成为新的AMI早期诊断标志物.

  • 两项指标联合检测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

    作者:张瑞强

    目的 通过对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两项指标的联合检测为早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40例胸痛开始在0~6 h、6~12 h、12 h 3个时间段的ACS患者血清中的H-FABP、cTnI的值进行检测.结果 cTn1在40例ACS患者发作0~6 h测得阳性率为55%,H-FABP在40例ACS患者发作0~6 h测得阳性率为85%,2项指标联合分析阳性率可达92.5%.而且在12 h内的几个时段所测得的结果灵敏度在联合检测上都相应提高了很多.结论 H-FABP与cTnI联合检测对ACS早期诊断具有高灵敏性.

  • 3项联合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美兰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肌钙蛋白(cTnT )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 )52例,同时选取同期行身体检查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快速检验试剂盒测定3组血清中 H-FABP 、cT-nT 和 CK-MB 水平。结果 AMI 组与 UA 组相比,3种标记物水平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FABP 、cTnT 和 CK-MB 联合检测诊断 ACS 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高于单一标记物及两种标记物联合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ABP 、cTnT 、CK-MB 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 ACS 诊断的准确性及灵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天平

    目的:研究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75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发作前以及健康体检者的体内血清中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心肌肌钙蛋白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等。当观察组患者出现急性胸痛时,监测3 h 内患者体内的以上4项指标。结果当观察组患者发作急性心肌梗死时,以上4项指标均升高明显,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观察组内的比较发现,当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其他3项指标,脂肪酸结合蛋白、cTnI 、CK-MK 、MYO 的升高率分别为97%、65%、22%、21%,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心肌梗死发作3 h 内升高幅度显著,与其余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可在短时间内升高,其特异性以及灵敏性均较其他心肌酶高,具有重要临床诊断意义。

  •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刘敬东;范希文;王文棣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变化,进一步确定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病毒性心肌炎惠儿和36例健康对照组儿童检测血清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不同心功能级别VMC患儿h-FABP比较.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h-FABP、cTnI和CK-MB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h-FABP与cTnI、CK-M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54,0.683,P<0.01).心功能分级不同,h-FABP水平不同,心功能愈差,h-FABP水平愈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FABP水平可作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判断心功能及预后的指标.

  • 血浆E-FABP与FASN蛋白水平与人股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作者:陈斌;周志强;陈杰;杨国栋;吴成稳;马速佳

    目的:探讨血浆表皮型脂肪酸结合蛋白(epiderm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E-FABP)与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蛋白水平与人股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78例患者行股动脉彩超检查并测定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 medial thickness,IMT),根据股动脉IMT分为股AS组(128例)和对照组(50例),测定空腹血浆E-FABP、FASN蛋白水平,分析其与股AS及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股AS患者血浆中E-FABP与FASN蛋白水平增高(P<0.05),血浆E-FABP与FASN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浆E-FABP水平与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脂联素、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IMT呈正相关(P<0.05),血浆FASN水平与年龄,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P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TG、脂联素、CRP、IMT呈正相关(P<0.05),血浆E-FABP、FASN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FASN,E-FABP,HOMA-IR,CRP,TG是股A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股AS与血浆E-FABP、FASN水平相关联,可能成为新的诊断与评价人股AS的循环标志.

  • 超声微泡介导H-FABP基因改善慢性心衰大鼠的心功能

    作者:童欣;刘地川;吴泓权;蔡敏

    目的 研究超声靶向破坏微泡(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技术转染H-FABP基因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通过结扎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6只,体质量(220±20)g,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于心肌梗死8周后,将存活的31只心衰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H-FABP+超声+微泡组(H-FABP+ US/MB组,n=8),用超声破坏携H-FABP基因微泡转染大鼠心肌;②超声+微泡组(US/MB组,n=8),用超声破坏不含基因的微泡;③H-FABP+生理盐水组(H-FABP+NS组,n=8),由颈静脉输入含基因的生理盐水;④单纯手术组(SA组,n=7),仅由颈静脉输入生理盐水;⑤假手术组(SS组,n=6).基因转染14d后测定各组大鼠心功能,Western blot检测左心室非梗死区H-FABP表达,ELISA法检测静脉血及非梗死区心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法检测非梗死区心肌组织脂质过氧化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非梗死区心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结果 心肌梗死大鼠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心功能明显下降(P<0.05),H-FABP表达明显下降(P<0.05),静脉血及心肌FFA含量明显升高(P<0.05),丙二醛(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iNOS表达明显升高(P<0.05).H-FABP+超声+微泡组与心肌梗死大鼠中的另外3组比较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H-FABP表达升高(P<0.05),心肌FFA含量降低(P<0.05),MDA水平降低(P<0.05),iNOS表达受抑制(P<0.05).结论 超声微泡介导的H-FABP转染可改善大鼠慢性心衰时心功能.可能与通过提高H-FABP表达、降低心肌FFA含量、改善心肌氧化应激水平、进而抑制iNOS的表达有关.

  •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临床意义

    作者:眭芳

    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FABP)是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的成员,与饱和/不饱和长链脂肪酸、类花生四烯酸和其他脂质有高度亲和力,参与脂肪酸的吸收、转运和代谢,在糖脂代谢、炎性反应中起重要作用.A-FABP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该文就A-FABP的分布、性质、作用及其与各类疾病的关系作简述.

  • 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的初探

    作者:王红艳;赵晓云;杨法中;张萍;李小慧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心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揭示H-FABP在心肌代谢异常中的作用. [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和5个实验组(、A1,A2,A3,A4和A5分别为心肌缺血1,2,4,6 h和12 h);应用HE染色观察各实验组心肌缺血后病理形态学改变,用RT-PCR和Western Blot 的方法检测心肌H-FABP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用一步提取比色法测定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 [结果](1)缺血2、4 h组心肌细胞明显肿胀,有部分形成了"收缩带";缺血6 h和12 h心肌细胞边界不清,局灶性凝集坏死,缺血12 h组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2)RT-PCR结果显示:A2、A3、A4、A5组与sham组比较心肌H-FABP基因明显下降(P<0.05),尤其A3、A4组降低分别约29%,30%(P<0.01). (3)Westem Blot检测:A2、A3、A4、A5组与sham组比较心肌H-FABP蛋白均表达下降,尤其A4组降低约41%(P<0.01). (4)FFA测定:A2、A3、A4、A5组与sham组比较大鼠血清的FF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以缺血2、4 h组为甚(P<0.01),分别升高约2.01倍和2.72倍. [结论]急性心肌缺血后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可能参与心肌细胞代谢紊乱,是导致局部心肌损伤的机制之一.

  • 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乐;张霞

    随着肥胖及与之相关的胰岛素抵抗发病率不断上升,非酒精性脂肪肝逐渐成为常见的肝病之一.本文将从脂肪因子、脂类代谢及基因多态性等方面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分子机制的近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

  •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荣林;施广飞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是一类可溶性小分子胞浆蛋白,其主要作用是调节细胞脂肪酸代谢和维持细胞脂质稳态.它在心血管疾病中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FABPs能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早期内监测心肌损伤状况,评估梗死面积和再灌注疗效.与传统的生化指标相比较,其诊断时效性、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在AMI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的生化指标.

  • H-FABP和FAS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华;吕青;薛晖;董立华;羊惠君

    目的 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脂肪酸合成酶(FAS)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H-FABP和FAS在8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H-FABP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间质细胞、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癌旁正常组织明显上调(P<0.05),在Ⅱ级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达量较Ⅰ、Ⅱ级下调(P<0.05);FAS主要分布于浸润性导管癌的腺泡和导管上皮细胞,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癌旁正常组织亦增加(P<0.05),表达量随组织学级数的变化趋势与H-FABP相同;H-FABP和FAS的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H-FABP和FAS在Ⅰ、Ⅱ级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124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